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 > 第23章 苦百姓

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 第23章 苦百姓

作者:吾妻浅仓唯 分类:武侠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22 09:06:11 来源:全本小说网

1934年的春阳来得燥烈,正月十五的汤圆甜意还没散尽,上海闸北的巷口就见不到半点雪痕。朝歌膳房墙角的腌菜缸底,倒还凝着层薄冰碴,被正午的日头晒得慢慢冒水汽,像极了巷子里难民们眼里的泪——刚擦干净,又忍不住漫出来。

朱成碧蹲在灶前添柴,松枝在铁锅底烧得噼啪响,火苗舔着锅沿,却暖不透空气里的焦躁。她往锅里撒了把碎红薯干,是上月从浙江逃来的难民手里换的,表皮皱得像老树皮,咬着却有股甜劲,“掺在粥里,能顶饿。”指尖掠过锅沿时,淡金色的“暖身诀”悄悄晕开,让稀粥就算放凉了,喝进肚里也能留股热意——最近来讨粥的人越来越多,晚来的总喝不上热的。

灶台上的粗陶碗摞得老高,碗沿沾着粥渍,是今早难民们用过的。阿福正蹲在旁边擦碗,少年的袖子卷到胳膊肘,露出冻得发红的小臂,“陈太太,米行王老板说,无锡、嘉兴那边旱得绝收,河底裂得能塞进拳头,连草根都被挖光了。”他手里的布巾磨得发亮,“今早去买米,糙米都涨到三十文一斤了,比上个月贵了一倍,王老板还说,再过些日子,怕是有钱也买不到。”

朱成碧起身拍了拍围裙上的柴灰,走到后院的米缸前掀开木盖——缸里的糙米只剩小半缸,缸底还铺着层杂粮,是去年秋天攒下的玉米和豆子。“粥熬稀点,多掺些井水,能多接济几个人。”她回头喊,“张婶呢?让她把后院的旧草席再铺些,昨晚又来十几个难民,都是从浙江逃来的,挤在柴房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话音刚落,张婶就扶着个拄拐杖的老婆婆进来了。老人穿的蓝布衫破得露了棉絮,布鞋磨得脚趾都露在外面,裹脚布黑乎乎的,渗着暗红的血。她怀里紧紧抱着个瘦得脱形的小女孩,孩子的脸蜡黄,嘴唇干裂得渗血,闭着眼睛,嘴里喃喃地喊着“水……水……”

“这是袁阿婆,从绍兴逃来的,”张婶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声音发颤,“说家里的三亩田全枯了,去年冬天就没下过雪,开春又没雨,稻种撒下去全晒死了。老伴饿死前,把最后半块糠饼塞给孩子,自己嚼观音土撑了三天,最后胀死在自家门槛上……”

袁阿婆听到“老伴”两个字,突然扑通跪在地上,拐杖摔在青砖地上发出闷响,“姑娘,求你给口热的,孩子快不行了……我老婆子贱命一条,死了就死了,孩子还小啊……”

朱成碧赶紧上前扶住她,膝盖刚碰到地面,就被袁阿婆的手攥得生疼——老人的手枯瘦如柴,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她转身舀了碗温粥,吹凉了递到孩子嘴边,又用指尖轻轻点在孩子眉心,一缕极淡的仙力缓缓注入:“别怕,孩子能救回来。”

孩子的喉咙动了动,终于喝下了第一口粥,眼睛慢慢睁开,怯生生地看着朱成碧。袁阿婆见状,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砸在青砖上:“谢谢姑娘,你是活菩萨啊……”

陈玄这时从巷口回来,灰布棉袍上沾着些草屑,左胳膊肘处还蹭了块黄土——是从租界外的难民营回来的。他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申报》,头条标题印得漆黑,旁边的小字却更刺眼:“浙西大旱,饥民载道,卖儿鬻女者日众,沿途饿殍相望”。

“租界里的甲戌全浙救灾会在募捐,”他把报纸拍在案上,声音沉得像铅块,“但捐的钱连买洋米的零头都不够。粮商们全在囤货,说要等南洋的米船到,到时候至少涨三倍价。刚才在难民营看见,有个妇人把三岁的儿子卖给了洋行买办,就换了两斤发霉的高粱米。”

他顿了顿,往门外瞥了眼,压低声音:“还有更糟的——日本特务在闸北查得紧。今早码头的王师傅偷偷跟我说,昨晚巡捕房抓了十几个‘共党嫌疑’,连带着抄了三家杂货铺,说是藏了秘密电台。现在街上全是穿黑衫的便衣,见了外地人就盘查,问不清来路就抓走。”

