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市林业局的办公楼坐落在城北的老城区,是一栋颇有年代感的五层建筑,墙面上爬满了常春藤,与周围现代化的政府办公楼形成了鲜明对比。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树叶,在斑驳的水泥路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凌云站在林业局大门前,仰头望着这栋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宿命感——十三年前,他就是从县林业局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的。
凌局长,欢迎欢迎!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林业局副局长刘建明带着几位班子成员快步迎了出来。刘建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林业人,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一看就是常年在林区奔波的人。
刘局,各位同志,你们好。凌云微笑着与众人一一握手。
刘建明热情地介绍着:这位是张副局长,分管造林绿化;这位是王副局长,分管资源保护;这位是李副局长,分管林业产业......
众人寒暄着走进办公楼。楼道里略显昏暗,墙上的林业资源分布图已经有些发黄,但整个环境整洁有序,处处透着林业人特有的朴实。办公室的布置简单实用,文件柜里整齐地排列着林业档案,墙上挂着森林资源分布图和病虫害监测图。
在简短的见面会后,刘建明陪着凌云熟悉环境。凌局长,咱们林业局的情况比较特殊,刘建明介绍道,全局在编人员286人,下辖6个国有林场、3个自然保护区、1个林业科学研究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是全省重点林区之一。
凌云认真听着,不时提问: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刘建明叹了口气:困难不少啊。首先是经费不足,很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其次是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都嫌林业工作辛苦,不愿意来;还有就是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后,出现了一些矛盾纠纷。
带我去各处室看看吧。凌云说。
他们首先来到资源管理处。处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处理数据。凌局长,这是我们新开发的林业资源监测系统,年轻处长介绍道,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可以实时掌握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凌云仔细查看了系统,问道:监测数据准确率怎么样?
整体准确率能达到85%以上,但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数据采集还存在困难。特别是雨季的时候,很多监测点都无法正常运转。
接着来到造林处,墙上挂满了各种苗木的照片和生长数据。处长是个女同志,说话干脆利落:我们正在推广良种壮苗,去年全市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是病虫害防治压力很大,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最近在青峰岭一带发现了新的疫点,我们正在组织防治。
随后又走访了林业产业处、科技推广处等单位。每到一处,凌云都认真听取汇报,详细询问情况,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他的专业素养让在场的林业干部们都感到惊讶。
凌局长对林业工作很在行啊。一位老处长私下对刘建明说。
刘建明点点头:听说凌局长最早就是在林业局工作的,是行伍出身。看来这次组织上给我们派来了一位懂行的领导。
在随后召开的班子会议上,凌云听取了更详细的工作汇报。各分管副局长分别介绍了自己分管领域的情况。
张副局长汇报造林绿化工作:去年完成造林面积12.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2万亩,封山育林4.4万亩。但存在的问题是造林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的管护跟不上。
王副局长谈到资源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目前是58.3%,但林分质量有待提高。盗伐林木现象在个别地区仍然存在,护林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突出。
李副局长介绍林业产业:去年林业总产值86亿元,主要以木材加工、林下经济为主。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凌云认真记录着每个人的发言,偶尔插话询问具体细节。会议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他始终保持着专注。
通过今天的调研和听取汇报,我对林业局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凌云在总结时说,我认为,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林业资源状况;二是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三是提振士气,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他继续说:我建议,从明天开始,班子成员分头带队下乡调研,用一个月时间把全市重点林区都跑一遍。要深入基层,听取林农意见,了解真实情况。
刘建明表示赞同:这个安排很好。不过凌局长,有些林区道路条件很差,可能要吃苦了。
凌云笑了:刘局,你忘了我是从林业站出来的?爬山下乡是我们的基本功。当年在基层工作时,我最长的记录是连续在山里待了二十天。
次日,凌云就带着调研组出发了。他们要去的是位于深山的白云岭林场。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越往山里走,路况越差,最后一段只能徒步前进。山路崎岖,但凌云步履稳健,让随行的年轻干部都自愧不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海鲜摊到局长桌请大家收藏:()从海鲜摊到局长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场场长老周是个憨厚的汉子,早早就在路口等候。凌局长,欢迎来到白云岭!老周握着凌云的手,力道很大。
走在林间小路上,老周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片是杉木人工林,已经二十多年了;那边是天然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很丰富;远处那片是去年新造的碳汇林......
