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43章 神仙四十三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43章 神仙四十三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石函劫

犍为郡城东十余里,深岩裂开一道幽谷,谷中藏着一座古旧道观。观里住着一位姓颜的老道士,他守护着殿中一只神秘的石函。这石函三尺多长,通体雕刻着鸟兽花卉,精美得如同天生,找不到一丝人工缝隙。石函紧锁,仿佛与石头长成了一体,凡人根本打不开。

当地人都知道一个传说:这是当年老子西行时,关令尹喜真人留下的宝物。真人飞升前,郑重将石函交给弟子,并留下严厉警告:“里面封存着天机符箓,万万不可打开,否则必有大祸临头!”这敬畏代代相传,石函成了犍为郡不可触碰的禁忌。

大唐大历年间,一位姓崔的青河人,来犍为郡做太守。崔太守性情刚硬,最恨装神弄鬼。上任那天,正赶上道场巡游,街上香烟缭绕,百姓跪拜如潮。崔太守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着这景象,眉头紧锁,对随从冷哼:“尽是些蛊惑人心的把戏!”他一到府衙,就听说了尹真人石函的事,顿时拍案大笑:“哈!这不就是古人新垣平那套骗术吗?我倒要拆穿这谎言!”

第二天,崔太守就带着官吏和兵丁,直奔道观。颜道士早等在殿前,一身旧道袍在风里飘着。崔太守大步进殿,指着石函下令:“给我砸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神仙宝贝’!”

颜道士“扑通”跪倒,张开手臂护着石函,声音发抖:“使不得啊大人!这是尹真人遗物,仙家有训:‘开函者必遭大祸!’大人三思啊!”

崔太守一甩袖子,厉声道:“尹真人?都死了一千年了!骨头都化成灰了,哪还有什么石函?你们这些道士,不过是借它骗钱唬人!今天本官就要破除迷信!”他一把抽出身边卫兵的佩剑,寒光闪闪,喝道:“砸!”

兵丁架开哀嚎的颜道士。铁器叮叮当当地砸在石函的铜锁上,火星直冒,但那锁纹丝不动。

“没用的东西!”崔太守不耐烦了,夺过一把大铁锤,深吸一口气,抡圆了胳膊狠狠砸下——“当啷!”一声巨响,铜锁应声碎裂!石函上那条严丝合缝的缝隙,终于被蛮力撬开了一道黑暗的口子。

崔太守扔掉锤子,伸手进去一摸,掏出一卷发黄的古旧符纸。他展开一看,嗤笑起来:“不过是一卷鬼画符!哪有什么大祸?”他把符纸扬了扬,环顾四周,脸上尽是得意,“你们看!装神弄鬼,不过如此!”随从们也跟着尴尬地笑了,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松了。

崔太守心满意足,把符纸当作物证收好,又让人随便找了把新锁把石函挂上——那曾经坚不可摧的锁早已毁了。他轻蔑地看了一眼瘫软在地、面无人色的颜道士,下令:“妖言惑众!把这妖道押回衙门,等候处置!”

当晚,崔太守在府衙书房看公文。烛火“啪”地爆了个灯花,火光突然变成了诡异的青紫色。他抬头,正好看见墙上挂的一面铜镜。镜子里映出他的脸,却已扭曲变形——皮肤下像有无数小虫在蠕动,更可怕的是,镜中的“他”竟对着他,露出了一个绝非活人的、极其诡异的笑容!

“啊——!”崔太守魂飞魄散,惊叫着连人带椅摔倒在地。侍卫冲进来扶起他,他浑身发抖,指着镜子:“妖……妖怪!镜子里有妖怪!”侍卫们惊恐地看去,镜面光洁,映出的只有他们慌乱的脸和书房摆设,哪有什么异常?

