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南京的梧桐树叶刚开始泛黄。林文澜的专列缓缓驶入下关车站,月台上早已等候着军政部的接待人员。与两个月前相比,这次迎接的规格明显降低,只有一名中校参谋带队。
"林司令,一路辛苦。"中校敬礼的姿态带着明显的敷衍,"何部长正在部里等候。"
林文澜不动声色地回礼,目光扫过月台角落。几个便衣人员正在暗中观察,其中一人手中的相机快门轻轻响动。
车队穿过南京市区,街道上熙熙攘攘,与东北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林文澜注意到,沿街商铺货品充足,市民衣着光鲜,仿佛战争从未发生过。
军政部大楼前,卫兵的检查格外严格。林文澜的配枪被要求暂时保管,随行人员也只能在接待室等候。
"文澜兄,别来无恙。"何应钦在办公室门口迎接,笑容中带着几分疏离。
"部长。"林文澜敬礼后坦然入内,"东北秋收已毕,特来述职。"
何应钦示意秘书倒茶,慢条斯理地说:"述职不着急。文澜啊,最近听到不少关于你的议论,说你...太过强势了。"
林文澜端起茶杯,嗅着龙井的清香:"文澜愚钝,请部长明示。"
"张副院长的事,你处理得太急躁了。"何应钦叹气,"还有粮食调配,军队口粮减半...这些决定都应该先请示中央。"
"当时情况紧急..."
"再紧急也要讲程序!"何应钦突然提高声调,"现在有人说你林文澜在东北搞独立王国,你让我怎么替你说话?"
办公室陷入沉默。窗外传来卫兵换岗的口令声,整齐划一。
林文澜放下茶杯,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部长,这是东北今年粮食产量的详细报告。如果不采取那些措施,现在至少会有五十万人挨饿。"
何应钦扫了一眼报告,语气稍缓:"你的苦心我明白。但是文澜,做事要讲究方法。这样吧,晚上我设宴为你接风,也请了几位同僚,大家把话说开。"
晚宴设在中央饭店宴会厅。到场的不只有军政要员,还有几位银行家和实业界人士。林文澜注意到,张副院长的座位被特意安排在他对面。
"文澜兄,久仰大名。"一位胖硕的银行家举杯敬酒,"听说东北现在商机无限啊。"
林文澜浅尝辄止:"战后重建,百废待兴。"
"正是!"银行家眼睛发亮,"我们银团有意投资东北矿业,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这时张副院长突然插话:"李经理有所不知,林将军对商人可是警惕得很啊。"
宴会气氛顿时微妙起来。林文澜平静回应:"文澜欢迎所有合法经营,但对发国难财的行为绝不姑息。"
"你!"张副院长脸色涨红。
何应钦急忙打圆场:"今天只谈风月,不谈公务。文澜,尝尝这道金陵盐水鸭。"
晚宴在尴尬中结束。林文澜回到下榻的中央饭店房间,发现桌上放着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只有一行字:"明早七点,玄武湖翠洲见。"
第二天清晨,玄武湖上薄雾朦胧。林文澜独自来到翠洲,一位身着长衫的老者正在亭中品茶。
"林将军,请坐。"老者做了个请的手势,"老朽姓陈,在监察院任职。"
"陈老找文澜何事?"
老者斟了杯茶:"将军可知为何这次来京处处受制?"
"请赐教。"
"有人要向美国人证明,东北离不开他们的援助。"老者压低声音,"所以你的任何自力更生的努力,都会被打压。"
林文澜心中一震:"为何要这样做?"
"利益。"老者意味深长地说,"美援经过层层盘剥,养活了多少人?如果东北能自给自足,这些人的财路就断了。"
"包括张副院长?"
"他只是台前的小角色。"
谈话间,湖面上一艘游船缓缓靠近。老者立即起身:"将军保重,记住:欲破此局,需借力打力。"
回到饭店,林文澜立即召见随行的杨文涛:"查这个陈老的背景,我要知道他是敌是友。"
当天下午,林文澜按计划到国防部汇报工作。在会议室里,他面对的是十余名高级将领和文官。
"林司令,"主持会议的陈诚开门见山,"请你解释东北的特别预算问题。"
林文澜打开准备好的文件:"特别预算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修复基础设施;第二,救济战争难民;第三,恢复工业生产。每一笔开支都有详细记录。"
"但是这些开支都没有经过中央审批!"一位财政部的官员质问。
"当时情况紧急..."
"再紧急也不能破坏财政纪律!"
争论持续了两个小时。林文澜据理力争,但明显感受到在场的多数人都带着预设立场。
散会后,陈诚单独留下林文澜:"文澜,你的难处我理解。但是...要懂得审时度势。"
"总长的意思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东北需要美援,这是现实。你的一些做法,让美国朋友很不安啊。"
林文澜终于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沉默片刻,突然问:"总长,如果我们一味依赖美援,将来拿什么保证国家主权?"
陈诚愣了一下,苦笑摇头:"你啊...还是太年轻。"
当晚,杨文涛带来了调查结果:"陈老确实是监察院的监察委员,以清廉正直着称。他与美国顾问团团长史迪威私交甚好。"
"史迪威..."林文澜若有所思,"安排一下,我要见他。"
与史迪威的会面安排在美军顾问团驻地。这个美国将军一如既往地直率:
"林,我欣赏你的能力。但是你必须明白,现在的中国需要朋友。"
"将军,中国更需要独立自主。"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史迪威点燃雪茄,"没有美援,你的部队连这个冬天都撑不过去。"
"我们可以自力更生..."
"用什么?"史迪威打断他,"用那些破旧的机器?用饥饿的士兵?林,接受现实吧。"
会谈不欢而散。但在离开时,史迪威的副官悄悄塞给林文泽一张纸条:"明日十点,中山陵。"
第二天,林文澜如约来到中山陵。在祭堂前,他意外地遇到了行政院孙院长。
"文澜,陪我走走。"孙院长示意侍卫退后。
两人沿着石阶缓缓而行。孙院长突然问:"你知道为什么先总理要把陵墓建在这里吗?"
"请院长指教。"
"这里俯瞰南京城,象征着他毕生的追求: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孙院长停下脚步,"但是现在,有些人已经忘记了这个理想。"
林文澜沉默聆听。
"你在东北做得对。"孙院长话锋一转,"但是方法要改进。记住,既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策略。"
"请院长明示。"
"下周一的内阁会议,我会提出增加对东北的拨款。你需要做的就是...适当让步,给某些人台阶下。"
回到饭店,林文澜仔细回味着孙院长的话。他明白,这是目前破局的最好方法。
周一的内阁会议果然如预期般激烈。但在孙院长的斡旋下,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东北获得特别拨款,但要接受中央派出的审计小组;美援继续,但林文澜有权决定具体使用方案。
会议结束后,张副院长在走廊里拦住林文澜:"林司令,好手段啊。"
"副院长过奖。"林文澜平静回应,"文澜只是为东北百姓请命。"
"我们走着瞧。"张副院长冷笑着离开。
当晚,林文澜登上了返回东北的专列。站台上,陈老悄然现身,递给他一个信封:"这里面是审计小组成员的背景资料,你好自为之。"
列车启动,南京的灯火渐渐远去。林文澜打开信封,第一行字就让他眉头紧锁:
"审计组长,张副院长外甥..."
他知道,回到东北后,还有更多的较量在等待。
(本章完)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