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 第41章 成都托孤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第41章 成都托孤

作者:兔子爱吃甜甜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29 14:20: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成都,大汉皇宫,寝殿之内。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六月十日。夏日的阳光,本该炽热,却怎么也穿不透这殿内浓得化不开的悲伤与药香。

龙榻之上,昔日纵横天下的汉中王,如今的大汉皇帝刘备,已是油尽灯枯。他那曾经仁厚有神的双目,此刻已然浑浊,气息微弱,面色枯槁,唯有那双眼睛,在看到来人时,偶尔闪过一丝不甘与牵挂。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弥留之际,他强撑着最后一口精神,命内侍急召丞相诸葛亮、镇东将军赵云(章武二年,刘备和孙权在陆瑁的斡旋下,为共同对抗曹魏而再度修好,赵云因此从夷陵调回成都)、以及中都护陆瑁入宫。他环顾四周,心中涌起无尽的遗憾。二弟关羽远在荆州,三弟张飞与太尉庞统,则共同镇守新附的雍凉之地(骠骑将军马超已于章武二年,在故土含笑病逝),他们,终是错过了这最后一面。

宫门轻响,内侍引着三人快步而入。

为首者,羽扇纶巾,一身素服,面容憔悴却眼神依旧清亮,正是丞相诸葛亮。他看着病榻上气若游丝的主公,那颗算尽了天下事的强大内心,此刻,却痛如刀割。

紧随其后的,是一位银甲虽卸、威风不减的老将军赵云。他一生追随,长坂坡单骑救主,汉水畔大破曹军,此刻,看着自己誓死守护的主公即将离去,这位常胜将军的虎目,早已被泪水模糊。

最后一人,青衫儒雅,眉宇间带着几分难掩的忧色,乃是陆瑁。他看着这位将他视为己出,给予他无限信任与荣耀的君王,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心中,是如山般沉重的悲痛。

三人抬头望见榻上枯槁的刘备,心中皆是一沉,疾步上前,跪倒在龙榻之前,哽咽难言。

“陛下……”

刘备缓缓地,转动着眼球,目光,依次从三位他最信任的肱股之臣脸上划过。

刘备微微摆手,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丞相,子龙,子璋,都起来。丞相,坐到朕身边来。”

诸葛亮依言起身,挪至榻边坐下。只觉身侧之人,生命的气息正急速流逝。刘备勉力侧身,枯瘦的手搭在诸葛亮肩上,轻轻拍了拍:“朕三顾茅庐,方得丞相。有卿相助,朕才得以匡复汉室,成此帝业……如今,大限将至,朕……自知之。”

他喘了口气,目光投向殿外:“后事,不得不托付于丞相。禅儿……他,唉……”一声长叹,道尽了担忧。

诸葛亮伏地再拜,泪水潸然:“陛下龙体为重,何出此言!”

刘备却摇了摇头,命内侍传召诸臣,又取来早已备好的纸笔,颤抖着写下遗诏,递给诸葛亮:“朕本想与诸卿……共讨国贼,兴复汉室……奈何,中道而别。太子刘禅,年幼识浅,丞相……务必,教之导之!”

诸葛亮与众臣皆泣不成声,叩拜于地:“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陛下知遇之恩!望陛下善养龙体!”

刘备示意内侍扶起诸葛亮,一手拭去眼角浊泪,另一手紧紧抓住他的手,目光灼灼:“朕,尚有肺腑之言,欲告丞相!”

“陛下请讲!”诸葛亮强忍悲痛。

刘备盯着他,一字一句道:“君之才,胜曹丕十倍,假以时日,必能安邦定国,廓清寰宇。若……若嗣子可辅,便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成都而代之!”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诸葛亮如遭雷击,瞬间汗透重衣,手足无措,猛地拜伏于地,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金砖上,声音嘶哑:“臣!安敢如此!臣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鲜血自额角渗出,滴落地面。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似欣慰,似决绝。他示意内侍将孔明扶起,复又坐于榻边,随即唤道:“禅儿,永儿,理儿,近前来。”

太子刘禅与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趋步上前,跪在榻前。刘备看着三个儿子,郑重嘱咐:“尔等谨记朕言!朕去之后,你兄弟三人,当视丞相如父,凡事请教,不可有丝毫怠慢!”言罢,命三人同拜诸葛亮。

刘禅等虽年少,亦知事关重大,恭敬叩拜。诸葛亮连忙避开,侧身受了半礼,哽咽道:“臣肝脑涂地,何能报陛下大恩于万一!”

