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 第321章 医疗成果的民用转化

雍正三十二年冬的京城,第一场雪落得细碎,像撒了把白霜在青石板上。兰馨医馆的朱漆大门前,挂着的两盏走马灯还没点亮,却已围满了穿着粗布棉袄的百姓。几个孩童扒着医馆的门槛,踮着脚往里面瞧,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纸片 —— 那是前几日从街坊那借来的《民间急救手册》残页,上面画着夹板固定的图样,他们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总盼着能领一本完整的。

江兰站在医馆二楼的窗边,指尖还沾着刚写批注的墨痕,窗台上摊着一本摊开的战地医疗记录册,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紫草 —— 那是去年在科布多救治冻伤士兵时,她亲手采的草药。前几日去通州巡查瑞祥号分铺,路过张家屯时,一阵急促的呼救声让她勒住了马。只见农夫王老实(与江父同名,邻里称 “通州王老实”)躺在田埂上,右腿以奇怪的角度扭曲着,他老婆抱着他的腿哭,旁边两个汉子正准备用麻绳绑住他的脚踝,要往反方向拽。

“住手!” 江兰翻身下马冲过去,“这么拽会把骨头拽断,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 她蹲下身,摸了摸王老实腿骨凸起的地方,心里有了数 —— 是胫骨骨折。幸好附近有间柴房,她让村民找来两根手臂粗的桦木、几卷粗布和一壶烈酒,先用烈酒给王老实的腿消了毒,再轻轻将错位的骨头推回原位,接着把桦木裹上软布,分别夹在腿的两侧,用粗布缠了三道,每道都留了一指宽的空隙。“别让他乱动,找辆板车送医馆,三天后换药,半个月就能拄拐走了。” 她叮嘱完,又留下一小瓶紫草膏,“要是肿得厉害,就涂这个,能止痛消肿。”

三日后,王老实的儿子特意来瑞祥号分铺道谢,说医馆的大夫夸 “处理得比专业医工还妥帖”。这件事像块石头落在江兰心里 —— 战场上的伤比百姓日常的伤重十倍,士兵们能靠夹板、紫草膏挺过来,寻常百姓遇到骨折、烫伤,却要被 “拽腿复位”“涂酱油” 的老法子坑害。她回到医馆的当晚,就把秋杏和兰馨医馆的坐馆医张大夫叫到了后院。

“咱们把战地的急救法子整理成手册,要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 江兰把战地记录册推到两人面前,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案例:“去年科布多暴雪,士兵李三从马背上摔下来,左臂肱骨骨折,用桦木夹板固定二十天就愈合;伙房的刘五烫伤了手背,用冷水冲了半个时辰,涂了紫草膏,没留一点疤。这些法子,百姓们用得上。”

秋杏翻开记录册,指尖划过 “冻伤处理” 那一页,眼眶微微发红:“当时有个小兵才十六岁,脚冻得发黑,江姑娘您教我们用辣椒水熬的热汤泡脚,每天泡两次,泡了七天,他的脚就缓过来了。这个法子也该写进手册,北方冬天冷,百姓们容易冻伤。”

张大夫是太医院退下来的老医官,擅长外伤诊治,他摸着胡须补充:“还有扭伤!百姓们下地、挑担,很容易扭到腰、崴到脚。之前在军营,咱们用‘冷敷消肿、热敷化瘀’的法子,比老辈人用的‘贴膏药’快多了,这个也得加上。”

整理手册的日子里,兰馨医馆的后院成了临时书房,窗台上堆着成摞的粗纸,墙角的炭炉里烧着松木,暖融融的烟气裹着墨香。江兰亲自执笔,每写一条法子,都要先在自己身上比划 —— 写 “手臂骨折固定法” 时,她找了根木棍当夹板,让秋杏帮她缠布,反复调整松紧度,直到觉得 “既稳又不勒得慌”,才写下 “缠布时以能伸入一指为宜”;写 “烫伤处理” 时,她特意烧了壶热水,滴了几滴在手腕上,感受着灼痛感,再用冷水冲,记录下 “冷水冲至少半个时辰,直到不疼为止”。

小宝也来帮忙画插图。他如今在兰馨学院跟着先生学画,画工已十分周正。为了画好 “夹板固定图”,他特意跑到医馆的诊室,蹲在旁边看张大夫给病人处理骨折,连桦木的纹理、粗布的褶皱都画得清清楚楚。有次画 “烫伤冲水处理图”,他觉得水壶的位置不对,反复修改了五遍,直到江兰说 “这样百姓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接水”,才满意地放下笔。

