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 > 第177章 新的探险时代

昆仑神殿的铜钟敲过第一千响时,晨雾正漫过第九十九级玉阶。那雾是昆仑山上特有的“云絮雾”,轻得像蝉翼,却带着千年不化的寒气,缠在汉白玉栏杆上,凝成细碎的冰晶,折射着初升的朝阳,像给神殿镶了一层碎钻。毕守站在神殿最高处的观星台上,玄色劲装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绣着北斗七星纹的里衬——那是母亲临终前给他缝的,针脚里还留着灵力的余温。他手中的破界剑斜指地面,剑尖的寒光映着下方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像一片涌动的墨色潮水。

人群里,每个人的衣襟上都别着一枚统一的徽章:一柄工兵铲交叉着一卷古籍,铲头刻着“守”字,书页边缘缠着锁灵绳。这是毕守与毕玄三个月前在黑风谷的老梧桐下定下的新徽记,名为“文明印”。徽章的铜质边缘还带着新铸的光泽,却已有不少人把它磨得发亮——那是无数次抚摸留下的温度。

“诸位,”毕守的声音透过灵力传遍广场,清晰而沉稳,像昆仑山上的磐石撞响青铜钟,“三百年前,老胡爷爷在黑风谷留下一句话:‘探险不是挖宝,是找回家的路。’今天,我们要让这句话成为玄门的新规矩。”他抬手一挥,身后的石壁上浮现出巨幅投影,那是毕玄用本源核心拓印的《玄门法》新篇——“文明探险篇”。墨迹尚新,字里行间泛着淡淡的白光,那是用本源灵力混合西域朱砂写就的,每个字都像一颗跳动的星。

广场上响起低低的议论声,像风吹过麦田。有人摸着衣襟上的“文明印”,指腹蹭过铲头的“守”字;有人低头看着手中的《玄门法》抄本,封面上的“新篇”二字烫着金,在阳光下晃眼——那金粉是用深海沉舟的铜锈炼化的,带着海水的咸涩。站在前排的西域老牧民颤巍巍地举起手,他的羊皮袄上还沾着魔域的尘土,那是上个月护送新纺车时蹭上的。他手里攥着胖爷爷传下的工兵铲,铲头的铜纹已被岁月磨得发亮,露出底下暗红的底色,像沉淀的血。“毕守大人,”他的声音带着风砂刮过的沙哑,“您是说……以后不再碰古墓里的金银玉器了?那我们靠什么过日子?家里的娃娃还等着换粮食呢。”

毕玄走上前,素白的长袍在风中飘动,衣摆上绣着的罗盘纹随着动作流转着微光。她手中的罗盘悬浮在空中,盘面投射出另一幅影像:那是一座刚被发掘的古墓剖面图,墓室里没有金银堆砌的山,只有一排排整齐的竹简,码在楠木架上,竹简上的篆字在白光中流转,像活过来一般,顺着光束飘到每个人眼前。“阿爷,您看这个。”她的声音清冽如泉,带着冰雪初融的暖意,“这是上个月在云漠古墓发现的《天工开物》残卷,里面记载的‘水转大纺车’技术,齿轮咬合比现在的纺车精密三倍,能让西域的棉纺效率提高三倍。我们把它复刻出来,让牧民们用上新纺车,一天纺的棉纱能换过去三天的粮食,日子会比挖玉器更踏实。”

影像中,竹简上的纹路渐渐化作实物——一架木质纺车在光影中转动,纺轮上的丝线如银线般缠绕,旁边的牧民们围着它欢呼,脸上的皱纹里沾着棉絮,却笑得露出牙齿。一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举着棉纱跑向镜头,棉纱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老牧民的眼睛亮了,他粗糙的手指摸了摸工兵铲上的“胖”字,那是胖爷爷当年用刻刀一下下凿出来的,笔画里还嵌着西域的沙粒。他喃喃道:“胖爷当年总说‘实在的日子比金子值钱’,原来他早知道啊……”

人群中走出一个年轻的探险家,他的衣襟上别着枚旧徽章——一柄带血的匕首,那是“私欲派”的标志,边缘还沾着干涸的暗红,像凝固的血。他攥着拳,指节发白,声音带着不甘:“可……可有些古墓里的夜明珠,一颗就能换十车粮食!我们冒着被粽子咬断脖子的危险进去,难道不该拿点什么?上个月在月氏墓,我亲眼看见一颗鸽卵大的珠子,夜里能照亮整个帐篷!”