崔太守惊魂未定,目光扫过书案——那卷从石函里拿出来的符箓,正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在他看过去的瞬间,符纸上那些朱砂画的纹路,突然像活过来的血虫一样,在黄纸上疯狂地扭动、爬行!他胃里一阵翻江倒海,狂呕起来,眼前发黑,只觉得一股刺骨的寒意顺着指尖直冲头顶,瞬间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崔府一夜鸡飞狗跳,请来的大夫都摇头叹气。太守高烧不退,嘴里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胡话。消息像寒风一样刮遍了犍为郡,百姓们又惊又怕,纷纷涌向城外那座深山道观。道观前香火鼎盛,烟雾几乎遮住了山崖,人们跪倒一片,磕头声此起彼伏,没人再敢靠近殿中那只石函。那把草草挂上的新锁,在烛光下投下巨大晃动的影子,像一头蛰伏的怪兽。

颜道士已被放回观中。他默默站在石函前,伸出枯瘦的手,轻轻摸了摸石函上精美的鸟兽花纹,手指在那把新锁上停了一下,最终只是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身影慢慢消失在缭绕的香火烟雾里。

石函依旧锁着。

只是那道被强行撬开的缝隙里,一缕极淡、几乎看不见的青烟,幽幽地飘了出来,盘旋片刻,便消散得无影无踪。

没人知道它去了哪里。

人间有些界限,刻着“不可触碰”的铭文。那并非为了锁住好奇,而是为了警醒世人:当人执意用蛮力砸开未知的封印,所释放的,往往不是期待的真相,而是我们自己内心那深不可测、蠢蠢欲动的幽暗深渊。

2、石灰仙踪

大唐宝历年间,荆州有个姓卢的山人,常挑着担子,在白洑南的草市上贩卖烧朴(一种矿物)和石灰。他样貌寻常,混在贩夫走卒中毫不起眼,只是偶尔流露些奇异,叫人捉摸不透。比如,他有时会对着空无一物的墙角点头微笑,仿佛那里站着个看不见的老友;或者明明挑着重担,脚步却轻快得像踩在云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商人赵元卿最好打听奇人异事,早就留意到卢山人的不同寻常,便存了结交的心思。他特意常去光顾卢山人的生意,买他的烧朴石灰,又殷勤地奉上茶水点心,拐弯抹角想探听些门道。

日子久了,卢山人放下手中的粗陶碗,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望向赵元卿,仿佛能洞穿人心:“赵掌柜,我看你对我这点粗货,心思怕是不在买卖上头吧?到底想问什么?”

赵元卿被看破心思,脸一热,索性直言:“不敢瞒您老,小人早看出先生是深藏不露的高人,能知过去未来,胜过那占卜的蓍草龟甲。恳请先生指点迷津一二。”

卢山人听了,并无意外,只淡淡一笑:“指点谈不上。不过今日倒有一桩事,可验我言。你如今落脚的那户姓张的人家,午时前后,怕有场无妄之灾。你若信我,速去告知他们:紧闭门户,家眷万勿出声应答。待到午时,门外必有匠人模样者,背一布囊前来叫门,囊中约莫有二两银子。此人并非存心寻衅,却会因叫门不应而暴怒,极尽辱骂。那时,全家务必从后门悄悄出去,到水边暂避。若能如此,破些小财,花费三千四百钱,便可消灾。”

赵元卿听得心头一紧,他此刻正借住在草市边一户张姓人家。见卢山人神色郑重,不似玩笑,他不敢耽搁,拔腿就往张家跑。张家主人平素也听闻过卢山人有些神异,见赵元卿说得急切,虽半信半疑,还是依言紧闭了大门,一家人屏息凝神守在门后。

日头渐近中天。果然,一个穿着短打、工匠模样的人背着个布囊来到张家门前,“砰砰”地砸门,喊着要买米。门内死寂一片。那人连喊数声无人应答,火气“噌”地就上来了,污言秽语破口大骂,骂到兴起,竟飞起一脚狠狠踹在门板上!门板应声被踹裂了几道缝,摇摇欲坠。张家人在门后听得心惊肉跳,大气不敢出。

正午的毒日头底下,那匠人骂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终于悻悻离去。张家人这才敢从后门溜出,跑到河边树荫下躲着,心有余悸。事后清点,门板被踹坏,修葺一番,不多不少,正好花费了三千四百文钱。张家上下对卢山人奉若神明。

