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赤火汉末魂 > 第350章 人才的虹吸效应

赤火汉末魂 第350章 人才的虹吸效应

作者:卑微的吃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28 14:02:51 来源:全本小说网

赤火公社各学院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务实学风,如同在沉寂腐朽的旧知识界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波澜远超乎最初的争论。

更为重要的是,这股新风与赤火公社在军事、政治上的节节胜利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强大的“虹吸效应”。

它不仅吸引着好奇的观察者和论战者,更开始源源不断地吸纳那些对旧王朝彻底失望、心怀理想、渴望将所学付诸实践的真正人才。

最初是零星的,试探性的。

一位屡试不第、在乡间以教蒙童为生的老秀才,听闻中原公仆学院教授的是如何实实在在管理村庄、调解纠纷的学问,犹豫再三,最终背着破旧的行囊踏入了赤火谷。

一位出身工匠世家、自幼喜好钻研机巧却始终被士人轻视的年轻匠人,听说江南格物学院里“巧匠可与先生同桌论道”,便毅然乘船东下。

一位家中薄有田产、却对土地兼并和官吏盘剥深感无力的开明小地主之子,被北疆牧耕学院那种融合汉胡、共谋生产的模式所吸引,说服家人,北上求学。

渐渐地,这股细流开始变得粗壮起来。

在江南,一位曾在旧朝工部水部司任过微末小官、空有治水抱负却无处施展的老吏,在看到怒涛学院学员设计的新型圩田排水模型后,老泪纵横,主动找到学院,献出了自己钻研半生却无人问津的《江淮水患疏治刍议》手稿,并愿意留下任教,“只求平生所学,能利万民,而非藏之深山,虫蛀蠹蚀”。

在中原,一位对理学空谈深感厌倦、转而钻研农桑实务却遭同窗嘲笑的青年士子,读到北疆传来的《农牧结合生产手册》后,如获至宝,星夜兼程赶往赤火谷,要求进入公仆学院学习,“愿效仿北疆同道,为生民立一粟一饭之基”。

在北疆,甚至有一位小有名气的边塞诗人,在游历途中目睹了赤火控制区内汉匈百姓共同劳作、学堂书声琅琅的景象,深受震撼。

他没有选择离开,反而请求留下,进入刚刚兴起的“启明学院”,他说:“吾昔日之诗,多咏边塞苦寒、征人血泪。今日方知,诗不应只记录苦难,更应书写希望。吾愿以此拙笔,为孩童启蒙,为这新气象歌咏。”

这些投奔者背景各异,动机不一,但他们身上共同的特点是对旧秩序的失望,以及一种强烈的、想要“做实事”的渴望。

赤火公社的学院,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这里不论出身门第,只问才能与理念;这里学问不再空谈,而是直接与最紧迫的民生国计相连;这里允许甚至鼓励尝试与失败,只要方向是为了集体的利益。

孟瑶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趋势。

她指示各学院建立规范的招募和考核机制,对于前来投奔的人才,既敞开怀抱,也严格甄别,确保其真心认同赤火理念,而非仅仅是投机或避祸。

通过考核者,根据其能力,或进入学院深造,或直接聘为教员,或分配到急需的技术岗位。

“经纬”负责的情报系统也暗中协助,对重要人才的背景进行核实。

这种人才的汇聚,反过来又极大地增强了各学院的实力。

旧朝水部老吏的经验,让江南的水利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青年士子的农桑知识,丰富了中原的农业推广内容;就连那位边塞诗人,也为启蒙教材编写出了更生动有趣的歌谣识字课本。

一种良性的循环开始形成:赤火公社的兴盛吸引人才,人才的加入又进一步促进赤火社各项事业的发展,而这又增强了其吸引力……

这股悄然涌动的人才潮流,正在为赤火公社注入最宝贵的活水。

它意味着,赤火公社不再仅仅是一个依靠理想和武力凝聚的集团,它正在获得智力上、文化上的持续支撑,开始拥有与旧世界全面抗衡的软实力。

时代的重心,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偏移。

学院中诞生的思想火花与精巧设计,并未停留在图纸与论文之上。

它们如同被春风卷起的种子,迅速撒向赤火公社控制的广袤田野、繁忙工坊与新兴市集,悄然却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模样与人们的生活。

在田野上,变革是沉甸甸的收获。

北疆牧耕学院培育出的耐寒抗旱粟种,被精心包装,由公社骨干和学院学员组成的推广队,带往一个个村庄和部落。

起初,习惯了传统品种的农牧民还将信将疑,但当他们看到这些其貌不扬的种子在春寒中顽强破土,在少雨的夏季依然茁壮成长,最终在秋风里垂下饱满的穗头时,所有的疑虑都化作了惊叹与信服。

