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 第190章 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

洪武十八年三月十五,一道朱批御准、加盖皇帝赤玺的《大明军队改革诏书》,连同那份言辞恳切、条规明晰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过通政司的官道驿传与《大明日报》的墨香纸页,如同春雷炸响,顷刻间传遍九州,晓谕全军。

诏书以金石般的决绝,宣示了革新的不可逆转:“朕承天命,抚有寰宇,惟念武功乃国家柱石,兵制实社稷安危。迩来察时观势,旧制壅滞,非雷霆手段无以涤荡沉疴……兹颁《大明军队改革诏》,革故鼎新,永固疆圉……凡我臣工将士,宜深体朕心,协力同心,共襄盛举。敢有阻挠新政、阳奉阴违者,必以国法严惩不贷!”

《大明日报》特刊头版的社论,更将改革之意剖析得淋漓尽致。

一时间,从京畿朝堂到边关烽燧,从士绅书斋到市井巷陌,“改革”二字如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底层士卒闻军饷倍增、晋升有路,无不欢欣鼓舞,眼中燃起希望。

中下层军官见前程豁然开朗,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那些世代簪缨的军户、盘踞旧制的高阶将帅,则如坐针毡,暗流于觥筹交错间涌动。

诏书墨迹未干,“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已于皇城武英殿旁原枢机堂衙署正式揭牌。

朱元璋亲临,玄色戎装衬得他目光如炬。他立于匾额之下,声若洪钟:“此处,即为我大明新军之摇篮!朕予尔等生杀予夺之权,三月之内,必见可行之章法!若有怠惰推诿、阴蓄异志者,勿谓言之不预!”

天威凛凛,众臣屏息,皆知此乃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退则万丈深渊。

委员会衙署的灯火,自此长明。作为常务副总裁决,吴王朱栋夙兴夜寐,几乎以衙署为家。他与太子朱标,以及各小组主事官员日夜磋商,字斟句酌地雕琢那份关乎改革命脉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执行纲要》。

枢机堂与五军都督府的合并改组,乃龙首之策。朱栋与徐达、李文忠、刘基等重臣反复推演,沙盘上的兵棋推演与案牍上的文牍往来交织。

“名易改,权责需如刀切斧劈般分明,且需平稳过渡,勿使中枢震荡。”

太子朱标指尖划过草案,语气沉稳,“父皇为最高统帅,天经地义。然‘大都督’一职,总揽日常军务,位同枢轴,人选须德才威望兼备,方能服众。”

目光自然而然地汇聚于魏国公徐达身上。其资历、战功、忠诚,皆无人能出其右。

徐达却沉稳拱手,声如洪钟:“陛下,太子殿下,吴王殿下。臣老矣,精力渐衰。此职贵在运筹帷幄,协和万方,非仅凭血气之勇可胜任。吴王殿下洞悉新军精髓,胸怀丘壑,年富力强,由殿下执掌大都督府,臣等愿倾力辅弼,则新政可期,军心可定。”

此言非仅谦辞。徐达深知,此新制骨架多源于朱栋擘画,由缔造者执掌初期,方能减少龃龉。更深一层,此亦契合陛下强化皇权、收兵权于核心之圣意。

朱元璋目光转向朱栋,带着考校:“老二,魏国公举荐于你,意下如何?”

朱栋起身,长揖及地:“父皇,魏国公之干城,儿臣年轻识浅,骤担此任,诚惶诚恐。然大都督职司改革全局,儿臣不敢推诿,愿效犬马之劳,暂领其责。恳请魏国公、曹国公及诸位叔伯不吝赐教,鼎力相助,共克时艰。”

“善!”朱元璋一击御案,“便由朱栋暂领大都督,授元帅衔,总揽大明军事委会日常。徐达、常遇春为左右都督,授大将衔;李文忠、冯胜、汤和、邓愈为都督同知,授上将衔。尔等皆为委员,当和衷共济,莫负朕望!” 此任命既确立了朱栋的核心执行地位,亦巧妙平衡了勋贵势力。