毕守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破界剑轻轻一颤,剑穗上的玉佩发出微光,那玉佩里裹着的雪粒轻轻晃动。“三年前,黑风谷的蚀骨蝠还记得吗?”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冰锥刺破喧嚣,“它们原本是普通的蝙蝠,因古墓被盗、怨气滋生而变异,翅膀上的骨刺能淬毒。你拿的夜明珠,可能是某个星官毕生的心血,是古人用来记录星象的仪器。”他抬手,石壁上的影像切换,出现一颗夜明珠的剖面图,珠子内部藏着细密的刻度,像微缩的星图。“这是上个月在星官墓发现的‘定星珠’,刻度对应着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能精确到时辰。我们用它改良了西域的历法,让今年的小麦避开了倒春寒,增产了两成。您说,这颗珠子换十车粮食,划算吗?”

年轻探险家愣住了,他看着影像中牧民们捧着饱满麦穗的笑脸,麦粒上的绒毛清晰可见,手慢慢松开了,旧徽章从衣襟上滑落,掉进尘土里。毕玄适时补充道:“《玄门法》新篇第三条:‘凡探险所得,器物归公,技术共享,文化归全族。’我们在古墓旁建了‘文明馆’,里面的复制品能让孩子们看见祖先的智慧,而原件会被注入灵力保存——这才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就像这颗定星珠,现在挂在昆仑神殿的观星台上,每晚指引牧民们灌溉、放牧,它的光,比在暗夜里亮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请大家收藏:()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广场上的议论声渐渐变成了赞叹,像春潮漫过堤岸。毕守示意毕玄展开下一幅影像,那是一张巨大的地图,用羊皮绘制,边缘用朱砂标着山脉河流,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每个红点旁都有蝇头小楷注释:“流沙古墓——丝绸纺织术”“雾隐地宫——水利工程图”“深海沉舟——造船技艺”“悬空寺——榫卯结构”……红点之间连着金色的线,像血脉般蔓延整个玄门大世界。

“从今天起,”毕守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像春雷滚过大地,“我们的探险队分为三支:‘考古队’负责发掘与记录,带着灵力软刷和拓印纸,让每片陶片都能说话;‘复刻队’负责还原技术,拿着记忆胶和量具,让老祖宗的智慧活在当下;‘传播队’负责教给各族百姓,带着影石和模型,让每个娃娃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他指向地图上最亮的一个红点,那里的朱砂几乎要滴下来,“第一站,我们去‘云梦泽’——那里有座战国古墓,传闻藏着失传的‘木甲术’,据说能造出会耕田的木牛,不用吃草,却能拉犁。”

三个月后,云梦泽的水面上漂浮着数十艘特制的竹筏,筏子用昆仑山上的“铁线竹”扎成,浮力是普通竹筏的两倍。筏子上的“文明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撒在水面的星子。毕守站在最前面的筏子上,破界剑插在筏尾,剑穗的玉佩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在水面映出细碎的光斑。毕玄蹲在罗盘前,指尖在盘面上画着阵纹,灵力顺着指尖流入水中,水面下的古墓轮廓在光影中渐渐清晰——那是一座呈龟形的地宫,**朝东,对着日出的方向,龟尾朝西,拖着长长的甬道,四周的淤泥里埋着无数细小的木甲碎片,在罗盘的白光中微微发亮,像散落的星子。

“考古队注意,”毕玄的声音通过灵力传到每个队员耳中,清晰得像在耳边说话,“按《文明探险手册》第五章,先清淤,用‘沉水木’做的小铲,力度控制在三分灵力,不能伤及木甲表面的纹路;再测绘,用蚕丝线和墨斗,误差不能超过半分;最后用灵力软刷清理碎片,那刷子是用魔域的‘云丝草’做的,纤维比头发还细,严禁用蛮力。”