不久,又有一位陆姓商人,在草市附近置办了一处宅院。卢山人恰好路过,驻足看了几眼,对陆生说:“这宅子旧主埋了些东西在后院厨房灶台下。你得了它,本是意外之财。但切记,挖出来看看便罢,万万不可动用分文。否则,必生祸患,殃及骨肉。”陆生将信将疑地应了。

待卢山人离去,陆生按捺不住好奇,真叫人在厨房灶台下挖掘。挖下数尺,果然碰到一块石板。掀开石板,下面竟埋着一口巨大的陶瓮,里面满满当当全是散落的铜钱!陆生和妻子喜出望外,忙不迭地开始往外搬钱,又找来草绳一枚枚串起。眼看着快串到一万钱了,异变陡生——陆生几个年幼的儿女毫无征兆地突然头痛欲裂,哭喊声撕心裂肺。

陆生猛地想起卢山人的警告,如遭雷击,冷汗涔涔而下:“难道……真被卢先生言中了?”他立刻冲出家门,策马狂奔,终于在河边追上了正准备乘船离去的卢山人。陆生跳下马,扑倒在尘埃里,连连叩头谢罪:“先生!先生救我!小人一时贪念,违了先生戒训,儿女们……头痛欲死啊!”

卢山人立在船头,面沉似水,怒道:“我早说过,此财动不得!你如今用了,祸必及于骨肉!是儿女性命要紧,还是这意外之财要紧?你自己掂量吧!”说罢,再不看他,吩咐船夫开船离去。

陆生失魂落魄地奔回家中,再不敢迟疑。他忍着心痛,将那些串好和未串的铜钱悉数装回大瓮,在院中设下简单的祭坛,焚香祷告一番,原封不动地将大瓮重新深埋回灶下。说也奇怪,那瓮钱刚一入土,儿女们的头痛立刻便止住了。

卢山人到了复州,一日与几位同伴在郊野闲行。路上迎面走来六七个人,个个衣着光鲜,却浑身散发着浓烈的酒气。卢山人脚步一顿,目光如电扫过那群醉汉,突然厉声叱道:“尔等恶行,至今不思悔改!死期将近,犹不自知么?”

那群人闻言,如冷水浇头,醉意瞬间醒了大半。他们脸色煞白,竟齐刷刷跪倒在尘土飞扬的路中央,捣蒜般磕起头来,连声哀求:“不敢了!再也不敢了!求上仙饶命!”卢山人的同伴们看得目瞪口呆。待那群人仓皇逃窜后,卢山人才淡淡道:“不过是一伙惯于劫掠的贼寇罢了。”其识人之明、震慑之威,竟至于此。

赵元卿后来常对人说起卢山人:“他的样貌,时而是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时而又似壮年,变幻不定。也从不见他正经吃喝。”卢山人曾对赵元卿吐露过更深的玄机:“这世间,懂得隐形遁迹的刺客不在少数。修道之人得了这隐形术,若能持守本心,二十年不妄用此术,便可变化形体,名为‘脱离’;再过二十年,名姓便可录于地仙之籍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真正的神异,不在穿墙遁形,而在看破这无形枷锁的一瞬清明。

3山水真意

大唐真元年间,一位名唤薛玄真的老者,常在岭南的崇山峻岭间出没。他须发皆白,面色却如童子般红润,一身布衣芒鞋,像个再寻常不过的山野闲人。这位薛老,说来还是后来显赫的给事中薛伯高的高祖,只是他年轻时便抛却了功名仕途的念想,一头扎进了云深雾绕的山水之间。

他最爱在五岭一带盘桓,遇着进山砍柴的樵夫或迷路的旅人,总会停下脚步,眼里闪着奇异的光彩,指着那连绵无尽的苍翠山峦感叹:“看呐,九嶷五岭,这是神仙眷顾的宝地!山有灵,水有魂,烟霞缭绕,奇绝幽深。阳朔的山峰,如刀劈斧削,直刺青天;博罗的洞府,清幽空灵,别有乾坤。谁能忘得了这造化神工?”

