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320集:老街上的新招牌

大民富商苏半城 第320集:老街上的新招牌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8-22 02:48: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老街新旧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青石板路上已响起了第一声咳嗽。老张头挑着担子拐进老街时,眼角的余光习惯性地往街心瞟了一眼——苏家布庄的门板还关着,那块黑底金字的"苏记"招牌在朦胧天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像块浸了几十年的老玉。

他刚走过去三步,身后突然炸开一阵刺啦声。转头看时,斜对门那家新铺子的卷闸门正往上卷,露出里面亮闪闪的不锈钢货架,最顶上那排霓虹灯灯管"啪"地亮了一根,在晨雾里洇出片惨白的光。

"张大爷早啊!"穿西装的年轻伙计探出头,手里还攥着块抹布,"进来看看?新进的的确良,滑溜得很!"

老张头没搭腔,挑起担子往苏家布庄走。布庄的门板是松木的,边缘被几代人的手摩挲得发亮,他伸手在门环上扣了三下,节奏是老主顾都懂的暗号——笃、笃笃。

里面传来窸窣声,片刻后,门板被从里面拉开半扇,苏文砚探出头来,鬓角的白发沾了点棉絮。"张大爷,今儿来得早。"他侧身让老张头进来,顺手把挂在门后的算盘往柜台里推了推。

铺子里头暗沉沉的,晨光从雕花木窗的缝隙里漏进来,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光斑。空气里飘着股淡淡的皂角味,那是浆过的棉布特有的气息。靠墙的货架上码着卷好的布料,蓝的是土靛染的,黑的是棉线织的,最上面几层蒙着层薄灰,一看就是有些年头的存货。

"给孙子做件小褂,要耐脏的。"老张头把担子往墙角一放,径直走到最里面的货架前,"还得是你家这老土布,去年做的那件,洗了八遍都没变形。"

苏文砚笑着应着,从柜台下摸出那把象牙包浆的木尺。尺子比他的胳膊还长,尾端刻着个模糊的"苏"字,是他爷爷年轻时用的。量布时他总比老张头说的尺寸多放出半寸,这是苏家的老规矩——多的那点,是给人心留的余地。

正裁着布,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音乐。苏文砚手一抖,剪刀在布上划了道歪痕。他抬头看向窗外,斜对门那家新铺子的霓虹灯全亮了,红的绿的光打在对面的灰墙上,把"新潮布行"四个字照得跟要跳出来似的。

"这叫什么事儿。"老张头皱着眉往窗外啐了口,"大早上的晃得人眼晕,哪有布庄开得跟戏台子似的。"

苏文砚没说话,只是把那块划了痕的布料往旁边推了推,重新取了块布。他知道那家新铺子,老板是个从南方来的年轻人,姓赵,听说在大城市做过生意,一来就租下了老街最显眼的位置,装修时敲敲打打的动静,半个月都没停。

"听说他们卖的布不要布票。"老张头压低声音,"说是进口的料子,滑溜溜的,做衬衫不用熨。"

苏文砚手里的木尺顿了顿。这阵子老街确实都在议论这事,布票紧张的年头,不用布票的布料像块磁石,把不少人都吸过去了。前几天他去打酱油,就看见隔壁李婶从新铺子里出来,手里拎着块亮闪闪的蓝布料,脸上笑得褶子都开了。

"一分价钱一分货。"苏文砚把裁好的土布叠整齐,用麻线捆好递给老张头,"老布是粗了点,但经穿。"

老张头接过布,往怀里揣时,指腹在布面上蹭了蹭。土布的纹理粗糙,带着点涩感,像他年轻时在田埂上摸过的稻草。"我信你家的布。"他掏出钱和布票放在柜台上,硬币在木头桌面上叮当作响,"当年我娶媳妇,扯的就是你家的红布,现在小孙子都能打酱油了,那被面还铺着呢。"

苏文砚笑了笑,把钱票仔细收好,记在账本上。账本是牛皮封面的,边角都磨卷了,里面的字迹一笔一划,是他父亲传下来的规矩——字要正,账要清。

送走老张头,他搬了把竹椅坐在门口,看着斜对门的新铺子。赵老板正指挥着伙计往门口摆模特,那模特穿着件花衬衫,领口挺得笔直,在晨光里泛着怪诞的光。路过的几个年轻人凑过去看,指指点点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把老街原有的宁静搅得七零八落。

日头渐渐升高,老街上来往的人多了起来。苏文砚的布庄里也陆陆续续来了几个老主顾,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进来先不看布,倒是先跟他念叨几句新铺子的不是。

"那灯晃得我老婆子眼睛疼。"王奶奶拄着拐杖,往柜台前的凳子上坐,"说是卖的布好,我摸了摸,薄得像纸,哪有你家这老棉布实在。"

苏文砚给她倒了杯热茶,是自家炒的老茶,梗多叶少,却有股子醇厚的香。"您想买点啥?"

