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 > 第359章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星火尖端材料研究院三号合成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崔明远站在通风橱前,眉头紧锁,透过特制护目镜仔细观察着反应釜内的情况。几个年轻的研究员屏息凝神地围在四周,连大气都不敢喘。

温度曲线还是不对。崔明远的声音冷得像冰,1350度恒温阶段出现了±3度的波动。王磊,解释一下。

被点名的年轻博士脸色发白,紧张地翻看手中的实验记录:崔、崔博士,高温炉的控温系统我们已经校准过三次了,但每次升到1300度以上,总会有细微波动...

细微?崔明远猛地转身,眼神锐利如刀,在氢化物的合成中,2度的温差就足以让晶格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这个道理还需要我重复吗?

王磊低下头,不敢再说话。

这是他们尝试合成林烨提出的L-Y-7材料的第十七次实验。根据林烨提供的理论框架,这种稀土-氢-氧三元化合物被认为是实现高性能固态氢电解质的关键。理论计算显示,其氢离子电导率有望达到现有最好材料的十倍以上。

但理论终究是理论。

实验室角落的废弃物收集箱里,已经堆满了前十六次实验的失败样品——有的颜色不对,有的根本没能形成预期的晶体结构,还有一次甚至因为温度控制失误导致反应釜内衬受损,不得不停机检修了两天。

崔博士,助理研究员小李小心翼翼地开口,林总提供的这个材料体系,对合成条件的要求实在太苛刻了。不仅需要超高纯度原料,还要在特定气氛保护下进行长达72小时的高温反应,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

所以呢?崔明远冷冷地打断他,就因为难,我们就不做了?

我不是这个意思...小李连忙解释。

崔明远摘下护目镜,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即便是他这样在材料领域深耕二十多年的老将,也不得不承认林烨提出的这个材料体系确实极具挑战性。那些看似完美的理论预测,在实践中却要面对无数个难以控制的变量。

把这次的样品送去表征室,他吩咐道,我要在下午三点前看到XRD和SEM的完整数据。

是,崔博士。

研究员们如蒙大赦,立即开始收拾实验设备。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林烨和周伟走了进来。

怎么样,崔博士?林烨关切地问道,目光扫过实验台上尚未清理的反应装置。

崔明远示意助手们继续工作,自己则领着两人来到隔壁的办公室。他打开电脑,调出一系列数据和图像。

第17次尝试,又失败了。他直言不讳,你看这个XRD图谱,虽然主峰位置对了,但是半峰宽太大,说明结晶度不够。SEM图像也证实了这一点,晶粒尺寸分布太宽,存在大量晶界。

林烨仔细查看着数据,眉头微蹙:是前驱体混合不均匀导致的?

不止,崔明远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发现原料中的微量水分会显着影响成相过程。虽然已经在手套箱中操作,但想要完全杜绝水分的影响,需要把露点控制在零下80度以下,这已经超出了现有设备的极限。

周伟倒吸一口凉气:零下80度?这要求也太变态了。

更麻烦的是相变控制问题。崔明远又调出一张相图,你提出的这个材料在冷却过程中会经历三个相变点,每个相变都会引起体积变化。如果冷却速率控制不当,样品就会因为内应力而开裂。

他指着电脑上的照片,那是前几天的一次实验样品,表面布满了蛛网般的裂纹。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崔明远总结道,理论上完美的材料,在实际合成中面临着三大难题:原料纯度要求超出商业供应水平、合成条件接近现有设备极限、相变控制需要突破传统工艺。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窗外,研究院的其他实验室都在正常运转,唯独这个核心项目举步维艰。

成品率现在有多少?林烨问道。

如果以符合理论性能为标准,目前是零。崔明远的回答毫不留情,即使放宽到结构基本正确,成品率也不到5%。而且,我们至今还没能制备出尺寸超过1厘米的完整样品。

周伟忍不住插话:崔博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先降低标准?比如先从简单的二元体系开始,或者...

不行。崔明远斩钉截铁地打断,林总提出的这个材料体系之所以有希望突破,就在于其三元协同效应。简化体系就等于放弃了最大的优势。

林烨点点头:崔博士说得对,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降低目标。不过,他话锋一转,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开始画示意图:既然一次性合成完美晶体如此困难,我们能不能分步进行?先制备纳米级的前驱体,再通过电场辅助烧结来实现低温致密化?

崔明远眼睛微微一亮:你是说...先解决成相问题,再解决致密化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没错,林烨继续画着工艺流程,这样可以把最苛刻的合成条件分解到不同阶段,降低每个环节的难度。而且纳米材料往往具有更好的烧结活性。

但是纳米前驱体的制备本身也是个难题...崔明远陷入思考。

我们可以尝试超声辅助水热法,林烨写下几个化学方程式,虽然效率低一些,但是对设备要求没那么高,更适合实验室阶段的工艺探索。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白板上很快布满了复杂的化学式和技术路线图。周伟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林烨在材料制备方面也有如此深厚的造诣。

这个方法值得一试。崔明远最终点头,虽然会增加制备步骤,但确实可以规避目前遇到的一些关键难题。王磊!

年轻的博士立即推门进来:崔博士?

重新制定实验方案,崔明远指着白板,我们改用分步合成策略。你带一组人负责前驱体制备,重点优化水热反应的参数。我带另一组人研究电场辅助烧结的工艺窗口。

王磊明显振奋了许多,立即开始记录要点。

林烨补充道:设备方面有任何需求,直接向周总提。如果需要定制特殊装置,我们可以在星火智造自己的精密加工车间解决。

太好了!王磊兴奋地说,我们正好需要一台能够精确控制升温速率的小型烧结炉,市面上的产品都达不到要求。

把技术参数给周总,林烨对周伟点点头,这件事你来协调。

没问题。周伟立即应下。

送走林烨和周伟后,崔明远重新戴上护目镜,对研究团队说:都听到了?我们有了新的方向。现在不是灰心的时候,而是要把每次失败都当作进步的阶梯。

他环视着这群年轻的科研人员:我知道这段时间大家很辛苦,也很挫败。但我要告诉你们,材料研发就是这样,99%的时间都在面对失败。可只要那1%的成功到来,就足以改变世界。

研究员们的眼神重新燃起了斗志。

现在,我们分头行动。崔明远开始布置任务,王磊带一组人立即开始前驱体合成的预实验。小李负责联系原料供应商,寻找纯度更高的稀土氧化物。其他人跟我继续优化高温合成工艺,就算新路线可行,老方法也不能完全放弃。

实验室里重新忙碌起来。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他们又找到了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径。

崔明远走到窗前,看着林烨和周伟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这位年轻的创始人不仅有着超前的技术眼光,在具体的技术难题上也总能提出建设性意见。这让他对这次合作,又多了几分信心。

好了,他转身对团队说,让我们开始第十八次尝试。

喜欢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请大家收藏:()重生:我的脑机接口横扫科技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