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下一帝秦始皇 > 第43章 仁说迂阔 儒生碰壁稚子问

子楚为嬴政安排的教育,颇有些“杂食”的意味,仿佛要将天下诸子百家的精华,都塞进这个年幼继承人的脑子里,以期炼出一块能应对未来任何风浪的“五彩神石”。在冰冷肃杀的法家吏师贾和铁血实用的兵家司马韬之后,一位画风截然不同的老师,踏着温文尔雅的步子,走进了嬴政的书斋。

这位老师,便是儒士淳于先生。

与贾师的刻板、司马韬的锐利不同,淳于先生如同一位从古画中走出来的、饱读诗书的敦厚长者。他年约五旬,面容和善,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胡须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一身浆洗得有些发白、却洁净异常的青色儒袍,宽袍大袖,行走间自带一股书香墨韵。他说话慢条斯理,声音柔和,仿佛生怕惊扰了空气中的尘埃。他是子楚或许是为了“平衡”嬴政过于偏向“霸道”的思维,或许是为了让儿子具备一些符合传统贵族期待的“仁德”风范,而特意聘请的。

小柱子对于这位新老师的到来,内心是暗暗松了口气的。天知道他在旁边伺候贾师和司马韬的课时,精神是多么的紧绷!一位是动辄“戒尺”、“刑罚”的活阎王,一位是张口“歼敌”、闭口“牺牲”的沙场煞星。相比之下,这位总是笑眯眯、说话像春风拂面的淳于先生,简直就像是来拯救他于水火的天使!

“政公子,今日我们便来读读这《诗》。”淳于先生在书案前坐定,展开一卷用精美小篆抄录的《诗经》,脸上带着循循善诱的慈和笑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乃先民心声,可感天地,可化万物……”

他开始讲述《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述《鹿鸣》的宴饮欢愉与礼贤下士,讲述《文王》的敬天保民与德行高尚。他的声音如同暖流淌过书斋,试图将嬴政引入一个充满了礼乐和谐、温情脉脉的古典世界。

嬴政端坐在席上,最初还保持着基本的礼仪,认真倾听。但很快,他那双黑沉的眼睛里,就开始浮现出大片的迷茫和……越来越浓重的不解。

这些诗句很美,音韵和谐,但他听不懂,或者说,无法理解这些吟咏男女之情、宴会之乐、先祖之德的诗歌,与他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到底有什么切实的关联?它们能让他更强大吗?能让他不受欺负吗?能解释为什么成蟜敢挑衅他吗?似乎……都不能。

淳于先生见嬴政似乎兴趣缺缺,便适时地转向了儒家更核心的义理。他放下《诗经》,开始讲述尧舜禹汤的“德政”。

“……昔者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他描绘着上古圣君如何节俭爱民,如何禅让天下,如何以德行感化万邦。

“仁者,爱人 also。”淳于先生谆谆教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试图将“仁爱”、“孝悌”、“忠恕”这些儒家核心观念,如同播种般,植入嬴政的心田。

然而,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道德说教,落在嬴政的耳中,却像是来自另一个遥远星球的呓语,与他从贾师和司马韬那里学到的、以及自身经历所验证的冰冷现实,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小脸上写满了 genuine 的困惑。仁爱?在赵国,谁对他们母子仁爱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欺辱他们的赵人,何曾想过他们母子的感受?为政以德?若德行真能感化一切,为何强大的秦国是靠严刑峻法和虎狼之师立国,而非靠仁德?

这些疑问在他心中翻滚、发酵,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

淳于先生并未察觉到学生内心汹涌的波澜,他依旧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德治理想国中。讲到兴高处,他引用了《论语》中关于如何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句着名论述: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话的意思是: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应该修治自己的文教德政来使他们自动来归附。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住下。

这句话,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嬴政心中对这套理论最后的忍耐力!

“先生!”嬴政猛地抬起头,打断了淳于先生沉浸式的讲述。他的声音因为急切和困惑,失去了往日的平稳,带着一种尖锐的质疑。

淳于先生被打断,微微一愣,脸上却并无愠色,依旧温和地看着他:“公子有何疑问?”

嬴政直视着淳于先生,那双黑沉的眼睛里没有丝毫挑衅,只有一种基于自身残酷经历而产生的、深入骨髓的困惑和求真欲:

“先生,您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他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然后语气急促地追问,“若修文德,他们便真的会来吗?”

