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 > 第19章 萧条风里,国货潮

1929年的上海,春风裹着黄浦江上的湿冷,刚吹到朝歌膳房的青砖檐角,就被巷口洋布庄的“三折清仓”木牌截住了暖意。那木牌是松木板做的,漆皮掉了大半,靛蓝的“三折”二字被雨水泡得发虚,像片没精神的海。朱成碧站在案前揉面,面粉是荣氏“人钟”牌的,袋口印着浅蓝齿轮标,粗麻布的袋身磨得发亮,她伸手进袋时,指腹先捻了点粉——细腻得能顺着指缝飘,比洋面粉更筋道。

面团在瓷盆里转着圈,朱成碧的手很稳,掌心贴着面团反复按压,指节蜷了蜷,指尖在面团下轻轻划了个浅印,像随手捏的纹路,没人看见她指缝间闪过的一丝极淡莹光——那是个“匀面诀”,能让面粉和水融得更透,醒面时间能省半个时辰。她连指缝里的碎粉都捏出来揉进去,动作慢却细致,仿佛只是寻常的揉面习惯,只有陈玄路过时,眼角悄悄扫了下她的指尖,嘴角勾了勾——这小诀她用了几十年,还是喜欢藏在揉面的动作里。

“陈太太!张老板从菜场回来说,洋糖价跌得厉害!”阿强挑着空水桶跑进来,桶底沾着的烂菜叶蹭在门槛上,留下道湿痕。他穿了件新改的蓝布短打,领口缝着块“人钟”棉纱补丁,是朱成碧用膳房旧笼布拼的,针脚压得密,针尾都藏在布纹里。阿强现在不单挑水能稳当,还学着管账,朱成碧给他的小账本封皮粘了层油纸,边角磨得卷了,里面记满了食材价目,连“小米每斤一分二”都标得清清楚楚:“英商‘蜜蜂’牌洋糖,现在比咱们本地永泰糖厂的蔗糖还便宜两厘,张老板说,巷口‘福兴点心铺’都改买洋糖了,糖厂的王经理蹲在菜场角落抽烟,说再这样下去,工人都要断饷了。”

朱成碧停下揉面的手,用布擦了擦指尖的粉。布是杭绸的,洗得发白,还是当年从老家带来的。她走到账台前,翻开蓝布封皮的大账本,账本纸是商务印书馆的,厚实耐翻,里面夹着张永泰糖厂的订单,墨迹还新鲜,印着“每斤二分五,十斤起送”。她拿起毛笔,笔杆是紫毫的,握得久了,杆上有层包浆,在订单旁画了个圆,墨是“一得阁”的,研得细,圈画得周正:“让张老板下次还买永泰的糖,跟王经理说,咱们每月多订五斤,要是周转不开,账能拖到月底结。”

她转身往食盒里取豆沙包,刚蒸好的,还冒着热气。竹篾盒是陈玄编的,盒底有圈细竹纹,她把包子放进去时,指尖在盒底轻轻按了按——指腹蜷了蜷,悄悄掐了个“温贮诀”,能让包子半个时辰内都保持热乎。动作做得自然,像是在抚平盒底的褶皱:“阿福,你给王经理送过去,就说这包用的是他们家的糖,甜得正,客人都说比洋糖顺口,不齁嗓子。”

阿福应了声,揣着竹篾盒往外跑。他穿了双新布鞋,是巷口张鞋匠做的,鞋底纳了三十层布,鞋帮上还绣了个小元宝,朱成碧说“讨个吉利”。陈玄从后厨出来,手里提着个新编的竹蒸笼,笼屉是江南毛竹做的,竹纹里还带着点潮气,是他前几天趁歇业去郊外砍的。他把蒸笼放在案上,指尖敲了敲笼壁,又用细砂纸磨了磨笼屉的接缝,磨到竹面光滑了,拇指和食指悄悄捏了捏竹篾接头——指节弯了弯,掐了个“聚热诀”,能让蒸汽不往外跑,省柴火还能让馒头更暄。

“我跟张老板合计着,把蒸笼改小些,以前一笼蒸十个馒头,现在蒸八个,笼屉缝磨平了,蒸汽跑不出去,省柴火还能让馒头更暄。”他指了指后厨的水缸,缸是陶制的,上面有几道细裂纹,是去年冬天冻的,朱成碧用米汤混了点草木灰补过,“刚才挑水时看见巷口多了三个难民,是无锡来的,老太太牵着个小姑娘,还有个中年男人,说无锡面粉厂倒了,男人的兄弟跳江了,一家人没活路,只能来上海讨饭。咱们明天起,早上多煮一锅杂粮粥吧,给他们送过去。”