他常坐在溪边青石上,对着流水白云,絮絮叨叨,仿佛在说给天地听:“想想吧,火神祝融的神魂栖息在衡山的峰峦,圣君虞舜得道飞升于苍梧的山水之间。还有那些数不清的高真列仙、辅佐明君的贤臣,他们的精魂足迹,哪座灵山没有留下?为何独钟此地?”他掬起一捧清洌的山泉,任其从指缝滑落,“山幽深才生灵气,水至清方能涤尘。松竹交映,云雾缭绕,这般境地,哪是凡俗的筋骨、沾满尘灰的心肠所能真正领会、真正喜爱的?”

有次,一位年轻樵夫好奇地跟着他,想看看这怪老头整日钻山究竟为何。薛玄真也不阻拦,领着他七拐八绕,拨开层层藤蔓,竟步入一个隐秘山洞。洞中豁然开朗,石壁上凝结着琼脂般的乳石,一滴滴渗出清甜的水珠,地面湿润处生着几株异草,叶片晶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樵夫看得目瞪口呆。薛玄真抚摸着湿滑的石壁,喟叹:“瞧见了吗?这深邃洞天里,自有一方乾坤。这些天地灵液、奇异草木,岂是凡俗的眼目能够窥见真容,凡俗的双脚可以轻易踏足?”他望着痴迷的樵夫,眼中是洞悉世情的了然,“在此寻得延年之道,逍遥其间,方是人间至乐啊!”

转眼到了真元末年。朝廷重臣郑余庆,因事获罪,被贬为遥远的郴州长史。从繁华京城骤然跌至这南蛮烟瘴之地,郑余庆心中苦闷郁结,难以排遣。一日,他府中一个忠心耿耿的老门吏,千里迢迢从京城赶来探望旧主。门吏长途跋涉,在郴州附近的山岭中迷了路,又累又饿,眼看天色渐暗,心中惶急。

正当绝望之际,前方小径上走来一位布衣老者,正是薛玄真。他步履轻健,如履平地,在这崎岖山道上显得格格不入。门吏如遇救星,急忙上前问路。薛玄真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目光似乎穿透了他仆仆的风尘,了然道:“你是去郴州长史郑公府上的吧?”

门吏大惊:“老丈如何得知?”

薛玄真微微一笑,并不解释,只道:“郑公乃国之栋梁,一时困顿,贬谪至此。你既是他故人,我便送你一程。”他随手从怀中掏出一卷薄薄的、泛黄的无字旧书册递给门吏,“郑公心中积郁,如阴云蔽日,于身心大为不利。你且将此物带给他,或可稍解烦忧。”说罢,抬手朝山下一指,“沿此路直行,遇岔路向左,不出半个时辰,便是郴州城门。”门吏再抬头,眼前哪还有老者的身影?唯有山风过林,涛声阵阵。他低头看看手中那卷无字之书,又惊又疑,只得依言而行,果然顺利抵达。

门吏将山中奇遇和那卷无字书册呈给郑余庆。郑余庆听闻薛玄真之名,又见这神秘的书卷,心中一动。他屏退左右,独坐书房,对着那无字之书沉思良久。书页空空,却仿佛有某种宁静的力量弥漫开来。他想起薛玄真关于岭南山水的那份超然与沉醉,想起那些栖息于山水的神灵与先贤。心中的块垒,竟在这无声的空白和浩渺的山水遥想中,渐渐松动、消散。窗外,郴州的山色在暮霭中显得格外苍翠而深沉。郑余庆长长吁出一口气,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多日来的郁悒如同被山风吹散,不知所踪。

薛玄真的身影,最终隐没在南岭的云雾深处,如同他热爱的山水本身,归于永恒的寂静与辽远。

他所留下的,并非长生秘术,而是一面映照心灵的山水之镜——当尘世的得失如藤蔓般缠绕心房,或许唯有将目光投向那亘古的峰峦与流云,才能窥见自身烦忧的渺小,触碰到那份超越荣辱、自在天地的清明。山水无言,真意自在其中。

4、曹老儿的预言

宰相于琮的船队南行至平望驿,正是午膳时分。驿站简陋,随行众人默默进食。忽有一布衣老叟自大门而入,目不斜视,径直穿过正厅,朝偏厢小阁走去。驿吏见此人气度从容,以为是相国随行,未加阻拦;于琮抬眼瞥见,又疑是驿中仆役,也未出声询问。

小阁里坐着于琮的侄子于涛。他因叔父贬谪牵连,前途未卜,正对着一碟粗粝饭食愁眉不展。猛见一陌生老者掀帘进来,不由一惊:“老人家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朽姓曹,乡野之人,叫我曹老儿便是。”老叟笑眯眯地自报家门,声音洪亮。

于涛更奇:“曹老丈从何而来?寻我何事?”

