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 第49章 邓芝舌战孙权,汉吴重修旧好

建兴元年深秋,江南的天空低垂着厚重的云层,武昌城内气氛凝重。

西蜀使者邓芝的到来,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东吴朝堂激起了层层涟漪。孙权正与群臣商议如何应对这位不速之客,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思虑重重的面容。

"报——西蜀使臣邓芝已抵城外,求见大王!"

传令兵的声音刚落,朝堂上便响起一片议论声。孙权端坐龙椅之上,碧眼如炬,扫视群臣,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首席谋士张昭身上。

张昭捋着长须,缓步上前,拱手道:"大王,老臣以为,此人来意不善。"

"哦?爱卿何出此言?"孙权微微前倾身体,显出几分兴趣。

张昭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此又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那诸葛孔明深知大王与魏王曹丕已有盟约,故意派人前来挑拨离间,意图破坏我吴魏联盟。"

孙权眉头微蹙,沉吟片刻,问道:"当何以答之?若直接拒见,恐怕不妥;若见了他,又恐被其三寸不烂之舌所惑。"

张昭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油沸腾之时,可选身长面大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形成一条死亡之路。却唤邓芝入见。"

他的声音越发阴冷:"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直言他是来效仿郦食其游说齐国之举,然后依照齐王烹杀郦食其的先例,烹之!"

张昭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看其人如何对答。若他胆怯,则我等可轻而易举地将其吓退;若他强辩,则可借机除之,以绝后患!"

孙权听罢,眼中闪过一丝残忍的笑意。他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思索片刻,终于点头道:"好!就依爱卿之计。"

于是,权从其言,遂立油鼎,命人在大殿前搭起一座巨大的铜鼎,注入上等香油数百斤,下方燃起熊熊烈火。不多时,油已开始冒泡,热气腾腾,散发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息。

同时,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这些精挑细选的武士,个个身高八尺,膀阔腰圆,手持明晃晃的兵刃,面无表情地站立在从宫门到大殿的路上,形成了一条令人窒息的死亡走廊。

准备就绪,孙权端坐于龙椅之上,嘴角挂着一丝冷笑,召邓芝入宫。

邓芝站在武昌宫门外,望着那巍峨的宫墙,心中毫无惧色。

作为诸葛亮亲自挑选的使者,他深知此行的凶险。临行前,丞相道:"伯苗,孙权性刚而好自用,其麾下张昭等人,必会设计难你。无论他们如何威胁,你只需记住:大义在我,气势不可输!"

回想起丞相的嘱托,邓芝深吸一口气,整衣冠而入。

行至宫门前,一幅令常人胆寒的景象映入眼帘: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个个身材魁梧,面容冷峻,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寒光闪闪,直列至殿上。这些武士目光如刀,紧盯着邓芝的一举一动,似乎随时准备将这位不速之客碎尸万段。

邓芝心中了然:这是东吴设下的第一重心理关卡,意在以武力震慑,使他心生畏惧,乱了方寸。

然而,邓芝晓其意,并无惧色。他挺直腰杆,目不斜视,昂然而行。那从容不迫的步伐,那泰然自若的神情,反倒使那些威武的士兵感到一丝不安——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为何如此镇定?

至殿前,更加骇人的一幕出现在眼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滚滚油浪翻腾,发出"滋滋"的声响,热气蒸腾而上,散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这巨大的铜鼎,显然是为他准备的!

左右武士以目视之,眼中满是幸灾乐祸之色,似乎在说:"看吧,这就是你的下场!"

面对这**裸的死亡威胁,邓芝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惧色,反而微微而笑。那笑容中,既有对死亡的蔑视,也有对东吴如此小家子气的嘲讽。

近臣引至帘前,邓芝站定,目光如炬,直视前方那垂下的珠帘,帘后隐约可见一道威严的身影——那正是东吴之主孙权。

按照礼节,臣子见君王,当行三跪九叩之礼。然而,邓芝长揖不拜,只是微微欠身,行了一个平等国家使节之间的礼节。

这一举动,立刻激怒了帘后的孙权。孙权令卷起珠帘,露出那张威严而又带着怒气的面容。他大喝道:"看见吾,为何不拜!"

