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江流域,虽已回暖,但村民们对“冷”的忌惮却没消散。林晚秋看着账本上“冬季蔬菜损耗三成”的记录,又想起寒潮时村民们只能吃储存的红薯干、玉米,鲜少见到绿叶菜的光景,心里总琢磨着:要是能在冬天种出新鲜蔬菜,不仅能让大家的餐桌丰富些,遇到寒潮也不用慌了。
这天傍晚,林晚秋拿着账本去找陆承宇,刚走到盐井边,就看到陆承宇正对着一张破损的草席发呆——那是寒潮时暖棚用的草席,被寒风刮破后,暖棚里的温度降了不少,差点冻坏里面储存的盐。“陆当家,”林晚秋走上前,“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建一种更暖和、更结实的暖棚?冬天用来种蔬菜,就算遇到寒潮,也能有新鲜菜吃。”
陆承宇眼睛一亮,他早年在军营时,曾听说过北方有“温室”能冬天种菜,只是没见过实物。“你说的暖棚,要怎么建?”他追问。林晚秋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她琢磨的暖棚草图:“我想,暖棚用木头做架子,上面盖一层厚厚的油纸,油纸能透光还能挡风;棚子里面再砌上火炉,冬天也能保持温度;地面铺上沙土,再盖上一层稻草,能保暖还能保水。”
陆承宇看着草图,越看越觉得可行:“这法子好!咱们明天就召集村民,先建一个试试!”
第二天一早,陆承宇带着男丁们去后山砍木头,林晚秋则带着妇人们去集市上收集油纸——之前熬盐时用过不少油纸,有的虽然有些破损,但拼接起来还能用。周先生也没闲着,他带着孩子们在村里收集稻草、沙土,还找来几块废弃的铁锅,清洗干净后当作暖棚里的火炉。
建暖棚的地方选在了集市旁边的空地上,这里向阳,又靠近灵江,浇水方便。男丁们先把砍来的木头削成一样长的木柱,在空地上每隔三尺插一根,再用横木把木柱连起来,搭成一个半人高的长方形架子。“架子要搭得稳些,不然冬天刮大风,容易塌!”陆承宇一边指挥,一边帮着固定木柱,手里的锤子敲得“砰砰”响。
李二狗力气大,负责扛最重的横木,他擦着额头上的汗说:“陆当家,这架子搭好,看着就结实!冬天就算下大雪,也压不塌吧?”陆承宇笑着点头:“只要咱们固定好,肯定没问题!”
架子搭好后,妇人们开始铺油纸。她们把油纸一张一张拼接起来,用麻绳牢牢地绑在木架上,油纸的边缘垂到地面,再用石头压住,防止寒风从缝隙里钻进去。林晚秋还特意在油纸上面加了一层稻草帘,白天把稻草帘掀开,让阳光照进棚子里,晚上再把稻草帘放下,保暖效果更好。
暖棚里面,男丁们砌了两个火炉,分别放在棚子的两端,火炉的烟囱伸出棚外,既能取暖又不会让棚子里充满烟雾。地面上,孩子们帮忙铺上一层厚厚的沙土,再盖上一层稻草,林晚秋用手摸了摸沙土,笑着说:“这样的地面,就算冬天也不会冻硬,种菜正好!”
第一个暖棚建好后,陆承宇和林晚秋选了些耐寒的菠菜、白菜种子,撒在暖棚里的沙土上。林晚秋每天都来暖棚查看,给种子浇水、松土,还根据棚子里的温度调整火炉的柴火——白天阳光足,就少加些柴火;晚上温度低,就多添些柴,让棚子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暖和不冻的程度。
过了十几天,暖棚里的种子竟然发芽了!嫩绿的芽尖从沙土里钻出来,透着勃勃生机。林晚秋兴奋地叫来村民们,大家看着暖棚里的绿芽,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晚秋姑娘,这暖棚真能种出菜啊!”陈老三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芽尖,“冬天能吃到新鲜菜,以前想都不敢想!”
有了第一个暖棚的成功,村民们建暖棚的热情更高了。陆承宇又带着大家建了五个暖棚,分别种上了菠菜、白菜、萝卜,还有些村民从山里挖来的野菜种子,也撒在了暖棚里。林晚秋还在暖棚里搭了几层木架,用来种豌豆、黄瓜——木架能节省空间,还能让藤蔓顺着架子爬,结的果实也更多。
可没几天,新的问题就出现了:暖棚里的温度虽然够了,但空气不流通,有些菜苗开始发黄。林晚秋看着发黄的菜苗,心里很着急,她想起丈夫以前说过,植物也需要“呼吸”,要是空气不流通,就容易生病。
她赶紧找陆承宇商量:“陆当家,暖棚里的空气不流通,菜苗都发黄了。咱们得在暖棚的侧面开几个窗户,白天打开通风,晚上再关上保暖。”陆承宇立刻点头,带着男丁们在每个暖棚的侧面开了两个小窗户,窗户上也盖着油纸,能开能关,方便得很。
窗户开好后,暖棚里的空气流通了,发黄的菜苗渐渐恢复了翠绿。林晚秋还在暖棚里放了几个陶罐,里面装满水,白天阳光照在陶罐上,水会吸收热量,晚上再把热量释放出来,能让棚子里的温度更稳定。“这陶罐还是周先生提醒我的,说水能调节温度,没想到真管用!”林晚秋笑着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请大家收藏:()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着暖棚里的蔬菜越长越好,村民们也开始学着打理暖棚。李二狗每天都来暖棚给白菜浇水,他还特意从灵江里挑来温水,生怕冷水冻坏了菜根:“晚秋姑娘说,温水浇菜长得快,我得多挑些来!”陈老三则喜欢在暖棚里除草,他说:“以前冬天只能在家待着,现在有了暖棚,每天来看看菜,心里也舒坦!”
