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言情说爱 > 电力设计院的日常 > 银色智慧,薪火相传——设计院的返聘制度

(一)

设计院大楼门前的梧桐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对于输电部的同仁而言,今年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是部门元老,李工,退休返聘的第三个年头。

李工,全名李国华,名字带着他那个年代的烙印。他的办公桌在科室最靠里的位置,紧挨着窗台,上面除了堆积如山的图纸和几本翻得起了毛边的电力设计手册,还摆着一盆长势喜人的绿萝,为这充满理性与线条的空间增添了一抹盎然的生机。他头发已然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身材清瘦,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在查阅图纸时,依旧锐利如鹰。

今年,是李工返聘的第三年。这三年,他之于输电部,乃至整个设计院,早已超越了一般“返聘专家”的概念。他是一座活的丰碑,一部行走的电力设计百科全书,更是年轻人心中的“定海神针”。

(二)

李工的贡献,并非轰轰烈烈的惊天壮举,而是细水长流般地渗透在每一个项目、每一张图纸、每一次技术讨论的细节之中。

记得去年那个国家重点工程——“西电东送”新通道的某关键标段。线路需要穿越一段极其复杂的山地,地质条件恶劣,溶洞、破碎带分布广泛,常规的铁塔基础和线路走向方案屡屡在内部评审中被推翻。项目组一群年轻人,包括被誉为部门技术新星的张工,熬了几个通宵,拿出了好几版方案,却总觉得差了点意思,不是成本超标,就是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会议室内,气氛有些沉闷。张工正在台上讲解他的最新方案,试图通过一个更复杂的塔基处理方式来应对特殊地质,但计算模型显示,工程造价将会大幅攀升。

“等一下,”一个沉稳的声音打断了讲解。是李工。他扶着老花镜,用绘图笔的笔尖轻轻点了点投影幕布上的一个点,“小张,你这个位置,考虑过三十七年前‘云岭线’的教训吗?”

“云岭线?”张工愣了一下,那是他入职前很多年的老项目了,资料库里都未必有完整的存档。

李工不疾不徐地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一边画一边说:“‘云岭线’当年也遇到了类似的喀斯特地貌,最初的设计和你们现在这个思路有点像,追求结构强度,用了大量混凝土灌注。结果呢?”他笔下勾勒出简单的地形和塔基结构,“施工时发现地下暗河,不仅施工困难,后期维护更是噩梦,成本远超预算。后来,我们调整了思路。”

他手腕转动,线条流畅地改变了方向,“我们采用了‘避让为主,局部加强,动态监测’的原则,稍微调整了线路走向,避开了最危险的地质核心区,然后在无法完全避开的地方,采用了一种轻型锚杆基础结合应力监测系统的设计。虽然当时那个技术比较新,冒了点风险,但事实证明,那是当时最优的解。”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设计,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找到最适合现场条件的、最经济的、最能保证长期安全运行的方案。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有记忆的,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就是最宝贵的记忆。”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张工立刻组织团队,按照李工提示的方向,重新查阅了尘封的“云岭线”档案,并结合现代新技术,很快拿出了一版全新的方案。新方案巧妙避开了地质雷区,采用了更智能、更经济的基础形式,不仅顺利通过了评审,还在后续的施工中得到了验证,为国家节省了数以千万计的投资。事后,张工感慨地说:“李工一句话,点醒的不仅是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一种设计哲学——尊重历史,敬畏自然,务实创新。”

(三)

李工的贡献,还在于他那“化腐朽为神奇”的现场问题处理能力。输电线路设计,图纸画得再完美,到了千变万化的施工现场,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

今年初夏,一个已经进入施工阶段的220kV线路项目,在山区立塔时遇到了麻烦。其中一个塔位,按照图纸开挖后,发现实际岩石结构与地质勘探报告有出入,出现了未曾预料到的软弱夹层。如果按原设计施工,塔基的稳定性将大打折扣。施工现场打来紧急电话,请求设计院支援。

当时,部门里几位主要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都在外地出差。情况紧急,项目经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李工。