随即,他的目光,又转向了陆瑁。

“子璋……”

“臣在。”陆瑁抬起头,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视线。

刘备眼中,是欣慰,是托付,更是一种期盼。

“朕,还有一事相托。”他缓缓地说道,“丞相,主政。而你,主军。”

“朕命你,与丞相,共为辅政大臣!丞相主内,你主外!朕,要你替朕,看着这天下,替朕,看着这大汉的军队!替朕,完成那未竟的,北伐大业!”

“朕,要你答应我!无论将来,发生任何事,你,与丞相,都要同心同德,如一人之身,辅佐后主,兴复汉室!”

“你,可愿意?”

陆瑁重重地,叩首于地,他的声音,因激动与悲伤而颤抖,却字字,都如同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烙印在这座即将失去主人的宫殿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臣,陆瑁,对天盟誓!必与丞相,同心辅政!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好……好……”刘备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赵云的身上。

“子龙……”

“臣在!”赵云哽咽道。

“你我相识于微末,追随一生,从不曾负我。”刘备看着这位白马义从,眼中,是兄弟般的,最后的嘱托,“朕去之后,这宫中内外,太子与二王之安危,朕,就托付给你了。你,要替朕,看好我的儿子,看好,这刘氏的江山血脉!”

赵云早已是泣不成声,他重重地叩首,已然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字。

交代完这一切,刘备仿佛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他的呼吸,变得愈发微弱。

他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们,又看了一眼这三位他最信任的,托孤之臣。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他口中,喃喃地,念着这八个字。那双浑浊的眼睛,望向了北方的天空,仿佛看到了,那遥远的,他一生都未能回去的,故都。

眼中的光彩,渐渐,熄灭了。

大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崩。

享年,六十有三。

哭声,瞬间,响彻了整个成都皇宫。

大殿之内,悲恸的哭声,渐渐低沉,化作压抑的抽泣。帝王的逝去,带走了一个时代。

诸葛亮顿了顿,他缓缓起身,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过依旧跪在地上的刘禅:“太子殿下,请节哀。先帝遗命,臣等必当肝脑涂地,遵从不悖。还请殿下暂回后宫歇息,保重龙体。待臣等安排妥当,再为先帝举行大殓,为殿下筹备登基大礼。”

刘禅尚沉浸在丧父之痛中,闻言只是茫然点头,心神俱裂,六神无主。他由内侍搀扶着,一步三回头地望向那冰冷的龙榻,与同样泪眼婆娑的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一同,踉跄着退下。

待新君的身影消失在殿门之后,那股强撑着的君臣礼仪之气,瞬间散去。诸葛亮的身子,微微一晃,几乎要站立不稳。

他转向陆瑁和赵云,整个大汉的重量,仿佛都压在了他们三人的肩上。未等他开口,陆瑁已上前一步,他的声音,因悲伤而低沉,却又带着一种临危不乱的,惊人的冷静:

“丞相,当务之急,有三件事,刻不容缓。”

“其一,严密封锁消息。即刻起,皇宫内外,由子龙的禁军接管,许进不许出。成都九门,立刻戒严。在局势未稳之前,陛下宾天的消息,绝不能泄露半点,以防宵小之辈,趁机作乱。”

“其二,立刻遣八百里加急信使,将陛下宾天及新君即位之事,并遗诏要点,以密信方式,分别告知荆州关将军、雍凉张将军以及汉中魏将军。”陆瑁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信中,必须以先帝与新君的共同名义,严令三位将军,以国事为重,严守辖地,不得擅离奔丧!特别是二将军与三将军,必须向他们阐明,荆州与雍凉,乃我大汉之两翼,不容有失!”