朱成碧手里的粥勺顿了顿,粥沫子溅在灶台上,很快凝成小水珠。她想起去年冬天送物资时见过的地下党联络员,总爱揣着个铜制烟盒,里面藏着用米汤写的密信。“咱们藏在腌菜缸底的草药,没被发现吧?”她问。

陈玄点头,走到腌菜缸边掀开木盖——缸里铺着三寸厚的粗盐,盐粒下藏着用油纸裹得严实的草药,是老魏上月从皖南送来的柴胡和金银花,“放心,用油纸裹了三层,上面压着咸菜,就算查到也只会以为是腌菜。只是以后送物资得更小心,杜先生说,日军在吴淞口加了岗,连板车都要翻查,连坛底都得敲敲。”

入夏后,天热得像着了火。上海的气温飙到了华氏九十九度,墙角的青苔全枯成了灰黄色,连井里的水都带着股热气,喝着像温吞水。朝歌膳房的粥厂从每天两锅改成三锅,锅也换了更大的,却还是不够分。

难民们挤在巷口的老槐树下,有的躺着呻吟,有的抱着孩子发呆,不少人身上长了恶疮,溃烂的伤口流着脓水,苍蝇围着嗡嗡转。张婶带着巷里的三个寡妇,坐在院里的树荫下缝草席,指尖被针戳得流血,就用唾沫抹抹,接着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昨儿个收了个女娃,才五岁,”张婶咬断针线,拿起另一根线,往舌尖上蘸了蘸,“娘在路上生了急病,咳嗽得厉害,没挺过来,就埋在路边的乱葬岗。孩子抱着娘的尸体哭了一夜,现在连自己叫啥都忘了,只知道跟着人走。”

阿强挑着水桶回来,桶沿的绳子勒得肩膀通红,印出两道深痕。桶里的水浑浊,还飘着几片浮萍——这是从三里外的臭水沟挑来的,井里的水早就不够用了,每天得排队才能打半桶。

“陈老板,李老板的布庄被查了!”他把水桶墩在地上,水花溅了一地,“早上路过时,看见日本兵把布全往卡车上搬,李老板拦着不让,被日本兵用枪托打了,现在躺在家里起不来。伙计说,是有人举报李老板私藏抗日物资,其实就是想抢他的布。”

陈玄一听,转身就要去看李老板,刚走到门口,就被两个穿黑衫的便衣拦住了。“干什么的?”领头的三角眼扫过他的棉袍,眼神像刀子,“最近闸北不太平,跟我们去巡捕房一趟,问话!”

陈玄攥紧袖底的仙力,指节泛白——他能轻易制服这两个便衣,但现在动手,只会给膳房和难民招来麻烦。正想找借口脱身,巷口突然传来骚乱,喊叫声、哭喊声混在一起。

“抢米啦!抢米啦!”有人喊。

两个便衣对视一眼,拔腿就往巷口跑。陈玄趁机拉着朱成碧躲进了旁边的杂物间,隔着木板缝往外看——几个难民冲进了巷口的粮店,抱着米袋就往外跑,粮店老板举着账本追出来,哭喊着:“我也是没办法啊!进价涨了五倍,再卖平价我要饿死了!”

巡捕很快赶来,手里的警棍往难民身上招呼,打得难民们头破血流,米袋掉在地上,白花花的米撒了一地。一个巡捕一脚踹翻粮店老板,吼道:“少废话!日军说了,敢哄抬物价的,一律抓起来!你这粮店,先关三天再说!”

粮店老板坐在地上,看着撒在地上的米,眼泪掉了下来:“关了店,我一家老小怎么活啊……”

“这世道,做买卖的难,逃难的更难。”朱成碧轻声说,指尖冰凉。

陈玄握住她的手,仙力传来些许暖意:“李老板的布没了,咱们就用旧衣服改棉衣;米不够了,就去郊外挖野菜掺着煮。总会有办法的,别慌。”

七月的一天,天阴得像要下雨,却没掉一滴泪。一个穿工装的年轻人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朝歌膳房。他的左臂缠着绷带,渗着血,脸上有块烧伤的疤痕,从额头一直延伸到下巴,看着有些吓人。

“能给口饭吃吗?”年轻人的声音沙哑,像是被烟熏过。

朱成碧递给他一碗粥,又拿了个冻豆包。年轻人接过,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差点噎着。缓过劲后,他才说自己叫阿贵,是从东北土龙山逃来的。

“日军强征我们去修机场,把我们关在茅草棚里,吃发霉的高粱米,每天干十五个时辰的活,”阿贵的牙齿咬得咯咯响,“有人累死了,就直接埋在机场底下,连块碑都没有。我们暴动那天,我爹为了掩护我,被日军的飞机炸死了……我逃出来时,身上还带着弹片,走了三个多月才到上海。”

他从怀里掏出块染血的粗布,上面绣着个极小的“安”字,布边已经磨得毛糙。“这是我在飞机堡的废墟里捡的,”阿贵的眼泪掉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应该是你们缝的棉衣碎片吧?张营长他们在长城打鬼子,我们在东北也在拼,可为啥日子还是这么苦?为啥鬼子还没被赶走?”

