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32章 翻译——译稿边缘的墨迹

林夏的笔尖在译稿第23页停顿的时候,窗外的梧桐叶正打着旋儿落下。下午三点十七分,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不可抗力条款”几个字上投下道细长的光斑,像把锋利的刀。桌上的薄荷茶凉透了,杯底沉着片蜷曲的茶叶,像句没说出口的话——这是他今天校对的第四份合同译文,德方律师在邮件里用加粗字体强调“必须精确到每个冠词”,但中方代表刚打来电话,说“差不多就行,别耽误签约”。

“林老师,急诊室的电话。”实习生小陶抱着速记本跑进来,帆布包上的拉链坏了,露出半截印着莎士比亚头像的书签。小姑娘的刘海被风吹得翘起来,鼻尖沾着点灰,“市中心医院来了位法国教授,做心脏手术的,翻译突然发烧来不了,让您立刻过去救场。”

林夏抓起桌上的同声传译设备,耳麦线在手腕上缠了两圈。这是他做自由翻译的第五年,设备箱里的锂电池换过七块,最久的一次连续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结束时发现衬衫后背结着层白花花的盐渍。他的工作室在老城区的一栋居民楼里,二楼,窗外有棵老梧桐,是他租下这里的原因——大学时在巴黎交换,宿舍楼下也有棵这样的树,每到秋天,落叶能铺满整条街。

“手术方案带来了吗?”他的指尖划过设备箱里的《医学术语大全》,书脊已经磨得发亮,某页关于“体外循环”的注释旁,有他用红笔补的三个法语同义词。那年在巴黎第十大学医院实习,一位心脏外科医生教他:“医学翻译不是查字典,是要让不懂法语的护士,能准确递出镊子。”

小陶把份打印稿递过来,纸张边缘卷着毛边:“教授说这是最新的改良方案,比传统术式风险降低三成,但需要患者家属签字确认。”打印稿上有很多手写批注,蓝色墨水在纸页上洇开,像片小小的湖泊——林夏认出这是教授的笔迹,去年在中法医学论坛上,这位教授就用这种笔迹在他的译稿上圈出“心肌梗死”的最佳译法。

医院的走廊飘着消毒水和血腥味的混合气息。林夏在手术室门口见到那位法国教授,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钢笔,笔帽上的划痕和他自己那支一模一样——都是常年攥在手里留下的印记。教授的眼睛里布满血丝,显然刚下飞机就赶来手术,领带歪在一边,袖口沾着点咖啡渍。

“翻译先生,”教授的英语带着浓重的普罗旺斯口音,“我必须让他们明白,这个决策有多重要。”他翻开手术方案,在“术后并发症”那页画了个星号,“我的妻子就是因为这个并发症去世的,我不希望悲剧重演。”他的手指在“肺动脉高压”几个字上轻轻敲击,“这个词,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分量。”

患者家属是对老夫妻,大爷的耳朵背得厉害,大妈攥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年轻人穿着军装,胸口挂着军功章。“医生说要开胸?”大妈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树叶,“我儿子在边境当兵,回来一趟要三天……能不能等他回来再签?”她的袖口磨破了,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秋衣,手腕上戴着个银镯子,上面刻着“平安”二字。

林夏的目光落在手术同意书上的“紧急情况”条款上。教授的方案确实更先进,但需要立刻实施,每拖延一小时,风险就增加一分。他想起去年在国际会议上遇到的那位瑞士医生,说“翻译不是传声筒,是桥梁——不仅要跨语言,还要跨人心”。他蹲下来,把手术方案上的专业术语换成老夫妻能懂的话:“大妈您看,这就像种庄稼,传统方法要把整块地翻一遍,教授的法子是只在坏苗周围动土,不伤好苗。”

大爷突然抓住林夏的手,掌心的老茧硌得他生疼:“同志,你说得对。我儿子常说‘相信科学’,我们签!”他的手指在签名处抖了很久,才歪歪扭扭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破了纸页,像道愈合的伤口。

