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赤火汉末魂 > 第250章 新装破敌胆

赤火汉末魂 第250章 新装破敌胆

作者:卑微的吃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28 14:02:51 来源:全本小说网

韩澈站在简易的沙盘前,目光锐利,锁定着曹军伸向赤火势力范围边缘的一处“触角”——一座建立在山路要冲上的前沿哨站。

此哨站犹如钉子,不仅监视着赤火的动向,也卡住了赤火一支游击小队活动的咽喉。拔掉它,势在必行。

这一次,韩澈决定不仅仅要胜利,更要检验新装备的成色。

他精心挑选了一支由老兵和精锐民兵混编的突击队,并下达了特殊命令:全员配发修造坊最新出品的“青鸾弩”与“赤鳞甲”,后勤保障则启用那批刚交付的“铁驴车”。

夜幕降临,山林寂静。“铁驴车”的厚皮轮碾压在崎岖小路上,发出的声响远小于传统的木轮车。

它们驮着全副武装的突击队员和必要的装备,如同沉默的巨兽,在熟悉地形的向导带领下,悄无声息地机动至攻击发起区域。

队员们利用车上的平衡支架,得以在等待攻击命令时获得宝贵的休息,节省体力。

拂晓前夕,攻击时刻到来。

青鸾鸣镝,先声夺人。数名臂力强劲的弩手匍匐至最佳射击位置,装填完毕。

哨塔上曹军哨兵的身影在晨曦微光中隐约可见。队长一声令下,弩手们扣动扳机。

嘣!嘣嘣!

数声低沉而充满力量的弦响划破寂静。弩矢带着特有的尖锐鸣音,以惊人的初速飞向目标。

曹军哨塔的高度本是其优势,但在提升了近三成射程的“青鸾弩”面前,却成了致命的缺陷。

塔上的哨兵甚至还没来得及看清来袭之物,便被精准射来的弩矢洞穿,一声未吭便栽落下来。

赤鳞闪烁,坚不可摧。远程清除威胁后,突击队长一声怒吼,埋伏已久的队员们如猛虎出柙,直扑哨站营门。

营内残存的曹军被惊醒,慌乱中组织起零星的箭矢抵抗。

几支箭矢歪歪斜斜地射向冲锋的赤火战士,叮叮当当地打在“赤鳞甲”的胸腹要害处。

若是以往,即便有皮甲遮掩,也难免受伤减员。但这一次,箭簇大多被那致密的铁鳞片滑开或卡住,未能造成有效杀伤!

“甲没事!冲啊!”一名队员感受到甲胄传来的震动,却毫发无伤,顿时勇气倍增,咆哮着加速冲锋。

其他队员见状,士气大振,冲击的势头愈发凶猛。这种无需担忧流矢的自信,极大地提升了突击的强度和速度。

曹军本就人少,又失了先机,眼见箭矢无效,对方又如同一群打不穿的铁罐头般猛冲过来,顿时斗志崩溃。短暂的接战后,残存的曹军便跪地请降。

铁驴驰援,迅捷如风。战斗迅速结束。队员们开始清扫战场,收缴可用兵械、粮秣。

一名队员在冲锋时扭伤了脚踝,另有两人在近战中被刀剑划伤了手臂(非甲胄保护部位)。

此时,“铁驴车”的作用再次凸显。它们被迅速推至哨站外,缴获的物资被快速装车。受伤的队员也被同伴搀扶上车坐稳。

随着队长一声令下,小队押着俘虏,推着满载的“铁驴车”,迅速撤离现场,消失在茫茫山峦之中。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从发动攻击到撤离战场,耗时极短。当附近曹军据点听到隐约动静派兵来援时,只见到的是一座空营和几具尸体,赤火军早已无踪无影。

消息传回赤火谷,一场小胜却引发了巨大反响。新装备在实战中表现出的巨大优势——

青鸾弩的超远射程和精准、赤鳞甲的卓越防护、铁驴车的机动与便利——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张佳庆和马钧的名字再次被战士们津津乐道,修造坊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赤火军的战士们抚摸着身上冰冷却令人安心的鳞甲,擦拭着威力强大的弩弓,心中对于未来与曹军主力交锋的信心,前所未有地增强了。

他们相信,凭借更好的技艺和更好的装备,他们能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庆功的欢呼声尚未在修造坊完全散去,陈烬便亲自来到了这片终日喧嚣、烟火气十足的工坊区。他没有大张旗鼓,只带着徐文和两名随从。

看着那一排排新下线的“青鸾弩”、“赤鳞甲”,以及角落里那几辆备受后勤赞誉的“铁驴车”,陈烬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他郑重地嘉奖了以张佳庆、马钧为首的所有工匠,肯定了他们的成果对赤火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意义。工匠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平日里的艰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的回报。

