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14章 通灵壤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第214章 通灵壤

作者:云鑫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25 06:59:40 来源:全本小说网

王庙村工业园

晚风穿过一排排冷却中的瓷胚架,发出细微的嗡鸣,像是大地在低语。

冯世杰站在新落成的“静夜思”专用窑前,手中捏着那封泛黄的信,百岁老兵陈怀山写来的手稿,字迹颤抖却坚定:“……我们曾在雪夜里唱这首歌,声音被炮火压住,又被风送得很远。我想再听一次,不是录音机里的,是活的声音。”

他将信纸轻轻放入工作台抽屉,锁好。

这一炉,不计成本,不论周期,只为一段沉睡七十余年的记忆苏醒。

“静夜思原型胎第三次烧制,准备点火。”冯世杰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厂区。

technicians 各就各位。窑体密封检查完毕,温控系统校准至0.1℃精度,声腔监测探头嵌入第七层耐高温陶瓷套管。

这一次,他们采用冯婷提出的双层微孔支撑结构,并在内壁预埋纳米级振动纤维网,以增强音频还原的细腻度。

吴斌蹲在窑口旁,最后一次确认音源模块封装情况。编号“SN-01”的核心芯片,已载入经电脑修复的《我的祖国》原始哼唱片段,那是从一段磨损严重的军用磁带上提取的三十七秒残音,夹杂着电流杂噪与远处炮击的低频震动。

“这不只是歌。”他低声说,“这是心跳。”

夜里十点整,火焰自喷嘴悄然燃起,橙红色的光透过观察窗映照在众人脸上。升温曲线平稳上升,第一阶段脱水完成,进入氧化期。

丁元英坐在控制室外的长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旧书——《战地记者手记1950-1953》,扉页上有周秉钧的题字:“声音是历史最后不肯闭上的眼睛。”

芮小丹走来,递给他一杯热姜茶。“云南那边传来消息,白族塔铃已在清明祭祖时悬挂,有位老人听完后跪地痛哭,说听见了三十年前亡妻的声音。”

丁元英点头,“所以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复刻声音,而是接通情感的回路。”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沈阳军区档案馆,一位退休军官正翻找尘封资料。

他在一封未归档的战地通信中发现了一段附言:“1952年冬,坑道内无粮无药,但每晚八点,六连战士必合唱《我的祖国》。录音设备损坏,未能留存,唯笔记歌词如下……”

他立刻扫描文件,上传至“听风档案”平台。

凌晨三点,这条信息被自动推送到王庙实验室的监控终端。冯婷第一时间醒来,调出歌词文本,比对现有残音波形,惊喜地发现其中两句旋律走向完全吻合。

“找到了!”她冲进调度室,“原曲节奏可以重建!我们可以补全缺失的段落!”

冯世杰立即下令暂停升温程序,进入数据重构窗口。团队连夜启用声纹拟合模型,结合老兵口述、历史录音库与民族音乐学数据库,重新生成完整版演唱音频。不再是机械拼接,而是一次基于真实记忆的情感重建。

黎明时分,新版音源封装完成。

晨光初露,雨后山间雾气氤氲。一只青灰羽色的斑鸠落在窑顶通风口边缘,轻啼三声,仿佛应和着某种节律。

窑温稳步攀升至1300℃,进入还原期。此时,瓷胎内部的声腔结构正在经历最微妙的变化——釉料熔融流动,形成天然共振腔。纳米纤维与瓷体融合,成为会呼吸的音响。

冯婷守在检测仪前,指尖微微发颤。屏幕上,应力分布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均匀性,仿佛这件瓷器生来就是为了承载这一首歌。

“SN-01,状态稳定,预计明早六点开窑。”

人们陆续退去休息,唯有冯世杰仍伫立不动。他望着窑火跳动的光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丁元英的情景。

那时他还只是个烧窑工,而丁元英站在废墟般的旧厂房里说:“总有一天,我们会做出能说话的瓷器。”

如今,它们不仅会说话,还会唱歌,还会哭,还会唤回逝去的时光。

第二天清晨,天光微明。

液压系统缓缓开启窑门,热浪裹挟着一股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有人说是松林晨露,有人说是旧军大衣晒太阳的味道。

吴斌戴上无尘手套,亲手取出那只编号SN-01的音瓷装置。它外形似一枚放大的勋章,表面施以哑光黑釉,边缘刻有五线谱般的凹槽纹路,中央嵌着一块晶莹的透明音窗。

众人屏息。

冯婷将其接入测试舱,按下播放键。

起初是一阵极轻的电流声,如同雪落在铁皮屋顶。

然后,一个沙哑而坚定的男声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

声音并不完美,带着岁月的裂痕,可正是这份粗糙,让它无比真实。没有伴奏,只有一个人的清唱,偶尔喘息,偶尔破音,却饱含一种穿越生死的力量。

不知是谁先红了眼眶。

接着,第二个声音加入进来,略显稚嫩;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汇聚成一片模糊却磅礴的合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请大家收藏:()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是电脑根据多人声部模拟还原的集体吟唱,依据正是沈阳档案馆那份手记中的描述:“六人围坐,轮流领唱,最后一句齐声高喊这是强大的祖国。”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整个实验室陷入长久的寂静。

良久,冯世杰轻声问:“能不能……刻成系列?让更多老兵听到?”