大嫂带着瑞祥号织坊的十几个姑娘负责装订。她们把印好的纸对折,用麻线在中间缝了三道,封面贴上染红的粗纸,上面的 “兰馨医馆免费赠” 七个字,是大嫂让织坊里识字的先生写的,字体方正,老远就能看清。姑娘们手快,一天能装订两千多册,堆在医馆的厢房里,像座小山。江老实每天都要去厢房看看,用手摸一摸装订好的手册,笑着对江兰说:“你小时候连穿针都费劲,如今却能做这么大的事。这手册要是能传到咱们老家,你娘肯定高兴 —— 当年你二婶家的小子烫了手,就是用老法子涂了锅底灰,留了好大一块疤。”

手册发放的第一天,天还没亮,兰馨医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通州的王老实拄着拐杖,让儿子推着板车来的,车上装着一篮刚蒸好的红薯和一袋小米:“江姑娘,俺这条腿能好,全靠你教的法子。俺跟村里的人说了,他们都让俺多领几本,往后谁家有急事,也能有个谱。” 他儿子从板车上搬下一个布包,里面是二十双布鞋 —— 那是村里的妇人连夜做的,鞋底纳了千层底,“俺们没啥好东西,这鞋给医馆的伙计们穿,走路结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大夫带着五个医工,在医馆门口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一边发手册,一边现场演示。他找了根和人腿差不多粗的木棍当 “断腿”,用夹板固定好,再让医工扮演病人,演示怎么扶着病人走;旁边的铜盆里盛着冷水,他拿起一块烧红的烙铁,往水里一放,“滋啦” 一声冒起白烟:“要是烫着手,就像这样,赶紧放冷水里冲,别等起水泡!”

围观的百姓看得入了迷。有个卖菜的老汉挤到前面,指着手册上的 “冻伤处理” 问:“大夫,俺冬天挑菜去城里,耳朵总冻得流脓,用辣椒水熬汤泡管用不?” 张大夫点点头,从药箱里拿出一小包干辣椒:“你回去把辣椒煮成汤,放温了再泡,每天泡一次,泡七天就好了。要是耳朵冻了,就用棉签蘸着汤擦,别用手抓。” 老汉赶紧把辣椒包好,又领了三本手册,说要给儿子、闺女都送一本。

没过几日,手册就像长了翅膀,传遍了京城内外。西城的绸缎庄里,伙计陈二不小心把烙铁碰倒,烫在了小臂上,瞬间起了一串水泡。掌柜的想起领的手册,赶紧让伙计端来冷水,把陈二的手臂泡在里面,又从抽屉里翻出紫草膏涂上。原本疼得直冒冷汗的陈二,泡了半个时辰后,竟说 “不那么疼了”。后来去兰馨医馆复查,张大夫说:“处理得及时,要是晚半个时辰,这水泡就得挑破,留疤是肯定的。” 陈二逢人就说:“江姑娘的手册是活菩萨送的,俺这条胳膊就是靠它救的!”

城外的李家村,猎户李虎上山打野兔时,被树枝刮破了大腿,血流不止。他想起手册里的 “止血法”,赶紧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布,用力压在伤口上,又撕下腰带缠紧,慢慢走下了山。医馆的医工给他换药时,说:“亏你用布压得紧,不然血就流干了。这法子比用草木灰止血干净多了,还不容易感染。”

连京营的士兵们也成了手册的 “宣传员”。江石头在京营当校尉,每次休沐回家,都要背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十本手册。营里有个叫赵刚的士兵,老家在山西吕梁,他爹上山砍柴时摔断了胳膊,家里人用手册里的夹板固定法处理后,才找了辆马车送医。后来他爹特意写信来,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你带的手册比金子还贵重,大夫说要是没固定好,这胳膊就废了。你跟江姑娘说,俺们全家都记着她的好!”

江兰的声望,像春草一样,从朝堂蔓延到了市井的每个角落。有次她去瑞祥号崇文门分铺,路过一条小巷时,听见几个孩童坐在门槛上唱童谣:“江姑娘,心善良,写手册,救死伤;摔了腿,夹板绑,烫了手,冷水冲;冻了耳,辣椒汤,有难处,找江姑娘!” 她停下脚步,看着孩子们手里拿着的手册,有的页面已经卷了边,却被摸得发亮。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看到她,眼睛一亮,拉着身边的伙伴喊:“你们看,是江姑娘!就是她写的手册!” 孩子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江姑娘,手册里的辣椒水真的能治冻伤吗?”“江姑娘,下次还会写新的法子吗?”

