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明1617 > 第89章 辽东事

大明1617 第89章 辽东事

作者:淡墨青衫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31 21:18:01 来源:武林小说网

孔敏行一脸的郁郁之色,刚刚的言谈欢笑一扫而去,那种不得志和扼腕之态才是他的真性情,这人中举人后一直跟着徐光启在天津学习农事,原本自是想做出一番成就和实绩出来,读书人有千般万般不好,但报国之心总归是有的,这一点和纯粹的商人或是勋贵完全不同,只要不是那种百无用处的腐儒,青年士子把才干用的对路子了,肯定也会有所成就。

可惜农学在大明实在不被人所得视,孔敏行此前花费的功夫完全浪费,等若在奔腾的江河中投掷了一块小石子,激起的浪花无非就是徐光启所书的《农政全书》,这本书在当时也并不为人所重视,只有一些对农学有兴趣的士子才会研读,几百年后,后人才发觉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和《天工开物》一样,都是划时代的著作,可惜,全浪费了。

张瀚起身,替孔敏行倒一杯酒,自己举到眉间,郑重的道:“这一杯酒,敬玄扈公和至之兄济国利民的仁心。”

孔敏行大为感动,举杯一饮而尽,笑道:“有文澜的这句话,我感觉那几年的光阴没有白白浪费掉。”

张瀚又道:“农政全书我还没有能看到,自当会叫人去买来研读,另外有至之兄的介绍,想必这本书对我的帮助会很大……我的和裕升大肆收粮,也会鼓励我收粮的区域广为种值番薯,如果玄扈公的诸多办法有效,等于活了数十万生民,要知道,大同和西北各地,已经连续多年受灾,陕北那边,已经饥荒的厉害,如果能推广番薯和玉米种植,活下来的人就太多了,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华夏千年以降,就是有玄扈公这样的砥柱人物在,才薪火相传,文明不绝,若有机会,一定当面跪敬玄扈公一杯才是。”

孔敏行有些吃惊的道:“文澜这话说的重了。”

张瀚心中确实有些激荡,穿越久了,和本时代的人相处的久了,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感情。

原本是拿自己当一个游戏玩家的心思都淡了很多,甚至隐隐间,张瀚也想着能帮大明和华夏一把,要知道,他现在接触到的人和事,多半会在明亡清兴的大变革中被催残的一丝不剩,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死难,多少美好的事物消亡,就拿张瀚来说,他已经接受了自己身上的服饰和发型,接受了很多明人的生活习惯,试想二十多年后要剃发易服,心里也是有难免的别扭感觉。

可惜自己到底是人微言轻,而且这么久下来,见到的官员不是贪污就是庸人一个,士绅也多半只顾自己的利益,无视其它,终于叫他见着一个值得尊敬的华夏的读书人,虽然孔敏行只是徐光启的弟子,可言论间展露出来的东西,已经足以叫张瀚心生佩服了。

徐光启这样的士大夫,才无愧“读书人”

这三个字,才是华夏人一提起来就敬服的这个阶层的代表人物。

可惜就是这样的人,在大明的朝堂倍受排挤,所著的学说和付出的努力几乎白费,就象徐光启在农学上的成就,如果是朝廷牵头来做改善良种,推广种植的事情,二十年间就能解决小冰期的干旱带来的灾害,使几百万人免于饿死的命运,使千万人不必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中流离失所,使北方防线稳固,女真人没有机会侵略进来,华夏的文明进程,不必再一次被打断。

其实真的是一件小事,只要皇帝能重视,官僚集团能下决心,有强力人物推进,如张居正在万历初年实行条鞭法和重新订立黄册,那是多么困难的事,一样能做下来,可徐光启在农学上的努力,几乎没有人关注,无人重视,更不必说花费精力来做这件事了。

不论是楚党浙党或是东林党,在万历晚期所重视的就是三大案带来的政争,皇帝赌气,官僚集团暮气沉重,争执的就是“大义”

象徐光启这一类杂学所代表的成就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谁会理?

