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76章 【祁连终章】黑水藏碑:这石头记汉事!

【一: 寒波阻渡,石角破浑流】

黑水河的秋波泛着铅灰色,像一匹被马蹄踏碎的旧毡子,铺在河西走廊褶皱纵横的河谷里。河水裹挟着祁连山融雪的寒意奔涌东去,岸边的胡杨叶子已染成赭红,风一吹便簌簌坠落,在沙地上积起薄薄一层碎金。王翦勒住乌骓马时,玄色披风被西风灌得如鼓面般紧绷,衣摆扫过马腹悬挂的铜铃,叮当作响的声音在空旷的河谷里荡开,惊起三两只水鸟贴着水面掠走。

自嘉峪关启程已行三日,这支由三十名亲卫组成的队伍人人面带风霜。蒙恬腰间的青铜剑鞘沾着戈壁的沙砾,蒙武马鞍旁捆着的陨铁剑用麻布层层包裹,剑脊偶尔露出的青紫色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队伍最末的两辆牛车盖着油布,里面是嘉峪关矿脉的岩石样本与 “泗水亭” 刻石拓片,每一卷拓片都用朱砂做了暗记 —— 这是王翦定下的规矩,凡涉密证物必留标识,以防途中被调包。

“将军,渡口的浮桥断了!” 前锋哨探的呼喊穿透风幕,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惊惶。蒙恬率先翻身下马,腰间甲片碰撞的脆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他按住剑柄快步上前,靴底踏过岸边的碎石,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

王翦抬手按住马鞍上的剑柄,目光越过亲卫的肩头望去:原本横跨河面的浮桥已断成三截,数十艘松木板船像被野狗啃过的骨头,散乱地漂在水中,连接船身的麻绳在波峰浪谷间摇晃,断口处的纤维还在滴水 —— 显然是刚断裂不久。渡口的木亭歪歪斜斜立在岸边,亭柱上 “黑水津” 三个隶书大字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却仍能辨认出秦代亭驿的制式刻痕。

六个吏卒早已跟着亭长跪在地上,为首的亭长约莫四十岁年纪,头戴青色帻巾(秦代平民专属头饰),身上的皂衣打着补丁,脸埋在沙砾里,连额头磕出的血珠都不敢擦拭。“将军饶命!昨夜亥时起了怪风,风裹着沙砾打在脸上生疼,浪头足有丈许高,生生掀翻了浮桥……” 他的声音抖得像筛糠,指节分明的手死死抠着地上的碎石,指甲缝里渗出血丝,“小的今早天不亮就带着人抢修,可河水太急,实在…… 实在束手无策啊!”

蒙武蹲下身检查断桩,粗糙的麻绳在他指尖滑动,突然 “咦” 了一声:“将军快看!” 他拔出腰间匕首挑起一截麻绳,刃口轻轻一划,绳头的切口平整如削,边缘没有丝毫崩散的纤维,“这是被利刃割断的,你看这新茬,最多不过三个时辰!”

王翦缓步走到河边,靴底踏入浅滩的淤泥,冰凉的触感顺着靴底蔓延上来。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过,腥气中夹杂着淡淡的硫磺味 —— 与嘉峪关矿脉深处的气味隐隐相合,那是陨铁矿石特有的气息。他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浑浊的河面,忽然定格在下游三丈处:那里的水波比别处更湍急,浑浊中隐约有一截青黑色物体露在水面,随波起伏却始终固定在原处,像嵌在河床里的顽石。

“那是什么?” 王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亭长慌忙抬头,视线刚触及那处异状,脸色瞬间惨白如纸:“回、回将军,那东西是昨夜风停后露出来的!今早有渔人想靠近,刚划到半程船就翻了,都说、都说那是河神的祭品……” 他说着往地上重重磕了个响头,额头撞在碎石上发出闷响,“前日还有匈奴游骑在对岸徘徊,那些人戴着尖顶帽,穿左衽的绔褶,说不定是他们搞的鬼!”

