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287章 彻底的安宁

雍正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的清晨,瑞祥号后院的腊梅开得正盛。三株老腊梅树虬枝盘曲,鹅黄色的花瓣缀满枝头,风一吹,细碎的花香就裹着晨雾飘进西厢房,落在江兰手边的《学堂章程》上。她正对着铜镜整理衣襟,身上穿的月白比甲绣着暗纹缠枝莲,针脚细密得能看清花瓣的脉络 —— 这是大嫂前几日连夜赶制的,说 “学堂开学是大事,得穿得体面些”。领口别着的银质梅花扣尤其精致,扣面上刻着个极小的 “兰” 字,是去年皇后特意让人打的,当时她刚帮护理坊研制出治冻疮的药膏,皇后用了半盒就说 “比太医院的方子管用”,特意让苏培盛送来,还笑着说 “这扣儿配你,正好”。

“姐,你看这腰带系得紧不紧?” 丫蛋捧着一条青布腰带跑进来,脸上沾了点面粉 —— 早上帮江王氏蒸枣泥糕时蹭的。她踮着脚帮江兰系腰带,嘴里还不停念叨:“昨儿李婶来送布,说后宫的刘贵人特意让她扯两匹软棉布,要给小阿哥做贴身衣裳,还拉着她问了半天护理坊的医工,说小阿哥最近总闹肚子,想请医工去宫里看看。你是没见李婶那神情,说‘刘贵人以前见了我都懒得搭话,现在拉着我絮絮叨叨半天,还说要谢江姑娘呢’!”

江兰指尖抚过银梅花扣上的 “兰” 字,冰凉的银质贴着皮肤,忽然想起去年第一次去长春宫请安的情景。也是这样的冬日,她穿着一身半旧的青布衫,站在长春宫正殿的角落里,刘贵人端着茶盏走过时,故意手一歪,滚烫的茶水泼在她的袖口,还冷笑着说 “包衣丫头也配跟咱们这些主子同殿喝茶?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份”;李嫔坐在皇后身边,手里捻着佛珠,慢悠悠地补了句 “天天往御书房跑,怕是忘了自己是伺候人的命,真当能跟皇上论政了”。那时她没辩解,只是默默退到殿外,在寒风里把湿袖口拧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等新政做出实绩,总有一天能让这些质疑烟消云散。

“把这个带上。” 江兰从案上拿起一个描金漆盒,里面装着两盒冻疮药膏,“皇后冬天总犯冻疮,左手的指关节肿得握不住针线,这是护理坊新制的,加了当归和生姜,比去年的更润些,让她试试。”

马车驶进皇宫时,辰时刚过。宫道两旁的银杏叶早已落尽,光秃秃的枝桠上挂着几个红灯笼,是为学堂开学特意挂的。路边值守的侍卫见了江兰的马车,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刻板地行礼,而是主动上前两步,隔着车帘轻声提醒:“江姑娘,前面太和殿附近的路面结了薄冰,马车慢些走,别颠簸着。” 江兰掀开车帘道谢,见侍卫的脸上带着真切的笑意,心里忽然一暖 —— 这些细微的转变,都是一点点攒起来的。

长春宫门口的两个小太监早已候在那里,见马车停下,连忙上前掀开车帘,手里还捧着暖手的铜炉:“江姑娘,皇后娘娘特意让奴才们备了暖炉,您先暖暖手,外面冷。” 走进正殿,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地上的地龙烧得正旺,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檀香。皇后坐在窗边的软榻上,手里拿着个未绣完的荷包,针线上挂着的丝线是明黄色的,荷包上绣的不是常见的龙凤,而是一株饱满的玉米和一本摊开的书,玉米的颗粒绣得栩栩如生,书页上还能看到 “读书” 两个小字。

“兰丫头来了?快坐。” 皇后放下针线,笑着招手,让宫女给江兰端来一杯热奶茶,“苏培盛早上把学堂的章程送来,哀家看了半天,连‘冬日给孩子烧地龙,每天添三次炭’都写进去了,想得比哀家还细致。上次你让学堂的孩子画‘我眼里的新政’,哀家还留着几幅,挂在偏殿呢,有个孩子画了个大玉米,旁边站着个穿比甲的姑娘,苏培盛说那画的是你,你瞧瞧,多可爱。”

江兰接过奶茶,温热的瓷杯暖了指尖,她把描金漆盒递过去:“回皇后娘娘,这是护理坊新制的冻疮药膏,您试试,要是管用,下次再给您送些。” 皇后打开盒子,拿起一小盒闻了闻,笑着说 “有生姜的暖味,好闻”,又指了指桌上的食盒:“这是御膳房刚做的枣泥糕,用的是密云新收的红枣,甜而不腻,你拿去给学堂的孩子们当点心,刚出锅的,还热着。对了,刘贵人刚才来给哀家请安,还问起医工的事,说小阿哥这几日总腹胀,想请医工去宫里看看,你看下午方便吗?”