"给我那小重孙做个肚兜,要红的,辟邪。"王奶奶从兜里掏出块手帕,一层层打开,里面包着几张毛票和半尺布票,"就得是你家这土染的红布,色正,洗多少次都不掉色。"

苏文砚应着,转身去货架最上层翻找。那红布是用苏木染的,颜色不如新铺子的化学染料鲜亮,却透着股温润的沉劲儿。他踩着板凳往上够时,听见外面传来赵老板的吆喝声,嗓门又亮又脆,说的是"厂家直销,买一送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民富商苏半城请大家收藏:()大民富商苏半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红布,布料上还留着他爷爷用竹制捣衣杵捶打的痕迹,密密麻麻的,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中午饭是在铺子里吃的,老伴儿送来的小米粥和咸菜。他刚端起碗,就看见赵老板领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从门口经过,那男人手里拿着个本子,像是街道办事处的。两人说话的声音不大,但"市容整改"、"统一招牌"几个字还是飘进了他耳朵里。

苏文砚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老街这两年总在说整改的事,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他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头顶的招牌,黑底已经有些发灰,"苏记"两个金字被雨水冲刷得有些模糊,边缘甚至能看到细微的裂纹。但他记得爷爷说过,这招牌是用三十年的老柏木做的,外面刷的是桐油,一年一遍,能管一辈子。

吃完饭,他搬了梯子,拿出桐油和刷子,站在门口给招牌上油。油刷在木头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原本灰暗的木头渐渐透出温润的光泽,像有了生命。

"苏老哥,还刷这破招牌呢?"赵老板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对面,抱着胳膊笑,"我这霓虹灯,晚上亮得能照见街尾,你这招牌,擦得再亮也不顶用啊。"

苏文砚没抬头,继续往招牌的缝隙里刷油。"这招牌挂了几十年了,街坊们看惯了。"

"看惯了有啥用?"赵老板嗤笑一声,"现在的人都图新鲜,你这老掉牙的铺子,早晚得关门。"

苏文砚停下手里的活,低头看着赵老板。年轻人穿着锃亮的皮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浑身上下都透着股精明劲儿。"赵老板,做生意不光是卖东西。"他慢慢说,"就像这布,不光要好看,还得经穿。"

赵老板显然没听进去,挥挥手转身回了铺子。不一会儿,新铺子里又响起了震耳的音乐,把老街午后的宁静撕了道口子。

接下来的几天,新铺子的生意确实红火。年轻人络绎不绝地涌进去,出来时手里都拎着花花绿绿的布料,说说笑笑地从苏文砚的铺子前经过,很少有人再停下来往里看一眼。

苏文砚的布庄里显得愈发冷清,只有几个老主顾偶尔来坐坐,买不买布都要喝杯茶,念叨念叨当年的事。

"还记得你父亲在的时候不?"李大爷坐在柜台前,手指在算盘上拨弄着,"那年头布票紧,我家小子要娶媳妇,差两尺布票,你父亲二话不说就把布给我了,说'先让孩子把婚事办了,布票回头再说'。"

苏文砚点点头,给李大爷续上茶。他记得这事,父亲临终前还念叨过,说李大爷后来把布票送来了,还多给了一尺,说是"欠着的情分"。

"现在的年轻人不懂这些了。"李大爷叹了口气,"只知道看谁的布花哨,谁的灯亮堂,哪知道这买卖做得久了,靠的不是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正说着,外面突然一阵喧哗。苏文砚和李大爷都站起身往外看,只见几个年轻人围着新铺子的门口,像是在吵架。走近了才听见,原来是有人买了新铺子的布料,回去做了件衬衫,第一次下水就缩了半尺,来找赵老板理论。

"我这料子是进口的,就得冷水洗,不能搓!"赵老板站在门口,脸涨得通红,"是你自己不会保养,凭什么找我?"

"你卖的时候也没说啊!"买布的年轻人急了,手里举着那件皱巴巴的衬衫,"这料子摸着滑溜,谁知道这么不经洗?"