江兰蹲下身,摸了摸小姑娘的头,笑着说:“会的,下次咱们写溺水怎么救,还有误食毒物该咋办,这样你们遇到事,就更不怕了。” 孩子们听得拍手叫好,巷子里的街坊听见动静,也围了过来,有的给她递热茶,有的拿刚烤好的栗子,说 “江姑娘要是不嫌弃,就尝尝俺家的栗子”。

这事传到宫里,胤禛正在御书房看奏折,听苏培盛说完,忍不住把手里的朱笔往笔架上一放,笑道:“朕就知道这丫头能成大事!之前筹粮草、定互市,朕以为她最多在军政上有本事,没想到还能把医疗法子传到市井,让百姓都受益。” 他当即下旨,让户部拨款五千两,把《民间急救手册》翻印十万册,发到全国各州府的医馆;又让太医院挑选二十名擅长外伤的医官,配合兰馨医馆,去各地教百姓使用手册里的法子。

张廷玉和马齐在朝堂上说起这事,也连连称赞。有个姓刘的御史之前还担心 “手册太简单,百姓用不好反出事”,直到江兰把厚厚的一本救治记录册呈到朝堂上 —— 里面记着一个月内,京城内外有三百二十人用手册里的法子处理伤口,其中两百九十人康复,只有三十人因伤势过重需要进一步治疗。“刘大人,” 江兰指着记录册上的名字,“通州的王老实、西城的陈二、城外的李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百姓们不傻,只要法子简单管用,他们就会学、会用。” 刘御史看完记录册,红着脸说:“江姑娘考虑周全,是臣多虑了。”

马齐还提议,让兰馨学院开个 “急救实操班”,每月开课两次,让百姓们亲手练习夹板固定、烫伤处理。胤禛准了,还让江兰负责统筹。江兰便让秋杏和张大夫轮流授课,每次上课,医馆的院子里都挤满了人,连几十里外的村民都赶着牛车来听课。有次张大夫教 “腰部扭伤处理”,让一个村民扮演伤员,另一个村民练习热敷,那村民紧张得手都抖了,张大夫耐心地教他 “用布包着热水袋,放在腰眼上,温度以不烫为宜”,练了三遍,那村民才学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江兰带着秋杏、大宝和几个医工,坐着马车去城郊的李家屯送手册。马车刚到村口,就看见村民们举着灯笼在等,为首的是村老栓爷,手里捧着一块写着 “仁心济世” 的木牌。“江姑娘,您可来了!” 老栓爷把木牌递过来,“这是俺们全村人凑钱做的,您的手册救了俺们村好几个人,这点心意您可不能不收!”

村里的妇人围着秋杏,七嘴八舌地问紫草膏的做法;汉子们则拉着大宝,打听瑞祥号有没有便宜的棉布,说 “想给家里人做件新棉衣过年”;孩子们围着江兰,要她讲科布多的故事,江兰就给他们讲士兵们怎么用夹板固定骨折,怎么用冷水处理烫伤,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说 “长大了也要像江姑娘一样,救好多好多人”。

江兰让医工们把手册分发给每户村民,又现场演示了冻伤处理和扭伤热敷的法子。老栓爷的孙子冻红了耳朵,江兰用棉签蘸着熬好的辣椒水,轻轻给他擦耳朵,一边擦一边说:“每天擦两次,擦三天就不红了,以后冬天出门,记得戴个耳罩。” 孩子的娘赶紧拿出针线,说要给孩子缝个耳罩,还要给村里的其他孩子也缝几个。

夕阳西下时,马车驶离李家屯,村民们还在村口挥手。江兰坐在马车上,手里捧着老栓爷送的木牌,指尖划过 “仁心济世” 四个字,心里满是暖意。车窗外的雪花又开始飘了,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像开了层白花。她想起穿越过来的那个冬天,自己裹着破棉袄,在瑞祥号的柴房里冻得直发抖,连口热汤都喝不上;如今却能坐着马车,给百姓们送手册、教急救,还能让 “有难处找江姑娘” 的话传遍市井。

秋杏坐在旁边,翻着手里的手册,忽然说:“江先生,明年咱们可以把手册翻译成蒙古话、哈萨克话,发给边疆的牧民。他们冬天放牧,容易冻伤、摔伤,肯定用得上。” 江兰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本新的记录册,上面写着 “新增急救法子待整理”,里面列着溺水急救、误食毒物、动物咬伤等条目:“还要教百姓们怎么分辨常见的毒物,怎么制作简易的止血带,这样不管是内地还是边疆,大家遇到事都不用慌了。”

马车驶进京城时,街上的红灯笼已经亮了,映着雪光,格外好看。瑞祥号的伙计们正在门口贴春联,江老实站在旁边指挥,看到马车过来,赶紧迎上去:“兰丫头,可算回来了!你娘炖了羊肉汤,就等你回来喝呢!” 江大宝跳下车,手里拿着几串糖葫芦,是村民们塞给他的,他分给大家,说 “这糖葫芦甜,大家尝尝”。

江兰走进瑞祥号的院子,闻到了羊肉汤的香味,还听见了江王氏和大嫂的笑声。她知道,这《民间急救手册》只是个开始。往后,她还要把更多的新政成果转化为民生之利 —— 让牧民们学会种玉米,让边疆的孩子能上学,让百姓们不仅能安稳生活,还能活得有尊严、有保障。而 “有难处找江姑娘” 这句话,会像一粒种子,在百姓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守护民生的大树,荫蔽着大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子民。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