赵云亦抱拳道:“子璋所言极是。先帝新丧,人心浮动,边境绝不能乱!宫禁守卫,末将已加派心腹人手,定保万无一失。城中防务,亦需即刻重新布置。”

诸葛亮看着眼前这两位,心中那巨大的悲痛,仿佛被注入了一丝安定的力量。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宽慰:“子璋、子龙,思虑周全,亮,有所不及。此事便依二位之见,即刻办理。”

他强撑起精神,开始下达命令。他看向陆瑁,“子璋,拟定诏书,调配信使之事,事关重大,便劳烦你了。”又转向赵云,“子龙,城内禁军调动,弹压宵小,全权交由你负责,务必确保成都安稳如山。”

陆瑁应道:“丞相放心,瑁必办妥。”他接过这沉重的任务,目光却不经意地转向殿外那淅沥的雨声,仿佛想起了什么,若有所思地说道:“只是,丞相,方才陛下那句‘君可自取’……虽是君臣之间的肺腑之言,却也石破天惊。当时殿中人多耳杂……”

诸葛亮心中一凛,他瞬间明白了陆瑁的顾虑。帝王临终的托付,既是无上的信任,也可能成为最致命的政治流言。他看了一眼不远处,那些垂手侍立的内侍和远处隐约可见的宫女身影,沉声道:“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先帝已知。自今日起,断不可再入第五人之耳!若有流言蜚语,散播于外,定斩不饶!”

他语气严厉,目光如电,冷冷地扫过殿内残存的几名内侍。那几名内侍早已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伏在地,头也不敢抬,连称“奴婢不敢”。

赵云亦沉声道:“丞相放心,末将麾下,若有妄议国事者,一律军法从事!”这位老将军的声音,如同冰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

看着这般景象,陆瑁微微一笑,气氛稍缓:“丞相与子龙不必过于忧心。我等三人,同受先帝托孤之重,情同手足,心意相通,些许跳梁小丑,谅也翻不起大浪。只是防微杜渐,总归是好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计议已定,三人立刻分头行动。

随即,赵云走到殿门处,对着早已在外等候的一名禁军校尉,低声下达了一连串指令:“传我将令,宫城四门,即刻起加派一倍心腹人手,盘查所有进出,务必严密,一只苍蝇也不许随意飞出去!皇城之内,所有巡逻队增加一倍频次,尤其要留意各王公大臣的府邸动静。若有聚众喧哗、无故生事者,不必请示,立斩不赦!”那校尉听得心中一凛,知道事态严重,不敢有丝毫怠慢,重重一抱拳,领命,快步离去。

安排完这一切,赵云回过身,看着不远处,陆瑁已经铺开竹简,开始奋笔疾书,草拟那几封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密信。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佩剑,低声嘟囔了一句:“唉,某还是更习惯在沙场上使枪,这些调兵遣将、勾心斗角的文书功夫,光是听着就头疼。”

他的声音虽轻,却还是被耳力过人的陆瑁听见了。陆瑁在书写的间隙,回头看了他一眼,见这位老将军一脸的无奈,嘴角难得地弯起一丝弧度,用一句玩笑话,稍稍缓解了这压抑的气氛:“子龙,如今你我皆是托孤重臣,以后恐怕少不得要让你多费心这些‘头疼’之事了。”

赵云苦笑一声,倒也没再多言,他知道陆瑁说的是事实。

另一边,诸葛亮缓缓走到龙榻前,他弯下腰,最后一次,仔细地看了一眼刘备那张已经安详的面容。他伸手轻轻地,整理了一下覆盖在他身上的锦被,动作是那样的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他的长眠。

他低声道:“陛下,您,好好歇息吧。剩下的,都交给我们了。”

