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 我被AI抢单了

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我被AI抢单了

作者:古蜀国的蛊林巴奇 分类:言情说爱 更新时间:2025-11-22 03:32: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设计院竞标储能项目时,我们团队引以为傲的技术方案被AI系统全盘否定,AI提出的新方案竟将储能效率提升300%,一夜之间,整个团队面临被算法取代的危机。

---

会议室里,只剩下中央空调低沉的嗡鸣。椭圆长桌边,XX电力设计院储能项目部的核心成员,或低头盯着自己面前早已凉透的茶水,或目光放空,聚焦在对面墙壁上那块刚刚经历了狂风暴雨的巨大投影幕布上。那上面,最后几个由AI生成的、冰冷而完美的三维模型和曲线图还没来得及关掉,像是一种无声的嘲讽。

李工,李明远,项目部里公认的技术顶梁柱,此刻正用指关节无意识地、反复地蹭着光滑的红木桌面。那里似乎有一粒看不见的灰尘。他五十出头,头发已花白大半,一辈子跟变压器、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打交道,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方案里的每一个参数,都浸透着他数十年的经验和心血。他们团队为这个“滨海新区200MW/4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准备了小半年,那份最终方案,厚达三百多页,他敢拍着胸脯说,集成了目前国内最成熟、最可靠的技术路线,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他甚至能背出里面关键的计算过程。

可就在刚才,院里花大价钱引入的“伏羲”AI系统,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把他们引以为傲的一切拆解、分析,然后,全盘否定。

不是修修补补的建议,是彻底的、颠覆性的否定。

他甚至清晰地记得那个毫无波动的电子合成音,在陈述结论时的用词:“……基于历史数据与既定模型的原方案,在系统耦合度、能量调度路径及潜在效率瓶颈方面存在根本性局限。经多目标全局优化计算,新方案预期可将全生命周期内综合储能效率提升基准值的300%……”

300%!

这个数字像一枚烧红的钉子,钉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脑子里。不是30%,是300%!天方夜谭!可“伏羲”展示的新架构,那些他从未想过的设备布局,那些近乎异想天开却能自圆其说的能量流控制算法,还有旁边实时滚动显示的、远超他们方案的投入产出预测数据……像一记记沉重的闷棍,砸得他头晕眼花,胸口发堵。他张了张嘴,想反驳,想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切实际的假设,却发现自己喉咙干得发紧,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技术人员的尊严,在绝对算力碾压带来的“最优解”面前,脆薄得像张纸。

他下意识地抬眼,看向桌子对面。刚毕业两年的赵晓锋,那个曾经充满灵气、对技术有着近乎痴迷热情的小伙子,此刻正死死盯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面是“伏羲”系统刚刚开放临时访问权限的技术文档摘要。晓锋的脸色苍白,嘴唇微微翕动,眼神里没有了往日谈及技术时闪烁的光芒,只剩下一种近乎信仰崩塌的茫然和……一丝被强行压制下去的、李工不愿深究的兴奋?

“都说说吧。”项目经理老周沉重地开了口,声音沙哑,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伏羲’的方案,院里很重视。上面的意思……是让我们尽快学习和配合。”

学习。配合。这两个词像针一样,刺得在座好几个人抬起了头。

“配合?怎么配合?”团队里的电池专家王工,一个暴脾气的老工程师,猛地一拍桌子,“让它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来指挥我们干活?它懂现场一根电缆该怎么铺吗?懂电池热失控前零点几秒的预兆吗?三百页的方案啊,它三分钟就给我们否了!那我们这半年算什么?算浪费时间?”

“老王!”老周喝止他,但语气并不坚决,他自己额头的青筋也还突突跳着。

“周经理,”李工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疲惫,“效率提升300%,这个数字太惊人了。理论上是否绝对成立,还需要验证。而且,这方案里提到的几种新型材料,采购渠道、成本稳定性都是问题。还有那个分布式的功率调节模块,控制逻辑极其复杂,一旦现场出现故障,排查难度会呈指数级上升。可靠性……可靠性谁来保证?”