手术开始时,林夏靠在走廊的长椅上打盹。梦里回到大学的法语课,教授让翻译“乡愁”这个词,他翻了半天,最后教授说“最好的翻译是让听者心里泛起和说者一样的涟漪”。那时窗外的梧桐叶,也像今天这样落得纷纷扬扬,教授的女儿刚在巴黎歌剧院演出,他拿着节目单,说“你听她唱的《玫瑰人生》,每个音符都在翻译她的心跳”。

傍晚六点零三分,林夏刚回到工作室,就接到出版社的紧急电话。编辑的声音带着哭腔:“林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去世了,您能不能接手剩下的译稿?下周就要付印,不然赶不上读书节了。”电话那头传来翻文件的声音,“我们知道时间紧,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了,老先生临终前还说,只有你能接他的班。”

他的指尖在《百年孤独》的原版书上摩挲。书是大学时买的,扉页上有译者的签名,去年在文学沙龙上,老先生还握着他的手说“翻译就像酿酒,急不得,得让文字在心里发酵”。那天老先生穿了件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说自己翻译第一版时,在牛棚里借着月光查词典,“每个字都像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带着土腥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看看原稿。”林夏打开出版社发来的文件,发现前译者把“马孔多在下雨”译成了“马孔多正下着雨”。多一个“正”字,像是给流动的时间加了道闸门,失了那种绵绵不绝的怅惘。他想起在哥伦比亚做志愿者时,当地人说雨不是“下”的,是“漫”的,像记忆一样,不知不觉就浸满了整个世界。

小陶在旁边啃着面包:“林哥,就差最后两章了,照着翻就行,读者看不出来的。”她的面包屑掉在键盘上,“出版社说愿意加钱,三倍!”

林夏想起老先生说的“翻译的破绽,像白衬衫上的墨点,自己看不见,别人一眼就瞧见”。他调出哥伦比亚的气象资料,发现马孔多地区的雨季总是带着种黏腻的湿热,那种感觉,该用“浸”而不是“下”。他打开抽屉,里面放着老先生送的钢笔,笔杆上刻着“信达雅”三个字,是老先生亲手刻的。

“我要重译。”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告诉印刷厂,推迟一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出版社可能会告他违约,之前的稿费拿不到,甚至要赔偿损失。但他忘不了老先生在沙龙上说的:“翻译者的良心,就藏在那些读者不会注意的字眼儿里。”

编辑在电话那头尖叫:“推迟?违约金你付吗?这本书我们已经预售了十万册!”背景音里有同事的劝说声,“算了,别跟他较劲,找别人吧。”

林夏没说话,只是把手机放在桌上。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他翻译的第一本书,扉页写着“献给所有在语言里流浪的人”。那时他刚毕业,住在六平米的阁楼里,冬天没暖气,就裹着棉被翻译,手指冻得发僵,在键盘上敲出的字都带着颤音。有次译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突然趴在桌上哭了——他想起在巴黎时,那个说“你爱的是法语,不是我”的姑娘。

晚上八点十七分,林夏的前妻打来电话。女儿的笑声从听筒里钻出来,像颗甜甜的糖:“爸爸,老师让翻译‘父爱’怎么说,我说是‘爸爸的抱抱’,对不对?”

他的喉结动了动:“对,朵朵翻译得最好。”窗外的雨开始下了,敲在玻璃上,像无数只手指在轻叩。他想起离婚那天,也是这样的雨天,前妻把他的译稿摔在地上:“你看看你!女儿发烧你在翻译,我生日你在翻译,你这辈子就跟这些字过去吧!”

前妻的声音带着歉意:“朵朵明天要参加法语朗诵比赛,你能不能……”

“我现在过去。”林夏合上译稿,电脑屏幕上的“马孔多在下雨”已经改成了“马孔多浸在雨里”。他抓起伞,发现伞骨断了一根——上次去学校接女儿,被自行车撞的,一直没来得及修。

女儿的房间贴着张世界地图,每个国家的位置都粘着朵纸折的花。“爸爸,这句‘Je taime à la folie’怎么读?”朵朵举着朗诵稿,小辫子歪在一边,“老师说这是《玫瑰人生》里的句子。”她的小手上沾着蜡笔印,把“folie”(疯狂)写成了“fleur”(花朵)。

