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东北民间异闻录 > 第110章 鬼砌墙

东北民间异闻录 第110章 鬼砌墙

作者:野山峰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17 18:19: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2000年的秋天,东北工业城市沈阳笼罩在一片拆迁的喧嚣中。城西那片清末民初留下的老胡同,终究没能迈入新世纪。拆迁通知贴出的那天,老住户们聚在胡同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沉默地看着白纸黑字,眼神里有种说不清的东西,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倒像是早就知道这一天会来的释然。

拆迁队队长赵大勇是本地人,四十五六岁,膀大腰圆,干这行十多年了,手下带着七八个精壮小伙。他站在胡同口,望着这片即将被铲平的老建筑,心里莫名地泛起一丝不安。

“头儿,这活儿有点邪性啊。”队里最年轻的二毛凑过来,“我听我奶奶说,这片胡同以前是坟场,日本人时期乱葬岗,后来才盖的房子。”

“少他妈扯淡!”赵大勇吐了口唾沫,“这世上哪来的鬼?都是人自己吓自己。”

话虽这么说,但当他的目光落在那斑驳的砖墙上时,心头还是掠过一丝寒意。那些砖墙看上去普普通通,可细看之下,每块砖的排列都有种说不出的怪异,像是遵循某种古老的规律,又像是随意堆砌,看得久了竟让人头晕。

第一天拆迁还算顺利,他们拆掉了胡同最外面的两堵墙。傍晚收工时,赵大勇特意检查了一遍,拆下来的砖块整齐地堆在一旁,准备第二天运走。

第二天清晨,赵大勇第一个到达工地,远远就看见本该空着的地方,赫然立着一堵墙——正是昨天他们拆掉的那堵东墙。他揉了揉眼睛,以为是没睡好产生了幻觉,可那墙真真切切地立在那里,砖头上还带着新鲜的湿泥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腥味和若有若无的霉味。

“这他妈怎么回事?”随后赶来的队员们也惊呆了。

二毛蹲下身,摸了摸砖缝间的泥:“头儿,这泥是湿的,像是昨晚刚砌的。”

赵大强心头一沉,厉声道:“少胡说!肯定是有人恶作剧,今晚我留下来守着,看看到底是谁在搞鬼!”

那天,他们又把那堵墙拆了,这次赵大勇让人把砖块全部装车运走,倒要看看还能不能“复活”。

夜幕降临,拆迁队其他人都下班了,只有赵大勇一个人留在工地上。他搭了个简易帐篷,搬来一箱啤酒和一包花生米,准备守夜。十月的东北夜晚已经有些寒冷,风吹过空荡荡的胡同,发出呜呜的响声,像是无数人在远处哭泣。

约莫午夜时分,赵大勇正打着盹,忽然被一阵细微的声响惊醒。那声音很有节奏——咔嗒,唰啦,咔嗒,唰啦——分明是有人砌墙的声音!他一个激灵爬起来,悄悄拉开帐篷一条缝向外望去。

月光下,原本空无一物的空地上,隐约有几个模糊的身影在忙碌。他们形态不全,像是半透明的雾气组成的人形,正有条不紊地砌着墙。一块块砖头仿佛自己飘浮在空中,准确地落到位置上,然后泥抹子自动抹上泥灰。空气中弥漫着更浓的土腥味和一种陈旧的气息,像是打开了多年的坟墓。

赵大勇浑身汗毛倒竖,他想喊,却发不出声音;想动,却像被钉在了地上。这时,他听见了那些影子发出的声音——不是语言,而是绵长而疲惫的叹息,一声接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唉......”

“嗬......”

“嗯......”

这景象持续了约莫一个时辰,然后突然消失了,就像从未出现过一样。而原本空着的地方,一堵新墙赫然立在那里,与昨天拆掉的那堵一模一样,砖缝间的泥还是湿的。

赵大勇瘫坐在帐篷里,一夜无眠。

第二天,他把所见所闻告诉了队员们,出乎意料的是,没人嘲笑他。二毛小声说:“头儿,我打听过了,这片胡同真有古怪。老住户说,这里的墙从来就不能乱动,每堵墙里都住着‘墙魂’,是当年砌墙的工匠们的魂。”

“放屁!”赵大勇嘴上强硬,心里却直打鼓。他去找了拆迁指挥部,要求换一片区域先拆,却被领导一顿臭骂,说工期紧,不能耽误。

无奈,他们只好继续拆同一堵墙。这一天,所有人都沉默了许多,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赵大勇注意到,胡同里仅剩的几户老住户看他们的眼神更加奇怪了,有种近乎怜悯的神情。

当晚,赵大勇决定带二毛一起守夜。同样是在午夜时分,同样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赵大勇鼓起勇气,打开强光手电照向声音来源。

