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东汉:格物致癫 > 第2章 炎武降鹤鸣

东汉:格物致癫 第2章 炎武降鹤鸣

作者:如璟欲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4 07:10:11 来源:全本小说网

西蜀,鹤鸣山。

与虎牢关外的杀伐喧嚣截然不同,这里云雾缭绕,林木幽深,泉流淙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草木的清香,以及一种常年缭绕不散的、淡淡的香火气息。天师道祖庭,便坐落在这片恍若世外桃源的群山环抱之中。

一处僻静的丹房内,第三十代天师张道陵,正盘膝坐在一个古朴的蒲团上。

他身着杏黄色道袍,长发披散,面容清癯,原本应是仙风道骨,超然物外。但此刻,他眉头紧锁,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身体微微颤抖,仿佛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捻着道袍的衣角,将那上好的丝绸揉得皱巴巴的,嘴里还无意识地念叨着:“气死我了,这帮诸侯……嗯?我在说什么?”

(张道陵身体里的两个灵魂正在激烈交流:一个说“淡定,打坐要紧”,另一个怒吼“国都要亡了还打坐?!”)

丹房中央,一座半人高的青铜丹炉静静矗立,炉火早已熄灭,只有些许余温尚存。炉壁上铭刻着繁复的云箓符文,在从窗棂透入的、被云雾滤得柔和的天光下,泛着幽暗的金属光泽。案几上,散乱地放着几卷帛书,以及研磨了一半的朱砂、几味形态奇异的草药,旁边还搁着一碗早已凉透的符水,散发着淡淡的药草气味。

突然,张道陵的身体猛地一僵,随即剧烈地痉挛起来。他双手死死抓住道袍的前襟,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手背上青筋毕露。喉咙里发出嗬嗬的、不成调的声响,像是溺水者在奋力挣扎,又像是被扼住了咽喉。他的额头重重磕在身前的地板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但他似乎毫无所觉。

一段段不属于他的记忆,如同决堤的洪水,蛮横地冲入他的脑海,撕扯着他固有的认知。

那是江南水乡的朗朗书声,是北国边塞的猎猎旌旗,是颠沛流离的亡国之痛,是埋首故纸、考据经典的孜孜不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苍老却无比铿锵的声音,在他灵魂深处轰然炸响。紧接着,另一幅画面浮现:年轻的自己(顾炎武)在国破家亡后,面对清廷的征召,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耿耿此心,终始不变!老夫可学不了那水太凉!” 这话语带着决绝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自嘲,此刻回想起来,竟有种荒谬的喜感。

与之交织的,是《道德真经》的玄奥经文,是符箓朱砂的绘制法门,是导引吐纳的周天运转,是身为天师传承者的责任与孤寂……还有张道陵昨日开炉前,对着丹炉郑重其事地念叨:“贫道此番定要炼出上品金丹,届时服之,或可平地飞升,去见见老子祖师爷,问问这《道德经》第五章是不是在忽悠人……” 这带着点道士职业病和私下吐槽的念头,此刻也清晰无比。

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两个同样饱含智慧与坚定,却又拥有各自时代烙印和私下念头的灵魂,在这具追求“天人合一”的躯壳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碰撞。

是顾炎武!是那位明末清初,奔走呼号,着书立说,欲以“经世致用”之学挽救华夏危亡的大儒!而此地,竟是东汉末年,道教发源之地鹤鸣山!他是张道陵,是“五斗米道”(天师道)的教主,是受万千信众顶礼的“天师”!

混乱、迷茫、巨大的时空错位感几乎要将他的神识彻底吞噬。

“荒谬!荒谬绝伦!”顾炎武的意识在咆哮,“老夫昨日还在撰写《音学五书》,痛心于我大明山河破碎,今日竟成了……道士头子?还是祖师的?!”然而张道陵毕生修持的静功本能地压制着这份躁动,使得他外在只是微微颤抖,并未失态翻滚——尽管他内心早已翻江倒海,一个属于顾炎武的、极其不合时宜的念头冒了出来:“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穿越’?还是魂穿?话本里的故事竟落在老夫头上?真是……成何体统!” 他差点没忍住想学学那些话本主角喊一声“贼老天”,但张道陵的修养让他硬生生憋了回去,只是嘴角抽搐得更厉害了。

(顾炎武:我一代大儒,怎么就成了宗教领袖?这跨界幅度比吕布跳槽还离谱!)