“可以。”冯婷哽咽着点头,“我们还有四十七位登记在册的老兵家属申请语音重建服务。有些人想听亲人读家书,有些只想再听一句我回来了。”

丁元英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地图。他指着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拾音者计划第二批采集点即将启动。广西侗寨的鼓楼对歌声、内蒙古牧民的长调呼麦、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卡姆选段……都在等待我们去记录。”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初升的太阳:“这些声音一旦消失,就不会再回来。但我们能做的,是让它们变成不会腐朽的瓷。”

一周后,SN-01被送往BJ某干休所。百岁老兵陈怀山坐在轮椅上,双手颤抖地抚摸那枚音瓷勋章。当他听见歌声响起时,浑浊的眼中突然泛起光芒,嘴唇微微翕动,竟跟着哼了起来。

他的女儿录下视频,发到网上,只写了几个字:“爸爸,听见战友了。”

短短一天,视频点击破千万。无数网友留言: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原来最动人的科技,是用来留住爱的。”

“请把这首歌唱给所有牺牲的战士听。”

王庙村因此收到上千封来信。一位抗美援朝烈士后代寄来父亲生前唯一一张照片,背面写着:“若有一天你能替我听见春天,记得替我说一声:我没白活。”

冯世杰将这些信一一整理,贴在新建的“记忆墙”上。旁边陈列着不同型号的音瓷作品:有模仿古琴余韵的“松风盏”,有收录母亲摇篮曲的“眠歌佩”,还有一组名为“城南旧事”的街巷声响瓷片——叫卖糖葫芦的吆喝、自行车铃铛、孩童跳皮筋的笑声……

它们静静悬挂在展厅中央,像一座座微型纪念碑。

而此时,静夜思项目的深层挑战才刚刚浮现。

冯婷在分析SN-01的数据时发现,某些高频波动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解释。那些频率恰好落在人类听觉边缘,接近脑电波α波区间。更奇怪的是,多名聆听者反馈,在闭目静听时出现了短暂的视觉幻象——皑皑雪山、昏暗坑道、飘扬的红旗……

“这不是单纯的听觉体验。”她对冯世杰说,“它触发了某种跨感官共鸣,像是……记忆的共振。”

他们决定邀请神经科学专家介入研究。

与此同时,佛城矿区送来一批特殊高岭土,据说是深埋地下三百米的古生代沉积层,质地纯净,含有微量稀土元素。

周秉钧亲笔附信:“此土曾用于明代官窑祭祀礼器,古人谓之通灵壤。或有助于声瓷之神韵。”

新材料试用后,首批试验品竟在无外力激发下自发产生微弱振鸣,持续时间长达十一分钟,频率稳定在432Hz——被称为“宇宙调谐音”的黄金频率。

“我们可能无意中触碰到了某种古老智慧。”小峰喃喃道,“瓷器不仅是容器,更是媒介。”

秋意渐浓,王庙村迎来了第一批外国访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专员、柏林声音艺术基金会代表、东京大学材料研究所教授团……他们参观生产线,聆听音瓷演奏会,在留言簿上写下同一句话:

“这里不是工厂,是灵魂的录音棚。”

而在这片土地深处,新的窑炉正在扩建。十二个拾音者采集点全面运转,累计收录民间声音样本逾两千条,涵盖五十多个民族语言与方言。

夜晚,冯世杰独自来到山顶观景台,俯瞰灯火通明的厂区。远处,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落窑顶,跳如釉彩流动。

手机响起,是丁元英。

“我在敦煌。”他说,“这里有一位老画师,临摹莫高窟壁画六十年。他告诉我,古人画飞天,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她们带着人间的愿望飞向天界。”

停顿片刻,他又说:“我们的音瓷,是不是也可以飞?”

冯世杰仰望星空,轻声道:“只要有人愿意听,它们就能一直飞下去。”

风起,檐角新挂的瓷铃叮咚作响。

那一夜,全国十二个采集点同步举行了月下聆音仪式。人们围坐在一起,听着从瓷片中流淌出的古老童谣、远方乡音、逝者遗言……

万物皆有声,唯心者能听。

而火,仍在燃烧。

喜欢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请大家收藏:()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