朱成碧点了点头,走到水缸边弯腰探了探水温,指尖在水面上虚点了下——指腹划了个小圈,掐了个“储温诀”,让缸里的水保持温乎,明天煮粥不用先烧热水。她又往灶膛里添了块松脂木,松脂木是陈玄从郊外捡的,烧得久还旺,烟还少:“让阿强去粮行买些小米、红豆,要本地产的,别买洋货,咱们自己的杂粮便宜还顶饿。”她擦了擦缸沿的水渍,“跟李老板说,要是能赊账,咱们多订些,等下个月杜先生的宴席结了账就还。”

阿强去粮行时,李老板正蹲在柜台后算账,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听阿强说要赊账,李老板皱了皱眉:“不是我不帮,今年生意难做,我这粮行也快撑不住了。”阿强赶紧掏出朱成碧让带的馒头,是刚蒸好的,用布包着,还热乎——朱成碧装馒头时,指尖在布包角捏了捏,掐了“温贮诀”。“李老板,您尝尝,这是咱们用荣氏的面粉做的,陈太太说,要是您肯赊账,以后咱们的杂粮都在您这买。”

李老板接过馒头,咬了一口,暄软得很,还带着点麦香:“行吧,看在陈太太的面子上,给你们赊十斤小米、五斤红豆,月底可得还啊。”阿强连声道谢,扛着粮往回走,心里琢磨着,陈太太的馒头就是不一样,走了半个时辰还热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隔天一早,天还没亮透,朝歌膳房的烟囱就冒起了淡烟。烟是浅灰色的,混着松脂木的清香,飘在巷口,像层薄纱。张老板在灶前烧火,他穿了件旧棉袄,是朱成碧前年给做的,领口磨得发亮,却洗得干净,棉花是新弹的,暖和。他咳嗽了两声,朱成碧递过去杯热茶,茶杯是“昌泰瓷坊”的粗瓷杯,杯身上印着朵青花,画得不太规整,却透着股实在。“张叔,您慢点烧,别呛着。”递茶时,她指尖在杯沿上虚点了下——指腹蜷了蜷,掐了个“润喉诀”,让茶水里多了点润气,张老板喝了,咳嗽果然轻了些。

朱成碧站在灶边,手里握着长勺,是铜制的,勺柄上有层包浆。她贴着锅底轻轻划圈,每划三下就往上提一次,把沉在锅底的米粒翻上来,火门调小半格,让粥在锅里慢慢咕嘟。她特意多放了把红豆,煮到皮裂肉烂,连汤都染成了浅红,看着就暖。煮到粥快好时,她指尖在勺柄上捏了捏——掐了个“匀味诀”,让红豆的甜气渗进小米里,不用额外加糖,粥也带着点甜。

“陈太太,粥好了!”张老板擦了擦额角的汗,用袖子擦的,袖子都湿了。阿强和阿福提着两个大木桶,是平时装醉蟹的,里里外外洗了三遍,连点卤味都没剩,木桶底还垫了块棉垫,是朱成碧用旧衣服改的,能保温。朱成碧用长勺舀粥时,动作慢,把沉在底的红豆都舀进桶里,免得客人盛不到。

第一个来的是无锡来的老太太,头发花白得像霜,用根蓝布条扎着,手里牵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小姑娘穿了件破棉袄,袖口露着冻得通红的小手,指甲缝里还沾着泥,手里攥着个空红薯叶包。老太太走到木桶边,声音发颤,像被风吹得晃:“姑娘,这粥……要花钱吗?俺们娘俩就剩两个铜板了,还是从家里带的,不知道在上海能不能用。”

朱成碧摇了摇头,给她递了碗粥,碗是“昌泰瓷坊”的,沿口有个小缺口,是上次阿福洗碗时不小心磕的,却擦得发亮,连碗底的花纹都能看清:“不要钱,您放心喝。孩子要是没吃饱,再给您盛一碗。”她看小姑娘盯着桶里的红豆,又从食盒里取了个小馒头,掰成小块放进小姑娘碗里,递馒头时,指尖在馒头上轻轻碰了碰——掐了个“软面诀”,让馒头更软,小姑娘没牙也能嚼动。