蒙恬早已解下身上的札甲,只留内穿的短打,腰间系着猪脬制成的气囊 —— 这是秦军水战专用的浮具,用整张猪膀胱缝合而成,吹满气后能承受百斤重量。“末将去看看!” 他话音未落,已纵身跃入水中,深秋的河水冰冷刺骨,刚入水便激得他打了个寒颤,牙齿忍不住咯咯作响。

水流比想象中湍急得多,裹挟着泥沙的河水打在脸上,呛得他鼻腔生疼。蒙恬奋力划水,臂膀上的肌肉因发力而绷紧,短打的衣料早已湿透,贴在身上沉甸甸的。离那物体还有丈许时,他忽然感到水流出现诡异的旋涡,仿佛有股力量在拉扯他的脚踝。他咬紧牙关加速游近,指尖刚触到物体表面,便传来一阵坚硬冰凉的触感,绝非普通岩石的粗糙质感。

“是人工凿过的石头!” 蒙恬的呼喊被风吹得断断续续,他抽出匕首敲了敲,沉闷的响声透过水波传来,带着金石特有的共振,“上面有刻痕!密密麻麻的,像是字!”

王翦立刻抬手:“备绳索木杠!调二十名亲卫下水!” 亲卫们动作迅速,七手八脚解下腰间的麻绳,将四根碗口粗的木杠绑成十字支架。蒙恬在水中绕着石体游了一圈,发现这物体约莫丈许见方,大半埋在淤泥里,只露出顶部一角。他将绳索牢牢系在石体凸起处,岸上的亲卫们立刻抓住绳索,蒙武喊起号子:“嘿哟!嘿哟!”

木杠在亲卫们肩上压出深深的红痕,绳索被拉得笔直,发出咯吱的声响。河水泛起浑浊的浪花,那青黑色的物体渐渐露出更多轮廓 —— 竟是一块巨大的石碑,碑身侧面刻着细密的云纹,虽被淤泥覆盖,仍能看出秦代石刻的典型纹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小心些!别碰坏了刻痕!” 王翦俯身盯着水面,目光锐利如鹰。当石碑被拉出水面半尺时,他忽然注意到碑角的石料色泽 —— 墨青中泛着细密的隐纹,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弱的光泽,与阿房宫前殿的基石极为相似。心头猛地一沉,他想起嘉峪关矿脉中那些带着青紫色纹路的陨铁,想起疏勒河畔发现的青铜刻刀,这黑水河底的石碑,恐怕藏着比陨铁剑更惊人的秘密。

【二: 残碑初显,篆字隐兴亡】

二十名亲卫赤着臂膀,古铜色的皮肤上汗珠滚落,砸在沙地上瞬间蒸发。他们喊着号子拉动绳索,木杠在肩头压出的红痕渐渐渗出血迹,却没人敢有丝毫松懈。随着 “轰隆” 一声闷响,石碑终于被拖上河岸,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碎成无数银点,又迅速消失在干燥的沙地里。

碑身覆盖着厚厚的淤泥,像裹着一层黑色的寿衣,边缘有明显的磕碰痕迹,右下角缺了一块,露出的断面带着风化的斑驳。蒙武蹲下身,用匕首拨开碑底的淤泥,发现石碑底部刻着模糊的纹路,像是某种工匠的标记。“这碑至少在水下埋了半年以上,” 他起身说道,指尖划过碑身的凹陷处,“你看这些坑洼,都是水流夹带的碎石磨出来的。”

“取清水来!” 蒙武喊道。两名亲卫立刻提着羊皮囊汲来河水,小心翼翼地倾倒在碑身。清水顺着碑面流淌,冲刷掉表层的淤泥,露出底下墨青色的石面,质地细纯光滑,用指尖敲击,发出清脆的金石之声,与普通岩石的沉闷截然不同。当水流冲过碑身正面偏左的位置时,蒙恬突然按住了汲水的亲卫:“慢些!轻点儿!有字!”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在碑面上。只见青黑色的石面上,一行行秦代小篆隐约浮现,笔画用平口刀直接凿刻而成,线条底部有明显的横纹 —— 那是每次进刀留下的痕迹,边缘偶有崩裂,与陕西考古博物馆藏的秦始皇地宫《阎良刻石》技法如出一辙。字体大小不一,最大的有拳头粗细,最小的仅拇指般大,排列错落自然,像极了西安关山镇出土的秦代 “物勒工名” 石刻,没有官方刻石的规整,却透着一种随性的严谨。