他提出的都是关键问题,是工程师思维里最看重的地基。可他也知道,在“伏羲”展示的宏大前景和惊人数据面前,这些“细节”问题,很可能被上面视为“可以克服的困难”。

“可靠性数据,‘伏羲’提供了模拟运行十万次的结果,故障率低于我们原方案的千分之三。”一个年轻的声音响了起来,是坐在角落的另一个年轻工程师,他显然更快速地消化了那些文档。

王工立刻瞪了过去:“模拟?哼!电脑里的东西能全信?它模拟过海边盐雾腐蚀吗?模拟过电网瞬时冲击吗?”

会议在不欢而散和深深的无力感中结束。没有结论,只有老周那句“大家先回去,好好研究一下新方案,明天再议”。

---

接下来的几天,项目部气氛压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工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打印出来的“伏羲”方案,一页页地翻,一行行地看。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红蓝铅笔,时不时在上面划下重重的记号,写下批注。他在试图理解,试图找出破绽。可越看,他心头那股寒意就越重。这方案……像一件精密的艺术品,逻辑严丝合缝,计算无懈可击。很多他凭借经验认为不可行的地方,AI都通过巧妙的系统耦合和算法补偿找到了出路。它没有经验的桎梏,只有对海量数据的学习和穷举式的优化。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那些在无数次失败和成功中凝练成的“直觉”、“手感”,在AI冰冷的数据挖掘和模型构建能力面前,似乎正在迅速贬值。

他偶尔走出办公室,能看到赵晓锋的工位。那个年轻人几乎长在了电脑前,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伏羲”系统的交互界面。晓锋的眼神亮得惊人,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嘴里不时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了那个由算法构建的世界里。有一次,李工甚至听到他在和另一个年轻同事激烈讨论,提到“深度学习优化控制参数”、“非线性规划求解”之类的术语,语气兴奋。

部门里隐隐分成了两派。以王工为首的老派工程师们,聚在一起时,多是抱怨、质疑,带着一种被侵犯领地的愤怒和抗拒。而几个年轻骨干,虽然不明说,但眼神里对“伏羲”方案的好奇、探究,乃至跃跃欲试,是藏不住的。

裂痕,无声无息地扩大。

---

转折发生在一周后。

按照“伏羲”方案进行初步的数字化建模和仿真测试时,一个关键的回流并网控制模块出现了严重的振荡现象,仿真软件里,代表电流和电压的曲线剧烈地上下抖动,远超安全阈值。连续尝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

“看!我说什么来着!”王工几乎是立刻跳了起来,指着屏幕,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畅快,“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这么基本的稳定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效率提升?”

老周的脸色也变得难看,盯着那乱窜的曲线,眉头拧成了疙瘩。

负责建模的年轻工程师急得满头大汗,反复检查模型参数,嘴里嘟囔着:“参数都是按‘伏羲’给的输入的啊,迭代算法也没错,怎么会……”

办公室里一片嘈杂,质疑声、议论声嗡嗡响起。几个原本对AI方案抱有期待的年轻人也蔫了,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地坐在自己位子上的赵晓锋忽然站了起来。他走到那台出问题的电脑前,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压过了周围的议论:“李工,周经理,这个问题……‘伏羲’在生成方案的附属技术备忘录里,提到过一种可能。它指出,在极端快速响应工况下,传统PID控制器的相位裕度可能不足,建议尝试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与自适应参数整定相结合的备用算法。备忘录里有初步的算法框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到了赵晓锋身上。

李工心头一震。附属技术备忘录?他完全没注意到还有这个东西。或者说,他潜意识里抗拒去阅读那些更深入、更技术化的AI推理过程。

“你怎么不早说!”王工没好气地斥道。

赵晓锋低下头,小声解释:“我……我也是刚把备忘录里关于控制的部分看完,不太确定……”

“试试。”李工打断了他,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看向赵晓锋,眼神复杂,但没有任何责备,“把那个备用算法框架调出来,我们一起看看。”