不知过了多久,那灵魂层面的风暴渐渐平息。剧烈的头痛缓缓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沉重。他感觉自己的灵魂像是被强行塞进了一个不合身的袍服里,虽然勉强能动作,但处处透着别扭。

他(为了叙述方便,此后统称为“张道陵/顾炎武”)缓缓睁开了眼睛,第一个动作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和下颌——光洁无须。顾炎武的记忆里,自己可是蓄着一把象征气节和年龄的美髯!这让他顿时生出几分失落和不适,低声嘟囔了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这张天师,未免也……也太过清爽了些!” 这感觉,就像习惯了大氅的人突然换了短打,浑身不得劲。

他撑着还有些发软的双腿,尝试站起来。动作有些笨拙,差点被自己的道袍下摆绊个趔趄。“啧,这袍子,华而不实,行动不便。”他嫌弃地扯了扯宽大的袖口,随即意识到这是“自己”平日穿惯了的,只得悻悻作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汉:格物致癫请大家收藏:()东汉:格物致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走到丹炉前,伸手触摸那冰凉的炉壁。指尖传来的触感真实不虚,炉壁上那些云箓符文,在他眼中似乎也隐隐流动着难以言喻的韵律——这是张道陵残留的灵觉在起作用。但同时,顾炎武的理学思维也在飞速运转,试图用“气”、“理”来解释这种现象,内心戏十足:“此物看来非凡铁,符文似有牵引天地微茫气机之效?嗯,需得研究研究,若能明其理,或可用于民生……”

“炼丹……长生……”他低声自语,声音带着张道陵的清越,却又糅合了顾炎武的沉郁,“虚妄之事,于国于民何益?若炼丹真能长生,秦皇汉武何在?怕不是都成了灰灰!” 他想起自己当年考证古籍时,就对那些追求长生的帝王颇多讥讽,此刻更是感同身受。他的目光扫过案几上的朱砂与草药,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些物事,耗费民力,于苍生饱暖、社稷安定,并无实质帮助。乱世将至,若只求个人超脱,或沉迷于虚无缥缈的方术,岂非背离了“道法自然”、“济世度人”的根本?他随手拿起一块色泽赤红的丹砂,在指尖捻了捻,又嫌弃地放下,仿佛沾了什么脏东西,还下意识地在道袍上擦了擦手(这个动作完全是顾炎武的下意识,做完他才意识到这行为对“天师”形象有损,不由得老脸一热),嘀咕道:“此物毒性不小,长期服用,怕是‘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前人早有明训,怎地还如此痴迷?” 这话既是对张道陵以往行为的批评,也是对历史上所有求仙问药者的吐槽。

(顾炎武:让我这个实用主义者来当道士,简直就是让会计去当诗人——专业完全不对口啊!)

他的视线最终落在了那几卷散乱的帛书上。其中一卷摊开着,上面是他(张道陵)此前正在研读的《太平经》抄本。上面有关于“均贫富”、“致太平”的朴素思想。

看到此处,顾炎武的意识猛地一动,如同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

“均贫富……致太平……”他喃喃重复着,眼中闪过一丝越来越亮的光彩,之前的郁闷和不适似乎都冲淡了不少。此间教义,并非全然空谈,其中亦蕴含了些许上古先民对公平世道的向往。只是后世子孙,或偏重于符箓斋醮,或流于清谈玄理,反而将这最根本的“经世”内核遗忘了。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绝佳的载体,一个可以将他“经世致用”思想播撒出去的平台!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舞台!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甚至差点没忍住想拍一下大腿赞一声“妙啊”!但考虑到天师形象,他只是用力握了握拳,指节发出轻微的脆响。

他踱步到窗边,推开木窗。外面是连绵的青山,云雾在山腰缭绕,如同一条条玉带。山脚下,隐约可见依山而建的房舍,那是依附于天师道的道民聚居之处。几缕炊烟袅袅升起,与云雾交融,透出一种宁静的、田园诗般的意味。

然而,张道陵/顾炎武知道,这宁静只是表象。中原大地,烽火连天,董卓暴虐,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蜀中之地,因山川阻隔,暂时偏安,但乱世的洪流,迟早会席卷而来。他仿佛已经听到了远方传来的金戈铁马之声,看到了饿殍遍野的惨状,一股属于顾炎武的忧愤之情油然而生。他下意识地想象,若是此刻有那祸国殃民的董卓站在面前,他会不会也忍不住想效仿一下吕布(虽然他鄙视其为人)来个“匹马斩将”?这念头一闪而过,他自己都觉得有些荒唐,摇了摇头。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当年在《日知录》中写下的文字,此刻如同惊雷般在他心中回荡。此处的“天下”,不就是这即将倾颓的汉室江山,这饱受苦难的华夏生灵吗?

