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63章 编辑——字里行间的尘埃

林夏把第十七次修改的手稿摔在桌面上时,A4纸的边角掀起卷曲的波浪,像被秋风揉过的枯叶。窗外的梧桐叶正往玻璃上撞,秋雨裹着寒意钻进窗缝,打湿了桌角那本1987年版的《唐诗选》——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标本已经泛黄发脆,叶脉像老人手上的青筋。这是他刚入职时,带他的张老师送的,老人当时用红绳把叶子系在书脊上,说:“做编辑,得像这叶子,把水分熬干了,才能留住脉络。急着出名,就成了落地就烂的果子。”

“又被打回来了?”实习生小苏抱着刚拆封的新书进来,油墨味混着她身上的桂花护手霜味飘过来。她把一摞《爆款人生》放在林夏桌角,封面的荧光粉在阴雨天里依然扎眼,书名旁边印着“三天读懂人生真谛”的标语。林夏没抬头,盯着审稿意见上的红笔批注:“语言太晦涩,建议通俗化,增加‘内卷’‘躺平’等网络热词,符合Z世代阅读习惯。”这是本哲学随笔,作者是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书稿里每句话都像块被岁月磨亮的石头,如今却要被硬生生凿出几个新潮的豁口。

编辑部的打印机突然“咔咔”卡纸,吐出半截清样。是下周要出的青春小说《盛夏告白》,封面上的女主角睁着漫画式的大眼睛,瞳孔里的高光比星星还亮,腰细得像根铅笔,裙摆飞扬的角度精准到30度。主编推门进来时,清样还卡在滚轴里,纸页被扯出毛边。她踩着细高跟踢了踢机器,假睫毛上的亮片抖落在键盘上:“小林,老教授那本书再不改,这个月就得退稿。发行部说了,现在谁还看掉书袋的东西?你看这本《盛夏告白》,预售就破了五万册,印刷厂都在催加印。”

林夏抽出那半截清样,指尖划过女主角的漫画眼。油墨蹭在指腹上,像块洗不掉的污渍。他想起老教授交稿时的样子,老人颤巍巍地从蓝布包里掏出书稿,布包的边角磨出了毛边,里面还裹着块老花镜布。纸页边缘已经磨得发白,上面用铅笔标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某页空白处还画着个小小的“∞”符号。“林编辑,”老人当时握着他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他生疼,指节上还有常年握钢笔磨出的硬茧,“这些话,我琢磨了一辈子,想让年轻人知道,有些道理,不急,得慢慢品。就像喝茶,得等它凉到能入口,才能尝出回甘。”

“主编,”林夏把清样塞进碎纸机,金属齿轮绞碎纸张的声音像在撕布,“哲学不是奶茶,加不了珍珠椰果。老教授写的是‘存在与时间’,不是‘打卡与热搜’。”碎纸机“嗡”地启动,把那些大眼睛、细腰肢绞成雪片。主编突然提高声音,红笔在审稿意见上戳出个洞:“你以为我想改?社长说了,再出不了畅销书,咱们文艺编辑室就得撤!你想让张老师当年呕心沥血办起来的部门,在你手里没了?”

张老师的名字像根针,扎得林夏喉咙发紧。他想起十年前,张老师趴在病床上改稿,氧气管插在鼻孔里,红笔在纸上划得依然有力。那本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初稿被退过八次,每次张老师都笑着说:“好稿子像玉,得慢慢磨,急了就裂了。”老人临终前,还攥着那本《唐诗选》,书页翻开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旁边用铅笔写着:“编辑要做水,不是闸。读者要过河,你得帮着搭桥,不是把河改窄了。”

小苏突然举着手机跑过来,屏幕上是老教授发的朋友圈:“窗外的银杏黄了,想起年轻时在燕园,和同学们讨论文学,风把书页吹得哗哗响。那时的稿子,都是用钢笔写在稿纸上,改得密密麻麻,却比现在的电子文档暖手。”配图里,书稿摊在银杏树下,阳光透过叶隙,在“存在与时间”几个字上投下跳动的光斑,老人的手正指着某段话,手上的老年斑像落在纸上的墨点,无名指第二节还有块月牙形的疤痕——那是年轻时校对书稿太急,被裁纸刀划的。