“是李斯的小篆!” 蒙武失声叫道,声音里满是震惊。他曾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参与阿房宫匾额的镌刻,对秦篆的特征了如指掌 —— 这些字的笔锋藏露间带着李斯小篆的典型特征,转折圆润有力,结构重心沉稳,尤其是 “沛” 字的竖画,起笔藏锋收笔出锋,与琅琊台刻石中的写法如出一辙。可当他看清第三行的字迹时,脸色骤然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高…… 汉高祖?”

王翦的呼吸猛地一滞,胸口像是被重锤砸中。他快步上前,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冰冷的篆字,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刻痕的深浅,最深的地方足有半寸,入石三分。碑文已残缺大半,左上角的字迹几乎完全磨灭,可 “汉高祖起于沛” 六个字却赫然在目,每个字都刻得力道十足,笔锋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汉高祖”—— 这三个字像三把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指尖发麻。当今始皇帝尚在咸阳宫理政,天下姓嬴不姓刘,何来 “汉高祖”?当年灭六国时,他率军攻破楚国都城,见过无数反秦的谶语,却从未有一句像这般直白,这般胆大包天。

“继续清理!仔细些!” 王翦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亲卫们立刻取来细毛刷,蘸着清水细细扫去碑缝里的淤泥,更多的字迹渐渐显露出来:“始皇帝三十七年,五星聚于东井”“赤帝子斩白蛇,受命于天”“黑水为界,汉祚绵长”“沛丰邑中,龙气盘桓”。这些字句断断续续,却拼凑出一幅惊悚的预言 —— 有人在秦代的石碑上,刻下了汉朝兴起的谶语。

蒙恬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得几乎透明:“这是妖人伪造的!定是沛县那帮反贼的诡计!” 他想起嘉峪关矿脉深处发现的 “泗水亭” 刻石,想起那十柄刻着 “刘” 字的陨铁剑,所有线索都像毒蛇般缠在一起,指向那个在芒砀山逃亡的泗水亭长刘邦。

王翦却缓缓摇了摇头。他俯身观察碑身的边缘,发现石碑的断裂处有明显的风化痕迹,绝非近期伪造。更可疑的是刻字的技法 —— 这种平口刀直接凿刻的方法,虽然简单原始,却是秦代特有的书刻理念产物,东汉中晚期发展出双刀法后便基本弃用,后人很难模仿得如此逼真。他忽然注意到碑底的角落,刻着一个极小的 “尚” 字,刻痕浅淡却清晰,与疏勒河青铜刻刀、黑山陶范上的标记一模一样!

“不是伪造。” 王翦沉声道,目光扫过浑浊的黑水河,像是要穿透水面看到河底的秘密,“这石碑至少在水下埋了半年以上,刻字的手法是秦代正宗,连崩裂的纹路都做不了假。问题在于,是谁有本事刻出这样的石碑?又为何要埋在黑水河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西风卷着落叶掠过碑面,那些 “汉高祖” 的篆字在暮色中泛着幽光,像一双双窥视的眼睛。蒙武突然想起什么,蹲下身用拳头轻轻敲击碑身,金石之声愈发清晰,带着一种独特的共振:“将军,这石料不对劲!太硬了,密度比普通青石大得多,而且这声音…… 像极了阿房宫的基石!”

这话一出,周围的亲卫们顿时骚动起来。阿房宫的石材皆是皇家专属,寻常人别说使用,连靠近采石场都要论罪,怎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黑水河底?