周围渐渐围了些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说自己买的布也掉颜色,有人说新铺子的尺子不准,看着长,实际短了半寸。赵老板被说得下不来台,干脆把卷闸门拉了一半,只露出个脑袋跟人吵。

苏文砚默默地回了铺子,李大爷跟在后面,进门就说:"你看,我就说吧,那花哨东西不顶用。"

苏文砚没说话,只是从货架上取下一匹蓝布。这布是他前阵子刚染好的,用的是老法子,草木灰和蓝靛泡了七七四十九天,颜色看着不鲜亮,却透着股沉稳的劲儿。他想起小时候看父亲染布,大热天守在染缸旁,汗珠子滴进缸里,说"染布就像做人,急不得,得慢慢泡,颜色才能进骨子里"。

傍晚的时候,街道办事处的人真的来了,还带着个画图纸的。挨家挨户地说,要统一招牌,换成霓虹灯的,说是"响应号召,美化市容"。

"苏大爷,您这招牌也得换。"穿中山装的男人指着"苏记"的木招牌,"您看对面赵老板家的,多亮堂,晚上整条街都能照亮,多好。"

苏文砚的心揪了一下,手指下意识地摸了摸门框。这门框上还留着他小时候刻的记号,一道一道的,记着自己每年长高的尺寸。"这招牌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他声音有些发紧,"挂了快一百年了。"

"一百年也得换啊。"男人拿出图纸,"统一规格,统一颜色,看着多整齐。"

苏文砚没接图纸,只是抬头看着那块黑底金字的招牌。夕阳的光落在上面,给边缘镀了层金边,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纹路里,像是藏着无数个日子——爷爷在灯下算账的日子,父亲在染缸旁忙碌的日子,他自己踩着板凳给招牌上油的日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民富商苏半城请大家收藏:()大民富商苏半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我不换。"他听见自己说,声音不大,却很坚定,"这招牌是苏家的根,换了,就不是苏记布庄了。"

男人显然没料到他会拒绝,愣了一下才说:"这是规定,家家户户都得换,您不能搞特殊啊。"

"我不是搞特殊。"苏文砚看着他,"您看这招牌上的包浆,是几十年的手摸出来的,是风吹日晒养出来的。老街的人认这个,就像认我苏文砚这个人一样。"

正说着,几个老主顾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

"小苏说得对!这招牌不能换!"老张头把担子往地上一放,"我们来买布,不全是为了做衣裳,是信得过'苏记'这两个字!"

"就是!"王奶奶拄着拐杖往前挪了两步,"那霓虹灯是亮,可亮得过人心吗?苏记的布,苏记的人,那才是最亮堂的!"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都是老街的住户,七嘴八舌地帮着苏文砚说话。穿中山装的男人被说得没了主意,只好说回去请示领导,匆匆走了。

赵老板站在自家门口,看着这一幕,脸色不太好看,默默地关了铺子的灯。

天黑下来,老街渐渐安静了。苏文砚没关门,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看着头顶的木招牌。没有霓虹灯的光,只有月光落在上面,泛着柔和的光。

他想起小时候,爷爷也是这样坐在门口,给他讲苏家布庄的故事。说当年兵荒马乱的,好多铺子都关了门,只有苏家布庄还开着,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街坊们有块布做件像样的衣裳。爷爷说:"生意做的是买卖,守的是人心。人心这东西,就像这老布,得慢慢养,才能越穿越暖。"

这时,对面的新铺子突然亮了一下,又灭了。大概是赵老板也觉得那霓虹灯太刺眼,关了。

苏文砚笑了笑,起身回屋,从柜台上拿起那把老算盘,轻轻拨了一下。珠子相撞的声音清脆悦耳,在寂静的夜里,像一颗石子落进了平静的湖面。

他知道,老街总会变的,就像人总会老的。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就像这块黑底金字的招牌,就像苏家布庄的规矩,就像老主顾们心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第二天一早,苏文砚照旧打开铺子的门。阳光落在"苏记"的招牌上,那层刚刷的桐油泛着温润的光,像是给这块百年老招牌,又添了一层新的包浆。

老张头挑着担子从门口经过,笑着打招呼:"苏老哥,你家这招牌,越看越顺眼了。"

苏文砚笑着应道:"进来喝杯茶?新炒的。"

铺子里,那把象牙包浆的木尺静静地躺在柜台上,旁边的账本翻开着,上面的字迹一笔一划,像刻在石头上一样,清晰而坚定。窗外,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又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不急不缓,像一首唱了几十年的老歌,还在继续往下唱。

喜欢大民富商苏半城请大家收藏:()大民富商苏半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