老太太接过粥,双手捧着碗,手冻得发紫,却紧紧护着碗,先给小姑娘喂了一口,自己才喝,眼泪滴在粥碗里,混着红豆汤,像滴进红水里的墨:“谢谢姑娘,谢谢姑娘……俺们从无锡来,孩儿他爹在面粉厂上班,厂倒了,欠了好多债,他就跳江了……俺们没地方去,只能来上海讨饭,昨天一天都没吃东西,姑娘您真是好人。”

朱成碧心里发酸,像被粥烫了下,又取了两个馒头,用块干净的布包好递给老太太:“您拿着路上吃,要是不嫌弃,以后每天早上都来,咱们有粥喝,还有馒头。”老太太千恩万谢,牵着小姑娘走了,走几步还回头看一眼,像是怕这粥是假的。

从那天起,朝歌膳房的晨粥就没断过。每天天不亮,两个木桶就摆在巷口石阶上,旁边放着摞粗瓷碗,碗都洗得干净,缺口的碗都放在下面,给客人递的都是完整的。谁饿了都能来盛,有的难民不好意思白吃,就帮着扫扫膳房的地,或者择择菜,朱成碧从不拒绝,还会塞个馒头当谢礼。

有天早上,来了个穿灰布短打的男人,约莫四十岁,个子不高,背有点驼,手上沾着面粉,指甲缝里都是,一看就是常年跟面粉打交道的。他站在木桶边没动,只看着朱成碧揉面,眼神很专注,像在看什么宝贝。等难民都散了,他才慢慢走过来,声音有点哑:“姑娘,俺看你揉面的手法地道,是真懂行的。俺以前是无锡面粉厂的师傅,叫老周,会做油面筋塞肉,还会做无锡酱排骨,要是不嫌弃,俺想帮你干活,管饭就行,不要工钱,俺只求有个地方住,能吃饱。”

朱成碧看他站得直,说话时眼神没飘,不像坏人,又瞥见他右手虎口处有道新伤,还在渗血,是揉面时被竹篾划的。“那你试试?把这团面揉成油面筋的胚子,要揉到不粘手,还得有弹性,煮出来不塌。”她递过去一团面,又取了块干净的布,递布时,指尖在他伤口上方虚点了下——指腹蜷了蜷,掐了个“愈创诀”,让伤口能快点好,别感染。

老周接过面,挽起袖子,掌心先沾了点干粉,然后握住面团,手腕转着圈揉,力道很匀,指腹反复按压面团表面,连边缘的小气泡都捏破了,动作熟练得很。没半个时辰,就揉出了十几个圆滚滚的面筋胚子,个个大小均匀,放在案上还能轻轻弹起,像小皮球。“姑娘,您看这样行不?”

朱成碧点了点头,心里松了口气:“你留下吧,管吃管住,每月给你两块银元,跟阿强一起管后厨的活,揉面、做点心都行。”老周眼眶红了,声音更哑:“谢谢姑娘,谢谢姑娘……俺厂里倒了后,老婆孩子还在乡下等着,俺都快没钱给他们寄粮了,您真是救了俺一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周确实能干,不光会做油面筋塞肉,还会做无锡酱排骨。他做排骨时,先把排骨用温水泡半个时辰,把血水泡出来,再用冰糖炒色,火候掌握得正好,糖色炒得金红,不苦不焦。炒好后加水焖,焖到肉烂骨不脱,酱汁浓得能挂在筷子上,连张老板都夸“比他老家的排骨还香”。客人尝了都说好,不少人特意来订,有的还说“要打包带回家给孩子吃”,膳房的生意渐渐缓了些,从每天卖三十笼馒头,涨到了四十笼。

可洋货的冲击还在。四月里,南京路上的洋布庄又挂出了“清仓结业”的木牌,靛蓝的洋布堆得像小山,上面落了层灰,却没多少人买——大家都没钱了,连洋布都买不起。荣氏面粉厂的王经理又来找朱成碧,这次穿的西装袖口磨得发亮,领口还有点脏,手里攥着本账本,账本纸都卷了边:“陈太太,现在洋面粉压价压得厉害,一斤才卖一分八,咱们的面粉要卖二分二,根本卖不动,仓库里堆了好多粉,工人都快断饷了,您能不能再帮着多推广推广?”

