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的新年,在应天府纷纷扬扬的初雪中如期而至。相较于去年北疆瘟疫、东海用兵的紧张,今年的新年因吴王府喜添双丁、倭国战略初定、北疆疫情平息而显得格外喜庆祥和。紫禁城内张灯结彩,宫人们脚步轻快,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息。
除夕之夜,宫廷照例举行盛大的家宴。此次家宴,凡在京且已封爵的王爷皆需携正妃、世子及已获封号之子嗣入宫赴宴。因此,吴王朱栋携正妃徐妙云、世子朱同燨、江宁郡王朱同燧、永嘉郡主朱玉璲(由乳母抱持)、淮安郡王朱同煇(由乳母抱持)出席;燕王朱棣携正妃汤氏及年幼的世子朱高炽;周王朱橚携正妃冯氏出席。秦王、晋王就藩在外,未能回京。太子朱标自然与太子妃常元昭、皇长孙朱雄英、以及刚满一岁多,由乳母抱着的次子朱允烨一同出席。
乾清宫内,暖意融融,灯火辉煌。巨大的圆桌上摆满了御膳房精心烹制的珍馐美味,琳琅满目。朱元璋与马皇后端坐主位,看着儿孙绕膝,满堂和气,脸上洋溢着难得的轻松笑容。尤其是看到朱栋身边那并排两个小小的襁褓时,老两口眼中的笑意更是藏不住。
家宴气氛温馨融洽。朱标、朱栋、朱棣、朱橚兄弟几人相互敬酒,谈论些朝政时事、风土人情,显得兄友弟恭。女眷们则围在马皇后和常元昭身边,低声细语,交流着育儿经和家常里短。孩子们则另设一桌,由宫女太监小心伺候着。
朱雄英已然有了长孙的范儿,照顾着堂弟朱同燨和朱同燧,甚至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勺试图喂一点软糯的糕点给咿呀学语的朱允烨,引得大人们阵阵轻笑。朱同燨和朱同燧则对刚出生的小弟弟小妹妹充满了好奇,频频望向乳母的方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加热烈。朱元璋显然心情极佳,他示意内侍安静,然后目光扫过一众孙辈,尤其是在朱栋的几个孩子身上停留片刻,缓缓开口:“今日家宴,人齐,心也齐,咱心里高兴。趁着这好日子,有些早就该办的事,也该定下来了。”
他看了一眼随侍的司礼太监。太监立刻会意,上前一步,从身后小太监捧着的托盘里取过四卷明黄的圣旨。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要正式颁布册封诏书了。虽然朱同燨的世子之位、朱同燧的江宁郡王、朱玉璲的永嘉郡主、朱同煇的淮安郡王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但经过正式册封典礼或在家宴这种场合下旨,意义更为隆重。
太监展开第一道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立嫡以长,国家常经。吴王嫡长子同燨,聪慧敏睿,器宇端凝,宜承宗祧。兹正式册封朱同燨为吴王世子,授世子冠服、金册。尔其恪勤慎守,孝亲敬长,勉学修德,以副朕望。钦此!”
“孙臣朱同燨领旨谢恩!皇祖父万岁万岁万万岁!”年仅五岁多的朱同燨在徐妙云事先的教导和身旁内侍的提醒下,像模像样地出列,跪地叩首,声音虽稚嫩却清晰有力。内侍将象征世子身份的金册和一套小型冠服呈到他面前。
接着,太监又连续宣读了三道圣旨,分别正式册封朱同燧为江宁郡王、朱玉璲为永嘉郡主、朱同煇为淮安郡王,并赐予相应的册、印(郡王)、冠服(郡王)、诰命(郡主)等。
朱同燧、朱玉璲(乳母代跪)、朱同煇(乳母代跪)依次谢恩。小小的朱同燧接过那枚小小的江宁郡王银印时,小脸激动得通红。
朱元璋看着这一幕,尤其是看着活泼外向的朱同燧,笑着朝他招招手:“同燧,到皇爷爷这儿来。”
朱同燧有些紧张,又有些兴奋,看了一眼父王母妃,得到鼓励的眼神后,才迈着小短腿跑到朱元璋御座前,仰着小脸:“皇爷爷。”
朱元璋慈爱地摸了摸他的头,指着那方郡王印问道:“知道这是什么吗?”
“知道!是郡王大印!孙儿是江宁郡王了!”朱同燧大声回答。
“嗯,好。”朱元璋点点头,语气变得稍微严肃了些,“这郡王的爵位,是你父王在战场上拼杀,在朝中辛劳,为国立下大功,才为你们兄弟争来的恩典。你成年之后,便可正式之藩,去江宁就藩,享受郡王的尊荣。”
朱同燧似懂非懂地点头。
朱元璋继续道:“但是啊,燧儿,这爵位传到你手里,并非一劳永逸。按照咱大明的爵位降等世袭的规矩,你若无能,你的儿子再袭爵,就要降一等,变成镇国将军。再下一代,可能就更低了。你是想看着你父王为你挣来的王爵,一代代降下去,最后变成个普通宗室,还是想让它在你手里,变得更大、更稳,甚至……世世代代传下去,与国同休啊?”