他,顾炎武,既然阴差阳错来到了这个时代,成为了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天师道领袖,岂能再如以往那般,只专注于丹炉与经卷?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混合着学者发现新课题般的兴奋感,在他胸中激荡。他甚至下意识地开始在心中规划,思维发散开来:“嗯,首先需深入调研蜀中民情,评估土地、人口、物产资源,整顿道务,去芜存菁,推广农桑、水利、匠作等实学……说不定还能试着搞点高产的作物?嗯……这时代好像还没有红薯玉米……可惜可惜。那就先从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开始!” 想到可能面临的阻力和不解,他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升起一股挑战的**,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与人辩论经义的场景,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如同这鹤鸣山的晨雾般,将他缓缓包裹。

正在此时,丹房外传来一阵恭敬而略显急促的脚步声,随即是一个年轻而略带焦急的声音:

“天师!您可安好?弟子听闻丹房内有异响……”

话音未落,一名年约二十、眉目清秀、身着青色道袍的年轻弟子已快步走入房内。他是张道陵的亲传弟子之一,名为赵升,性子算是沉稳,颇得信任。此刻他脸上写满了担忧,额角还带着急跑过来的细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汉:格物致癫请大家收藏:()东汉:格物致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升进得房来,见张道陵/顾炎武安然立于窗边,先是松了口气,拍了拍胸口。但随即,他敏锐地察觉到师尊的气息与往日似乎有些不同。具体哪里不同,他又说不上来。只觉得那背影似乎更加挺拔,少了些以往的飘然出尘,多了份沉凝如山岳的厚重感。那侧影流露出的沉思,带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仿佛能穿透迷雾的锐利和……一种沉甸甸的力量,仿佛不是在看山看云,而是在审视整个天下的局势,在掂量着亿万生灵的命运。这让他不由得收敛了呼吸,放轻了脚步。

“天师,您……”赵升迟疑着开口,小心翼翼地问道,声音比刚才又低了几分,“可是炼丹……出了岔子?”他偷偷瞄了一眼冷冰冰的丹炉和散乱的药材,心中惴惴,暗想:莫非是炸炉了?可看着又不像啊。

张道陵/顾炎武缓缓转过身,目光平静地落在赵升身上。那目光不再仅仅是以往的慈和与超然,更多了一种洞察与审视,仿佛能一眼看穿他内心的那点小九九,让赵升没来由地感到一阵紧张,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

“无妨。”张道陵/顾炎武开口,声音平和,却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不过是静坐参玄,偶有所得,心神激荡所致。”他顿了顿,仿佛不经意地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这很正常”的随意,“嗯,悟到了些新道理,关于如何让道众们吃饱饭、穿暖衣、孩子有书读的道理。” 他故意把“孩子有书读”也加了进去,想看看这弟子的反应。

赵升眨了眨眼,嘴巴微微张开,彻底懵了。参玄悟道……和吃饱饭、穿暖衣、孩子读书有什么关系?这跨度也太大了吧!他感觉自己从小建立的修道观受到了冲击。天师以前悟道,不都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类的吗?今天怎么悟到田埂上、织机旁去了?

(赵升:师尊是不是修炼走火入魔了?怎么开始关心起柴米油盐了?)

张道陵/顾炎武没有理会弟子的呆滞,目光扫过那冰冷的丹炉,仿佛在看一件无用之物,淡淡道:“此炉,暂且封存。日后若非必要,不必再开炉炼丹。” 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说“今天不吃香菜了”。

“啊?”赵升愕然抬头,眼睛瞪得溜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炼丹乃是天师道的重要传承,师尊更是此中高手,平日对此颇为重视,为何突然……他忍不住脱口而出,声音都变了调:“天师,那……那之前投入的珍贵药材,还有那炉快炼成的‘五石散’……岂不是……岂不是都废了?” 那可都是好不容易收集来的啊!他的心在滴血。

“倒了,或者找个地方埋了,肥田也行。”张道陵/顾炎武眉头都不皱一下,语气斩钉截铁,带着明显的嫌弃,“服食那等燥烈之物,非但不能延年,反而戕害身体,无异于饮鸩止渴。莫非你想学那何晏之辈,‘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结果如何?徒惹人笑耳,身死名裂!” 他引经据典,驳斥得毫不留情,甚至带着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心想:这玩意在明末都被批臭了,怎么在汉末还当宝贝?得赶紧刹住这股歪风!