晓锋像是得到了赦令,立刻回到自己电脑前,飞快地操作起来。几分钟后,他将一份标注着“MPC-自适应备用控制算法概要”的文档投到了公共屏幕上。

李工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晓锋旁边。王工和其他几个工程师也围了过来。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成了李工和赵晓锋,或者说,是老工程师与年轻技术员,与AI留下的“启示”之间的一场激烈攻防。李工凭借深厚的控制理论功底和对现场实际运行条件的理解,不断提问、质疑,指出算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点和实现难点;赵晓锋则快速理解、回应,结合“伏羲”备忘录里的逻辑推导和自己在学校掌握的先进控制理论,尝试解释和补充。时而争论,时而沉默思考。

终于,在一个关键参数上,李工提出了一个调整建议,这个建议基于他处理过的某个类似现场振荡问题的经验。赵晓锋眼睛一亮,迅速将修改后的参数输入仿真模型。

重新点击运行。

屏幕上,之前那些狂躁的曲线,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瞬间抚平,变得稳定而平滑,完美地落在了安全区间之内。

办公室里静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低低的惊叹。

王工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吐出一口气,拍了拍赵晓锋的肩膀。

老周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脸上露出了近半个月来的第一个笑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工没有笑。他缓缓站起身,看着屏幕上那条优美的曲线,又看看身边因为激动和兴奋而脸颊微红的赵晓锋,还有周围那些如释重负的同事。他心中那股盘踞多日的块垒,似乎在慢慢松动。

他走到办公室前面的白板前,拿起记号笔。所有人的目光都跟着他。

“都过来吧。”李工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带着一种经历过震荡后的坚定,“‘伏羲’的方案,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来取代我们的神谕。”

他在白板中央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它是这个——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具,一个拥有我们无法企及的计算力和数据挖掘能力的‘超级大脑’。”他在圆里写下“AI:算力/数据/全局优化”。

然后,他在圆的周围,画了几只指向圆的手。

“而我们,”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面孔,年轻的,年长的,“我们是这些。我们拥有它没有的东西:对现场实际工况的理解,对设备物理极限的把握,处理突发故障的经验,还有……”他看向赵晓锋,又看向王工,“还有在它给出的‘最优解’出现偏差时,把它拉回正轨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在那几只手下分别写下:经验、直觉、现场知识、批判思维、创造性。

“它负责提出‘可能性’,大胆的、突破性的可能性。”李工在AI的圆圈旁写上“可能性”。

“我们负责验证‘可行性’,确保它能在现实世界中安全、可靠地落地。”他在代表人的手旁边写上“可行性”。

“从现在开始,”李工放下笔,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办公室,“忘掉谁取代谁。我们的任务,是学会如何跟这个‘超级大脑’共事。它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提供了我们凭自身经验永远无法触及的解决方案方向。而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的经验和判断力,去驾驭它,去完善它,去把它的‘天才设想’,变成扎扎实实、能安全送电的工程项目。”

他拿起“伏羲”方案的打印稿,又拿起红蓝铅笔。

“晓锋,你继续深入研究控制部分的备忘录,把所有可能的风险点和备用方案都梳理出来。老王,你带队,重点攻关新方案里的设备选型和材料采购路径,做最坏的预算和供应链压力测试。小张,你负责……”

指令一条条清晰地下达。项目部像一台停摆片刻的机器,重新注入了润滑油和动力,开始在新的模式下运转起来。嘈杂声再次响起,但不再是抱怨和迷茫,而是键盘敲击、电话沟通、图纸翻动、激烈技术讨论的声音。

李工坐回自己的位置,重新摊开那份布满他红蓝批注的AI方案。那些曾经让他感到窒息和威胁的符号与公式,此刻再看,似乎变成了等待开垦的、充满挑战却也蕴含无限希望的沃土。

他不知道前路还有多少难题,但他明确了一点:手中的铅笔,并未过时。它只是需要学习,如何与新的力量共舞。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