机构设置细则随之出炉:军事委员会下设联合参谋部(司作战、训练、情报)、宣慰使工作部(掌思想、人事、军属)、后勤保障部(对接兵部却独立运作)、装备发展部(协同神策提举司格物工技司与大明兵器局)、军法监察局(独立执法)。各部主官由委员或资深将领兼任,以求政令畅通。

同时,明晰军委会与兵部权界:军委会管“用兵”(作战、指挥、将领),兵部管“养兵”(人事档案、军饷、后勤、军工、工程)。兵部尚书李焕文亦列席委员会,确保军政协同,授予军队文职中将。

五大战区划分及总兵府设置,由徐达与朱栋亲自主持,依据《大明混一图》与边防态势,精雕细琢。

“战区划分,首重战略方向明确,防御纵深合理,务必打破旧有都司壁垒,防其尾大不掉。”朱栋立于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北疆,“譬如北部战区,需整合北平、辽东、山东乃至新辟之岭北,形同铁拳,共御北虏,而非往日各自为战之势。”

徐达补充道,目光如鹰隼:“总兵府驻地选择,亦非简单更换门庭。须考量地理形胜、兵力投送、后勤补给。如中部战区之湖广镇,驻武昌可扼长江,驻襄阳则控荆襄,其辐射范围与反应速度,关乎战区命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们逐一审定五大战区下各镇总兵府的防区、驻地、兵额。过程并非坦途,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暗流汹涌。后军都督府所辖陕西、山西部分划入中部战区,秦王朱樉、晋王朱?虽未明言,其微妙的抵触情绪仍透过渠道传来。

幸有朱元璋乾纲独断,朱标、朱栋耐心疏导,方使方案得以推行。

细则明定:战区总兵官(上将)拥有辖内作战指挥、部队训练、边防建设全权,然无权跨区调兵,无权任命大校以上军官,准尉至上校军衔,由战区根据军功、年限等考核决定,报兵部审核,军事委员会核准签字,报皇帝知悉。其后勤由中央垂直供给,并受战区军法、宣慰工作部、战利品审计司三重监督。

新式军衔、编制与晋升体系,乃激励士气的核心,亦触动利益最深。吴琳领衔的吏务组与朱栋、常遇春负责的训练军校组通力合作,制定详尽步骤。

“军衔授予,切忌滥觞。”吴琳建言,神色严谨,“须对现有军官严加考核,涵盖兵法、武艺、识字算数(低级军官可酌情)、过往战功,结合现职,综合评定。意在优胜劣汰,拔擢真才。”

朱栋深以为然:“吴尚书所言极是。高级军衔尤须慎之又慎,宁缺毋滥。可设‘过渡期’,如原卫所指挥使改游击府,考核合格授中校游击副将,优异者可授上校游击将军或新设参将府上校副参将;原都指挥使改镇总兵府,考核合格授少将副总兵,优异者可授予中将总兵或中将副总冰官。另原卫所指挥使考核成绩排名优异者可任命新设参将府,大校参将。未通过者,或降衔,或转闲职、预备役,或优抚致仕,务必安置妥当。”

常遇春更关注基层:“士官与军士长,乃军中之胆!非老行伍不能带好兵!选拔务求公正,晋升考核要看年限,更要看带兵本事、手上功夫!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晋升流程细则明确规定:士兵至士官,由百户所、千户所层层考核推荐,游击府核准;士官至准尉,需通过战区“士官晋升军官考核”或立显赫军功,并经军事学院短期培训;军官晋升,少尉至上校,由战区依年度考核(德、能、勤、绩、廉)与军功决定,报兵部备案,军事委员会核准签字,报皇帝知晓;大校及以上,由军委会严格考核提名,附详细考语战功,呈请皇帝朱笔御批。

同时,《大明军队人员考核暂行条例》颁布,将标准量化、透明化,力求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操纵。

新旧军饷转换与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李文忠掌舵的后勤与审计组压力如山。提高军饷意味巨额开支,垂直后勤更是对旧有贪腐链条的斩草除根。

户部尚书面带难色,奏报声近乎哀鸣:“陛下,曹国公,吴王殿下!初步核算,仅神策军、北部战区(左军都督府改)、中部战区(中军都督府改)三处试点,若按新饷足额发放,岁增饷银逾四百万贯大明宝钞,禄米八十万石!

