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 > 第184章 李九春

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 第184章 李九春

作者:顾祈愿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30 02:42:25 来源:全本小说网

我的家,是一座用规则和沉默砌成的堡垒。空气里常年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那是母亲近乎偏执的洁净观,连同她对“完美人生”的苛刻定义,一起渗进了墙壁的每一道缝隙。父亲是一座沉默的钟,只在必要的时刻发出沉闷的报时声,指示着吃饭、睡觉、学习。我的房间窗户正对着一堵光秃秃的墙,视野所及,从未超过十米。书架上没有漫画,没有小说,只有按照出版年份排列的教辅和母亲精选的“励志经典”。十八岁之前,我的人生像一张被精密绘制的图表,每一个坐标点都早已被设定好: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顶尖大学,然后是一份体面、安稳、足以光耀门楣的工作。

叛逆的种子,是在这种极致压抑的土壤里悄然萌发的。它不表现为激烈的争吵——那会招致更严厉的镇压——而是化作心底无声的对抗。我会在深夜,用被子蒙住头,偷听收音机里沙哑的民谣,想象着歌里的远方和自由;会在日记本的夹层里,用铅笔写下晦涩的诗句,那些词语是我唯一的泄洪口。

遇见李九春的那年,我十七岁,正处在图表上一个关键的坐标点——高三。整个人像一根绷紧到极致的弦,随时会断裂。而李九春,就是那个不经意拨动琴弦的人。

李九春是高三下学期才转来的插班生。他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与周围埋头苦读的氛围格格不入。他不像其他男生那样穿着规整的校服,领口总是松垮地敞着,露出半截黑色的挂绳,不知道坠着什么。他的手指很长,指甲修剪得很干净,但指关节处总有洗不掉的淡淡墨水或颜料痕迹。他上课大多时候在神游,笔尖在课本空白处涂画着奇形怪状的图案,偶尔被老师点名,也能漫不经心地答出个大概,让人挑不出错处。

真正注意到他,是因为那家豆浆。城东那家“老王豆浆店”,是这个小城里我唯一隐秘的嗜好。它藏在小巷深处,豆浆是石磨的,醇厚浓香,带着淡淡的焦糊味,和我家餐桌上永远寡淡的牛奶完全不同。某个起晚了的清晨,我慌慌张冲进教室,手忙脚乱地拉开抽屉,却触碰到一个温热的、带着水汽的塑料杯。

是那家豆浆。我心下一惊,下意识地回头,正好撞上李九春从窗外收回的目光。他迅速低下头,假装在看一本摊开的练习册,耳根却微微泛红。那一刻,心脏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从此,我的抽屉里,每天都会准时出现那杯温热的豆浆。我们没有对话,这种无声的馈赠持续了整整一周。直到一个周五的下午,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蜂拥而出。我因为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落在了最后。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和他。

他磨磨蹭蹭地收拾着书包,最后终于蹭到我课桌旁,手指挠了挠鼻尖,声音有些含糊:“那个……豆浆,好喝吗?”

我抬起头,看着他紧张又故作镇定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好喝。谢谢。”

“哦,那就好。”他像是完成了一件大事,松了口气,随即又像是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一本皱巴巴的数学练习册,指着上面一道被红笔圈了又圈的题目,“那个……这道题,你能不能……给我讲讲?”

那便是一切的开端。

接下来的日子,放学后的空教室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我给他讲数学题,他确实如你所说,常常心不在焉。他的注意力总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吸引:窗外飞过的鸟,黑板槽里的粉笔灰,或者,就是我垂下来的发梢。

“你这头发,怎么这么滑?”他会趁我低头演算的时候,用手指悄悄勾起一缕,缠绕在指尖,像把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认真听题!”我佯装生气,用笔敲他的手背。

他却嬉皮笑脸:“听着呢,y等于x的平方,开口向上,对不对?”然后继续玩我的头发,眼神里带着狡黠和一种让我心跳加速的温柔。

晚自习后的操场,是另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界。我们不敢明目张胆地牵手,总是隔着半米的距离,一前一后地走,直到绕过主席台,没入阴影里。那时,他的手才会试探性地、小心翼翼地伸过来,握住我的。他的手掌很大,有些粗糙,却很温暖,能完全包裹住我微凉的手指。

我们躺在草地上,看星星。小城的夜空没有被光污染侵蚀,星河低垂,仿佛触手可及。他指着北斗七星,告诉我如何找到北极星。“迷路的时候,就看它,”他说,“它永远在那里。”