林夏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酸意从胃里翻上来。他打开审稿系统,把“增加网络热词”的批注删掉,在旁边添了行字:“保留原文风骨,建议增加脚注,如‘此处引用海德格尔观点,可理解为——人活一世,不是赶时间,是让时间经过自己’。”小苏瞪圆了眼睛,手里的订书机“啪”地掉在地上:“这样能过审吗?发行部的王哥昨天还说,现在的年轻人连长句子都懒得看,何况哲学?上次那本诗集,首印三千册,半年才卖出去两百本。”林夏从抽屉里翻出本泛黄的《编辑部的故事》,是张老师的签名本,扉页上写着:“编辑的本分,是当书的桥,不是当书的剪刀。读者要过河,你得帮着搭板子,不是把河改窄了。”

傍晚校对清样时,林夏发现老教授的书稿里夹着张便签,是用稿纸裁的小条,字迹有些抖:“林编辑,若实在难办,可删去第三章,那部分谈‘死亡与焦虑’,太绕了,年轻人不爱听。我改了改,你看这样行不行?”后面附着段改写的文字,果然加了“内卷”“躺平”之类的词,读起来像件不合身的衣服,领口紧得喘不过气。他突然抓起电话,听筒里传来老人的咳嗽声,像破旧的风箱:“教授,第三章不能删,那是您全书的骨,删了就站不住了。我加了脚注,像给老房子装了扶手,年轻人扶着,也能上台阶。您别改了,您的文字,就该是原来的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在擦眼泪。过了会儿,老人的声音带着哽咽:“好孩子,我就知道,有人懂。当年我老师也说,总有愿意慢慢读的人,就像总有愿意等茶凉的人。”

第二天晨会,林夏把带着脚注的书稿摔在会议桌上,震得茶杯盖都跳了起来。发行部主任刚想拍桌子,他突然翻开第三章,指着某段脚注念:“‘向死而生’并非鼓励消极,而是提醒我们——就像倒计时的烟花,知道会灭,才更要盯着看。这是我请教了哲学系的学生,用他们的话写的。”他调出预售后台,屏幕上已经有三百多个预约,备注里有人说“想看看爷爷辈的思考,我爷爷总说我‘活得太急’”,有人说“脚注像翻译,终于能看懂了,原来哲学不是在云端说话”,还有个高中生留言:“我奶奶喜欢哲学,我想买本陪她读。”

主编盯着数据,突然笑了,从包里掏出支红笔,在清样上圈出脚注:“把注释字体调大些,加个浅灰色底纹,像本贴心的小字典。再让设计部把封面改成素白的,印片银杏叶,就用张老师那片标本的样子。”

秋雨停的时候,林夏去给张老师的墓献花。墓碑上嵌着的照片里,老人正低头改稿,阳光落在他的白发上,像撒了层碎金。他把那本加了脚注的样书放在碑前,风掀起书页,露出夹着的银杏叶标本——是今年新捡的,从出版社楼下的老银杏树上摘的,脉络清晰,像老人当年说的那样,熬干了水分,留住了风骨。

回程的地铁上,小苏发来微信,是读者的评论截图:“原来哲学不是坐在云端说话,是蹲在地上和你聊天。爷爷去世前总说‘慢慢来’,现在在书里看到了一样的话,突然懂了。”林夏望着窗外掠过的梧桐树,叶子黄得像燃烧的火焰,有片叶子飘落在铁轨上,被疾驰的列车带起,又轻轻落下。他知道,有些书不会像《爆款人生》那样畅销,首印可能只有五千册,摆在书店最角落的架子上,但它们会像这银杏叶,落在某个年轻人的书页里,等很多年后,当他们也开始琢磨“人为什么活着”时,突然想起,曾经有本带着脚注的书,像位耐心的老人,在字里行间,陪他们慢慢走过了一段路。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老教授的书稿正在付印。林夏摸出手机,给老人发了条消息:“您看,风把书页吹得哗哗响,有人在听呢。”屏幕亮起时,他仿佛看见张老师站在书架前,红笔在纸上划出温暖的弧线,而那些被精心呵护的文字,正像银杏叶一样,一片一片,落在该去的地方——落在课桌的缝隙里,落在老人的摇椅旁,落在雨夜的台灯下,落在所有愿意让时间慢慢经过的人心里。

桌角的《唐诗选》被风吹得翻开,那片银杏叶标本在灯光下透亮,叶脉像无数条细细的路,通向字里行间的远方。林夏突然想泡杯茶,慢慢等它凉,就像等待一本好书,慢慢走到读者面前。他知道,有些尘埃不必拂去,它们会在字里行间沉淀下来,变成时光的琥珀,裹着那些不肯妥协的认真,和愿意慢慢读懂的温柔。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