然而,当人群稍散,陈烬特意留下张佳庆,想听听他下一步的想法时,这位平素沉默的坊主,在短暂的兴奋后,眉宇间却爬上了一丝更深沉的忧虑,以及一种压抑不住的、指向远方的渴望。

他引着陈烬走到他那间杂乱却有序的工棚里,小心翼翼地再次翻开了那本《赤火手记》,手指有些颤抖地指向几幅更为复杂、甚至有些抽象的草图——

那上面勾勒着利用杠杆和配重的重型抛射器械的原理,以及一些关于“火药”、“爆燃”、“震天雷”的模糊设想和危险警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社长,”张佳庆的声音因激动和某种不确定而显得低沉,“您给的这本书,里面的东西……太深了。俺们之前也试着按图索骥,鼓捣过一点那‘火药’,弄出些响动大的‘震天雷’,但……动静大过实际,威力太小,不好控制,还险些伤了人。”

他顿了顿,目光死死盯着那些图样,眼中闪烁着混合着敬畏与野心的光芒:“但是,社长,这些东西,假以时日,用料再精些,琢磨再透些……咱们是不是也能……也能造出来?”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梦幻的憧憬,“要是真能成,那……那……”

那将是改变战争形态的力量。这句话他没说出口,但陈烬完全明白。

然而,憧憬的光芒很快被现实的阴云覆盖。张佳庆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更为切实的愁容:“可是……社长,难啊。真的好难。”他搓着那双布满老茧和烫痕的手,“好钢不够,铁料也缺,现有的矿脉出的矿砂品相不稳,炼废的多。熟练的大匠更是缺!”

他指着外面忙碌的工坊:“就说这弩机和甲片,看着简单,里面多少道工序?淬火的火候、打磨的角度、编缀的力道……差一点,效用就差一大截。全指着几个老师傅的手感和心思,年轻人一时半会儿根本接不上手。现在需求量这么大,俺……俺怕赶不出来,更怕赶出来的东西质量不稳,到头来害了前线的将士。”

他从一个埋头解决具体技术难题的工匠,开始被迫思考更宏观的生产体系和资源规划问题。这种视野的转变带来了成就,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陈烬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直到张佳庆将满腔的兴奋与忧虑都倒了出来,他才缓缓开口。

“佳庆,你的想法很好,忧虑更是切中要害。”陈烬首先充分肯定,“工匠之魂,就在于这永不止步的探索。你所指的这些(他指了指手记上的重型器械和火药),确是未来方向,但饭要一口一口吃。”

他话锋一转,变得极其务实和具有指导性:

1. “关于火药, 暂时不要好高骛远去搞大型抛射。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优先攻关‘雷火罐’(一种原始的手榴弹或爆破罐)。”陈烬神色严肃,“但要切记,此物极其危险,研制、试验、储存都必须划定绝对隔离的区域,制定最严格的安全规程,参与人员务必精挑细选,绝对保密!我们要的是能握在手里的惊雷,不是烧了自己家的火。”

2. “至于你担心的产能和质量, 光靠老师傅手把手教,累死也解决不了。”陈烬看向旁边的徐文和林枫(闻讯赶来),“徐先生,林枫,你们要全力协助佳庆。”

“我们需要推行‘标准化’和‘流水线’。”陈烬解释道,“将一把弩、一副甲,拆解成最细的部件。每一个部件的尺寸、用料、工艺,都制定出明确无误的标准,写成章程,刻成样板。”

“然后,将工匠按工序分组。专人负责专岗,有的人就专门锻造甲片,有的人就专门打磨弩机,有的人就专门编缀皮革。一个人反复只做一个部件,更容易熟练,效率更高,质量也更稳定。最后再由老师傅组装校验。这样,就能用更少的大匠,带动更多的学徒,产出更多、更一致的装备。”

3. “资源问题, 我会让侯三加大力度,寻找新的矿脉,尤其是优质的铁矿和煤矿。同时,你们修造坊也要和铁匠铺紧密合作,改进炼铁术,想办法提升铁水的品质和产出。”

陈烬的一番话,如同拨云见日,为张佳庆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标准化、流水线……这些词汇他第一次听说,但其中的道理,他一点就透。这不再是单纯依靠某个大匠的灵光一现或个人手感,而是试图将精湛的技艺,转化为一种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生产体系!

张佳庆眼中的迷茫和忧虑渐渐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所取代。他依然觉得前路艰难,但社长已经为他指明了方向,并且派来了最强的助力。

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埋头苦干的匠人头领了。社长的期望和现实的压力,正推动着他,向着一个统筹规划、管理整个军工生产体系的真正“坊主” 蜕变。

“俺……俺明白了!”张佳庆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请社长放心,俺一定和徐先生、林处长好好合计,把这‘标准化’、‘流水线’弄起来!把‘雷火罐’稳妥地搞出来!”