他不等淳于先生回答,便连珠炮似的举出了自己的反证:“赵国与我秦国为邻,时常交战。赵国为何不以文德待我秦国,反而屡屡以强凌弱,侵我边境?此其一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天下一帝秦始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显然想起了更切身的痛苦:“我与母亲在赵国为质时,受尽欺辱!那些赵人,可曾对我们讲过半分‘文德’?他们克扣用度,纵容孩童辱骂,胥吏恶言相向!那时,‘文德’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如同两把冰冷的现实之锤,狠狠砸在淳于先生那套温情脉脉的理想主义叙事上!

淳于先生脸上的温和笑容瞬间僵住了,他张了张嘴,想要解释那是个别现象,或者赵国是“无道”之行,但看着嬴政那认真而锐利的目光,他发现自己那些惯常的解释,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然而,嬴政的追问还未停止!他仿佛要将心中所有对这套理论的质疑都倾泻出来,他向前倾了倾身体,用了一个更加直接、甚至有些粗暴的比喻:

“先生!我再问您!若此刻,有人持刀,欲杀你!您是立刻先夺下他的刀,保全性命?还是……站在原地,与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期望能用‘文德’感化他,让他放下屠刀?!”

这个比喻,**、尖锐、直指核心!将儒家那套在和平环境下或许可行的道德准则,放在了你死我活的生存危机面前进行拷问!

“轰!”

小柱子只觉得脑子里像是有什么东西炸开了!他惊恐地瞪大了眼睛,看着嬴政,又看看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的淳于先生。天爷啊!政公子这问题……这问题也太……太吓人了!这简直是……是把淳于先生按在地上用现实摩擦啊!

书斋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衬得这寂静更加令人窒息。

淳于先生被问得哑口无言,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教授学子多年,从未遇到过如此……如此“离经叛道”、却又基于真实苦难、让他难以辩驳的质问!他能说什么?难道说应该先讲道理?那无异于痴人说梦!难道承认应该先夺刀?那岂不是自己打脸,否定了“修文德”的优先性?

他支吾了半晌,脸憋得通红,最终只能避开嬴政那灼灼的目光,垂下眼帘,泛泛地、无力地重复着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公子……公子年幼,或……或未解圣人之意深焉……化干戈为玉帛,乃……乃天下大同之理想……需……需持之以恒……”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越来越没有底气。

嬴政看着他这副窘迫的样子,眼中最后一丝期待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混合着失望和轻视的情绪。他不再发问,只是默默地坐直了身体,将目光从淳于先生身上移开,投向了窗外那片被宫墙分割的天空。

他觉得,这位先生讲的道理,听起来很美,很动听,像是空中楼阁,彩云琉璃,却丝毫经不起现实风雨的吹打。它们迂阔、无用,甚至……有些自欺欺人的虚伪。在这个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世界上,空谈仁德,无异于将脖颈伸到别人的刀下。

此后,嬴政对儒家课程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不再主动提问,也不再认真听讲。当淳于先生再次絮絮叨叨地讲述尧舜禹汤、仁义道德时,他常常是眼神放空,神游物外。他的思绪,早已飘到了吏师贾那冰冷的律法世界,或者司马韬那杀气腾腾的沙盘之上。只有在那些地方,他才能找到能够解释现实、应对挑战、并获得力量的答案。

小柱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看着政公子在淳于先生的课上,时而用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划着贾师教授的秦篆,时而眼神聚焦在虚空,仿佛在推演沙盘上的阵型变化。他知道,淳于先生这“春风化雨”的一套,在政公子这块被苦难和现实冻得过于坚硬的“顽石”上,是彻底失效了。

淳于先生自然也感受到了嬴政的疏离和漠视。他尝试过几次,想要重新激发这位特殊学生的兴趣,但都无功而返。最终,他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息,在一次向子楚汇报学业进展时,不无遗憾地说道:

“公子政,天资聪颖,颖悟绝伦。然……然其天性刚毅,心思沉鸷,于仁德孝悌之道,似有……似有扞格。近法家之严苛,慕兵家之权变,而……远仁人之风范。”

这话说得委婉,但意思很明确:您这儿子,聪明是聪明,但性子太冷太硬,喜欢法家兵家那些霸道的东西,对仁爱道德这套,完全不感冒。

子楚听了,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并未多言。或许在他,或者在他背后的吕不韦看来,在这战国乱世,一个懂得运用法、术、势,通晓兵家韬略的继承人,远比一个满口仁义的迂腐君子,更符合秦国的利益和未来的需求。

儒家思想的种子,未能在嬴政的心田中找到适宜的土壤,便匆匆枯萎了。而接下来,一颗来自韩国的、更加冷峻、更加犀利、集法家“法、术、势”之大成的思想火种,即将跨越千里,在这片已然准备好接受它的心田上,燃起熊熊烈焰。而这烈焰,将照亮一个帝国的蓝图,也将焚毁无数旧的藩篱。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天下一帝秦始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