【三: 石质溯源,阿房旧料痕】

暮色渐浓,夕阳将天边染成血红色,黑水河面泛起粼粼波光,像是铺满了碎金。蒙武让人燃起三堆篝火,火光将石碑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河面上随波晃动,恍若鬼魅。他从行囊中取出一块巴掌大的石材样本,那是当年修建阿房宫时,他偷偷留存的前殿基石碎块,色泽同样是墨青,边缘用丝帛仔细包裹着。

“将军你看,” 蒙武将样本与石碑并放在篝火旁,借着跳动的火光展示,“两块石头的色泽、密度几乎一样,敲击的声音也完全相同。”

王翦拿起样本,凑近火光细看。样本的断面上,嵌着细小的金色云母颗粒,在火光下闪烁着微光 —— 这是阿房宫石材的独特标记,源自骊山东麓乔山山脉的石灰石矿。他又看向石碑的断面,果然在青黑色的石质中,发现了同样的金色云母,排列成细密的纹路,与记忆中骊山矿脉的矿石特征如出一辙。

“阿房宫的石材都来自骊山东麓的乔山,” 蒙武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火光映在他脸上,忽明忽暗,“那里的石灰石藏量巨大,石质细纯,色泽墨青,被匠人称为‘墨玉’。这种石料要经过三年的浸泡、十二道细磨才能使用,当年少府为了采办,征调了十万刑徒,每块石料都刻着监工的名字和开采日期,由禁军押运至咸阳,管控严得连石屑都不许外流!”

王翦的指尖划过石碑上的云母纹路,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始皇帝三十五年。那年他奉旨督查阿房宫工程,曾亲赴骊山采石场视察。只见数万名刑徒戴着镣铐,在监工的皮鞭下劳作,巨大的石块被绳索捆绑,由数十人合力拖上牛车,每辆牛车都插着写有编号的木牌,沿途有三道关卡核验。如此严密的管控,为何会有石料出现在千里之外的黑水河底?

“用匕首刮一点石屑下来。” 王翦下令道,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碑身。蒙恬立刻抽出匕首,刀刃贴着碑角轻轻一刮,少许石屑落在掌心,呈青黑色,细腻如粉,用手指揉搓,没有普通岩石的粗糙感,反而带着一丝滑腻。

“这是经过细磨的石面,” 蒙武凑上前仔细查看,肯定地说,“阿房宫的石碑和匾额,都会经过十二道细磨工序,先用粗砂石打磨,再用细砂岩抛光,最后用丝帛擦拭,才能达到这样的光滑度。寻常石匠根本没有这样的手艺,只有少府尚方监的御用匠人才能做到。”

一直跪在旁边的亭长突然抬起头,怯生生地说道:“将军,小的想起一件事…… 去年冬天,大概是腊月初六,有批自称‘少府采办’的人来过这里。为首的人戴着进贤冠,穿黑色朝服,腰里挂着铜印,带着十几辆牛车,每辆车上都盖着油布,看不清里面装的什么。他们夜里在河边搭帐篷住了一夜,第二天天不亮就走了,临走前还让我们不许对外说见过他们。”

“帐篷搭在何处?” 王翦追问,眼神骤然锐利。

亭长连忙指向河西岸的一片洼地:“就在那里!他们还在地上挖了灶,小的今早去看,灰烬底下还有没烧尽的木炭。”

王翦立刻带人赶往洼地。篝火的灰烬早已冷却,呈灰白色,蒙武用树枝拨开灰烬,底下果然有几块未烧尽的木炭,还有一枚青铜凿子的碎片。凿子的断口新鲜,显然是近期断裂的,刃口处还沾着细小的墨青色石屑 —— 与石碑的石料完全一致,甚至能看到石屑嵌在刃口的缝隙里。

“是少府的人干的。” 王翦的声音冰冷刺骨,像黑水河的河水般寒冽。他想起疏勒河木盒里的 “尚” 字刻刀,想起骊山矿脉中刻着 “骊” 字的矿石,想起那些失踪的刑徒,如今又加上阿房宫的石料和少府采办的行踪,一个庞大的阴谋网在脑海中渐渐清晰:有人利用少府的职权,盗取骊山石料和陨铁矿脉,铸造兵器,刻下预言,为刘邦的崛起造势。

