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宋神宗的新宋 > 第134章 匈奴五代雄主

宋神宗的新宋 第134章 匈奴五代雄主

作者:梦想败给生活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2 01:56:33 来源:全本小说网

在博士的引导下,论议迅速走向深入,大量被刻意淡化的历史细节被重新提起:

匈奴的威胁本质:博士引述《史记》、《汉书》,描绘出一幅可怕的图景:

匈奴并非简单的强盗,而是一个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强大军事组织、且将掠夺视为生存方式的文明体。

其“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逃”的战术,对定居的农耕文明是天生的克星。白登之围,刘邦险些丧命;文景之世,烽火频传,甚至“候骑至甘泉”(匈奴侦察兵到达长安附近)。

“和亲”与“岁贡”的屈辱与无效:博士尖锐地指出,在武帝之前的和亲政策,并未换来和平,反而让匈奴视汉朝为软弱可欺的“外库”,索求无度,动辄寇边。

这并非仁义,而是在实力不足下的无奈苟安,本质是饮鸩止渴。

武帝战略的必然性:当国力积蓄到一定程度(文景之治的底子),面对一个不可能被“感化”、且威胁日益增大的对手,主动出击,争夺战略主动权,是唯一的选择。

战争的巨大消耗,是为了换取文明的生存空间和长期安全,是“以一时之痛,解百年之患”。

论议至此,博士话锋陡然一转,声音沉痛而警醒:

“诸生!读史非为发思古之幽情,乃为观照当下之得失!”

“试观今日之天下,大宋之北,契丹(辽)立国已久,制度森然,非匈奴可比;西北之西夏,虽小却悍,屡为边患。此二者,岂非昔日匈奴之镜像?”

“若我朝只知沉醉于汴梁繁华,满足于岁币纳贡,而不知整军经武,锐意革新,一旦北疆有变,强敌南下,我辈今日之太学,安知不会成为他日之‘金陵王气黯然收’?”

“汉武帝时,尚有河套可争,有河西可通。今日我朝,若失燕云,则门户洞开,一马平川,直抵黄河!届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番话,如同一声惊雷,在众多士子心中炸响。他们从未以如此宏大的“文明生存”视角来看待历史,更未将历史的教训如此直接地与现实危机挂钩。

许多原本抱着“反战”、“恤民”思想的学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苟安”的代价,可能是整个文明的倾覆,这个想法让他们不寒而栗。

这场太学论议的内容,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在汴京的士大夫圈子中传播开来。茶楼酒肆、书院文会,处处都在激烈争论这个“文明生存战”的新议题。

保守者抨击此论过于危言耸听,有“鼓吹穷兵黩武”之嫌,违背儒家仁政爱民之本。

务实者与忧国者则深受震动,开始重新审视周边的战略环境,意识到“富国”必须与“强兵”紧密结合,否则财富不过是待宰的肥羊。

改革派则如获至宝,将此论视为对熙宁新法(尤其是强军方面)最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理论依据。

而端坐于宫中的赵顼,静听着皇城司报来的种种议论,嘴角露出了深邃的笑意。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的目的非常明确:

思想启蒙:打破士大夫阶层“重文轻武”、“以和为贵”的固有思维定式,用历史的残酷真相,给他们注入一剂“忧患意识”的猛药。

舆论铺垫:为他即将推行的各项加强军备、开拓边疆的政策(如王韶的熙河之策),营造一个理解、甚至支持的舆论氛围,减少来自士林的阻力。

凝聚共识:试图在“保卫华夏文明”这个更高的旗帜下,凝聚起变革的力量,将内部的争论转化为一致对外的动力。

这场太学论议,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熙宁二年初的政坛和学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它没有立即改变什么政策,但却在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层面,悄悄地扭转着风向。

许多士子开始用新的眼光阅读史书,用新的心态关注边事。赵顼成功地将“变法图强”与“文明存续”这个最根本的正当性捆绑在了一起。

当苏轼、苏辙那轰动全城的元宵词作仍在被世人传唱时,一场关于帝国命运的更深刻、更沉重的思考,已经在汴京的精英阶层中悄然展开。

赵顼的熙宁变法,也因此被赋予了超越个人功业的、更为悲壮和宏大的历史意义。

熙宁二年,汴京的年节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但一股不同于往岁的暗流,已开始在帝国的神经中枢——皇宫大内,以及都城汴京的脉络中悄然涌动。

这股暗流的源头,正是来自福宁殿内,那位登基未久、却已深感时局逼人的年轻官家,赵顼。

深夜的福宁殿,烛火通明。赵顼并未安寝,他面前巨大的御案上,一边堆积着来自河北的灾情奏报、西北的边患军情,以及三司呈上的、触目惊心的财政亏空账簿;

另一边,则是太史公的《史记·匈奴列传》和班固的《汉书》相关卷帙。

他的目光在现实的重压与历史的烟云间反复切换。河北的流民、陕西的烽燧、国库的匮乏,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心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宋神宗的新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而,当他读到冒顿单于“控弦之士三十万”的记载,读到老上、军臣单于屡屡南下,“烽火通于甘泉、长安”的叙述时,一个惊人的、令他脊背发凉的历史映照,骤然清晰起来。

“司马迁、班固,笔下所载,岂止是前朝旧事?这分明是……分明是朕今日之困局的翻版!”

赵顼放下书卷,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幽云十六州的位置,又滑向西北的横山之地。

“匈奴……匈奴……”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光芒,

“昔日之匈奴,控弦三十万,已立国制,非复部落流寇。其志不在劫掠,而在裂土分疆,甚至倾覆华夏!

高祖有白登之围,文景亦需和亲纳币,暂避其锋。直至孝武,举全国之力,奋然一击,方得百年安宁!”

他猛地转身,看向南方那象征汴京的光点。

“而今日之契丹(辽),立国已固,制度森然,带甲何止数十万?西夏虽小,凶悍顽韧,屡为边患。彼等之势,较之汉时匈奴,只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朕的朝堂之上,衮衮诸公,仍有不少人在高唱‘仁义’、‘恤民’,视边备为可有可无,甚至将朕整军经武之议,斥为‘穷兵黩武’!他们……他们莫非以为,今日之辽夏,仍是昔日之流寇不成?!”

一种混合着愤怒、焦虑和巨大机遇感的情绪,在赵顼胸中激荡。

他意识到,推行新法,尤其是强兵拓边之策,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具体的困难,而是朝野上下那种沉溺于虚假太平、对致命威胁视而不见的集体认知惰性!

“必须打破这层障壁!必须让他们看清,我们面临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清晰而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既然直接陈述现实,会被人攻讦为危言耸听,那朕便借古人之口,借史家之笔,让历史自己说话!”

喜欢宋神宗的新宋请大家收藏:()宋神宗的新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