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大军退去的烟尘尚未完全落定,伏牛山区却并未陷入胜利后的狂欢与松懈。
无论是总指挥韩澈还是政委林枫,都异常清醒。
他们深知,击退一次试探性进攻绝非终点,反而可能引来曹操未来更大规模的关注。
眼前的喘息之机,宝贵而短暂,必须用于刀刃之上。
赤火谷的核心层迅速达成共识:不冒进,不虚骄,暂缓向外扩张锋芒,转而向内用力,将这次防御战带来的威望和凝聚力,转化为深耕根据地、巩固统治基础的绝佳契机。
韩澈亲自督导防务的强化。
组织各级指挥员详细复盘此次防御作战,总结“依山据险、节节抵抗、小群骚扰、后勤保障”的成功经验,也剖析暴露出的薄弱环节。
动员力量,依托实战检验,进一步修缮、加固乃至新增核心区域的防御工事、了望哨、秘密撤退通道和物资隐蔽点。将临时性的防御设施永久化、体系化。
在控制区内,基于此次作战中表现勇敢、思想坚定的骨干,选拔吸收一批新战士,充实各作战单位。
训练更加有的放矢,侧重山地游击、长途奔袭、隐蔽接敌等特色战术,将此次实战经验融入日常操典。
林枫则全力推动内部建设,其核心便是组织下沉。
林枫派出的政工干部和工作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下沉到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屯垦点。
他们不再仅仅是宣传和动员,更是帮助组建村农会、妇女会、民兵队,建立基层秩序,调解纠纷,推广粗浅的识字教育和卫生习惯,将赤火谷的治理触角延伸到最末梢。
借势对控制区进行了一次更彻底的梳理,清除了一些潜藏的不稳定分子和可能存在的奸细,进一步纯化了内部环境。
在巩固现有区域的同时,赤火谷也并未完全停止对外步伐,只是方式变得更加稳健和隐蔽。
赤火谷大败曹军名将徐晃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主动向周边山区县乡传播。这对于饱受官府盘剥、土匪骚扰的百姓而言,赤火谷不再是“山匪”,而是能带来秩序和希望的强大力量。这为未来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吴瀚的情报网络和林枫的政工系统,开始向周边区域派遣精干人员,建立秘密联络点,发展外围眼线,收集情报,暗中联系那些对现状不满的地方豪强或是有识之士,编织一张无形的关系网。
整个赤火谷控制区,呈现出一派紧张有序、生机勃勃的景象。
没有大肆庆祝,有的只是田地里辛勤的耕作,训练场上挥洒的汗水,以及深夜中政工干部与农民们在油灯下的促膝长谈。
韩澈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根据地的未来定下了基调:
“胜而易骄,危之始也。强敌暂退,正我砺刃深耕之时。根深方能叶茂,基固乃可抗风。今日之每一分深耕,皆为明日决胜之基石。吾等所谋,非一城一地之得失,乃天下人心之向背。”
赤火谷,如同蛰伏的巨兽,在击退强敌后,并未张牙舞爪,而是静静地舔舐伤口,磨砺爪牙,并将根系更深地扎入脚下的土地,汲取着力量,等待着下一个,或许更为猛烈的风雨。
鄱阳湖畔一处隐蔽的渔村仓库内,油灯的光芒在潮湿的墙壁上投下晃动的人影。
赵将、新任政委“磐石”和参谋长“经纬”围坐在一张粗糙的木桌前,桌面上摊开的不是军事地图,而是几卷看似平常的渔网图、货物流通账本以及一些信手涂鸦的纸片。
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和水汽,但更有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
“老七那边的人,总算把东西送来了。”赵将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账本”和“涂鸦”按照特定的顺序排列、拼接,甚至用特制的药水轻轻涂抹。
很快,平凡的伪装褪去,隐藏在其中的真实信息逐渐显现:
一张标注着看似渔汛路线的绢布,在药水作用下,变成了详细的长江水文图。
哪里水急,哪里暗礁密布,哪里有小港汊可以隐蔽船只,哪里是枯水期航道,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对于志在发展水军、控制长江水道的赵将来说,无异于无价之宝。
几页“商铺流水”,经过“经纬”的快速破译和计算,变成了一幅孙权势力在柴桑、武昌等沿江重镇的兵力布防简图。
虽然可能不是最新,但营寨大致位置、兵力多寡、甚至换防规律的蛛丝马迹都蕴含其中,极大地弥补了南方赤火在战略情报上的缺失。
一封来自襄阳“亲戚”的“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的琐碎抱怨和人事变动,在“磐石”敏锐的政治嗅觉分析下,勾勒出刘表集团内部以蔡瑁、蒯越为首的本土大族与刘表父子及其外来依附势力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这对于利用敌人内部裂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甚至,还有零星几条看似无关的信息碎片,经由“经纬”与其他渠道信息的交叉比对,隐约指向了中原地区曹军部分兵力的异常调动,虽然模糊,却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大战略视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