蒙恬突然指向碑身背面,那里刻着一幅简易的舆图,用细如发丝的线条勾勒出山川河流,标注着从黑水津到沛县的路线,路线旁用小字刻着 “玉英石十车,已运沛泽,三月后铸玺”。“玉英石!” 蒙武惊呼道,声音都变了调,“那是阿房宫专用的石材,是制作传国玉玺的衬石!当年李斯奉诏刻玺,就是用的这种石料,全天下只有骊山深处有矿!他们竟把玉玺的材料也运给了刘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火光跳跃中,王翦望着那幅舆图,忽然明白了所有异象的关联。疏勒河的玉玺铸模、嘉峪关的陨铁剑、黑水河的预言碑,还有眼前这来自阿房宫的石料,都是这场阴谋的棋子。他们要伪造 “天命归汉” 的假象,要铸造假的传国玉玺,要让天下人相信刘邦是真命天子 —— 这根本不是简单的谋反,而是要彻底动摇大秦的根基。

而那个隐藏在少府中的内鬼,那个能调动采办职权、指使御用匠人、盗取皇家石料的人,正是串联起这一切的关键。

【四: 河底余迹,青铜证同谋】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启明星还挂在西边的天空,王翦便下令开凿河床。“石碑不可能凭空出现,定有同谋者留下的痕迹。” 他站在岸边,披着玄色披风,目光扫过忙碌的亲卫们,“蒙恬带十人清理石碑周围,蒙武带十人挖掘下游淤泥,务必仔细,不许遗漏任何东西!”

亲卫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木铲挖掘淤泥,有的用木桶排水,泥浆溅得他们满身满脸,却没人敢有丝毫懈怠。黑水河的水位本就不深,加上昨夜蒙武让人在下游筑了简易堤坝,河水渐渐退去,河床的淤泥暴露出来,呈深褐色,散发着潮湿的腥气。

蒙恬的目光突然被一处凸起的泥堆吸引。那处泥堆比周围高出半尺,形状规则,不像是自然形成的。他快步走过去,拔出青铜剑拨开表层的淤泥,剑刃碰到硬物的声响传来。“这里有东西!” 他喊道,亲卫们立刻围拢过来。

几人合力挖开淤泥,一个残破的木盒渐渐显露出来。木盒由梓木制成,表面涂过漆,如今漆皮早已剥落,木盒也被水泡得发胀变形,边缘的榫卯结构松散开来。蒙恬小心翼翼地将木盒捧起,放在干净的沙地上,用匕首轻轻撬开盒盖 —— 一股腐朽的气味扑面而来,里面装着几把青铜刻刀和一卷残破的丝帛。

刻刀的样式与疏勒河发现的一模一样,长约七寸,刃口呈平口状,正是秦代刻石专用的工具,柄部刻着 “尚府造” 三个字,字体细小却清晰 —— 这是少府下属尚方监的标记,只有御用匠人才能使用带有这种标记的工具。蒙武拿起一把刻刀,与石碑上的刻痕比对,刃口的弧度与刻痕的角度完全吻合:“就是用这些刻刀刻的碑!你看这刃口的宽度,刚好和‘汉’字的笔画宽度一致!”

丝帛早已残缺不全,边缘腐烂得像絮状物,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 “骊山采石,刑徒百人”“阿房监工,姓赵名成”“沛地接应,张良亲至” 等字样。最令人震惊的是,丝帛末尾盖着一枚红色的印玺,印文是 “少府之印”—— 那是少府最高长官的印信,印文为秦篆,布局严谨,绝非普通人能伪造。

“少府令章邯?” 蒙恬脱口而出,声音里满是不敢置信。章邯是掌管少府的重臣,负责皇室器物制造和宫室修建,深得始皇帝信任,若真是他私通外敌,那咸阳的局势岂不是早已岌岌可危?

