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南昌,雪刚停。铅灰色的云絮还压在赣江上空,风卷着残雪掠过桥面,往人衣领里钻,带着股沁骨的峭寒。
柳加林开着车,车窗上凝着层薄霜,他伸手抹了把,露出外面朦胧的夜景——昌北机场高速两侧的路灯,像串起的冰棱子,在湿漉漉的路面投下长长的光带,一路绵延到远处的城市轮廓里。
“看天上。”柳加林忽然开口。
启轩顺着他的目光抬眼,一轮圆月正从云缝里钻出来,被冰晶似的云丝裹着,晕出圈毛茸茸的白光。“正月十五的月亮,倒是应景。”
他笑了笑,指头还残留着川藏铁路隧道里的寒气——临走前最后一次巡检,他在零下五度的掌子面待了三个小时,手机冻得自动关机。
车驶上赣江大桥时,柳加林忽然踩了脚轻刹。“启轩,你看那些。”他朝桥体侧面抬了抬下巴。
启轩顺着望去,桥墩上方嵌着十几个银色方盒,巴掌大小,在路灯下泛着冷光。“传感器?”
“嗯,”柳加林点头,“实时监测桥梁位移、应力变化,就像给大桥装了脉搏计。去年汛期水位超警,就是这些小东西提前预警,才没出乱子。”
他顿了顿,方向盘轻轻打了个圈,“你周院士上周来电话,说川藏那几条隧道的冻土墙,也得装套更精密的。”
启轩心里一动。他想起离开项目部那天,老工程师王师傅蹲在冻土样本前叹气,“这玩意儿白天化、夜里冻,全靠人盯着测温,万一哪段漏了,来年开春就可能塌。”
他当时脱口而出,“能不能用物联网系统远程监测?数据实时传到中控室。”王师傅当时只笑他“学生气”。
“周院士说,西南交大的实验室牵头做这个系统,”柳加林侧头看他,眼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点名让你跟着掺和,负责数据建模那块。”
启轩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头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着——那正是他填报智慧建造专业时,最想攻克的方向。
车拐进别墅区大门,保安笑着敬礼,“柳总,回来了?柳奶奶和悦昕小姐等好一会儿了。”
刚停稳车,别墅的落地窗就亮得像块暖玉。启轩看见杨桂兰扶着窗框,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泛着银辉,旁边的悦昕正踮着脚挥手,辫梢的红绳晃得人眼晕。
推门的瞬间,甜香扑面而来,是芝麻汤圆煮得烂熟的味道。
“哥!”悦昕像阵风似的扑过来,差点撞翻玄关的花架。她手里捧着块半米长的锦缎,往启轩面前一递,“你看我在上海实验室弄的!”
启轩低头看去,那是块银灰色的宋锦,经纬交错间织着水波纹路。妙的是,随着悦昕抬手的角度,那些纹路竟像活了似的,时而如赣江涨潮时的急浪,时而似退潮后的细波。
“这是……数码提花?”他认出面料边缘的电子提花纹路,比传统宋锦更富层次感。
“是啊,”悦昕眼睛亮晶晶的,“我把赣江的水文数据输进程序,让机器跟着水流规律织,既有老宋锦的细腻,又不用像奶奶那样,一针一线耗半年。”
她忽然促狭地眨眨眼,“比你在隧道里看的那些渗水纹好看多了吧?”
启轩被她逗笑,揉了揉她的头发,“确实好看,回头给大桥的文化展厅镶块当背景,肯定惊艳。”
客厅里,柳高阳正戴着老花镜,鼻尖快贴到电视屏幕上,手里捏着遥控器乱按。“这新电视怎么回事?我想看南昌的灯会,怎么跳去上海了?”
屏幕上,外滩的万国建筑正亮着流光溢彩的灯,游船划过江面,搅碎满江金辉。
“爷爷,我来弄。”启轩走过去调台,杨桂兰已经把一碗汤圆端到他面前,黑芝麻馅的,汤里漂着几粒枸杞。
“快吃,刚盛的,暖乎。”老太太的手在他手背上拍了拍,满是皱纹的掌心带着灶膛的温度。
一家人围着餐桌坐下,杨桂兰给柳加林剥着蒜,念叨着,“工地上冷,多吃点饺子,韭菜馅的,壮阳。”
柳高阳终于调到南昌绳金塔灯会的画面,指着屏幕里的龙灯笑:“比当年我带你爸去看的热闹多了。”
正说着,张芳芳的视频电话弹了出来。屏幕里,她刚从会议室出来,身后的落地窗外是浦东的璀璨夜景,玻璃映着她略显疲惫却依旧清亮的眼睛。
“爸,妈,”她先跟老人问好,然后转向两个孩子,“启轩,周院士刚才还跟我夸你,说你在隧道提的监测方案,思路比他们研究所的年轻人还活泛。”
启轩耳根有点热,刚想说“只是随便想的”,就听见张芳芳对悦昕说:“你寄去的‘雪山系列’样布我看了,尤其是那块掺了牦牛绒的,又软又挺,下周我带回去给爷爷做件唐装,开春穿正好。”
挂了电话,柳加林喝了口酒,忽然放下杯子。“过完年,”他看着启轩和悦昕,“我带你们去南昌总部转转。让你们看看,爸平时签的那些文件、开的那些会,到底是在忙些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