考古队的队员们戴着特制的手套——手套里衬着西域的“棉绒”,外层涂着透明的灵力胶,既能保护文物,又能感知碎片上的灵力波动。他们手里拿着裹着丝绸的小铲,小心翼翼地拨开淤泥。淤泥是黑色的,带着水草的腥气,却在灵力的作用下变得蓬松,像被梳过的棉絮。一个年轻队员忽然惊呼:“毕玄大人!这里有块完整的木甲!”那是一片巴掌大的木片,用“阴沉木”制成,黑得发亮,上面刻着细密的齿轮纹路,每个齿牙都像用尺子量过一般,边缘还残留着淡淡的灵力波动,像心跳般微弱。

毕玄走过去,指尖轻轻拂过木片,罗盘的光晕立刻变得明亮,像被点燃的灯笼。“是‘木甲牛’的腿部关节!”她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你看这齿轮的咬合角度,三十度,刚好能模拟牛的屈膝动作,既省力又不会卡顿。而且这木头经过了‘浸脂’处理,在水里泡了千年都没腐,老祖宗的手艺太神了!”她取出“记忆胶”——一种用魔域麦秆和昆仑雪水熬制的胶状物,透明如琥珀,轻轻覆在木片上,片刻后揭开,胶面上清晰地印着齿轮的纹路,连最细的刻痕都分毫不差,像从木片上长出来的一样。

复刻队的工匠们围了上来,他们手里拿着特制的刻刀——刀头是用深海沉舟的铁钉钉炼的,锋利却不崩口。老木匠李伯眯着眼,老花镜上沾着水汽,他捧着胶印,对照着古籍中的记载,用刻刀小心翼翼地雕琢着木头:“啧啧,这古人的心思真巧!齿轮的齿数不多不少,刚好三十七个,转一圈正好前进一尺,能让木牛迈一步是三尺三寸——这是咱们老祖宗的‘步量法’啊,跟现在的丈量标准一分不差!”他的手指上缠着胶布,那是常年握刀磨出的茧子裂了口,却依然稳定得像磐石。

与此同时,传播队的队员们正坐在岸边的帐篷里,帐篷是用“防水葛布”做的,这种布是按流沙古墓发现的织法织的,雨水落在上面会凝成水珠滚下来。年轻的姑娘阿月举着影石,那是一块巴掌大的水晶,里面嵌着灵力核心,能将影像和声音刻在里面。她的镜头对着正在清淤的队员,声音清脆如铃:“大家看,这位叔叔手里的小铲是用梧桐木做的,梧桐属阳,能中和古墓的阴气,不会损伤木甲碎片。古人用木头造机器,我们用木头保护它们——这就是传承呀。等我们回去,就把这些影像刻在文明馆的石壁上,让娃娃们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有多厉害!”

半个月后,第一头复刻的木甲牛在云梦泽岸边“走”了起来。它通体用“铁线竹”和“阴沉木”打造,四肢由百余个齿轮组成,关节处涂着用蜂蜡和松脂混合的润滑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它迈着沉稳的步子,每一步都正好是三尺三寸,犁头在地里划出整齐的沟壑,比真牛还稳。牧民们围着它欢呼,老牧民摸着木牛的身子,那木头的温度像晒过太阳的石头,他的眼泪掉了下来,砸在木牛的腿上,晕开一小片水渍:“胖爷要是看见这个,肯定会说‘这比夜明珠亮堂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请大家收藏:()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回昆仑神殿,玄门大世界沸腾了。各地的年轻人纷纷申请加入探险队,他们不再背着装赃物的麻袋,而是带着测绘仪、记忆胶和影石;不再夜里偷偷摸摸地挖,而是白天在阳光下记录、讨论;不再为了谁多分一块玉佩争吵,而是为了谁先复刻出“水转大纺车”较劲——纺织队的姑娘们甚至比谁纺的棉纱更细,织布队的小伙子们比谁织的布更密。