面对孙权的怒喝,邓芝丝毫不惧,昂然而答道:"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这句话如同一记耳光,狠狠地抽在了孙权的脸上!在场的东吴文武百官,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这位西蜀使者,竟敢如此狂妄,直言蜀汉为"上国",而称东吴为"小邦"!

孙权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大怒道:"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他指着那口沸腾的油鼎,冷笑道:"可速入油鼎!"

这是**裸的死亡威胁!然而,邓芝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惧色,反而大笑起来,笑声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讥讽与不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人皆言东吴多贤,谁知今日一见,竟是如此胆小如鼠,谁想惧一儒生!"邓芝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刀,直刺孙权心窝。

孙权被这一笑激得怒火中烧,转怒道:"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邓芝目光如电,直视孙权,反唇相讥:"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大王若真有胆识,何不放下成见,听我一言?若我言之有理,大王采纳;若无理,再将我投入油鼎,又有何妨?"

孙权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冷冷地说:"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邓芝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回答:"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非为大汉谋利,实为吴国前程计。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愧,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失大国风范。他略一思索,即叱退武士,挥手示意那些持刀侍卫退下,又命人将那口沸腾的油鼎撤去。

随后,他命邓芝上殿,态度明显缓和,赐坐而问道:"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

邓芝见孙权态度转变,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他不急不缓地踱步上殿,在孙权示意的座位上坐下,目光炯炯地看着这位东吴之主。

邓芝道:"大王欲与汉和,还是欲与魏和?"

孙权沉吟片刻,谨慎地回答:"孤正欲与汉主讲和;但恐汉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邓芝听出了孙权话中的试探,心中了然。他知道,现在是展示自己辩才的时候了。

邓芝道:"大王乃命世之英豪,江东霸主,智勇双全;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治国安邦,无人能及;更有陆瑁,治军打仗,从未一败。汉有山川之险,有凉州骑兵,更有精良荆州谁水师,易守难攻;吴有三江之固,水网纵横。若二国连合,共为唇齿,互为犄角,进则可以兼吞天下,共讨曹魏;退则可以鼎足而立,各保一方。"

邓芝的声音越发铿锵有力:"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表面上看似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实则已埋下了亡国的祸根。魏必望大王朝觐,要求您亲自前往洛阳觐见,名为君臣相见,实为控制您的人身自由;求太子以为内侍,要挟您送太子入朝为质,名为培养感情,实为掌握人质。"

他的目光如炬,直视孙权:"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以您违背君臣之礼为由,发动战争;汉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大王如何抵挡!"

邓芝的分析,字字珠玑,句句见血,将孙权与曹魏结盟的后果,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看到孙权的脸色变了,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触动了这位东吴之主的心弦。

最后,邓芝以一种决绝的姿态,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说:"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这一举动,震惊了满堂文武!

孙权见状大惊,连忙从龙椅上跃起,急命止之,高声喝道:"使者留步!孤绝无加害之意!"

左右侍卫见状,迅速上前拦住了邓芝。孙权亲自走下台阶,拉住邓芝的手臂,满脸歉意道:"先生何必如此?孤只是一时气愤,并无真要加害之意。先生远道而来,乃国之重臣,岂能轻生?"

孙权转身,向群臣宣布:"撤去油鼎!摆设宴席!"随后,他请邓芝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后殿内,香茗飘香,美酒佳肴摆满了案几。孙权亲自为邓芝斟酒,态度恭敬,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傲慢与怒气。

孙权道:"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早有与汉主修好之心,只是碍于面子,一直未能启齿。孤今欲与汉主联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邓芝并未立即答应,而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孙权一眼,淡淡地说:"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一会儿要杀我,一会儿又要我做说客,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孙权道:"孤意已决,先生勿疑。"说着,他取出一方玉印,郑重地交给邓芝:"此乃孤之私印,请先生带回,交予汉主与诸葛丞相,以表孤之诚意。"

他又取出一封亲笔信,交给邓芝:"此信中,孤已表明愿与汉重修旧好,共抗曹魏之意。请先生转交。"

邓芝接过玉印与书信,仔细查看后,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大王既有此诚意,芝必将如实禀报我主。"

孙权又道:"先生此行,舌战群儒,令孤佩服至极。孤欲设宴款待先生,以表敬意,不知先生可愿留下一叙?"

