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 > 第91章 书院失窃,孤本惊变

杭州城一连晴了好几日,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按察使司衙门的书案上,暖融融的,竟有些慵懒之意。凌越伏案批阅积压多日的公文,墨迹未干,笔锋却依旧凌厉。沈荆澜坐在一旁,安静地整理近日的药案记录,偶尔抬头看他一眼,目光温润,却不打扰。

自苏家狐影案了结之后,衙门里难得清静了几日。秦虎带着人每日操练,王砚忙着整理卷宗,周墨甚至得空回了趟老家探亲。凌越乐得如此,正好腾出手来处理日常政务,也顺带……养养神。

只是这清静没持续多久。

“大人——大人!”

急促的脚步声从廊下传来,伴随着王砚略显慌张的声音。凌越笔尖一顿,一滴墨险些污了公文。他抬眼,就见王砚气喘吁吁地闯进来,手里捏着一封帖子,脸色发白。

“何事惊慌?”凌越放下笔,语气平稳,却已带上几分警惕。

“是、是文澜书院……”王砚喘匀了气,将帖子递上,“方才书院山长亲自跑来衙门,说是院里珍藏的一部宋版《广韵》……昨夜失窃了!”

凌越眉头一拧,接过帖子迅速扫过。文澜书院是杭州乃至江南都极负盛名的书院,藏书之丰,尤其宋元孤本,堪称江南一绝。这《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官修的韵书,乃研究中古汉语音韵的瑰宝,刊印精美,传世极少,文澜书院这一部更是保存完好、版本清晰,历来被文人视若珍宝。

“失窃便是失窃,报官便是,何至于山长亲自跑来?”凌越问道,心中已觉不妙。

王砚苦笑:“若是寻常失窃,自然不敢劳动大人。可蹊跷的是……那书匣里并非空空如也,而是……被人换了一部仿本进去!做工极精,几乎以假乱真!若非今早一位老儒生偶然翻阅察觉纸张触感有异,恐怕至今还未被发现!”

“仿本?”凌越目光一凛,“偷梁换柱?”

“正是!”王砚点头,“山长说,那仿本无论是版面、字体、墨色,甚至虫蛀痕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绝非寻常匠人所为。这是……这是被人摆了一道啊!”

凌越沉默片刻,指尖在案上轻叩。偷书不奇,奇的是偷得如此从容不迫,还留下一个足以乱真的仿本——这已非寻常窃案,近乎挑衅,更是对书院、对江南文脉的一种侮辱。

“走,”他站起身,“去文澜书院。”

沈荆澜也起身:“我也去。若涉及纸张墨色,或能帮上忙。”

凌越点头,三人即刻动身。

文澜书院位于西湖畔,闹中取静,白墙黛瓦,古木参天,平日里只闻读书声,今日却是一片压抑的骚动。学子三五成群,窃窃私语,面上皆是不安与愤慨。山长是个六十余岁、清瘦矍铄的老者,姓陈,此时正站在藏书楼前,脸色铁青,身旁几位夫子模样的人亦是愁眉不展。

见凌越到来,陈山长如同见了救星,疾步迎上:“凌大人!您可来了!这、这真是……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啊!”

凌越拱手还礼:“山长莫急,且容我先看看现场。”

藏书楼内更是气氛凝重。二楼的特藏室内,紫檀木书匣敞开置于铺着软缎的案上,匣中一部蓝布封皮的线装书静静躺着,纸色微黄,字迹古拙,乍一看,确是一部颇有年头的古籍。

“这便是那仿本?”凌越问道。

“是……”陈山长痛心疾首,“真品昨夜还在,今早就不翼而飞,换了这东西!大人您看这纸张、这刻工……简直与真品无异!若非刘老先生手感敏锐,恐怕真要被他蒙混过去!”

凌越戴上薄丝手套,小心拿起那部仿本。入手分量与寻常古籍无异,翻开内页,墨色沉静,字体是标准的明代仿宋体,版面疏朗,甚至每一页的边角磨损、细微污渍都模仿得一丝不差。

“确是好手艺。”凌越赞了一句,却听不出喜怒。他看向身旁的沈荆澜:“荆澜,你看这纸张?”