朱成碧接过布片,小心地收进账本里——账本里还夹着去年的枫叶和张营长的信。“因为我们还没放弃,”她轻声说,“只要有人还在拼,有人还在帮,就有希望。就算希望再小,也能撑着人活下去。”

那天晚上,陈玄把后院的柴火棚收拾了一下,铺了层稻草,让阿贵住了进去。阿贵会修农具,第二天就帮着膳房修好了漏水的粥锅,还在院角搭了个简易的灶台,让难民们能自己煮点热水。

入秋后,旱情没缓解,时局反而更乱了。日军在淞沪沿线修工事,强征民力,不少青壮年被拉去挖战壕,有的再也没回来。闸北的特务越来越多,经常半夜破门查户,手里拿着“可疑人员名单”,见了名字对得上的,就直接抓走。

有次特务查到了朝歌膳房,那天陈玄正好出去联系粮商,朱成碧正带着张婶和几个难民熬粥。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踹开门,身后跟着几个伪军,手里的军刀在灯光下闪着冷光。

“谁让你们私开粥厂的?”日本人指着锅里的粥吼,口音生硬,“全是共党探子!把粥掀了,人都带走!”

一个伪军上前就要掀锅,袁阿婆突然扑上去抱住他的腿,哭喊着:“别掀!这是孩子们的命啊!他们一天就吃这一碗粥,掀了他们会饿死的!”

伪军一脚把袁阿婆踹开,袁阿婆撞在腌菜缸上,额头流出血来,顺着脸颊往下淌。朱成碧眼里冒火,指尖的仙力几乎要破体而出——她能让这些人瞬间倒地,但这样一来,膳房就会被盯上,难民们也没了去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这时,巷口传来杜先生的声音:“太君,误会!这是我的产业,救济难民是租界允许的,我有备案。”

杜先生穿着西装,手里拿着个公文包,快步走进来,递上几盒日本烟,又悄悄塞了些银元给日本人。“这些都是安分的老百姓,不是什么共党,”他笑着说,“要是太君不信,可以去租界的工部局查备案,绝不会给太君添麻烦。”

日本人收了烟和银元,脸色缓和了些,对着伪军摆了摆手:“走!”

等人走后,杜先生擦了擦汗,对朱成碧说:“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日军在修吴福线、锡澄线的防御工事,早晚要动手,你们得早做打算,最好找个隐蔽点的地方,别太显眼。”

朱成碧点了点头,扶起袁阿婆,用布条帮她包扎额头:“谢谢您,杜先生。我们会小心的。”

十月的一天,终于下了场小雨,淅淅沥沥的,打在屋檐上,发出沙沙的响。雨不大,却缓解了些许旱情,巷口的老槐树也冒出了几片新叶。但这雨,却没能浇灭民间的苦难。

阿贵从码头回来,脸色很难看,“长江里漂着不少尸体,都是逃荒时翻船的难民。有个船家说,最近这段时间,每天都能看见十几具尸体,有的还抱着孩子,手里攥着半块干粮。”

朱成碧听了,心里发沉,转身把缸里剩下的米全倒进锅里,又加了些野菜和红薯干,熬了一大锅粥。刚把粥端出去,就看见个穿破棉袄的女人抱着孩子,跪在巷口的石板路上,手里举着个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卖女,换半袋米”。

孩子不过三岁,扎着两个小辫子,脸冻得通红,睁着大眼睛看着来往的人,手里攥着个布娃娃,娃娃的胳膊已经掉了一只。女人的眼睛红肿,嘴唇干裂,见人路过就磕头:“求求你们,买了我的孩子吧,给半袋米就行,能让我活下去就好……”

朱成碧走过去,蹲在女人面前,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递过去——是些铜板和几张纸币,“别卖孩子,跟我回膳房,有粥喝,还有地方住。钱你拿着,买点吃的,别让孩子饿肚子。”

女人愣了愣,突然抱着孩子哭起来:“你是菩萨转世啊……我也是没办法,孩子爹死在修工事的工地上,我带着孩子逃了半个月,就快饿死了,才想着卖孩子……”

朱成碧扶起女人,“别哭了,跟着我走,以后会好起来的。”

那天晚上,膳房的后院挤得满满当当,连柴房门口都铺了草席,住满了难民。陈玄在院里生了堆火,火苗跳动着,映着一张张疲惫的脸。阿贵给孩子们讲土龙山暴动的故事,说农民们拿着锄头、镰刀跟日军拼,虽然最后败了,却没人投降,“我们东北人,不怕鬼子,就算只剩一口气,也要跟他们拼到底!”