仿佛是回应他的话语,窗外的雨声渐歇,天光终于透过窗棂,在大殿内那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了斑驳的光影。黑暗正在退去,黎明,即将到来。殿外,隐约传来了焦急等待的官员们低声议论和脚步移动的声音。他们,需要一个答案。

诸葛亮缓缓转过身,他脸上的悲伤,已被一种无比的肃穆与沉静所取代。他,是大汉的丞相,是这座风雨飘摇的帝国,最坚固的顶梁柱。

“子璋,信使派出后,你即刻拟定安抚百官的文告。子龙,宫禁之事安排妥当后,速来前殿与我汇合。我们……该去见见百官,宣读遗诏,主持大局了。”

陆瑁头也不抬,笔走龙蛇,口中应道:“丞相放心。”

赵云亦重重抱拳:“末将遵命。”

三人最后一次,默契地望了一眼龙榻,然后不再有丝毫犹豫,迈着沉稳的步伐,一前两后,昂首走出了刘备的寝殿,迎向外面那个风雨飘摇,却又必须由他们三人,共同支撑起来的大汉天下。

殿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

三人步出寝殿,沿着那条湿漉漉的回廊,向着处理政务的前殿走去。这条路,他们曾无数次与先帝一同走过,商议国是,指点江山。而今日,却只剩下他们三人,脚步沉重,心情,比这阴郁的天色还要压抑。

沿途遇到的宫娥内侍,无不垂首屏息,噤若寒蝉,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偶有低低的啜泣声从宫殿的角落传来,又很快被这更大的寂静吞没。

赵云走在稍后,他那双曾在万军丛中七进七出的目光,此刻如鹰隼般扫过廊柱后的每一处阴影和每一个躬身行礼的侍卫,他的手始终紧紧按在剑柄上,那冰冷的触感,让他保持着绝对的警惕,无声地昭示着此刻的局势,不容任何差错。

陆瑁则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他留意着前方殿宇廊檐下聚集的身影。满朝的官员们已经得到先帝病危的消息,三三两两聚在那里,交头接耳,面色各异。

他看得分明,太傅许靖等一众老臣,有人掩面悲戚,为先帝的离去而痛心疾首;大部分中层官员,则是一脸茫然失措,为大汉的未来感到担忧;也有人眼神闪烁,目光在他们三人身上来回游移,不知在盘算些什么。他心中冷哼一声,国丧当前,总有些心思活络之辈,想要在这权力的真空中,为自己谋取一份利益。

行至殿前,早已等候在此的官员们见到三人出来,议论声戛然而止,纷纷肃立,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为首的诸葛亮。大殿内鸦雀无声,只余下众人沉重的呼吸声和那份令人窒息的期待。

诸葛亮面容沉静,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运筹帷幄、不动如山的丞相。他步履稳健地走上殿前台阶,转身面向众人。他没有立刻开口,而是让目光,如同和煦而又威严的阳光,缓缓扫过一张张熟悉或不甚熟悉的面孔,将所有人的神情尽收眼底。那目光带着巨大的悲伤,却又有着山一般的沉稳,让原本有些骚动不安的气氛,瞬间凝固了下来。

“陛下……”

诸葛亮的声音响起,“于今日巳时三刻,龙驭上宾。”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哀嚎和哭泣。仿佛是约定好了一般,巨大的悲痛,瞬间冲垮了所有人的理智。几位追随刘备半生的老臣,更是捶胸顿足,泣不成声,当场昏厥了过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诸葛亮静静地站着,他没有制止,而是任凭这属于君臣、属于故旧的悲伤情绪,在大殿内弥漫了片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他们,对先帝最后的告别。

片刻之后,他缓缓抬手,轻轻一压,示意安静。那动作,带着一种无声的力量。哭声渐止,众人皆抬起通红的泪眼,望向这位先帝亲口托付的丞相。

他们知道,大汉的天,没有塌。因为,这根顶梁柱,还站在这里。

“国不可一日无君。”诸葛亮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亮与坚定!