林夏蹲下来,握着女儿的手逐字拼读。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稿纸上,把“疯狂地爱你”这几个字镀上了层银辉。他想起在巴黎歌剧院听《玫瑰人生》的那个夜晚,邻座的老太太说“这首歌被翻译了三十种语言,但最好的翻译,是你想起心上人的那一刻”。那时他给前妻发了条短信,说“等我回来就结婚”,现在那条短信还存在手机里。

“爸爸,你为什么总在改稿子呀?”朵朵的手指划过他眼角的细纹,“同学的爸爸都陪他们去公园。”她从抽屉里拿出个纸盒子,“这是我给你折的星星,每颗星星上都写了个法语单词,老师说这样你就不用总查字典了。”

林夏把女儿抱进怀里,闻到她头发上的草莓香:“因为爸爸在帮文字找回家的路呀。就像你迷路了,爸爸一定会找到你一样。”他突然想起自己翻译的那些寻人启事,原来每个精准的地名背后,都藏着这样焦灼的等待。

深夜十一点,林夏回到工作室。小陶在桌上留了碗热汤,旁边压着张便签:“出版社妥协了,说愿意等。张编辑说,老先生的遗孀打电话来说,相信你的判断。”汤是番茄鸡蛋味的,和他母亲做的味道一样——小陶上周来工作室时,他无意中说过喜欢这道菜。

他喝着汤,翻开《百年孤独》的译稿,突然觉得那些文字不再是符号,而是有了呼吸——布恩迪亚家族的叹息里,藏着和他父亲一样的沉默;乌尔苏拉的坚韧里,有着和他母亲相似的倔强。他想起老先生说的“翻译是让死文字活过来,让活文字找到亲人”,现在终于懂了。

凌晨两点,林夏终于译完最后一句。窗外的雨停了,月光在译稿上流淌,像条温柔的河。他在文末写下译者注:“所有伟大的翻译,都是让异乡的文字,在本土的土壤里长出新的根。”落款时,他犹豫了一下,在自己的名字旁边,加上了前译者的名字——就像老先生还在身边,看着他完成最后一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早上七点,林夏被手机铃声吵醒。医院打来的,说法国教授的手术很成功,老夫妻让他务必去吃顿饺子。他赶到医院时,大爷正用保温桶提着饺子,大妈在给儿子发视频:“你看,多亏了这位翻译同志,妈没给你丢人。”饺子是芹菜馅的,有点咸,像他小时候母亲做的味道。

视频里的年轻士兵敬了个军礼,林夏突然想起自己翻译的那些军事合同,原来每一个精确的术语背后,都连着这样鲜活的生命。教授拍着他的肩膀,用生硬的中文说:“你翻译的不是文字,是信任。”他从包里拿出瓶普罗旺斯的薰衣草精油,“这个,治失眠,翻译先生,你需要休息。”

上午九点,出版社的编辑亲自送来了样书。《百年孤独》的腰封上写着“两位译者的接力,让经典重获新生”。林夏翻开最后一页,看见前译者未完成的那句旁边,自己补的译文带着淡淡的墨迹,像两滴交汇的泪。编辑说:“首发式定在下周,老先生的遗孀要来,她说想听听你是怎么理解‘孤独’的。”

小陶抱着个快递盒跑进来:“林哥,法国大使馆寄来的!说是感谢你上次在学术会议上的翻译。”盒子里是支钢笔,笔帽上刻着“Traduire, cest prendre”(翻译即理解)。林夏握着钢笔,突然明白最好的翻译不是精准,而是让不同语言的人,在同一个词里感受到同样的心跳。

工作室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飘在翻开的译稿上。林夏的笔尖悬在新的译稿上,迟迟没有落下——他在想,该用怎样的力道,才能让每个字都带着温度,像阳光穿过梧桐叶,在陌生的土壤里,种出熟悉的春天。

他知道,未来还会有无数份译稿等着他,有急得火烧眉毛的合同,有需要细细打磨的文学经典。但他不会再急着赶路,因为他终于懂得,翻译的意义不在速度,而在让每个文字都找到回家的路,让每个异乡的灵魂,都能在母语里,轻轻安歇。就像此刻,窗外的阳光落在译稿上,那些墨迹边缘的光晕,正慢慢晕开,像个温暖的拥抱。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