李工听完情况描述,沉默了片刻,然后戴上安全帽,只说了一句:“我去现场看看。”

谁也拦不住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跟着项目车,颠簸了五个多小时的山路,直达施工现场。他不顾疲惫,立刻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基坑旁,仔细查看岩层断面,用手摸了摸岩石的质地,又询问了施工人员详细的情况。

那时,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他沾满泥土的工装和安全帽上。他就蹲在基坑边,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铅笔,垫在膝盖上,开始写写画画。晚风吹动他花白的鬓发,他的神情却专注得像一个正在解一道关键数学题的学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不到一个小时,他站起身,把画好的草图递给项目经理:“问题不大。原设计的承台尺寸可以适当加大,这里的配筋调整一下,另外,在这个软弱夹层位置,增加一道压浆加固措施。具体参数和施工要点我都写清楚了,你们立刻联系结构专业复核一下,没问题就按这个出变更单。”

简单,直接,有效。现场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长看着那张凝聚了数十年经验的草图,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后来,这个临时调整的方案不仅快速解决了问题,其加固措施还被收录为处理类似地质条件的范例。

(四)

然而,李工最被年轻同事们感念的,是他那份毫无保留的“传帮带”之情。他返聘的这三年,被大家私下里称为“输电部的黄金三年”。他的办公桌,几乎成了一个流动的课堂。

新来的硕士生小王,对电力系统电磁暂态分析模型总是理解不透彻,抱着厚厚的教科书愁眉不展。李工看到后,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会从他那个年代使用的计算尺讲起,讲到第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是如何调试的,用最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把复杂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模型拆解清楚,让小王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李工,您这么一讲,比书上那些公式好懂多了!”

有同事在处理老旧线路改造项目时,对一些历史上沿用的、看似不合理的构造细节感到困惑。只要去问李工,他总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哦,这个啊,这是八几年的时候,为了解决那个地区特定的覆冰问题,我们几个老家伙琢磨出来的土办法,虽然现在看笨了点,但当时可管用了……”

他不仅传授技术,更传递着一种严谨、负责的“工匠精神”。他常说:“我们笔下的每一条线,都连着千家万户的灯火,连着工厂的机器,连着国家的经济建设。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他校对过的图纸,每一个尺寸、每一个标注、甚至每一个符号,都精准无误。年轻人偶尔因为赶工出现的疏漏,总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会用红笔仔细地圈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有时还会把当事人叫到身边,耐心地讲解错误可能导致的后果。

这种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输电部的年轻人们,在李工的熏陶下,不仅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更养成了一种对工程质量近乎苛刻的追求。他们说:“有李工在,我们心里踏实,干活有底气,也知道努力的方向。”

(五)

夕阳再次将金色的光芒铺满设计院的窗台,李工收拾好桌面,将那盆绿萝往窗边挪了挪,让它能吸收到更多晚霞。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腰颈,目光望向窗外远方,那里,有他参与设计的无数铁塔和银线,正默默地将强大的电流输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今年,是他返聘的第三年。没有人问他还会干多久,仿佛他就应该一直在那里,就像那些巍然屹立的铁塔,已经成为这片技术 landscape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为公司做出的贡献,无法用简单的经济效益衡量。那是一座由无数解决的技术难题、避免的重大风险、培养的青年才俊、传承的专业精神共同铸就的丰碑。这丰碑,矗立在每一个他指导过的项目文件里,矗立在每一个他点拨过的年轻工程师心中,更矗立在那绵延千里、点亮万家灯火的铁塔银线之间。

李工拿起陪伴了他多年的茶杯,喝了一口已经微凉的茶,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足。于他而言,最大的贡献,或许并非过去的辉煌,而是能够继续用他毕生所学,守护着他所热爱的电力事业,看着它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窗外的晚霞绚烂,映照着铁塔的剪影,也映照着这位老工程师依旧挺拔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关于坚守、奉献与传承的,最动人的画面。

喜欢电力设计院的日常请大家收藏:()电力设计院的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