曹老儿捋着稀疏的胡须,目光在于涛脸上转了一圈:“郎君莫忧!你日后前程远大着呢,这一趟南行,不过是片过眼的云烟,高官厚禄,都在后头等着你哩!”

这话正戳中于涛心事。他一路忧惧,此刻如逢甘霖,忙不迭起身让座,又唤来同在阁中歇息的表弟、前秘书省校书郎薛某一同见礼。

薛校书谨慎,试探道:“老丈有何能,敢作此断言?”

曹老儿哈哈一笑:“老朽没什么本事,不过是双眼睛还能看点运数。郎君日后官位显赫,细说起来太琐碎。借笔墨一用,我说,你们记下便是。”他竟不用纸笔,只伸出一根手指,蘸了碗中茶水,就在桌面上飞快划写起来。

水痕淋漓,字迹奇特,似诗非诗,似谶非谶,隐晦难解。其中几句,竟也暗含了宰相于琮日后必将北归、重获起复的玄机。于涛与薛校书相顾骇然,忙用心强记。

薛校书忍不住指着自己问:“老丈看我如何?”

曹老儿抹去桌上水迹,沉吟片刻:“校书前程么……千里之外,遇西则止。官职嘛,虽非真正的刺史,也能当个名号响亮的郡守。还有一样,”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薛校书,“你终将得一口‘好棺木’。”

薛校书脸色微变,这话听着可不像吉兆。曹老儿却不再多言,起身告辞,出门时步履轻快,转眼便消失在驿站外的柳荫道中,仿佛从未出现。

岁月流转,曹老儿的预言竟一一应验。于涛后来果然官运亨通,先任泗州防御使,又迁歙州刺史,更成为雄踞淮南的吴王杨行密帐下得力副使。宰相于琮也如预言所言,不久便奉召北归,重返朝堂。

薛校书的际遇却有些波折。他先在江西幕府中效力,后外放主持袁州军务。时值藩镇交兵,战火纷飞,薛校书携家眷仓皇避往福建。行至闽地一小县城,随行爱妾忽然染病身亡。乱世之中,山野之地,连口像样的棺木都无处寻觅。薛校书焦心如焚,只得厚着脸皮求到当地一位老翁门下。

老翁感其情切,竟慨然道:“小老儿为自己备了一口寿材,漆着金粉,画着彩绘,还算体面。若校书不嫌晦气,便拿去先用吧。”薛校书含泪叩谢。待将爱妾收殓入葬,抚摸着那异常华美坚实的棺木,薛校书猛然想起当年驿站中曹老儿那句古怪的“终得一口好棺木”,心中百味杂陈,一时竟不知是悲是叹。

更奇的是于涛这边。他后来重返京城旧宅。归家那日,亲朋故旧纷纷登门道贺,宅邸中热闹非凡。几个小童在庭院里追逐嬉闹,不知从哪个角落拖出一只小巧玲珑的铜铸乌龟,拴上丝绳,当作活物般牵着满厅堂乱跑,惹得宾客们哈哈大笑。

于涛起初只当是孩童顽皮,忽地心念电转,浑身一震!他猛地记起当年在平望驿小阁中,曹老儿蘸水写下的那些诡异字句里,似乎就有“铜龟”二字!彼时水痕模糊,词句艰涩,他未能深解,只强记于心。如今这童戏童龟的景象,竟与那潦草水书中的预言片段严丝合缝!

曹老儿如一滴水融入江湖,再无踪迹。

他留下的语言,似铜龟背甲上神秘的纹路,看似游戏,却暗藏轨迹。

命运这张网,凡人只窥见丝缕,便以为得了天机。殊不知那最深的玄奥,恰在预言应验时——它照见的并非宿命之不可移,而是人心面对未知时,那份勘不破也放不下的执念回响。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