朱成碧给王经理倒了杯热茶,用的还是“昌泰瓷坊”的粗瓷杯,杯里加了片薄荷,是她前几天在郊外摘的,晒干了存着,能清热。“王经理,您别急。我给您写张单子,上面是咱们认识的商户,都是做点心、开面馆的,比如巷口的‘老张面馆’、‘福兴点心铺’,您去跟他们说,是我介绍的,他们要是订粉,我帮着担保,账能拖到月底结。”她又指了指后厨,老周正在揉面,面团在他手里像活了一样,“咱们还能一起做些点心,用您家的粉、永泰的糖,装在印着‘国货’的盒子里,卖到租界去——洋人们好奇,说不定能卖得好,也让他们尝尝咱们中国的点心,不比洋蛋糕差。”

王经理眼睛亮了,握着朱成碧的手连声道谢,手都在抖:“谢谢陈太太,谢谢陈太太……您真是咱们国货的救星,要是多些像您这样的人,咱们的国货肯定能卖得好。”

朱成碧让老周做了些馒头、豆沙包,还有栗子糕。栗子糕用的是本地铁栗,煮得软烂,压成泥,加了点永泰的糖,甜而不腻。她找陈玄做了些硬纸板盒子,盒子上印着“荣氏面粉·永泰蔗糖·朝歌手作”的字样,是陈玄用毛笔写的,字体苍劲,墨是“一得阁”的,干了之后不褪色。装点心时,朱成碧指尖在纸盒盖缝处按了按——掐了个“防潮诀”,让点心保持酥脆,不会受潮变软。

阿强和阿福推着小推车,去租界的洋人区卖。租界的洋楼很漂亮,门口有石狮子,洋人们穿着西装,戴着礼帽,好奇地围过来看。阿强有点紧张,阿福却很会说:“先生太太,尝尝咱们中国的点心,用的都是咱们自己的面粉和糖,好吃还健康。”有个洋太太尝了块栗子糕,眼睛亮了,用生硬的中文说:“好吃,比我家的蛋糕还软,不甜。”当场就订了十盒,说要送给朋友。

那天下来,小推车的点心卖了大半,阿强和阿福回来时,脸上都是笑,手里攥着不少银元:“陈太太,洋人们都喜欢,说下次还要订!”朱成碧笑着点了点头,心里踏实了些——这样荣氏的面粉和永泰的糖,就能多卖些了。

六月的天热得像蒸笼,柏油路被晒得发软,踩在上面能粘住鞋底,空气里都飘着股热烘烘的味。这天中午,阿福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的托盘都在抖,托盘里的碗差点掉下来:“陈太太,巡捕来了!说要查咱们的点心,看看有没有用洋货!”

朱成碧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下衣襟——她穿的月白布衫领口绣着细竹纹,是去年秋天做的,洗得发白却平整,针脚都藏在布纹里。她走到门口,看见两个巡捕站在台阶上,蓝色制服皱巴巴的,上面沾着汗渍,腰间的铜哨闪着冷光,手里的枪托在太阳下晒得发烫,像块烙铁。

“官爷,有什么事吗?”朱成碧笑着问,手里还拿着块刚做好的栗子糕,糕上还冒着点热气。

“奉命检查!看看你们的点心是不是用洋货做的!最近查得严,要是用了洋粉洋糖,就得封店!”领头的巡捕态度蛮横,声音像破锣,伸手就要掀旁边的食盒,动作粗鲁得很。

朱成碧赶紧拦住他,把栗子糕递过去:“官爷您尝尝,这糕用的是荣氏的面粉,永泰的蔗糖,都是咱们本地的货,没加半点洋糖洋粉。您要是不信,我给您看进货单子,上面都记着日期和商户名,还有王经理和李老板的签字。”她转身从账台取来账本,翻到食材采购页,翻页的手指顿了顿,指腹在账本边缘蹭了蹭——掐了个“安神诀”,让巡捕别那么急躁。

巡捕尝了口栗子糕,又翻了翻账本,手指在单子上划了划,脸色果然缓和了些:“嗯,味道是不错,单子也清楚,算你们规矩。以后继续用国货,别让人抓住把柄,不然下次可没这么好说话了。”说完就带着手下走了,脚步比来时慢了些,没那么横了。

关上门,朱成碧才发现后背的布衫都汗湿了,贴在身上,有点凉。陈玄从后厨跑出来,手里还攥着把擀面杖,是枣木的,擀得光溜:“没事吧?刚才我听见外面吵,还以为出什么事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