这番话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有些深奥,但朱同燧却听得格外认真,他小拳头一握,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响亮地说道:“孙儿不要降等!孙儿要像父王和外祖父一样,为皇爷爷、为皇伯、为雄英哥哥、为我们大明,立大大的功劳!打出更大的疆土!让我的郡王爵位,世袭罔替!永远传承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童言稚语,却掷地有声,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
殿内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燕王朱棣打趣道:“好志气!二哥,你这儿子将来不得了,怕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周王朱橚也笑道:“小小年纪,侄儿便有开疆拓土之志,不愧是我朱家子孙!”
常遇春更是笑得开怀,不顾病体,洪声道:“好!说得好!有志气!真不愧是我常遇春的好外孙!哈哈!”
朱元璋也是龙颜大悦,一把将朱同燧抱起来放在膝头,笑得胡子直颤:“好!好孙子!皇爷爷就等着看你将来如何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只要你真有那份本事,皇爷爷绝不吝啬赏赐!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也不是不可能!”
马皇后在一旁笑着提醒:“好了好了,孩子还小,别给他太大压力。同燧啊,记住你皇爷爷的话,以后要好好读书习武,知道吗?”
“孙儿知道!”朱同燧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
家宴在这温馨而又充满期望的气氛中持续到深夜才散场。孩子们都得了丰厚的赏赐,尤其是刚刚受封的四个小家伙。回府的路上,朱同燧还兴奋地抱着那方郡王印不撒手,不停地问朱栋关于“开疆拓土”和“世袭罔替”的事情,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
朱栋耐心地解答着,心中既感欣慰,也觉责任重大。孩子们的未来,需要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营造更安全的环境。
转眼到了洪武十二年一月中。吴王府双生子的满月酒,成了京城开年以来最盛大的一场宴会。相较于宫廷家宴的隆重规矩,王府的满月酒则更显热闹和喜庆。
这一日,吴王府邸门庭若市,车马盈门。从一大早开始,前来道贺的文武百官、宗室勋贵的马车轿辇就几乎堵满了王府门前的大街。礼物堆积如山,唱名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和马皇后再次亲自驾临王府,太子朱标和太子妃常元昭更是早早过来帮忙操持。在京的皇子如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也携妃前来。
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信国公汤和曹国公李文忠即将赴倭,特来辞行、宋国公冯胜、颍川侯傅友德、梁国公蓝玉等勋贵几乎全员到齐。
议政处五位大学士、枢机堂诸位勋臣、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员……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的核心权力层,几乎有一大半都聚集在了吴王府。
府内早已装饰得喜庆非凡,红绸高挂,灯笼成排。戏台子上唱着吉祥的大戏,院子里摆开了流水席面,空气中弥漫着酒肉和点心的香气。
主角自然是两个刚满月的小宝宝。朱玉璲被打扮得像个玉雪可爱的瓷娃娃,穿着大红色的郡主服饰,戴着小巧的珍珠头饰,不哭不闹,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朱同煇则穿着小郡王爵的礼服,虎头虎脑,比姐姐更显活泼,时不时挥动着小拳头。
乳母抱着两个孩子,接受着众人的围观和祝福。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哎呀,永嘉郡主真是标致,将来定是个美人胚子!”“淮安郡王看着就结实,真有英气!”“吴王殿下好福气啊!龙凤呈祥,天佑王府!”
朱栋和徐妙云作为主人,忙着接待一众贵客。常靖澜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调养,身体已大致恢复,今日也盛装出席,虽然眉宇间还带着一丝产后的柔弱,但气色红润,笑容明媚,接受着命妇女眷们的祝贺。她看着自己的一双儿女被众人如此喜爱,心中充满了幸福和自豪。
朱元璋和马皇后抱着两个孩子,更是爱不释手,赏赐了一波又一波。酒宴上,气氛热烈,宾主尽欢。人们似乎暂时忘却了朝堂的纷争和远方的战事,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喜庆之中。李文忠、汤和等人也借此机会,与朱栋最后敲定了一些赴倭的细节。
满月酒的热闹持续了一整天,直至夜幕降临,宾客方才逐渐散去。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朱栋站在略显凌乱却洋溢着喜庆余温的庭院中,长长舒了一口气。家事圆满,让他更能安心应对国事。
然而,帝国的运转从不因个人的喜悦而停顿。就在满月酒的喧嚣余音尚未完全散去之际,一场来自江南的风暴已然酝酿成熟,即将以迅猛之势扑来。
洪武十二年二月初,一份来自鹗羽卫新政暗监司和锦衣卫的双重加密急报,几乎是同时送到了吴王朱栋和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案头。
急报的内容触目惊心:江南巡盐御史并鹗羽卫暗探联合查实,松江府、苏州府、嘉兴府三地盐课提举司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大量侵吞、倒卖本应纳入官仓的雪花盐,数额巨大,甚至形成了庞大的私盐网络。
更令人震惊的是,深挖之下,竟牵连出杭州市舶司提举、副提举等数名官员,利用职权,勾结海商,在进出口货物查验、关税征收上大肆贪污索贿,中饱私囊,严重破坏市舶司法纪,损害朝廷利益!
报告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引起了朱栋的高度关注:在查抄一涉嫌走私的海商宅邸时,发现其与苏州府一位数年前致仕还乡的礼部右侍郎宋非府上管家,有过数笔不明的大额银钱往来。而据鹗羽卫外围侦查,这位宋府管家,右手手背正有一处陈年的火焰状疤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