王翦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河床深处的另一处异状上。那里的淤泥颜色较浅,呈浅褐色,与周围的深褐色淤泥截然不同,像是被人翻动过。“挖这里!” 他指向那处位置。

亲卫们立刻挥动木铲,挖了约莫三尺深,一个土坑渐渐显露出来。坑底散落着数十块墨青色的石片,与石碑的石料相同,显然是刻碑时留下的废料,有的石片上还带着未完成的刻痕。坑边还埋着几捆未燃尽的艾草,叶片早已发黑,蒙武凑上去闻了闻,脸色一变:“这是用来驱虫的!河西走廊的秋夜多蚊虫,他们夜里刻碑,就用艾草熏赶蚊虫。看这艾草的干枯程度,刻碑的人在这里待了至少半个月!”

太阳升至中天时,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废料坑西侧两丈处,亲卫们挖出了一具匈奴人的骸骨,骨骼已经有些风化,却仍能看出完整的人形。骸骨身上穿着残破的毡甲,甲片用兽皮绳串联,腰间挂着一块狼头铜牌 —— 铜牌上的狼头呲牙咧嘴,正是匈奴浑邪部的信物。骸骨旁散落着几枚秦代的半两钱,钱文 “半两” 二字清晰可辨,还有一把刻着 “刘” 字的青铜剑,剑柄上的云纹与嘉峪关矿洞发现的陨铁剑剑柄纹饰一致。

“匈奴人、少府、刘邦,三方勾结!” 蒙恬怒喝一声,一剑劈在旁边的石堆上,火星四溅,“他们用少府的石料刻碑,让匈奴人护送石料和刻工,再让刘邦的人在沛县接应,把这些预言散布出去,动摇民心!好毒的计!”

王翦捡起那枚狼头铜牌,指尖抚过冰冷的金属表面,铜牌边缘的磨损痕迹显示它被佩戴过很久。他忽然想起亭长的话,去年冬天的 “少府采办”,恐怕就是章邯派来的人,而这些匈奴人则负责护卫刻碑和沉碑,事成之后却被灭口,埋在了河床里 —— 这具骸骨的颈骨有明显的断裂痕迹,显然是被人用利器斩断的。

这场阴谋从骊山矿脉延伸到黑水河畔,横跨千里,涉及军政内外,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庞大。少府掌管皇室器物,能调动全国的工匠和材料;匈奴提供武力支援,牵制秦军边防;刘邦则在关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 三者勾结,简直是要断大秦的根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立刻启程,日夜兼程回咸阳!” 王翦将铜牌和刻刀塞进牛皮行囊,目光望向东方,咸阳的方向被云雾笼罩,却仿佛能看见那里潜藏的暗流,“把石碑用牛车装好,所有证物分类保管,派两人快马先行,向陛下奏报此事!我们必须在章邯察觉前,把证据摆在陛下面前!”

亲卫们立刻行动起来,用绳索将石碑牢牢固定在两辆牛车上,铺上厚厚的麻布防止磕碰。蒙武将青铜刻刀、丝帛碎片、狼头铜牌分别装进木盒,贴上封条,交由专人看管。蒙恬则挑选了两名骑术最好的亲卫,让他们换上平民服饰,带着加急奏报先行出发。

队伍再次出发时,朝阳已升至半空,金色的阳光洒在黑水河上,泛起粼粼波光。那座刻着 “汉高祖” 的石碑被绑在牛车上,在颠簸中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未卜的命运。蒙武捧着残破的丝帛,忽然发现丝帛的角落还有一行极小的字迹,因水浸而模糊,他凑近细看,用指尖轻轻摩挲,赫然是 “沙丘有变,速归”—— 这行字像是一道惊雷,在所有人的心头炸响。

沙丘,那是始皇帝东巡的必经之地。

西风再次刮起,卷起地上的石屑,落在王翦的披风上。他握紧了腰间的陨铁剑,剑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剑柄上的纹路硌得掌心生疼。他知道,这场关乎大秦存亡的较量,已经进入了最凶险的阶段,而黑水河底的石碑,不过是掀开阴谋冰山的一角。前方的路,比河西的戈壁更加难行,更布满了看不见的陷阱。

但他没有退路。身后是大秦的万里江山,身前是暗藏的刀光剑影,他只能握紧手中的剑,一步步走向那未知的风暴中心。

喜欢大秦风骨:王翦传请大家收藏:()大秦风骨:王翦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