赵升被噎得说不出话,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心中震撼无以复加。天师不仅停了炼丹,还直接把备受某些名士推崇的“五石散”批得一文不值,甚至连带着把何晏那样的大名士都鄙视了一番!这……这变化也太大了!简直是换了个……不对,是天师悟到了更高深的道理!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张道陵/顾炎武不再多言,他走到案几前,拿起那卷《太平经》抄本,轻轻拂去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动作带着一种对待经典的新鲜郑重感。

“赵升,”他唤道,语气不容置疑,带着布置重要任务的严肃感,“去将藏经阁中,所有关乎农桑、水利、匠作、医理、数算的典籍,无论帛书竹简,尽数整理出来,送至我房中。记住,是所有的。” 他特意强调了“所有”和“数算”。

“农桑……水利……数算?”赵升更加迷惑了,感觉自己的脑子今天有点不够用。这些都是世俗之学,与修行有何关系?他试探着问,带着最后一丝挣扎:“天师,您是要……炼制新的、关乎民生的法器?还是绘制祈雨、禳灾、保佑丰收的符箓需要参考?” 在他想来,天师突然要看这些,定然是为了更宏大的、庇护万民的法事做准备,说不定是要创造什么新的祈福仪式。

“非也。”张道陵/顾炎武的目光变得深邃,他走到赵升面前,虽然身高相仿,却带着一股无形的、源自知识和信念的压迫感,“道法自然,何为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姓安居乐业,仓廪实而知礼节,便是最大的自然,最上的功德!终日枯坐,空谈玄理,画符炼丹,若能解万民倒悬,拯黎庶于水火,我等又何惜此身?然其果真能乎?” 他的声音逐渐提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和一针见血的质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汉:格物致癫请大家收藏:()东汉:格物致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抬起手,指向窗外那云雾下的山野田畴,以及更远处若隐若现的村落,声音陡然变得激昂:“你看那山下道民,其所急者,非长生久视,非玄奥妙理,乃一餐一饭,一屋一瓦,免受兵燹之苦,子女平安长大耳!吾辈修道之人,若不能解此疾苦,终日只知画些鬼画符,炼些石头蛋子,空谈些玄之又玄,又有何面目受其香火供奉?与那‘何不食肉糜’之晋惠帝何异?!” 最后一句,他几乎是厉声喝问,声震屋瓦,连窗棂都似乎微微作响。

这一番话,如同九天惊雷,又似当头棒喝,震得赵升心神摇曳,面色发白,身体都不由自主地晃了晃。他自幼入道,所听所学,皆是斋醮科仪、存神练气、符箓丹药,从未有人将“道”与“百姓饱暖”、“仓廪实”、“免受兵燹”如此直接、如此尖锐、如此振聋发聩地联系在一起!但细细思之,回想山下道民生活之艰辛,再看那些高高在上、耗费巨大的符箓丹药和玄谈,只觉得师尊所言,字字诛心,却又字字在理!一种全新的、从未设想过的道路,似乎在他面前轰然打开!他仿佛能看到,未来天师道的方向,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变化让他感到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被点燃的激动!

“弟子……弟子明白了!”赵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与一丝隐隐破土而出的兴奋,恭敬地深深躬身行礼,几乎将身体折成了九十度,声音带着颤抖却无比坚定,“弟子这便去办!定将相关典籍,尽快、完整地呈送天师!”

看着赵升匆匆离去,甚至因为心潮澎湃、思绪纷乱,差点在门槛上绊了个结结实实的大跟头,好不容易扶住门框才稳住身形,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那背影竟有几分落荒而逃又义无反顾的意味。张道陵/顾炎武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平静。这弟子,心性不坏,倒是块可造之材,就是需要好好**一下。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远方,越过层峦叠嶂,仿佛看到了那中原之地的烽火狼烟,也看到了未来在这蜀中可能开创的全新局面。他的眼神复杂,有忧虑,有沉重,但更多的是如同磐石般的坚定。

他心中没有对他们的期待,只有一种孤寂却无比坚定的决心。无论这乱世有多少英雄豪杰,无论他们是秉持着旧有的观念还是偶然的灵感,他都必须走自己的路,用这“天师”的身份,为这黑暗的时代,点燃一丝“经世致用”的星火。这条路注定艰难,但他顾炎武,何曾惧过艰难?

他回到案前,铺开一卷新的空白竹简,取过毛笔,略一沉吟,饱蘸浓墨。笔锋落下,不再是云箓符文,而是端正有力、带着金石之气的汉隶:

“《日知新录》卷一:盖天下之理,不外于民生日用;圣贤之道,不离于布帛菽粟……”

笔锋稳健,力透竹简,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新的力量。一个融合了道家智慧与经世实学的新思想,在这鹤鸣山的云雾深处,悄然萌芽。窗外,一只仙鹤翩然掠过,发出清越的鸣叫,似乎在为这变革的伊始,献上第一声礼赞。

山风穿过窗棂,带来远方的气息,似乎也带来了一个时代即将转向的讯号。丹房内,只剩下笔尖划过竹简的沙沙声,沉稳而坚定,如同历史的车轮,开始缓缓碾向一个未知却又充满希望的方向。

(张道陵/顾炎武:先从扫盲和农业技术推广开始,我这天师道,要变成东汉版的“职业技术学院”了!)

(第二章 完)

喜欢东汉:格物致癫请大家收藏:()东汉:格物致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