然后,他会转过头来看我,眼睛亮得像坠入了星辰。我们都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对视,耳边是夏夜的虫鸣和彼此清晰可闻的心跳声。那种悸动,纯净而强烈,仿佛整个宇宙都为我们暂停了呼吸。他会慢慢地靠近,在我额头或脸颊印下一个轻如羽毛的吻,带着青草和阳光的味道。那一刻,所有来自家庭的压抑、学业的压力,都暂时消失了。我只感到自己是活着的,是被珍视的。

**第四章:风暴骤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请大家收藏:()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秘密终究没有守住。或许是我们眼神交汇时藏不住的光,或许是某个同学无意中的窥见,流言像初春的野草,悄悄在班级里蔓延。

那天下午,母亲罕见地出现在教室门口,脸色铁青。她甚至没有看我一眼,直接走向班主任的办公室。我知道,完了。

在校长办公室里,母亲像一头被激怒的母狮,她的声音尖利而失控,不再是家里那个冷静刻板的形象。她拍着桌子,指责学校管理松懈,指责班主任失察,指责李九春带坏了她品学兼优的女儿。她用尽所有能想到的恶毒词汇,将我们之间那份纯粹的情感贬低得一文不值。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不是因为之后的那一巴掌,而是那种被当众剥光、尊严扫地的羞耻感。

那一巴掌,是在家里落的。清脆,响亮,带着绝望的力度。我没有哭,只是死死地盯着她,盯着她因为愤怒而扭曲的、我曾经试图去爱却始终无法靠近的脸。脸颊上的痛感蔓延开,但心里某个地方,更凉,更麻木。

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我必须立刻转学。没有商量的余地。

转学前的那个夜晚,下着倾盆大雨。雨水疯狂地敲打着窗户,像要把整个世界淹没。我坐在房间里,收拾着简单的行李,心像被掏空了一样。

突然,楼下传来几声轻微的石子敲击窗户的声音。我心头一颤,冲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是他,李九春。他浑身湿透地站在滂沱大雨中,单薄的身影在路灯昏黄的光晕里显得那么不真实。雨水顺着他黑亮的发梢不停地往下淌,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几乎是跌跌撞撞地跑下楼,隔着冰冷的、上了锁的铁门,我们相望。

“别哭啊。”他的声音很轻,几乎要被哗啦啦的雨声彻底淹没。他伸出手指,穿过冰冷的铁栏杆,小心翼翼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他的指尖冰凉,触碰却带着灼人的温度。

我看着他那双依旧明亮的眼睛,里面盛满了痛苦、不舍和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定。“一切有我。”他说。

这句话,在当时的我听起来,像一句苍白无力的安慰,却又是我溺水时能抓住的唯一浮木。我的眼泪比窗外的雨还要汹涌,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明明近在咫尺,却被这扇门,被家庭、学校、还有整个成人世界的规则,隔成了两个世界。我哭得说不出话,只能隔着栏杆,用力地抓住他湿透的衣袖,仿佛这样就能抓住一点什么。

“等我,”他在雨声中艰难地承诺,“考上大学,我就去找你。一定。”

那晚之后,我就像一棵被强行拔离原地的植物,移植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新的学校,新的规矩,更加严密的监视。母亲收走了我的手机,切断了我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但我们没有真正失联。凭借着少年人特有的机智和执着,我们找到了一种脆弱而艰难的联系方式——网络。在夜深人静,家人都熟睡后,我会偷偷用积攒零花钱买的廉价MP4,连上邻居家没有密码的Wi-Fi,登录一个几乎不用的社交软件小号。

我们的联系,变成了凌晨三点屏幕两端无声的守候。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像素模糊,卡顿严重,却是我灰暗日子里唯一的光。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寒冬。他背后的窗外,大片大片的雪花无声飘落,将他所在的城市染成一片洁白。他对着镜头哈着白气,笑着说:“你看,下雪了。”

而我这里,正值盛夏深夜,窗外蝉鸣聒噪,闷热得没有一丝风。我穿着单薄的睡衣,额头还沁着细汗。

“我这边好热,”我说,“蝉叫得睡不着。”

我们同时伸出手,指尖隔着冰冷的屏幕,试图触碰对方。屏幕上,是他冻得微红的手指映着雪光;屏幕下,是我汗湿的手指贴着发烫的屏幕。一个在寒冬,一个在盛夏,我们存在于截然不同的季节,却共享着同一份思念和煎熬。