张婶坐在火边,缝着些小布偶,布偶的眼睛是用黑纽扣做的,虽然简陋,孩子们却很喜欢。她把布偶分给孩子们,“拿着,晚上抱着睡,能做个安稳的梦,梦里没有鬼子,没有饥荒。”

朱成碧和陈玄坐在门槛上,看着火光照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稍微好受了些。“李老板托人送了些碎布来,”陈玄轻声说,“是他从日军手里抢回来的,虽然碎,却能改些小棉衣,给孩子们穿,冬天快到了,别冻着他们。”

朱成碧点头,从怀里掏出账本,翻到新的一页,用铅笔写下:“十月十三日,收碎布二十斤,救济难民三十七人,其中孩童十人。”

账本的夹层里,那片从长城寄来的枫叶已经干枯,却依旧红得像火。朱成碧想起张营长的信,想起阿贵手里的布片,想起袁阿婆额头的伤口——这些细碎的光,在动荡的时局里,或许微弱,却支撑着人们熬过一个又一个黑夜。

十一月初,第一场冷雨落下时,天更冷了。巷口的风裹着雨丝,吹在人身上,像针扎一样疼。陈玄收到了一封从长城寄来的信,信封皱巴巴的,上面的字迹很潦草,是张营长的勤务兵写的。

“张营长在古北口战役中牺牲了,”信上写着,“临终前,他让我把这个交给你们,说谢谢你们送的棉衣和冻豆包,让弟兄们在长城上没挨冻、没挨饿。他还说,要是有机会,想再吃一口你们做的冻豆包,再喝一碗小米粥。”

信封里装着半块冻豆包,是去年朝歌膳房送的,虽然已经干硬,却还带着淡淡的豆香。朱成碧把冻豆包小心地收进账本,眼泪掉在纸页上,晕开了之前写下的“家国平安”四个字。

陈玄握住她的手,指尖的仙力温暖而坚定:“咱们得接着送,送更多的棉衣,更多的粮食。张营长他们没完成的,咱们帮着守下去。只要还有人需要,朝歌膳房的灯,就一直亮着。”

雨还在下,敲打着膳房的木窗,发出哒哒的响。锅里的粥还温着,草席上的难民睡得安稳了些,孩子们抱着布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朱成碧知道,这乱世的苦难还没结束,旱魃未退,烽火未熄,但只要朝歌膳房的灯还亮着,只要锅里的粥还温着,就总有希望在人间,像这雨夜里的火苗,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人心,撑着人们,等着春天的到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下来的日子,朱成碧和陈玄更小心了。他们把草药藏得更隐蔽,放在灶膛的夹层里,把送物资的时间改在半夜,用“避尘诀”掩盖行踪。阿福和阿强每天去郊外挖野菜,阿贵则帮着修修补补,张婶带着妇人们缝棉衣,难民们也互相帮忙,有的捡柴火,有的挑水,有的照看孩子——在这乱世里,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互相支撑着,熬过一天又一天。

十二月初,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雪不大,却下得很密,很快把巷口的石板路盖成了白色。朱成碧煮了锅红薯粥,分给大家,粥里加了些红糖,是杜先生送的。难民们围在火边,喝着热粥,聊着天,虽然日子苦,却透着股暖意。

袁阿婆抱着那个从绍兴带来的孩子,给她梳着小辫子:“等开春了,咱们就回绍兴,看看家里的田,说不定那时,鬼子已经被赶走了,日子也能好过些。”

孩子点了点头,手里攥着张婶缝的布偶:“我要跟阿婆一起回去,还要吃陈太太做的冻豆包。”

朱成碧听了,笑了笑,往孩子碗里又舀了些粥:“好,开春了,我给你做很多很多冻豆包,让你吃个够。”

雪还在下,落在屋檐上,堆起薄薄的一层。朝歌膳房的灯还亮着,锅里的粥还温着,缝好的棉衣堆在角落里,像一座小小的山。朱成碧知道,这苦难的日子还没结束,但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只要还有这盏灯,还有这锅粥,就总有熬出头的一天。

账本的最后一页,朱成碧写下:“十二月一日,雪,救济难民四十二人,棉衣三十件。愿来年,无旱无灾,无战无荒,百姓安康。”

写完,她把账本合上,放在灶台上,旁边摆着那片干枯的枫叶和半块冻豆包。火光映在账本上,照亮了“家国平安”四个字,也照亮了这乱世里,一点点微弱却坚定的希望。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