“娘娘放心,” 江兰点头,“今日学堂开学,医工李大夫也在,他最擅长调理小儿肠胃,下午我让他带着山楂丸去宫里,山楂丸是护理坊自己做的,没加药材,只用了山楂和麦芽糖,孩子吃着放心。” 正说着,李嫔端着一个白瓷碗走进来,碗里是刚炖好的银耳羹,上面飘着几颗红枸杞。她走到江兰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样冷着脸,反而笑着把碗递过来:“江姑娘,快尝尝这个,我让小厨房炖了一个时辰,银耳都炖化了,加了冰糖,润嗓子。听说你今天要在学堂给孩子们讲农种课,说话多,润润嗓子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江兰接过银耳羹,轻声道谢。李嫔坐在她身边,忽然小声说:“以前是我糊涂,总听别人说些闲话,对你有偏见,后来见你帮护理坊治好了我母亲的腿疼,又让我的陪读宫女去学堂识字,现在她都能帮我记账了,我才知道你是真心为大家好。之前刘贵人总说学堂是‘穷人家的玩意儿’,现在倒好,天天问小阿哥能不能去学堂旁听,说‘识几个字总比睁眼瞎好’。”

从长春宫出来,江兰提着食盒往学堂去,刚走到御书房附近的廊下,就听到一阵讨论声。一群官员围在廊柱旁,手里拿着几张图纸,其中一个穿绯色官袍的正是工部尚书张延龄 —— 去年他还在朝堂上弹劾江兰 “一个女子懂什么工程,不过是哗众取宠”,如今却主动迎了上来,手里的图纸是用厚实的桑皮纸画的,纸上有不少修改的痕迹,边缘都被手指磨得起了毛。

“江姑娘,正好碰到你,有个事想跟你商量。” 张延龄的语气带着几分客气,他指着图纸上的粮库设计,“之前年家的粮库总漏水,存的粮食都发霉了,现在要修新的,我想按你之前说的‘斜坡屋顶’来建,你看这个设计行不行?” 江兰接过图纸,指尖抚过 “斜坡屋顶” 的标注,看到张延龄在旁边写了个 “10 度” 的字样,她指着那个数字说:“张大人,斜坡屋顶的角度最好是 15 度,10 度的话雨水流得慢,容易积在屋顶;另外,屋顶要加一层用江南桐油浸过的油布,油布能防水,还耐用三年;粮库周围要挖一条宽一尺、深半尺的排水沟,下雨天雨水能顺着沟流走,不会淹到粮库的地基。”

她顿了顿,又指着图纸上的窗户:“窗户要开在离地面三尺高的地方,既能通风,又能防止老鼠爬进去,窗户上要装铁栅栏,栅栏的间距别超过三寸,免得麻雀进去啄粮食。兰馨银行下个月会拨五千两银子给工部,专门用来修粮库,要是银子不够,您再跟我说。” 张延龄拿着笔在图纸上改着,脸上带着几分歉意:“之前是我固执,总觉得女子不懂工程,现在看你提的这些法子,都实在管用,粮库要是修好了,百姓存粮也放心,是我之前糊涂,得多谢你不计较。”

旁边的大学士马齐笑着插话:“兰丫头,你就别跟他计较了,现在朝堂上谁还敢反对新政?昨天户部奏报,今年的关税比去年多了三成,都是广州通商的功劳,之前总说‘通商是崇洋媚外’的王御史,昨天还主动说要加派两个官员去海关帮忙;兵部也奏报,伊犁军营的士兵吃了新种的玉米,体力都好了不少,训练时也没人喊累了 —— 这些实绩摆着,谁还能说三道四?” 江兰看着官员们围着图纸讨论的热闹场景,想起去年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 “通商要设海关” 时的情景:御史们联名递奏折,说 “女子干政,不合祖制”“通商会让外夷看不起大清”,她没辩解,只是默默让广州分铺把通商的关税账本整理出来,摆在御案上;推农种推广时,有人说 “玉米是外邦作物,种了会坏了大清的地气”,她也没反驳,只是带着玉米种去密云灾区,让农户们种了一季,看着亩产千斤的玉米,反对的声音自然就小了。如今朝堂的安宁,不是别人施舍的,是她用一次次的隐忍和实打实的实绩换来的。