修造坊内,往日里各自为政、叮叮当当杂乱无章的敲打声,正被一种新的、更具规律性的节奏所取代。空气里弥漫着炭火、热铁和桐油的味道,却也多了一丝以往不曾有的、近乎严苛的秩序感。

转型的阵痛,远比陈烬预想的更为剧烈。

在徐文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林枫带来的部分边军粗糙经验的结合下,一份厚厚的、图文并茂的《工械制式》草案摆在了所有大匠面前。

草案里,小到一枚弩机悬刀的厚度,大到一副赤鳞甲的身甲围度,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尺寸、材质、淬火工艺,甚至误差范围,都被白纸黑字地标定下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胡闹!”一位头发花白,专精制弩的老师傅当场就拍了桌子,“每根木材的纹理都不一样,每块铁胚的软硬都有差别!全靠手上功夫随机应变,才能做出最好的弩!全都定死?那做出来的东西还能有灵性吗?这是死物!”

类似的反对声不绝于耳。工匠们的骄傲在于从头到尾掌控一件精良作品的诞生,如今却要他们只重复其中一道工序,无异于斩断他们的手脚。

徐文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拿起两把外形相似、却由不同师傅打造的旧弩。“王师傅,李师傅,您二位都是坊里顶尖的匠人。请问,若这把弩的弩臂断了,能用另一把的替换吗?”

两位老师傅仔细比量了一下,摇了摇头:“弧度、榫眼略有差异,强换上去,轻则影响精度,重则可能炸膛。”

“战时,弩臂损毁,却因无法快速更换而致使整弩报废;兵士负伤,甲片破损,却因制式不一而无备件可补。”

林枫的声音沉稳,带着战场下来的肃杀气,“诸位师傅的手艺,顶尖的,做出来的自然是传世精品。但我们要的不是一百把传世精品,而是一万把、十万把能在战场上可靠杀敌、坏了能立刻拆补维修的杀人械!赤火要活下去,需要的是后者。”

陈烬最终力排众议,选择了支持变革。《工械制式》正式颁布,同时,在几个生产组开始试行“流水作业”。

阻力化为了具体的困难。制作弩身的老匠人总觉得负责绞合弓弦的徒弟力道不对;锻造甲片的壮汉抱怨送来的铁料碳含量时高时低,达不到“标准”要求;而负责最后组装弩机的匠人,则时常因为前面工序送来零件的细微偏差而破口大骂,不得不自己动手再打磨修正——这恰恰违背了流水线分工的初衷。

单调,重复,失去成就感。许多老师傅感到极度不适,效率在初期甚至不升反降。

材料的一致性成了最大的瓶颈。陈烬几乎住在了炼炉和铁料场,带着人手反复试验,建立更严格的原料检验标准。

徐文则整日泡在坊内,记录每一道工序的时间,调整流水线的顺序,像打磨器械一样打磨着生产流程本身。

缓慢地,但确实地,变化开始发生。

当每个工匠只专注于自己那一道工序时,熟练度以惊人的速度提升。

重复千百遍的动作变得如同呼吸般自然,速度提上来了。

而且,因为标准统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被迅速追溯到责任人,质量反而变得稳定,劣品率显着下降。

一个月后,第一批完全依照新标准生产的装备成功下线。

五十张制式“青鸾弩”,五十副制式“赤鳞甲”,在仓库中排列得整整齐齐。

它们不像老师傅心血之作那样带着独特的个性光泽,每一把弩、每一副甲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透着一种冰冷、规范、高效的美感。

韩澈亲自带着主力营的弟兄来领取装备。士兵们抚摸着光滑统一的弩身,穿着合体且关节活动顺畅的新甲,脸上都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尤其是当他们得知,这些弩箭的箭簇和甲片的备件可以通用互换时,更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张家庆拿起一张青鸾弩,仔细检查了每一个部件,又用力扳了扳弩臂,感受着那均匀而强韧的回弹力。他放下弩,走到一直紧张关注着他反应的陈烬身边,抹了把额头的汗,咧开一个复杂的笑容:

“社长,路子是对的!这劲头,这整齐划一的劲儿,看着就让人心安!就是…”他回头看了看那些还在适应新流程、脸上仍带着些迷茫和疲惫的工匠们,压低声音,“…就是,磨得人太疼了。还得磨啊!”

陈烬望着那些列装整齐、气势为之一新的兵士,又看向作坊里那些逐渐适应新节奏的工匠,重重地点了点头。

疼,是必须的。这是赤火的军事装备从依赖个人技艺的手工打造,迈向依靠标准与协作的制式化生产的关键一步。

这一步虽小,却意味着未来大规模扩军、持续作战和后勤保障的坚实基础,正在他的修造坊里,被一锤一锤地艰难铸就。

体系的力量,初现端倪。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