“先帝弥留之际,已降下遗诏。”

诸葛亮从袖中取出那份沉甸甸的诏书,双手捧着,神情肃穆,缓缓展开。随着卷轴的展开,那熟悉的,属于先帝刘备的笔迹,映入了众人的眼帘,仿佛帝王最后的威严,依旧笼罩着这座宫殿。

诸葛亮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庄严而沉痛的语调,朗声宣读:

“诏曰:”

“朕以菲薄之德,荷蒙天地,继承大统,志在扫清奸佞,未能刬除国贼,兴复汉室,恢复祖宗之业。然天不假年,中道而别,憾恨良深,盖天命也。”

“太子刘禅,天性仁厚,宅心慈和,仁孝聪慧,足以抚慰万民,可继朕位。望尔等文武,尽心辅佐,勿负朕望。”

“丞相诸葛亮,王佐之才,忠贞謇謇,自朕三顾茅庐,言听计从,至今十数年,未尝有失。实乃我大汉之社稷之臣。特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总领朝政,凡军国大事,皆与决之。”

“中都护陆瑁,智勇兼备,屡献奇策,北定雍凉,南安荆楚,功高盖世。特命其为辅政大臣,统内外军事,辅丞相以安社稷。军务之上,可便宜行事。”

“中护军赵云,乃世之虎将,宿将忠勤,追随朕于患难,一生未尝有负。特命其掌宫中禁军,卫护京师,以保新君及宗室周全。”

“……大将军关羽,车骑将军张飞,乃朕之手足,国之柱石,当各守封疆,以固国本。雍凉新附,当以安抚为上;荆楚之地,当谨防东吴。其余文武,如太尉庞统、大司马徐庶、司徒许靖等,皆国之栋梁,各依其职,同心戮力,共保大汉江山。”

“丧事从简,国事为重。天下臣民,各安本分,无需过度悲戚。朕虽身死,然兴汉之志不灭!望后世子孙,与我股肱之臣,能承朕之志,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则朕死亦瞑目矣!”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殿下百官,听完遗诏,心中再无半分的疑虑与揣测。

“臣等,谨遵先帝遗诏!”

以许靖为首的百官,齐齐跪倒在地,对着那份遗诏,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陆瑁感受到几道探究的目光,面色不变,只是微微上前一步,与诸葛亮并肩,朝着众臣拱手:“先帝隆恩,瑁愧不敢当。今后必与丞相、子龙将军及诸位同僚,戮力同心,上报先帝知遇,下安黎民百姓。军务之事,有劳诸位将军鼎力相助。”他的话语谦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度。

诸葛亮接口道:“先帝新丧,礼制为重。即刻起,成都全城缟素,百官按制守灵。丧仪具体事宜由太常负责,务必周全,不得有误。”

“其余各部司,政务不可停滞,当各司其职,维持运转。”

诸葛亮目光再次扫过全场,“国丧期间,若有趁机作乱,或玩忽职守者,定严惩不贷!”

赵云适时地向前一步,手按剑柄,环视众人,虽一言不发,那股久经沙场的凛冽气势已让不少人心头一凛。 “丞相,中都护,将军,”一位官员上前,“宫外百姓听闻风声,已聚集不少,是否需要……”

未等他说完,陆瑁便道:“无妨。传令下去,开启府库,于城中设数处粥棚,赈济贫苦。国丧期间,与民同哀,亦显朝廷体恤。至于聚集宫外者,好言安抚,告之新君已立,朝政稳固,让他们安心便是。”

诸葛亮赞许地点点头:“子璋此法甚好,便依此行事。” 安排已定,诸葛亮最后说道:“诸位,先帝虽去,但兴复汉室之大业未竟。我等当继承先帝遗志,辅佐新君,扫除奸佞,克复中原!任重道远,望诸君共勉!”

“臣等遵命!愿效死力!”殿内众臣齐声应诺,声音汇聚在一起,带着悲伤,却也透出了一股在骤变面前不得不凝聚起来的力量。 新的时代,就在这悲戚而肃穆的气氛中,正式开始了。

百官散去,各自处理被分派的事务,或准备丧仪,或安抚下属,或奔走联络。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