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 第191章 培训体系的构建

司农寺的烛火燃到了后半夜,烛芯爆出的灯花溅在案几上,留下一点火星,很快又熄灭了。李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指腹在眉心按出淡淡的红痕,将最后一页《新犁推广章程》的草稿推到案前。宣纸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墨迹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每一条款都经过反复推敲,像一块块精心打磨的砖石,即将砌成推广贞观犁的坚实基石。案几旁堆着十几张废弃的草稿,有的被划得密密麻麻,有的只写了几行就被揉成了团,角落里的铜炉里还燃着安神的檀香,烟气袅袅,却驱不散他眉宇间的疲惫。

“各州需设‘新犁学堂’,由司农寺派农技教头授课,每年至少培训百名新农人,考核合格者发‘操犁证’。” 他用朱笔在这一条下画了道粗线,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是整个章程的核心,就像播种前要先平整土地,推广新犁,得先让农户学会怎么用,不然再好的犁,到了不会用的人手里,也跟废铁没两样。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李杰起身走到书架前,木质的书架被书籍压得微微弯曲,发出细微的呻吟。他从最上层抽出几本农书,这些书纸页发黄,边缘卷曲,有的还带着虫蛀的痕迹,是他穿越后特意搜集的。他翻开其中一本,上面画着古老的耕作图谱,线条简单却透着先民的智慧,只是那些图谱太过简略,很多关键的细节都没有体现。“得编一本通俗易懂的教程。” 他喃喃自语,脑海里已经有了雏形 ——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复杂的耕作技巧变成连不识字的老农都能看懂的图画,就像给盲人递上一盏灯。

接下来的三天,李杰几乎没踏出司农寺半步。小吏送来的饭菜热了又凉,凉了又热,最后往往只是胡乱扒几口就算完事。他亲自动笔绘制图谱,从 “一牛牵引的角度” 到 “遇坡地的调整方法”,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画到犁铧入土的角度时,他特意找来一具新犁,在院子里反复试验,泥土溅得他满身都是,新买的靴子也被磨破了底。他让工匠在不同的角度做上标记,然后记录下牛的受力情况和耕地的效果,直到确定三十度是最省力的角度,才在纸上用红线标出,旁边还特意画了个小人,做出用力的样子,提醒农户这个角度的重要性。

为了让图谱更生动,他还请了画工,给每幅图添上农户和耕牛的形象。画工起初画的农户都是一个模样,李杰不满意,让他去街上观察不同的农户,有弯腰驼背的老汉,有年轻力壮的后生,还有系着围裙的妇人。于是图谱里的农户,有的额头刻着深深的皱纹,有的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耕牛也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低头啃着路边的青草,充满了生活气息。

《贞观犁操要》编好那天,司农寺的小吏们争相传阅,把小小的值房挤得水泄不通。书册用粗糙的麻纸装订而成,封面是幅色彩鲜艳的耕地图,一个老农赶着牛拉着新犁,身后是翻起的沃土,像波浪一样层层铺开,远处的田埂上还站着几个看热闹的孩童,手里拿着野花,笑得天真烂漫。翻开内页,“牛缰长度与犁柄间距的配比”“湿田耕作时的犁深调整” 等内容,都用图画配着简单的注解,比如 “牛缰过长,牛易跑偏;过短,牛难发力”,连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杂役都能看明白。

“李大人,这图谱画得真细致!” 负责誊抄的书吏忍不住赞叹,他指着一幅遇石调整的图,图上的老农正弯腰搬石头,额头上的汗珠都画得清清楚楚,“您看这老农弯腰搬石头的样子,跟俺村王老汉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连搬石头时咧着嘴的模样都一样。”

李杰笑着点头,手指轻轻拂过纸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新农人不仅要会用新犁,还得知道遇到问题怎么解决。这操要,就是他们的护身符,带着它下地,心里就踏实。”

长安的新犁学堂设在废弃的城隍庙,庙宇虽旧,却很宽敞,几棵老槐树从院墙里探出头来,枝繁叶茂。开课当天,天还没亮,庙门外就挤满了前来学习的农户。他们大多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有的脚上还踩着草鞋,手里揣着干粮,有麦饼,有窝头,还有用布包着的咸菜。大家互相打着招呼,脸上带着既期待又紧张的神情,像一群等着上学的孩童,不停地往庙里张望着。