赶到南城平民学堂时,巳时刚过。学堂门口已经挤满了百姓和孩子,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打补丁的,有洗得发白的,但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家长给的小礼物 —— 有的是一个苹果,有的是一块糖,还有的是一根削好的木棍,说是 “给江姑娘的”。周先生穿着一身青布长衫,带着几个学生站在门口迎接,学生们手里举着用红纸写的 “欢迎江姑娘” 的牌子,红纸有些皱,是孩子们自己剪的。见江兰来,孩子们立刻围上来,齐声喊:“江姑娘好!” 声音清脆得像冬日里的阳光。

人群里有个叫狗蛋的孩子,穿着一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棉袄,袖口磨得露出了棉絮,他手里攥着一块皱巴巴的粗布手帕,里面包着两颗干硬的红枣。他走到江兰面前,小声说:“江姑娘,这是俺娘让俺给你的,俺娘说你让俺能读书,俺们谢谢你。” 江兰蹲下来,接过红枣,笑着说 “谢谢狗蛋”,又从食盒里拿了一块枣泥糕递给她:“这个给你,甜的。” 狗蛋接过枣泥糕,咬了一口,糖霜沾在嘴角,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小声问:“江姑娘,俺读完书,能去兰馨银行当账房吗?俺娘说当账房能识字,还能赚银子。”

“能啊,” 江兰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好好读书,学会算术,将来不仅能当账房,还能帮更多人。” 江老实和江王氏也来了,江老实手里拿着几个竹筐,是他前几天连夜编的,用来给孩子们装书本;江王氏手里拿着一摞布书包,是用李婶送的棉布做的,每个书包上都绣着 “学堂” 两个字,针脚有些歪,却是她一针一线缝的。“兰丫头,你看这筐子结实不?” 江老实拿起一个竹筐递给她,“给孩子们装书本,不怕摔。” 江王氏则在给孩子们发书包,笑着说 “拿着这个装书,别把书弄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巳时三刻,开学典礼正式开始。胤禛亲自来了,穿着一身常服,没有摆皇帝的架子,走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孩子颁了一本课本。课本的封面是蓝色的,上面印着 “平民学堂” 四个字,是周先生写的。胤禛给狗蛋颁课本时,笑着问 “你叫什么名字?喜欢读书吗?” 狗蛋小声说 “俺叫狗蛋,喜欢”,胤禛摸了摸他的头:“好名字,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百姓们看着这一幕,都激动地鼓掌,有人喊 “皇上圣明”“江姑娘好”,声音在学堂上空回荡,久久不散。胤禛还跟家长们聊了农种的事,说 “明年要在各省都开平民学堂,让更多孩子能读书,还要推广玉米种植,让大家都能吃饱饭”,家长们听得连连点头,说 “谢皇上!谢江姑娘!”

下午,江兰去护理坊安排医工入宫。护理坊就在瑞祥号旁边,是一间不大的院子,里面种着几株草药,有薄荷、艾草,还有几株金银花。刚走进院子,就听到一阵热闹的说话声,几个妇人围着医工李大夫问东问西。王大娘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给远方侄女带的冻疮药膏,她笑着说:“去年我家老头子腿疼,走不动路,就是用了李大夫配的药膏,涂了一个月就好了,今年我给侄女带两盒,让她也试试。江姑娘,你这护理坊真是救了咱们百姓的急,之前看个小病都要去太医院,又远又贵,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多方便。”

李大夫正在打包山楂丸,用的是油纸,每张油纸上都写着 “小儿每日一粒,饭后吃”,字是他写的,虽然不算好看,却很工整。“江姑娘,这些山楂丸够吗?” 李大夫问,“要是不够,我再做些。” 江兰点头:“够了,你下午去宫里时,跟刘贵人说清楚用法,要是还有需要,再让人来传话。” 护理坊的管事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账本:“姑娘,昨儿宫里的刘贵人派人来订了二十盒冻疮药膏,说要给宫里的宫女太监用;南城的张婶也来订了十盒,说她婆婆冬天总犯冻疮;还有几个商户,想订些祛湿药膏,说明年春天做生意要去江南,怕潮湿。”

