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敏锐洞察引争议
1980年,上海财经学院宛如一幅细腻的诗意画卷。金黄的银杏叶如蝶般纷纷扬扬,轻柔地铺满了校园的小径,每一步落下,都似奏响一曲细微的沙沙乐章。
张芳芳脚步匆匆,穿梭于校园之间,手中紧紧攥着一叠《参考消息》。头版上,关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报道格外醒目,尤其是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宛如一记重锤,猛地叩击着她的认知,令她的心跳陡然加速。
这短短十几字所蕴含的全新理念,恰似一道熠熠生辉的曙光,在她于经济发展广袤的探索之途上,照亮了一片曾经未知的崭新领域。
当晚,在宿舍里那盏昏黄的白炽灯下,张芳芳坐在书桌前,小心地翻出托人从香港带回的《经济学人》合订本。
她的手指在“市场化改革”章节那些批注间来回摩挲,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执着与专注。
每一条批注,都是她之前思考的痕迹,此刻,那些思绪再次涌上心头,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新信息激烈碰撞。
三天后的经济发展研讨会,在学校宽敞的礼堂里举行。礼堂里早已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张芳芳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走上讲台。
当她的身影出现在台上时,台下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窃窃私语,那声音如同潮水一般,向她漫涌而来。
她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紧张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她展开那张手写的演讲稿,清了清嗓子,说道:“同志们,我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经济现象。平日里,我们供销社的货架上,比较空荡,货物种类也少;而街边的农贸市场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这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说着,她高高举起一张从深圳寄来的照片,照片上深圳那充满活力的建设场景清晰可见。“这表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的‘大锅饭’模式,正在逐渐失去活力,而市场经济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破土而出!”
“荒谬!”前排突然站起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正是经济系大名鼎鼎的学霸周明。
他的脸上满是愤怒与不屑,大声驳斥道:“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怎能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相提并论?你这种言论,简直就是在动摇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
周明的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瞬间让礼堂炸开了锅。赞同他观点的人,纷纷点头附和,大声指责张芳芳的言论“离经叛道”;而那些对新经济理念有所思考的同学,则站出来为张芳芳辩护,双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嘈杂的声浪。
张芳芳的指尖在讲台上微微发颤,这是她面对巨大压力时不自觉的反应。
但她很快挺直了脊梁,眼神坚定地回应道:“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着重强调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的,是如何让我们的经济更具活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绝非简单的意识形态之争!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新趋势。”
散场后,赵凌云匆匆追了上来,他的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显然是一路小跑赶来的。他手中递过一个搪瓷杯,杯中的热水里,茉莉花正沉沉浮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张芳芳,别往心里去,周明那人就是太教条主义了,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不放。”
赵凌云安慰道。说着,他又从自己那半新的帆布包里,掏出一叠泛黄的油印资料,递给张芳芳,“张芳芳,我连夜整理了匈牙利经济改革的案例,里面详细阐述了他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引入市场机制所取得的成效,或许能为你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张芳芳感激地看了赵凌云一眼,轻轻翻开资料,只见每页的空白处都用红笔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思考和分析。
她的眼眶不禁微微发热,这份情谊和支持,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时刻,显得尤为珍贵。“谢谢你,赵凌云,这些资料太重要了,它会让我们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然而,质疑声并没有因为张芳芳的据理力争以及赵凌云提供的资料而就此平息,反而如同深秋的雨,越下越密。系主任王德海听闻此事后,把张芳芳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里,茶香袅袅,王德海坐在办公桌前,面前茶杯里的龙井正升腾着氤氲的雾气。
他看着站在面前的张芳芳,眼神中既有欣赏,又有担忧,缓缓说道:“张同学,老师知道你一直对经济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想法是好的。但咱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步子不能迈得太急啊。你看,上个月中央文件还着重强调计划经济为主,我们得紧跟政策的步伐。”
张芳芳紧紧攥着衣角,指关节都因用力而泛白,眼神中满是坚定,说道:“老师,我明白您的顾虑,也知道现在说这些可能不太合时宜。但是,您看看深圳,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市场经济模式所带来的活力,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