凌云仔细观察着林木长势,不时蹲下身查看土壤情况。这片杉木林密度是不是太大了?透气性可能不够。
老周惊讶地说:凌局长真是行家!确实密度偏大,我们正准备间伐。不过现在采伐指标控制得很严,间伐下来的木材也卖不出价钱。
在林场办公室,凌云与职工们座谈。会议室简陋但整洁,墙上挂着各种奖状和锦旗,记录着这个林场的光辉历史。
一个老职工说:我们林场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职工子女上学难,年轻人找对象难。场里已经有五年没进新人了。现在在职的职工,平均年龄都快五十了。
另一个职工补充道:现在政策要求减少砍伐,林场收入大幅下降,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去年我们尝试发展林下种植,但因为缺乏技术指导,效果不理想。
还有一个年轻技术员说:我们很想做些创新,比如发展生态旅游、林产品深加工,但是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很多想法都实现不了。
凌云认真记录着大家的意见,不时插话询问细节。林下经济这一块,你们有什么具体想法?对于生态旅游,你们觉得白云岭有什么优势?如果要改善基础设施,你们认为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
座谈会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天色渐晚。凌云不仅听取了汇报,还实地查看了林场的苗圃、加工车间和职工宿舍。在职工宿舍,他看到墙壁有些裂缝,屋顶也有漏水的痕迹。
这些宿舍是什么时候建的?凌云问。
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老周回答,这些年只是小修小补,很多设施都老化了。
调研结束后,凌云在招待所里整理调研笔记。他在工作日志上写道:白云岭林场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人才严重断层。但这片林区的生态价值很高,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那一片原始次生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可以考虑申报自然保护区。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凌云走访了全市大部分林区。他的足迹遍布青山林场、绿水自然保护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与林农促膝长谈,听取他们的心声。
在青山林场,他看到了一片因松材线虫病而枯萎的松林,立即召集专家研究防治方案;在绿水自然保护区,他与巡护员一起进山巡护,亲身体验护林工作的艰辛;在林业科学研究所,他与科研人员探讨林业科技创新,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在林业企业,他调研林产品加工和销售情况,寻找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一次在下乡调研途中,他们的车子陷进了泥坑。凌云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和大家一起推车。泥水溅了一身,他却笑着说:这才是林业人的本色。
通过深入调研,凌云对清源市林业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思路。在一次班子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我认为,清源林业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子。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林业 文章,推动林业与旅游、康养、碳汇等产业融合发展。
他详细阐述道:比如白云岭林场,可以依托那片原始次生林,开发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青山林场可以利用林下空间,发展中草药种植;绿水自然保护区可以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碳汇交易试点。
刘建明兴奋地说:凌局长的这个思路很好!我们清源林业资源丰富,完全有条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只是......
这是什么?凌云问。
只是要实现这些想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需要政策支持。以我们林业局现在的实力,恐怕力不从心。
这个不用担心。凌云说,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先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点进行试点。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准备向市委市政府作一次专题汇报。
他部署了下一步工作:第一,要抓紧编制林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第二,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林区基础设施;第三,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第四,要加强科技推广,提升林业发展质量。
工作部署下去后,林业局上下都动了起来。大家发现,这位新来的局长不仅懂业务,而且干劲十足,很快就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在他的带动下,林业局的工作氛围明显改善,很多原本消沉的干部也重新燃起了工作热情。
在向市领导汇报工作时,凌云带着精心准备的汇报材料,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阐述了清源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清源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也是发展潜力。凌云在汇报中说,但目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支撑不足等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林区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海鲜摊到局长桌请大家收藏:()从海鲜摊到局长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