江兰走到药柜前,看着整齐摆放的药膏,每个药膏盒上都贴着标签,写着 “冻疮膏”“祛湿膏”“止痛膏”,标签是丫蛋写的,字体娟秀。她想起去年护理坊刚开时,没人敢来,都怕 “一个包衣丫头开的坊子,药不管用”。那时她带着李大夫去密云灾区,免费给受灾的百姓送药,有个老奶奶腿肿得走不动路,用了止痛膏三天就能下地,后来老奶奶带着全村的人来护理坊道谢,护理坊的口碑才慢慢传开。如今护理坊不仅能帮百姓,还能走进后宫,这份认可,是她和李大夫一点点熬出来的。

傍晚回到瑞祥号时,天已经擦黑了。大宝拿着一张报表跑进来,脸上满是兴奋,报表是用兰馨银行的专用纸写的,上面的数据清清楚楚:“姑母,陕西的农贷都发下去了,渭南有八十户农户贷了种粮钱,每户平均五十两,一共四千两;王老汉来信说,农户们已经开始种冬玉米了,还说等明年收了粮,要给您送新磨的玉米粉;广州分铺也来信,荷兰商人彼得又订了五百匹羊毛绸,还说要介绍西班牙的商人来跟咱们合作,西班牙商人想买咱们的茶叶和丝绸呢!”

江兰接过报表,指尖划过上面的数字,心里满是平静。她走到西厢房,推开窗户,望着远处的兰馨银行 —— 银行的灯火还亮着,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有商户在办理存款,门口的侍卫站姿挺拔,却不再像之前那样需要防备流言。晚风拂过,带着腊梅的香气,她忽然想起穿越过来的第一天,那时她穿着一件破棉袄,缩在漕工棚的角落里,看着饥肠辘辘的漕工们啃着硬邦邦的窝头,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要是能让身边的人有饭吃,有衣穿,就好了。” 如今,不仅漕工们能吃饱饭,更多的百姓能读书、做生意、过上安稳日子,这份安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她用一次次的智慧化解危机,用一次次的隐忍扛过质疑,用实打实的实绩换来的。

江王氏端来一碗热汤,放在桌上,汤里是炖烂的排骨和玉米,玉米是密云新收的,颗粒饱满。“兰丫头,别总站着,喝碗汤暖暖身子。” 江王氏坐在她身边,帮她盛了一勺汤,“你二哥来信了,说伊犁军营的玉米长得好,比当地的麦子产量高一半,将军让他明年带些种子回京城,跟你一起推广;你大哥也说,京营的士兵都知道你办了学堂,好多士兵都想让自家孩子来读书,还说要给学堂送些木料,修修门窗。”

江兰接过汤,喝了一口,玉米的清甜和排骨的鲜香在嘴里散开,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她走到书桌前,拿起十年计划的要点,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是她去年写的,如今她用红笔在 “五年粮食目标” 旁写下:“冬玉米种植面积扩至万亩,覆盖陕西、甘肃两省;各省平民学堂筹备中,首批确定十省,明年三月开学。” 在 “十年贸易目标” 旁写下:“荷兰商人彼得引荐西班牙、葡萄牙商户,通商范围扩至南洋;兰馨银行在广州、苏州增设分号,方便商户贷款。”—— 如今后宫再无人因 “名分” 刁难她,朝堂上反对的声音也销声匿迹,她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新政中,不用再分心应对那些流言和敌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色渐深,瑞祥号的西厢房还亮着灯。江兰坐在桌前,整理着各省学堂的筹备清单,清单上记着每个省需要的课本数量、师资情况,还有需要的银子。旁边放着广州通商的订单,上面有彼得的签名,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中文,是彼得特意学的 “合作愉快”。琉璃油灯的光落在纸上,映着 “安宁”“推进” 的字样,也映着她坚定的眼眸。她知道,这份彻底的安宁,不是结束,而是新政加速的开始。未来,她会带着这份安宁,继续推着十年计划往前走,让大清的百姓更安康,国库更充盈,让自己从一个穿越而来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真正变成能改变时代的变革者。

御书房内,胤禛看着苏培盛送来的学堂开学奏折,奏折上写着 “百姓欢腾,学子满座,共收学子一百二十人,家长皆赞新政之好”。他拿起朱笔,在奏折上批下:“江兰之功,实乃新政之幸,亦乃百姓之幸。” 批完奏折,他拿起手边的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去年密云灾区送来的玉米饼,已经干硬了,却一直被他放在御案旁。他拿起玉米饼闻了闻,嘴角露出笑意 —— 这玉米饼的味道,和江兰带来的新政一样,踏实、温暖,能让百姓安心。夜色中,瑞祥号与御书房的灯火遥遥相对,像两颗守护新政的星辰,照亮着大清走向强盛的路,也照亮着江兰专注事业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