沈荆澜上前,指尖轻轻拂过纸面,又凑近细闻,沉吟道:“纸张是旧的,应是用了古法宣纸,甚至可能真是宋纸,但……处理得太过均匀。墨色也沉,却缺乏真正古墨历经岁月后那种沉入纤维的温润感,浮于表面。最重要的是……”

她用手指甲极轻地刮了一下页脚一处微不可察的墨点:“这处模仿虫蛀的痕迹,是用细针蘸墨后点刺而成,虽形似,却无自然蛀蚀的毛边和深度。”

凌越点头,心中已有计较。这仿造者技艺高超,甚至不惜工本用了古纸,但终究缺了岁月和自然使用的痕迹,骗得过一般人,却骗不过真正的行家。

“昨夜楼内可有人值守?”凌越问。

“有两位老苍头轮流值夜,”陈山长忙道,“都已问过,皆说未曾听到任何异动。楼门锁具完好,窗户也无撬痕。”

“带我去看看放置书匣之处。”

放置《广韵》的书架位于特藏室最里侧,靠近一扇通风的高窗。书架本身并无异常,周围书籍也摆放整齐,看不出任何挣扎或翻动的痕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凌越目光扫过地面。特藏室内铺着青砖,打扫得极为干净,几乎一尘不染。他蹲下身,仔细查看书架下方的缝隙。

“王砚,火折子。”

王砚递上火折子,凌越吹亮,压低火苗,几乎贴着地面缓缓移动。跳跃的光线下,一些极细微的、几乎与尘土混为一体的闪亮碎屑映入眼帘。

“这是……”凌越用镊子小心夹起几粒,放在掌心细看。那是些极细的、近乎透明的晶状碎片,微微反光。

“像是云母碎片,或是某种矿物薄片。”沈荆澜凑过来看了一眼道。

凌越不动声色地将碎屑收入一个油纸袋中。他又起身检查那扇高窗。窗棂上积着薄灰,并无手印脚印,插销也完好地从内闩着。

“发现什么了吗,大人?”陈山长急切地问。

“暂时没有明显闯入痕迹。”凌越沉吟道,“山长,这部《广韵》,平日除了书院夫子,还有何人能接触?”

“此等珍本,等闲学子不得靠近。唯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夫子,以及……偶尔来的几位抄书匠和裱糊匠,为修缮古籍而来。”陈山长思索着,“对了,约莫半月前,曾请过一位苏州来的老师傅,姓褚,手艺极好,为书院修补了几部元刻本。当时也曾取出《广韵》让他看过两眼,定了修补用纸的配色。”

“这位褚师傅如今何在?”

“修补完书籍便回苏州去了。”

凌越记下此事,又道:“近日可有何人对这部《广韵》表现出异常兴趣?或是借阅?哪怕是远远观望?”

几位夫子互相看了看,皆摇头。一位姓李的夫子忽然道:“若说异常兴趣……前几日倒有一位外地来的书生,自称是江西来的,对韵学极为痴迷,苦苦哀求想看一眼真容,被我们拒了。之后几日,似乎还见他在书院外徘徊。”

“可记得此人样貌?”

“记得,二十出头模样,穿着半旧青衫,身形瘦高,说话带些江右口音,眉间有颗小痣。”李夫子回忆道。

凌越命王砚详细记下,又询问了昨夜值夜老苍头换班、巡查的细节,皆无突破性发现。窃贼仿佛幽灵般来去无踪,未留下任何痕迹,除了那部足以乱真的仿本,和那几粒微不足道的晶屑。

离开特藏室,凌越站在藏书楼二楼的回廊上,凭栏远眺。书院内古树参天,秋叶渐黄,景色清幽,此刻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

“大人,此案……似乎无从下手啊。”王砚低声道,面露难色。现场太干净了,干净得诡异。

凌越却微微摇头:“越是干净,越是破绽。贼人费尽心思制作仿本,调包真品,却不伤人不破坏,只为求书——此非寻常雅贼,便是另有深意。”

他转头看向沈荆澜:“荆澜,那仿本,可能看出墨迹新旧?大约是什么时候仿造的?”

“墨色虽做旧,但胶性未完全沉静,依我看,制成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沈荆澜肯定道,“而且用料昂贵,非短时间内能备齐。”

“三个月……”凌越沉吟,“这便是说,贼人至少谋划了数月之久。其对《广韵》的形态、甚至书院守备都极为了解。”

他心中渐有轮廓:此案绝非临时起意,乃精心策划。贼人或有内应,或曾多次踩点,且具备高超的仿造技艺和获取古材料的渠道。

“山长,”凌越忽然问道,“这部《广韵》,除了其本身价值,可还牵扯什么……旧事?比如,多年前是否也曾失窃过?或是与人打过官司?甚至……关乎某些学术公案?”