产量实实在在地增加了,虽然并非惊天动地,但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边民而言,每多一斗粮,就意味着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中原和江南推广的新式轮作方法与间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着地力。

豆科作物固氮养田,高矮作物搭配充分利用阳光空间……

老农们最初觉得“瞎折腾”,但在公社的组织和学员们的耐心示范下,尝试者惊喜地发现,土地非但没有被“累垮”,反而越种越肥,总体收成也提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来自江南的脚踏脱粒机,也出现在了中原的打谷场上,大大减轻了妇女们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效率。

那些由学院设计、工坊统一生产的标准化新式犁铧、锄头、镰刀,比过去铁匠铺零星打制的更为锋利、坚固且耐用。

它们被分配到各个生产小组,成为了农人们爱不释手的“宝贝”。

兴修的水利工程——无论是北疆的小型塘坝、中原的加固河堤还是江南的纵横渠网——则在干旱时引来救命水,在洪涝时拦住祸患水,公社的抗灾能力肉眼可见地增强。

粮食,这片土地上最硬的道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赤火公社的粮仓里堆积起来。

在工坊里,变革是叮当作响的优质产品。

格物学院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工坊的生产标准。

水力驱动的鼓风机让炉火更旺,铁水的品质更加稳定;标准化模具的使用,使得箭镞、犁铧、铁锅等物件的生产速度和质量都大幅提升;对陶瓷釉料和窑温的控制更加精准,烧出的陶器碗碟不仅坚实耐用,甚至有了匀称的光泽和简单的纹饰。

这些产品,首先满足了赤火公社自身军民的需求。

战士们拿到了更锋利的兵刃和更坚固的甲片,农民用上了更耐用的农具,家家户户的灶台上摆上了不易开裂的陶罐。

剩余的产品,则通过公社组织的贸易队伍,流向周边的市场,甚至秘密销往敌占区。

赤火工坊出产的优质铁器、结实陶器、以及江南特产的改良纺织品,因其质量上乘、价格公道,很快赢得了声誉,成为了抢手的硬通货。

它们换回了赤火公社急需的食盐、药材、铜料、以及各类无法自产的稀缺物资。

贸易的盈余,又反哺到学院的研究和工坊的扩大再生产中。经济,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在人们脸上,变革是逐渐消散的愁容和慢慢点亮的目光。

碗里的饭食变得稠厚,身上的衣衫虽然依旧简朴却少了补丁,手中的工具变得称手,田里的收成有了更多的盼头。

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远比任何口号和说教都更有力量。

人们开始真正相信,赤火公社带来的,不仅仅是均平土地的希望,更是一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这种信念,转化为了更高的生产积极性,更坚定的拥护,以及更强烈的归属感。

技术的种子,在学院的沃土中萌芽,最终在田野和工坊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它们不仅提升了物质生产力,更深刻地重塑着人心,为赤火公社这艘正在破浪前行的大船,压上了最坚实的舱石,注入了最持久的动力。

改变,正在每一个角落悄然发生,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赤火公社控制的疆域在不断扩大,但相比于此,一种更深层次、更不易察觉却更为根本的变化,正在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发生。

这变化的源头,便是那一批批从“公仆学院”结业、被撒向四方的年轻干部们。

他们或许没有赫赫战功,手中权力也仅限于一村一乡,但他们带来的,却是一场静悄悄的治理革命。

在新收复的豫东某村,过去的里正和胥吏早已随败退的官军逃之夭夭,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土地账册混乱,往年税赋不清,村民间积怨甚多。新到任的公社管事,是一位名叫李正的公仆学院毕业生。

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并非急着催粮征兵,而是按照学院所授,带着算盘和《赤火律》,在村中祠堂门口摆了张桌子。

他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对照着残存的地契和老人的记忆,一笔一笔重新厘清了全村土地人口,将结果用大白话写在黄纸上,贴在祠堂外,公示三日,有疑议者可当面核对。

接着,他依据《赤火律》中“累进税”的原则,结合各家实际田亩和人口,计算出本季应缴纳的公粮数额,同样张榜公布。

过程完全公开,计算清晰可查。

村民们从未见过如此办事的“官老爷”。

没有暗箱操作,没有强横摊派,一切都摆在明处。

几个原本想凭借旧日关系占便宜的大户,在确凿的数据和明确的律法条文前,也只能悻悻作罢。

而最穷苦的几户,反而因为新税制减轻了负担。虽然缴纳了公粮,但村民心里却莫名地踏实了许多。

在淮南一个情况复杂的多姓宗族村,两姓人家因灌溉用水先后次序争执了十几年,动过锄头,告过官府,始终是一笔糊涂账。

新来的女管事,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她白天下地头勘察水渠走向和农田位置,晚上分别找两姓族中有威望的老人谈话,掰着手指头算每家稻田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