光线穿透黑暗,那景象让两人魂飞魄散——只见数十个半透明的人形正在砌墙,他们穿着不同年代的服装,有清朝的长衫马褂,有民国时期的中山装,甚至还有几个穿着建国初期的劳动布制服。他们的脸模糊不清,但手上的动作却异常熟练协调,仿佛经过千百次配合。

最可怕的是,当手电光照过去时,那些身影齐刷刷地“看”了过来。虽然没有清晰的面孔,但赵大勇能感觉到数十道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紧接着,他听到了一个苍老而空洞的声音,不像是通过耳朵,而是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墙在,人在;墙倒,魂散。”

第二天,赵大勇死活不肯继续拆这堵墙了。他请了假,去找了一位住在附近老人院里的老工匠。老人九十多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泥瓦匠后人。

听赵大勇说完来龙去脉,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你们碰上的,是‘墙魂’啊。”他缓缓道来,“从清末开始,咱这片的墙都是一代代工匠精心砌筑的。那些老师傅,把魂都砌进了墙里。每堵墙不光是砖石,还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段人生的见证。”

老人叹了口气:“特别是文革时期,有几个人被迫害的知识分子,连夜把自己藏的书砌进了一堵墙里,后来那些人没能活着出来平反,他们的魂就永远守在了那里。你们拆的,不只是墙,是他们的安身之所啊。”

赵大勇回到工地,心情复杂。他看着那堵第三次被拆掉又自动复原的墙,第一次注意到墙的砌法确实不凡,砖与砖之间的咬合精妙无比,难怪这么难拆。

当晚,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个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对他微笑:“我们是守墙人,不是要吓唬你们。只是这墙里有必须守护的东西,再给我们一天时间,我们就完成了。”

第二天一早,赵大勇说服了队员们,今天不拆那堵墙,转而拆胡同另一端的建筑。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拆迁异常顺利,再没有出现任何怪事。

傍晚收工时,二毛突然叫道:“头儿,快看那堵墙!”

只见那堵诡异的东墙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些若隐若现的图案——像是用指甲或细小工具在砖缝间刻画出来的:一本书、一支笔、一把瓦刀、还有几个看不太清的字符。

赵大勇走近细看,忽然发现在墙根处,有几块砖明显是松动的。他犹豫了一下,小心地撬开那些砖块,发现里面藏着一个铁盒子。

盒子已经锈迹斑斑,打开后,里面是一沓发黄的手稿和几张老照片。手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是一部描写东北民间生活的小说,作者署名“陈知言”。照片上是一个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与一群泥瓦匠的合影,背后写着“一九六六春,与城墙工匠留念”。

那天晚上,赵大勇彻夜未眠,他读完了手稿。这是一个关于工匠精神传承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普通劳动者的深切敬意。天亮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他去找了拆迁指挥部,费尽口舌说服领导保留这堵墙,将其作为“历史记忆墙”融入新规划的文化广场中。出乎意料的是,领导在看了铁盒里的内容后,竟然同意了。

更神奇的是,自从决定保留这堵墙后,拆迁工作再没遇到任何阻碍,进度反而快了许多。一个月后,整片胡同区基本拆迁完毕,只有那堵东墙依然屹立在那里,周围即将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广场。

在最后清理工地的那天傍晚,赵大勇独自一人站在那堵墙前。夕阳的余晖洒在斑驳的砖墙上,给那些古老的砖块镀上了一层金色。忽然间,他仿佛看到墙面上浮现出几个模糊的身影——有穿长衫的清末工匠,有穿中山装的民国学者,还有建国初期的劳动模范。他们朝着赵大勇微微点头,然后慢慢消散在夕阳中。

二毛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头儿,你看到了吗?”

赵大勇点点头,眼中有些湿润:“他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这时,一阵风吹过,墙缝间发出呜呜的响声,但这次不再像是哭泣,倒像是欣慰的叹息。

多年后,当赵大勇带着孙子来到已经建成多年的文化广场,指着那堵被保护起来的古墙讲述这个故事时,孙子天真地问:“爷爷,鬼真的存在吗?”

赵大勇摸了摸孙子的头,望着墙上一块新挂的铜牌,上面刻着“城市记忆墙——纪念所有为这座城市付出过的无名者”。

“孩子,世上可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鬼,”他缓缓说道,“但有些记忆和执着,强烈到能够超越生死,留在人间。我们拆掉的是旧房子,但不该拆掉的是记忆和尊重。”

就在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墙缝间的苔藓轻轻摇曳,仿佛在无声地赞同着他的话。

喜欢东北民间异闻录请大家收藏:()东北民间异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