尚未计改制、安置、装备之靡费。国库……国库虽因新政稍裕,然百业待兴,实难堪此重负啊!”

朱栋成竹在胸,提出“分级兑现,以战养战”之策:“试点部队,新饷全额发放,所需钱粮,由国库优先保障。同时,暂借吴王府瑞恒昌商号及海贸利润百万贯,以解燃眉,日后由改革收益偿还。

待卫所转置,冗员精简,加之‘战利品审计司’运作,国库压力自可缓解。更有一支虎狼之师,可速定边患,广开商路,其长远之利,岂是眼前银钱可衡量?”

关于垂直后勤,细则规定:兵部下设“总后勤司”,战区、总兵府设“后勤分局/处”,直管仓库、辎重。指挥官依定额与计划申领物资,无权干预采购、运输、仓储。建立严格物资登记、盘点、审计制度,引入数算学院新式记账法,严防贪墨。

“战利品审计司”的人选成为焦点。朱栋力陈:“审计官必求独立!由军委会与兵部共选忠诚可靠、精通数算、不畏强权之文吏担任,授以军衔,直属中央。其薪俸升迁,皆与驻地无涉,方能铁面无私,大胆履职!” 此议确保了审计的锋芒与威慑。

原卫所人员转置分流,最为错综复杂,牵动社稷安稳。朱栋与吴琳、刘基等人呕心沥血,设计“多路并进”之策:

择优入新军:卫所官兵皆可参选,合格者按新制授衔定岗,享新饷。此为主渠,吸纳旧军精华。

转隶预备役:年龄体能尚可未入常备军者,转入预备役。按地编组,农时生产,闲时训练(岁不少于两月),战时征调。发基础津贴(约常备军同阶三分之一),享部分税赋减免。由兵部预备役司主理,地方协办。

转任地方:识文断字、有管理之能者,经考可转任巡捕、衙役、税吏、仓管等。体健者可入官办矿场、工坊、筑路队。朝廷提供岗位,协调安置。

边地屯田:鼓励举家迁往辽东、岭北、漠南等新设布政使司军屯,朝廷分予土地、种子农具、减免赋税,予安家费。既可实边,亦消化人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技能培训与致仕:年轻愿学者,由神策提举司或地方官办工坊授以技艺,助其转业。年老体弱、不愿迁移者,依军龄战功,发一次性遣散费或按月抚恤,保其生计。

保留部分卫所:非战略要地、土地贫瘠处,保留少量卫所,为预备役补充与军屯延续,然管理需参照新制改良,确保训练不弛。

为保安置公允,防军官中饱私囊,细则严令对各级军官进行审计,并派遣委员会直属的“卫所转置巡察使”,分赴各地监督,受理兵卒诉告,对侵吞利益、阻挠转置者,严惩不贷。

当《执行纲要》各部分渐具雏形,《大明军队条例》与《军事刑法》的编纂亦在杨靖、詹同主持下同步推进。朱栋、朱标及军委会将领屡次参议,将改革核心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精神熔铸于法典条文。

《大明军队条例》明定军人职责、权利、行为规范、日常制度;《军事刑法》则细列各类违纪罪行与惩处,尤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取民家一毫线”、“一切缴获要归公”等铁律,违者严惩不贷。法典既成,“以法治军”遂有圭臬。