最后,她拿出一个方案:并非简单均分,而是依据稻田面积、苗情旱情,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滚动分配的用水时间表,并由两姓各出一人共同监督执行。

方案未必让双方百分百满意,但其公正性与专业性,却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纠缠十几年的宿怨,竟在她手中慢慢化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仆学院”灌输的远不止是技能,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行为准则:权力来自服务,管理必须透明,公正源于程序。

学员们熟练使用着学院推广的简易记账法,公社的每一笔收支,小到买一把新镰刀,大到收缴的公粮总数,都定期公布,接受全体社员监督。

贪污**的空间被压缩到极小,因为任何不合理的账目,都可能被那些同样学过基础算数的社员指出。

民间纠纷的处理,也不再是“官老爷”一拍惊堂木的独断专行,而是依据《赤火律》,结合乡约民俗,在有村民代表参与的评议会上公开调解,重在厘清事实、阐明法理、化解心结。冤屈错案大幅减少。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们或许不懂太多大道理,但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过去的胥吏下来,多是催逼赋税、骚扰乡里;而赤火公社的这些“小管事”们,是真来做事、主持公道的。

他们不摆官威,办事有章法,账目清清楚楚,处理纠纷不偏不倚。

这种体验,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

民众对赤火社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不再是源于对“均田地”的渴望,或是对于军事力量的敬畏,而是源于这种日复一日的、可触摸的公正与高效。

他们开始真正将赤火公社的治理视为“我们自己的”秩序,愿意主动维护它,向这些年轻的干部们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韩澈看着各地报上来的情况汇总,上面记录着粮食入库量、纠纷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度等冷冰冰的数据,但其背后,却是滚烫的民心。

他对林枫感叹道:“这批学院出来的娃娃,抵得上千军万马。他们扎下的根,比打下的城池更稳固。”

林枫点点头,补充道:“但需持续监督,防止他们被旧习气沾染。‘公仆’二字,要时时敲打。”

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如同为赤火公社这棵大树铺设了最深最广的根系。

它或许没有攻城略地那般轰轰烈烈,却真正决定了这棵大树能否经受风雨,能否枝繁叶茂,能否长青不衰。信任,一旦建立,便成了最强大的力量。

加密的信使穿梭往来,将三地学院的最新成果、各地民生改善的报告、乃至民间悄然变化的风气,源源不断地送至陈烬、韩澈、赵将的案头。

他们翻阅着这些并非战报的文件,神情中的锐利渐渐被一种更深沉的欣慰与洞察所取代。

北疆,陈烬放下牧耕学院送来的、记录着新粟种推广面积和牲畜存栏数增长的报告,目光越过地图上的敌我态势,望向窗外那片正在变得富饶的土地。他对身旁的孟瑶和秦狼缓缓道:“我们击退敌人,是生存;我们整合草原,是壮大。但这些,”

他指了指那些报告,“这些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让胡汉不再相争而能相亲的学问和办法,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扎根下去、让别人打不过来、甚至让别人学着我们的东西。这才是…釜底抽薪的胜利。”

中原,韩澈仔细阅读着公仆学院毕业生的工作考核评语和几起典型纠纷的调解案例汇编。

他看到的不是个体的成败,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效而清廉的基层治理模式正在成型。

他对林枫道:“攻城掠地,占的是一时一地。而这些东西,”

他轻轻敲打着案例汇编,“占的是人心,立的是规矩。规矩立住了,人心归附了,江山才能真正的稳固。这些学员,是在为我们铺设一条通往天下最平坦、最坚实的路。”

江南,赵将审阅着格物学院送来的技术简报和贸易收益报表。

他对“经纬”和庞统分析道:“水师战船、精良军械,是破敌之矛;圩田丰收、工坊兴盛、贸易畅通,则是养兵之盾,更是吸聚四方资源的磁石。我们现在不仅能打,更能养。别人越打越穷,我们却可能越打越富。这其中的差别,最终会决定谁能笑到最后。”

他甚至难得地补充了一句,“学院里那些磕磕绊绊的试验,价值不亚于一次成功的奇袭。”

三位领导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些学院及其产出的人才与成果,其带来的长远战略价值,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越了一场辉煌的战役胜利。

它们不是在摧毁一个旧世界,而是在实实在在地建设一个新世界。

喜欢赤火汉末魂请大家收藏:()赤火汉末魂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