毕守和毕玄又带队去了流沙古墓。那座墓藏在沙漠深处,墓室的墙壁是用“夯土”筑成的,坚硬如石。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卷丝绸,用“冰蚕丝”织成,薄如蝉翼,上面用金线绣着纺织的步骤,连蚕宝宝的孵化温度都标得清清楚楚——“桑芽发时,室温三七,蚕卵始裂”,精确到现在的摄氏度。复刻队用了一个月,造出了改良版的纺车,车身上刻着丝绸上的纹样。西域的姑娘们再也不用熬夜纺线,她们坐在纺车旁,唱着新编的歌谣,看着丝线在纺车上流转,笑声比以前甜了三倍,像蜜里掺了阳光。

在雾隐地宫,他们找到了水利工程图。那图纸画在“帛书”上,用“朱砂”和“墨”标注,红色代表水流,黑色代表渠道。图上的“虹吸原理”让工匠们恍然大悟——原来不用水车,也能让水从低处往高处流。他们照着图纸修了水渠,把山上的泉水引到田里,原本干旱的土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腰。老农们捧着新收的谷子,谷粒饱满得能映出人影,他们对着地宫的方向拜了三拜:“谢谢老祖宗,谢谢探险队的娃娃们!”

最让人激动的是深海沉舟的发掘。那艘船沉在“归墟”海域,船体用“铁木”打造,木料用特殊的树脂处理过,千年不腐。船底的“龙骨”设计成弧形,像鱼的脊椎,能减少水的阻力。复刻队造出的新船,航行速度比原来快了一半,渔民们捕鱼的收获多了,他们的船舱里总是堆着银光闪闪的鱼,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像海面上的阳光。

一年后,第一座“文明馆”在昆仑山下建成。馆顶是用“琉璃”瓦铺的,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七彩的光,像彩虹落在地上。馆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排排展台:云梦泽的木甲牛模型在踱步,每一步都踩着“咔哒”的节拍;流沙古墓的丝绸在灯光下泛着柔光,金线绣的蚕宝宝像在爬动;雾隐地宫的水渠模型里水流潺潺,推动着小小的水轮;深海沉舟的龙骨标本旁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他们的手指在玻璃上划过,跟着阿月的讲解数着龙骨的节数。

毕守站在馆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老牧民摸着木甲牛,粗糙的手掌抚过齿轮,眼里闪着光,像看见老朋友;年轻姑娘们对着丝绸图样比划,手里拿着丝线,正试着复原上面的纹样;孩子们围着龙骨标本,听阿月讲沉舟如何在海上航行,如何抵御风浪。毕玄走到他身边,罗盘悬浮在两人中间,盘面映出无数光点,每个光点都是一处被发掘的古墓,一条被重现的技术,一种被传承的文化,它们在盘面上流转,像一条璀璨的河。

“父亲说的‘延续’,原来是这样。”毕守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前所未有的踏实,像脚下的土地,“不是守住冰冷的规矩,是让老祖宗的智慧,变成咱们手里的纺车,脚下的土地,孩子们的笑声。”

毕玄点头,指尖在罗盘上轻轻一点,所有光点连成一片光网,像一张温暖的毯子,覆盖了整个玄门大世界。“《玄门法》新篇最后一页,我加了一句话。”她轻声念道,声音里带着笑意,像风吹过花海,“‘探险的终点,是让文明活着。’”

风吹过文明馆的檐角,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像无数个声音在应和。远处的田野里,木甲牛在耕田,犁铧翻起的泥土带着香气;水渠里的水哗哗地流,灌溉着绿油油的庄稼;新造的船在湖上划出涟漪,渔民们的歌声顺着风飘过来;文明馆里,孩子们的笑声混着纺车转动的吱呀声,成了玄门大世界最动听的旋律——这,就是新的探险时代,一个让文明活着的时代。

喜欢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请大家收藏:()重生之盗墓至尊我为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