“好像碰到你了。”他轻声说。

“嗯,我也是。”我哽咽着回答。

我们聊很多琐碎的事情。他告诉我他画了一幅画,画的是我们曾经看星星的操场;我告诉他新学校的月考题目很难,但我考了前十名。我们互相鼓励,约定要一起考到北京去,考到那个传说中自由、包容的大城市去。那些断断续续的网络信号,那些模糊不清的画面和声音,是我们对抗整个世界的微弱星火,却支撑着我们走过了最难熬的一段路。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解放和躁动不安混合的气息。同学们都在狂欢,庆祝挣脱枷锁,憧憬着未来。而我,却在一种焦灼的等待中,日渐沉默。

李九春的头像,在那个夏天开始的时候,还亮过几次。我们简短地聊着填报志愿的打算,依旧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他说:“很快,我们就能在同一个城市看星星了。”

然后,突然地,他的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起。

一开始,我以为是他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网络问题。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对话框里始终只有我最后发出的几条询问:“在吗?”“志愿填好了吗?”“你怎么样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请大家收藏:()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没有任何回应。石沉大海。

与此同时,母亲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她的警惕性再次提高,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告诉我必须再次更换手机号码,彻底告别“过去”。争吵,冷战,最终又是妥协。在一种巨大的失落和莫名的恐慌中,我屈服了。

拿到新号码的那天,我最后一次登上那个小号。对着那个再也不会跳动的灰色头像,我写了又删,删了又写。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一句也说不出来。质问?担心?倾诉?似乎都失去了意义。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字,像是对我们这场盛大而无力的青春爱恋,做一个仓促的告别:

“保重。”

发送。然后,我注销了那个账号。仿佛从未存在过。

那个夏天,格外漫长,也格外寂静。蝉鸣依旧聒噪,阳光依旧炽烈,但我的世界,却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声音和色彩。

大学,我如愿去了北京。那座我们曾经约定要一起去的城市。它很大,很繁华,有看不完的展览,听不完的讲座,认识不完的新朋友。我努力地学习,积极地生活,试图让自己融入这片新的天地。我似乎成功了,成为了别人眼中独立、优秀的模样。

时光流逝,岁月静好。那段青春往事,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记忆深处,很少提起。

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不知怎么聊起了初恋。有人带着调侃和几分现实的语气问我:“为了那么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闹得那么大,差点影响前程,值得吗?”

那一刻,包厢里喧嚣的音乐、晃动的灯光都仿佛远去。我怔了一下,随即笑了笑,端起面前的茶杯,轻轻啜了一口。茶水微苦,回甘却很悠长。

值得吗?这个问题,我也曾在无数个深夜问过自己。

如果用成年人的标尺去衡量,用投入产出、风险收益去计算,那无疑是一场血本无归的“投资”。它消耗了精力,带来了麻烦,留下了伤痕,甚至可能一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可是,十八岁的感情,怎么能用“值得”与否来评判呢?

十八岁的李九春,对于那个生活在窒息茧房里的女孩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救赎的光。是他,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被一个人如此纯粹地珍视;是他,让我知道清晨的豆浆可以那样香甜,夏夜的星空可以那样璀璨;是他,让我体验到了心跳失控的悸动和不顾一切的勇敢;也是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刻骨铭心的失去和无可奈何的成长。

他是我苍白青春里唯一一抹亮色,是我对抗全世界时,唯一的盟友。那段感情,或许笨拙,或许冲动,或许注定没有结果,但它真实地、炽热地存在过。它定义了我的一部分,塑造了今天的我。

所以,面对询问,我最终只是笑了笑,云淡风轻地说:“十八岁的李九春,永远是我生命中的无可替代。”

聚会散场,我独自走在京城深夜的街道上。秋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我抬起头,试图在都市璀璨的灯海中寻找星星,却只看到一片模糊的光晕。但我知道,在记忆的那片夜空里,永远有那么几颗星,亮得耀眼,属于那个浑身湿透站在雨里的少年,属于那杯温热的豆浆,属于空教室里缠绕的发梢,属于隔着屏幕相触的指尖。

那份独属于十八岁的、不顾一切的真心,本身就是最大的“值得”。它无关结局,只关乎那个瞬间,我们曾彼此照亮,成为了对方生命里,无可替代的星辰。

喜欢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请大家收藏:()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