天降英才而不得用,这才是华夏文明的痼疾所在,也是文明总是被外敌打乱,陷于内耗的重要原因。

只是交浅不能言深,张瀚的有些话连自己亲娘也不好明说,更不必提孔敏行,当下“咳”

了一声后,脸上已经是职业化的微笑,当下从容道:“至之兄可以问下遵路兄,看我收粮的盘子有多大,如果杂粮能够增收,那可真正是天大的好事,我的话,不为夸张啊。”

李慎明闻言点了几句,孔敏行这才知道张瀚收粮的范围确实极大,而且目标是每年数百万石,这样的范围影响确实不仅限于大同一地,应该是整个晋北和宣府到蓟镇一带都会受影响,而且晋南和河南也可能是未来的收粮范围之内,农民增收了,张瀚收的粮食自然也多了,收入也是大为增加,从这里来想,张瀚的激动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张瀚的打算是和北虏做交易,对孔敏行来说也不是什么犯忌讳的事,本朝士大夫满嘴仁义的私下放印子钱的比比皆是,多位重臣在主持蓟镇宣大事务时也曾经和蒙古贸易,甚至主持走私粮食,一个商人指望以大义出发,禁绝与北虏的贸易,想来也不可能。

就算孔敏行自己,也不曾觉得贸易这一块有多大的事。

举国之战,民族生死存亡,总体战,贸易战,经济封锁,这些词汇在明朝是不存在的,自然也不会有人想到其中的意义,对明朝来说,禁绝对蒙古贸易只是防止“资敌”

而更多和更深的意义是不会有人想到,自然也不会有人太在意。

既然不反感,孔敏行反而很敏锐的感受到了一些东西,他想了想,对张瀚道:“有一件事,暂且不好对众人说,出于我口,入诸两位之耳,就不要传给第三人知道了。”

张瀚和李慎明当然点头,孔敏行才接着道:“辽东那里局面很坏,朝廷已经派了杨京甫为督师,前往辽东督战,然而杨镐初至不久东虏又从鸦鹘关进犯清河,大明又有万余边军战死,副将邹储贤也战死了,皇上赐给杨京甫尚方宝剑,着他整顿辽兵,同时督促各路援兵赶紧赴辽,预备与虏决战,一举灭虏。

辽东巡抚和原本的蓟辽总督俱不称上意,可能俱要更换,最近,文公得到消息,可能朝廷有意叫他去接蓟辽总督。”

文公就是现任的大同巡抚文球,老资格的边塞巡抚,在大同任上也算知兵,近来辽事败坏,万历皇帝对现任的蓟辽总督汪可受十分不满,去职是迟早的事,文球以大同巡抚接任总督,资格资历都是足够,也不是叫人十分意外的事。

张瀚十分机敏,当下道:“若商道打通到辽东和辽西的北虏诸部,少不得要请文公照拂一二才是。”

“这事我估计军门会答应,”

孔敏行道:“具体怎么分配,这事就由遵路去跑好了。”

“感激不尽。”

李慎明举杯笑嘻嘻的道:“大同,宣府,都跑的通,蓟镇和辽镇就有些困难,有文公帮着搭桥,事就容易办的多。”

现任的宣府巡抚和总兵李慎明都搭的上线,蓟镇和保定加上辽镇,这几个镇隔的太远,关系也很难搭的上,李慎明前一阵出去跑了一圈,也只是把宣府的线搭上和巩固了一下,离蓟镇还远的很,如果文球这个大同巡抚调任蓟辽总督,那么事情就真的容易的多了。

“怎么会选杨镐督师呢?”

杨镐督师导致萨尔浒大败是后世人尽皆知的史实,张瀚读书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好歹也算半个局中人,一时忍不住嘀咕起来。

“杨京甫在现在的历任巡抚和朝官之中,也算是知兵了啊?”

孔敏行反是奇怪,反问道:“杨京甫在参政任上实心任事,屯田颇有实绩,后来和蓟镇总兵董一元突袭炒花立下大功,在朝鲜虽有小挫,也有多桩实绩,任辽东巡抚时与李如梅等人多次亲身出战,文臣统兵者,多半不知将,不识兵,杨京甫敢于亲身上阵,胆气算壮了,况且历任兵备和辽东巡抚,熟知辽将与辽兵,这样的关键时刻,不用此人,又用何人呢?”

张瀚默默点头,任用杨镐从朝臣推举到神宗首肯,都没有任何波折,看来后世人对杨镐的看法是因为这人打输了萨尔浒,这一场关键的大战失败才是杨镐臭了名声的重要原因,而此时的人看来,杨镐有丰富的统兵经验和资历,又是辽东出身,辽事败坏,用这人统驭辽将征伐女真,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至于张瀚很佩服的熊廷弼,在实绩资历上确实要弱杨镐不少,怪不得明神宗在此时也是属意杨镐,对其信之不疑。

不过神宗在杨镐失败后也迅速调整,任用了熊廷弼,挽回了辽东的局面,如果神宗再多挺两年不死,估计就是努儿哈赤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