光阴荏苒,自洪武十七年二月至十八年三月十五,整一年光阴,军事改革委员会衙署灯火长明。朱栋与太子朱标,偕同众臣,争论、妥协、完善,终将厚达数尺的《大明军事改革委员会执行纲要》及配套细则、法典初稿编纂告竣。

洪武十八年四月初十,武英殿。朱元璋御览那凝聚无数心血的厚重文稿,听朱栋条分缕析,陈说纲要精髓。看着儿子愈发沉稳坚毅的面庞,皇帝眸中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慰藉。

“好!甚合朕意!”朱元璋一击御案,声震殿宇,“即依此纲,于试点之地推行!神策军全面实行新制,左军都督府改为北部战区,中军都督府改为中部战区,以此两区及神策军为首批试点!给咱放手去做,出纰漏无妨,唯惧因循苟且!”

“儿臣(臣)领旨!”朱栋、朱标及委员会核心成员肃然应诺,声如金石。

改革的号角,终于越过高耸的宫墙,响彻军营。北部战区(以北平为中心)、中部战区(以应天为中心)以及本就是新军楷模的神策军,率先卷入了这场脱胎换骨的洪流。军官考核、士兵筛选、部队整编、军衔授予、后勤改制、宣慰使派驻……前所未有的举措如连珠炮发,在试点军中激起千层巨浪。

挑战与阻力如影随形。旧势力的明枪暗箭、对新规的水土不服、利益受损者的怨声载道、执行中的偏差谬误……问题层出不穷。改革之途,依然荆棘密布。

然开弓已无回头箭。立于吴王府书房窗前,望紫金山巅破晓之光,朱栋心潮澎湃。

他知道,历史的巨轮已被他奋力推动,正沿着一条未知却充满希望的道路,轰然前行。

下一步,他将亲赴试点前线,直面那些具体而微的挑战,将这呕心沥血绘就的蓝图,一寸寸锻造成大明军队不屈的脊梁与魂魄。

朱栋踏步上前,因连日劳累嗓音沙哑,却带着磐石般的坚定:“父皇,《纲要》已成,细则初备,法典待颁。儿臣不敢妄言尽善尽美,然可断言,此乃我大明军队涅盘重生之基石!能否实战,需经沙场检验。儿臣恳请陛下,允儿臣亲赴北部战区试点,以此《纲要》为圭臬,推行新制,观其成效,查其疏漏,不断完善!”

朱元璋凝视着这个愈发沉稳干练的儿子,眼中欣慰之色终难掩饰。他重重一拍御案,决然道:“准!即着神策军、北部战区、中部战区为首批试点,全面推行新制!朱栋,朕命你为钦差,持朕金牌,全权负责试点事宜!四品以下官员,若有阻挠新政者,你先斩后奏!”

“儿臣,领旨!”朱栋单膝跪地,声如金铁交鸣,在殿宇间回荡。

改革的号角,终于彻响,自庙堂吹向四方军营。当朱栋步出武英殿,远眺校场上猎猎飘扬的“明”字龙旗与神策军朱雀帅旗,胸中豪情与沉重交织如潮。

他知道,真正的试炼,此刻方才拉开序幕。冰冷的条文需化为三军的热血,宏伟的蓝图需成为钢铁的壁垒。前路,必有明枪暗箭,必有艰难险阻。然他已无退路,唯有迎风前行,义无反顾。

回到吴王府,徐妙云与常靖澜早已备好简便行装。二人未多言语,只默默将亲手绣制的护身符放入他的行囊。朱栋望着灯下妻儿恬静的睡颜,心中最柔软的角落被深深触动。他提笔,于书案便笺上留下四字:

“待我凯旋。”

翌日,旭日东升,一支精悍队伍簇拥着吴王仪仗,驶离应天城,向着北方,向着那片即将经历雷霆洗礼的军营,绝尘而去。身后,是帝国的期望与挚爱的牵挂;前方,是历史的关口与不可知的未来。

喜欢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