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泽水困,周原惊变(3)
一天十二时辰。
自夕时,夜半的扎营岐山;到夙时,戎胥劲旅急行后的战前休整;到旦时,天光初现的岐山骇响;到朝时,戎胥甸兵出岐山;到大食、日羞、日中,两师对阵厮杀;到昃(ze)时,退师结营;再到小食,造饭议策;而如今已是莫时,日薄西山,兵卒们喊了半个多时辰,已陆续返回营次。
氏族大多一日两食的习惯,晌午大食,傍晚小食,与时辰相应。
清晨因出兵匆忙,没能提前进食,大食又因袭城而错过,全师算是饿着肚皮一战,亏得近四千兵将大都是炼过巫武的精锐,若是征召的平民、农人,怕是早已饥肠辘辘,没了气力与士气。
天色渐暗,营中众人都清楚,该出的招已出,成败就在接下去的昏、住、夕、夙几个时辰,到得明晨旦、朝,便是决定强攻还是撤军的最后一刻。
岐城被落日的余晖覆了一层血色。
周伯未死的消息,在岐城传开,随着俘虏回城,相信得人越来越多,犹如水滴在滚油中爆裂开来。
或许这一切与平民、奴隶并无太大干系,但城内的各主要氏族却在焦躁惶恐中蚁动着。
众多姬姓族老以及周国重臣,纷纷求见于大妃太妊和大君子周昌。
最终,几位使者在一行周兵的护卫下,于日头落尽后,顶着星月迟迟离开岐城,前往戎胥大营。
大营各帐早被侍从燃起了浸过油脂的火把,生起了火盆,点起了油灯。
陶制的漏刻也接替了日冕,开始了夜晚时辰记录的司职。
中师大帐中,子羡居上,吴伯、戎胥甸等人与周使对面跪坐。
吴伯泰见到领头的两名族兄弟,虽不同脉,却也曾亲近。
一阵离别诉苦的寒暄后,激动道:“两位贤兄弟,如今贵为耆(qi)老,可要为兄弟我做主啊!
先君考立祀时,我与二弟的祀位还在四弟之前,我兄弟二人顾及与挚国的盟谊,才将周伯之位拱手相让。
四弟在岐,自然没话说,但如今四弟已获罪于商王,便该将其位归祀于我才是。
老位贤兄弟,在族中德高望重,与我也曾情深意厚,日后岐城,还请两位与我一同主持。”
“伯泰啊,商王既已封你了吴伯,你如今也贵为一国君伯了,何必对周伯之位念念不忘呢。”
其中更年长的耆老道。
却听另一年轻些的耆老道:“伯泰大哥背井离乡实在艰难,这落叶终要归根,人之常情啊!”
“贤弟真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伯泰虽说远走苗越,建了吴方,然而始终心系我姬周……”
吴伯泰说着说着,触景伤情,眼眶当真湿了起来,以手不停擦拭。
之后又是一番思乡之苦,吴地蛮荒之苦,亲族分离之苦的诉说,虽别有用意,但情却未必全假,不禁惹人唏嘘同情。
其间,子羡也不时以大义替吴伯说项,按照事先商议的种种言辞极力劝说两位周国耆老。
“岐城能挡我等一时,却如何能挡得一世?不说我大商兵多将广,就说崇国援兵一到,与我等合兵一处,岐城要如何抵挡?崇国最善攻城,众所周知,就算周师东返,又能挡得了几时?两位仔细考虑我等的提议,迎回伯泰,父王见周人安稳,必能宽恕周季历的不敬之罪,允其回周,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既解今日之困,又救回你家君上。”
耆老听到此处,果真意动不已,季历对周国的重要不可言喻,迎回便是此来谈判的首要重任。
但他们依然犹豫,引吴伯泰回周,会不会被季历视作背叛。
看出他们的顾忌,知道火候仍欠,子羡私自决定再添一把柴薪道:“恕我直言,吴伯如今年迈苍苍,哪有周季历那般身强体壮,在殷都里每日大鼎食肉,大爵饮酒。
若是两位仍有顾虑,我可请吴伯发下神誓,立季历为祀子,来日再归祀于季历一脉,如何?”
不提吴伯泰的惊讶,两位耆老是当真心动了。
其实这怕也是眼下最好的办法,公然对抗大商,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