张三牛穿着件半旧的蓝布褂子,洗得有些发白,胸前别着朵小红花 —— 那是用红绸子扎的,是李杰特意让人给他准备的。他被任命为 “首席教头”,这是莫大的荣誉,昨晚激动得半宿没睡,反复在院子里演练着要讲的内容,把他家的老黄牛都折腾得直打响鼻。他站在庙院里的高台上,高台上铺着块新毡子,是庙里唯一像样的东西。他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稳:“乡亲们,咱今天学的可不是普通的犁,这贞观犁是个宝贝,学会了能让咱多打粮食,还能少受不少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人群里响起一阵哄笑,有个老汉拄着拐杖往前凑了凑,大声喊:“三牛,别卖关子了,快教俺们咋用!俺家那口子还等着俺学会了回去耕地呢,家里的三亩地再不耕,就误了农时了!” 这老汉是从邻县赶来的,听说长安开了新犁学堂,天不亮就坐着驴车来了,一路上颠得骨头都快散了。

张三牛也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他朝身后挥挥手,两个伙计推着一具新犁走上台,新犁被擦得锃亮,在晨光下闪着亮,曲辕的弧度优美得像一道彩虹。“大家看好了,” 他扶着犁柄,手臂肌肉紧绷,演示起基本动作,“这新犁跟旧犁不一样,转弯时要轻拽缰绳,就像哄娃似的,不能太用力,让牛顺着犁的方向走,省力!还有这犁深,能调,浅了耕不透,种子扎不下根;深了费力气,牛都得累垮。得根据土地的情况来,沙土地浅点,黏土地深点。”

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声音洪亮,带着关中汉子特有的爽朗,每个字都像砸在地上的石头,清清楚楚。讲到关键处,他还会走下台,手把手地教前排的农户握犁柄的姿势。有个年轻农户握得太紧,指节都发白了,张三牛轻轻拍了拍他的手:“手腕要灵活,别死劲攥着,就像抱着娃似的,得有劲儿又不能太用劲,不然累得快,还耕不好地。” 他的比喻生动形象,农户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点头称是,有的还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炭笔在上面画着简单的记号。

庙角的空地上,早就划分出几块不同的土地,有平地、有坡地、还有特意浇了水的湿地,每块地旁边都插着木牌,写着土地的类型。张三牛带着大家逐个演示,在坡地上,他调整了犁的角度,让犁铧顺着坡度倾斜,泥土被翻得整整齐齐:“这样耕出来的地平整,还不容易水土流失,下雨的时候,土就不会被冲走了。” 有个来自山区的农户,家里的地大多是坡地,以前耕一次地得请好几个人帮忙,听了这话,眼睛都亮了,连忙让身边的人帮他记下来。

在湿地上,张三牛把犁深调浅了些,犁铧轻松地入土,留下整齐的犁沟:“湿地土黏,太深了犁不动,还会把泥翻上来结块,到时候播种都费劲。浅点耕,既能把土翻松,又省劲。” 他还特意让一个农户试试,那农户以前用旧犁耕湿地,累得一天下来直不起腰,现在握着新犁的柄,轻轻一推,犁就往前走了,他惊讶地张大了嘴:“乖乖,这新犁真神了!”

有个叫王二柱的年轻农户,学得特别认真,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他爹去年因为用旧犁耕地累坏了腰,现在还直不起来,家里的地荒了大半,靠借粮度日。他攥着笔的手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生怕漏听了一个字。“张教头,要是遇到石头咋办?” 他举手提问,声音有些发颤,眼里满是求知的渴望。他家的地里多石头,每年耕地都得磕坏好几张犁,光是修犁就花了不少钱。

张三牛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这小伙子虽然年轻,却很会动脑子。他指着图谱上的那页说:“问得好!遇到石头别硬闯,就像走路遇到坎儿,得绕过去。先把犁抬起来,搬开石头再耕。实在搬不动的,就绕过去,千万别让犁铧撞上,容易坏。” 他还特意演示了如何快速抬犁,“就像这样,一手抬犁柄,一手拽缰绳,动作要快,别让牛愣神,牛一停,再动就费劲了。”

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太阳升到了头顶,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短短的。农户们还意犹未尽,围着张三牛问这问那,有的甚至拿出家里带来的干粮,非要请他吃,张三牛婉拒了,笑着说:“等你们学会了,多打了粮食,我再去你们家吃新麦馍。”

散学时,张三牛给每个人发了一本《贞观犁操要》,书册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回去好好看,看不懂的就互相问问,明天咱们接着学,学完了还要考核,合格的发‘操犁证’,凭着证买新犁还有优惠呢!”

农户们拿着书册,互相讨论着刚才学到的内容,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笑容。王二柱小心翼翼地把书册揣进怀里,紧贴着胸口,像揣着个宝贝。他心里已经盘算好了,一定要好好学,早日拿到操犁证,给爹减轻负担,让家里的地重新种起来,年底能吃上新麦磨的面。

李杰站在庙门口的槐树下,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树叶的影子落在他的脸上,忽明忽暗。他知道,新犁学堂就像一颗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定会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让更多的农户过上好日子。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