孩子们也成了暖棚的“小管家”。小柱子和小石头每天都来暖棚查看温度,他们还做了个“温度计”——用一个小陶罐,里面装上水,再放一根细木棍,木棍上刻着刻度,水结冰时刻度低,水暖和时刻度高。“陆叔叔,今天暖棚里的温度正好,菜苗长得可快了!”小柱子拿着温度计,兴奋地向陆承宇报告。
转眼到了冬天,灵江流域又开始降温,寒风呼呼地刮着,可暖棚里却温暖如春。菠菜绿油油的,能掐着吃了;白菜长得又大又嫩,抱在怀里沉甸甸的;萝卜从土里拔出来,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村民们第一次在冬天吃到新鲜蔬菜,都笑得合不拢嘴。张奶奶拿着刚掐的菠菜,激动地说:“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冬天吃菠菜!这暖棚真是个好东西!”
暖棚里的蔬菜不仅够村民们自己吃,还有剩余。林晚秋看着账本上“暖棚蔬菜剩余两百斤”的记录,跟陆承宇商量:“咱们把剩余的蔬菜拿到集市上卖,肯定能受欢迎。冬天的新鲜蔬菜少见,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
陆承宇同意了。第二天,村民们把暖棚里的蔬菜摆在集市上,绿油油的菠菜、嫩生生的白菜一摆出来,就吸引了不少客人。府城来的食客看到新鲜蔬菜,赶紧买了好几斤:“冬天能吃到这么新鲜的菜,真是难得!以后我每个集市都来买!”江南盐商来拉货时,也买了些蔬菜带回去:“江南冬天也缺新鲜菜,我带回去给家人尝尝,说不定以后还能帮你们把蔬菜卖到江南去!”
暖棚的名声渐渐传开了,周边州县的村民都来灵江流域学习建暖棚的法子。陆承宇和林晚秋毫不藏私,把建暖棚的步骤、打理蔬菜的技巧都教给他们。邻村的村长学会后,回去建了三个暖棚,种上了蔬菜,还特意来感谢陆承宇:“陆当家,真是谢谢你了!有了暖棚,咱们冬天再也不用愁没新鲜菜吃了!”
随着暖棚越建越多,陆承宇又琢磨着给暖棚“升级”。他发现油纸虽然能透光挡风,但用久了容易破,就找来府城的商人,买了些更结实的“玻璃”——虽然玻璃贵些,但透光更好,也更耐用。他还在暖棚里装了“通风扇”,用竹子做扇叶,用绳子拉动,不用开门就能通风,更方便了。
林晚秋则在暖棚里种起了“反季节水果”。她从府城买来草莓苗,种在暖棚里的木架上,草莓苗在暖棚里长得很快,没过多久就开花结果了。鲜红的草莓挂在藤蔓上,看着就诱人。村民们第一次吃到冬天种的草莓,都赞不绝口:“这草莓真甜!没想到暖棚里还能种水果!”
小柱子和小石头最喜欢去暖棚里摘草莓,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草莓摘下来,装在小竹篮里,送给村里的老人。“张奶奶,这是暖棚里种的草莓,您尝尝!”小柱子把草莓递给张奶奶,张奶奶尝了一口,笑着说:“真甜!你们真是好孩子!”
这天晚上,村民们在暖棚里举办了一场“丰收宴”。暖棚里的火炉烧得旺旺的,大家围坐在桌子旁,桌上摆着暖棚里种的菠菜、白菜、萝卜,还有鲜红的草莓。陆承宇举起酒杯,对大家说:“咱们能在冬天吃到新鲜蔬菜、水果,都是靠大家的努力!以后咱们还要建更多、更好的暖棚,让灵江流域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家纷纷举起酒杯,碰杯的声音在暖棚里回荡。林晚秋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又看了看账本上“暖棚蔬菜月销五百斤,草莓月销两百斤”的记录,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暖棚不仅种出了新鲜的蔬菜水果,更种出了村民们对好日子的希望。
月光透过暖棚的玻璃,洒在绿油油的蔬菜上,也洒在村民们幸福的笑脸上。大家都知道,有了这些暖棚,不管冬天多冷,不管遇到多大的寒潮,灵江流域的日子都会像暖棚里的蔬菜一样,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暖棚里的蔬菜、水果收获了一茬又一茬,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陈老三用卖蔬菜的钱,给家里盖了间新瓦房;李二狗买了头新耕牛,准备春耕时好好种地;林晚秋则用卖草莓的钱,给学堂买了些新书本,让孩子们能读更多的书。
陆承宇站在暖棚边,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心里很是感慨。他想起林晚秋当初画的暖棚草图,没想到短短一年时间,暖棚就从一个变成了十几个,从种蔬菜变成了种水果,还让周边州县的村民都受益。“晚秋,”陆承宇看向身边的林晚秋,“你当初的想法,真是帮了大家大忙了!”
林晚秋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肯琢磨、肯动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以后咱们还要继续改进暖棚,种更多的东西,让灵江流域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请大家收藏:()穿越之空间在手带全家逃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