邓芝摇头道:"国事紧急,不敢久留。芝须即刻启程,将大王之意,尽快传回蜀中。"

孙权理解地点点头:"既如此,孤不便强留。"他亲自送邓芝出宫,并派精兵护送,以确保邓芝安全返回蜀国。

邓芝带着孙权的玉印与书信,日夜兼程,终于回到了成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诸葛亮早已在相府等候多时。见邓芝平安归来,他欣喜若狂,连忙上前迎接:"伯苗,辛苦了!"

邓芝将孙权的玉印与书信呈上,详细汇报了在东吴的经历。诸葛亮听罢,不禁拊掌大笑:"不愧是伯苗!此行不仅完成了使命,还为我大汉赢得了尊严!"

次日,诸葛亮引邓芝入宫,觐见刘禅。

刘禅见邓芝平安归来,又带回了孙权愿意结盟的好消息,喜不自胜:"爱卿此行,功劳巨大!朕当重赏!"

邓芝谦虚地说:"臣不过是依照丞相之计行事,何功之有?"

刘禅笑道:"卿虽依计而行,但能在虎口脱险,舌战群儒,使东吴回心转意,实乃卿之功也!"说着,他命人取来一方金印,亲自授予邓芝:"朕封卿为'忠义侯',加官进爵,以彰卿之功绩!"

邓芝接过金印,感激涕零:"臣,不过是尽忠职守,何德何能,敢受如此厚赏?"

诸葛亮在一旁笑道:"伯苗此行,不仅解除了东线之忧,更为我大汉赢得了一个强大的盟友。此功不小,当受此赏!"

就这样,在邓芝的巧舌如簧之下,东吴撤回了进攻蜀汉的军队,并与蜀汉重新结盟。而诸葛亮的四路退兵之计也全部奏效,五路大军尽数退去,蜀汉转危为安。

后主刘禅在朝堂上,向文武百官宣布了这一喜讯:"多亏丞相运筹帷幄,邓卿舍命奔走,我大汉才能转危为安!诸位爱卿,当同心协力,共辅社稷!"

群臣齐声应和:"臣等愿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先帝托孤之重,自己肩负国运。如今虽然暂时化解了危机,但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他暗自下定决心: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后主,复兴汉室,匡扶社稷!

诸葛亮在相府设宴款待,席间,邓芝好奇地问道:"丞相,当初您是如何料定孙权会被我说服的?"

诸葛亮微微一笑:"孙权虽与曹魏结盟,但心中必有顾虑。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是一时被曹丕的甜言蜜语所惑。我料定,只要有人点明其中利害,他必会回心转意。"

邓芝又问:"那其他四路大军,丞相又是如何应对的?"

诸葛亮拿起羽扇,缓缓道来:"轲比能的羌兵,我已命张飞、马岱、庞德旧部联络各族,断其粮道,扰其后方,使其不得不退;孟获的蛮兵,我已令子龙摆下疑兵,做出我军主力南下之势,孟获多疑,必不敢深入;曹休一路,有魏延抵出兵东川也已无忧;至于魏主曹丕那路,子璋亲自前去,放眼当今天下,谁是子璋对手,若不是因为我国国力和魏国有差距,当初子璋也不会放弃攻打长安的机会。"

邓芝听罢,不禁感叹:"丞相真乃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诸葛亮摇头笑道:"非是神算,只是熟读兵法,了解敌情罢了。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只是比他们多想了几步而已。"

邓芝举杯,向诸葛亮敬酒:"丞相之才,天下无双!在下敬丞相一杯!"

诸葛亮也举杯相应:"伯苗此行,舍生忘死,功不可没!孤敬伯苗一杯!"

两人相视而笑,共饮此杯。

这一年,建兴元年秋,蜀汉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下,成功化解了五路大军的威胁,国势渐稳。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