陈山长闻言,脸色微微一变,与其他几位夫子交换了一个眼神,似有难言之隐。

凌越察言观色,心知必有内情,却不催促,只静静等待。

良久,陈山长叹了口气,挥挥手让周围学子散去,这才压低声音道:“凌大人明察秋毫……此事,说来话长,也确实牵扯一桩旧日恩怨。大约二十年前,曾有一位极有才华的寒门学子,名叫范遥,因家贫,曾在书院做抄书匠糊口。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私下苦读,学问甚至超过许多正式学子。后来……后来发生了一件事。”

他顿了顿,面上露出些许愧色:“当时有一位致仕的翰林编修,捐了部宋版《礼部韵略》给书院,不久后却发现书中几处关键批注被人篡改了。有人指认是范遥所为,说他心怀怨愤,故意破坏珍本。范遥百口莫辩,最终被逐出书院,功名也被革除……自此销声匿迹。而当时,那部《广韵》,正是范遥最常翻阅、也是他负责晾晒整理的书籍之一。”

“您的意思是,此次失窃,或与那范遥有关?”凌越目光锐利起来。

“老朽不敢妄断,”陈山长苦笑,“只是此事一直是书院一块心病。范遥若因此事记恨二十年,归来报复,偷走他最熟悉的《广韵》,也……并非不可能。”

一条潜在的线索浮出水面。怀才不遇、蒙冤受屈的寒门学子,二十年后归来,以这种极端方式洗刷耻辱或实施报复——听起来合情合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凌越却并未立刻下结论。他总觉得,此事或许没那么简单。若真是范遥报复,为何要留下一个足以乱真的仿本?这更像是一种炫技,甚至是一种……证明。

证明什么?证明他已有能力制作出连书院夫子都难以分辨的仿本?证明当年被指认的“篡改”,他或许真的能做到?

“王砚,”凌越下令,“立刻派人查两件事:一,追寻那位江西书生的下落;二,详查二十年前范遥一案的所有卷宗记录,以及他离开杭州后的去向。还有,那位苏州来的褚师傅,也需派人去苏州询问一二。”

“是!”王砚领命而去。

凌越又对陈山长道:“山长,这部仿本,暂由按察使司保管,作为证物。真品下落,本官必全力追查。”

陈山长连连道谢,神色稍安。

离开文澜书院时,日头已偏西。秋风吹过,卷起几片落叶,落在沈荆澜的肩头。凌越很自然地伸手为她拂去。

“你觉得,是那个范遥吗?”沈荆澜轻声问。

“动机有,能力或许也有。”凌越目光望着前方街道上熙攘的人流,语气平静,“但直觉告诉我,仿本做得太‘好’了,好得像是故意要让我们看出是仿的。”

“你是说……贼人有意为之?”

“或许。”凌越点头,“若只为偷书,何必冒险花数月制作仿本?若为报复,偷走便是最大打击,留下仿本,反而画蛇添足,增加了暴露的风险。除非……他本意就不全在偷书,更在于‘展示’。”

展示他的技艺,展示他能做到何种程度,甚至……引导人们去发现什么。

沈荆澜若有所思:“那几粒晶屑……”

“回去验看再说。”凌越道,“或许那才是他无意中留下的、真正指向他身份的破绽。”

回到按察使司衙门,凌越立刻将自己关进了书房隔壁那间专设的验物房。沈荆澜取了清水、皂角、以及几种特制的药液过来。

那几粒微小的晶屑被置于白瓷盘中,在灯下仔细观瞧。透明,无色,薄脆,微微反光。

“不像云母,”沈荆澜用银针拨弄着,“云母更软,分层更明显。这倒有些像……冰糖碎屑?”

凌越摇头:“冰糖不易碎成如此均匀的薄片。”他蘸了点清水,想去沾起一粒,那晶屑遇水竟迅速溶解,消失无踪。

两人对视一眼。

“溶于水……”凌越沉吟,“莫非是盐?或是某种矿物盐?”

沈荆澜取来一小杯温水,将另一粒晶屑投入其中。晶屑迅速溶解,水液依旧清澈无异味。她用手指蘸了点尝了尝,立刻蹙眉:“无色无味,不是寻常食盐。”

她又滴入一滴硝酸银溶液——常用于检测氯离子(食盐成分)。水中并未产生预期的白色沉淀。

“不是盐。”她肯定道。

凌越目光微凝。他拿起镊子,夹起最后一粒晶屑,小心翼翼地将它靠近烛火边缘。

嗤——

一声极轻微的爆裂声,那晶屑在高温下并非熔化,而是直接化为了一缕极淡的白烟,瞬间消散,空气中留下一丝极其微弱的、近乎错觉的酸涩气息。

“这是……”凌越瞳孔微微一缩,“像是某种……火工材料。”

他曾在现代见过类似物质,常用于某些精密引信或特殊烟火装置中,特性便是极敏感,轻微摩擦或加热即可引爆或分解,且几乎不留痕迹。

一个偷书的雅贼,为何会身上带着这种东西?还极其不小心地遗落在了现场?

除非……他根本就不是什么雅贼。或者,偷书只是他目的的一部分。

案情陡然变得复杂起来。

窗外,夜色渐浓,秋风敲打着窗纸。凌越望着瓷盘中那已空无一物之处,目光深沉。

看来,这起看似风雅的失窃案背后,隐藏的真相,恐怕远比一部宋版孤本的价值要沉重得多。

喜欢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请大家收藏:()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