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 第76章 安排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第76章 安排

作者:兔子爱吃甜甜圈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29 14:20:23 来源:全本小说网

陆瑁的脚步,停在了一处还算完整的院落前。这里曾是江陵的郡守府,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被烟火熏黑的墙壁。他没有进去,只是转身,面对着一路沉默跟随的姜维。夜风吹动他鬓角的白发,让他整个人看起来,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沧桑。

他看着姜维,那双刚刚还闪烁着坚定光芒的眼眸,此刻却流露出一丝复杂的、属于凡人的情感。

“伯约,”陆瑁的声音,比刚才在城楼上时,更加低沉,“你回长安,带着无当飞军回去。”

姜维一愣,急忙道:“大司马!江陵防务空虚,无当飞军乃是精锐中的精锐,理应留在此处,以防不测!”

“不。”陆瑁摇了摇头,眼神不容置喙,“江陵需要的,不是一支用来冲锋陷阵的奇兵,而是时间,是粮食,是能拿起锄头的百姓。无当飞军太宝贵了,他们的战场,不该是在这里修补城墙。你带他们回去,让他们休整,他们是我大汉的战略利剑,必须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脑中整理着千头万绪的国事,然后继续说道:“同时,你回去后,告诉陛下和丞相,潼关守将,让赵统去。他性情稳重,足以担当此任。赵广锐气有余,还需磨练,就让他继续留在无当飞军,跟着你,跟着丞相在长安多学学。”

这一连串的军事调动,让姜维意识到,陆瑁考虑的,早已不是荆州一地,而是整个大汉的国防全局。他默默地将这些名字和职务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后一字不落地禀报。

陆瑁从怀中,取出了一卷用火漆封好的帛书,递给了姜维。那帛书,显得有些沉重。

“我这封信,你亲手带给丞相。里面……有我自请罢黜大司马之职,以及恳请陛下,封我为荆州牧的请求。”

“安国还太年轻,他需要成长。我岳父走了,大哥也走了……这荆州,总要有关家的人来守。我,既是汉臣,也是关家的女婿。所以,我来守。”

“同时,你到长安后,派些可靠的人,将我的妻子关凤接过来吧。这里,毕竟是她的故乡,她也该……回家了。”

“至于我的两个儿子,就让他们留在长安。丞相是个好老师,跟着他,比跟着我这个只会打仗的父亲,要有出息得多。”

姜维再也忍不住,双膝一软,重重地跪了下去。他双手高高举起,接过了那封沉甸甸的帛书,如同接过了大汉未来的命运。

“大司马……”他哽咽着,声音嘶哑,“末将……末将姜维,谨遵钧令!必不辱使命!”

陆瑁伸手,将他扶起。他拍了拍姜维的肩膀,那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手,此刻显得格外有力。

“伯约,回去告诉陛下和丞相。荆州有我,他们可以安心。未来的十年,大汉的国策,不在于开疆拓土,而在于……生养百姓,充实国库,训练精兵。”

“未来的天下,比的不是谁的剑更利,而是谁的粮仓更满,谁的百姓更齐心。”

“这个道理,我刚刚才想明白。你,要替我把它带回去。”

姜维重重地点头,泪水划过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他对着陆瑁,行了一个最标准,也最沉重的军礼。然后,他没有再多说一句话,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了沉沉的夜色之中。

他的背影,带着决绝,也带着希望。

陆瑁站在原地,久久未动。他知道,从今夜起,他与姜维,这对曾并肩作战的师友,将一个镇守边疆,一个辅佐中枢,用不同的方式,去守护同一个梦想。

他抬起头,望向那轮残月。

月光下,江陵城满目疮痍,却又仿佛在废墟之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从今往后,他不再是长安城里那位高高在上的大司马。

他是荆州牧,陆瑁。

这片土地的,守护人。

归途是漫长而沉默的。

姜维率领着七百无当飞军,踏上了返回长安的道路。这支在战场上如同鬼魅的精锐之师,此刻却像一群失去了魂魄的孤狼。他们没有胜利的喜悦,每个人的藤甲上都沾染着洗不去的血污,每个人的眼中都倒映着江陵平原上那尸山血海的地狱景象。

他们是胜利者,却走出了失败者的姿态。

姜维骑在马上,背脊挺得笔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内心是何等的疲惫与沉重。怀中那封陆瑁亲手交付的帛书,仿佛有千斤之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一遍遍地回想着陆瑁在城楼下的那番话,每一个字都像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自贬荆州牧,将妻子接往险地,将儿子留在京城……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司马,以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为这个刚刚经历了一场惨痛胜利的国家,规划出了一条最艰难,也最务实的道路。

进入关中平原,景象便与战火纷飞的荆州截然不同。田野里,是已经收割完毕的麦茬,村落间,炊烟袅袅,有孩童在追逐嬉戏。这里的百姓,脸上带着安稳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或许还不知道,就在千里之外,一场决定国运的血战刚刚结束,他们此刻的安宁,是用十几万人的性命换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姜维的心,愈发沉重。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陆瑁的抉择。战争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守护这一方土地的安宁吗?如果为了胜利而将这份安宁也彻底打碎,那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大军抵达长安城外时,已经是数日之后。丞相诸葛亮,竟亲自率领百官,在城门外等候。

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依旧是羽扇纶巾,依旧是那般风度翩翩,姜维的眼眶一热,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单膝跪地。

“末将姜维,拜见丞相!”

他身后,七百无当飞军,齐刷刷地跪倒在地,甲胄碰撞之声,肃杀而悲壮。

诸葛亮没有立刻扶他,他的目光,越过姜维,扫视着他身后那支人数未减,却煞气尽敛的军队。他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血污,看到了他们眼中的疲惫与哀伤。

“伯约,起来吧。”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的颤抖,“此战……辛苦你们了。”

他亲自将姜维扶起,没有问战果,没有问伤亡,只是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臂。那一刻,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进入丞相府,屏退左右,只剩下诸葛亮、姜维二人。

姜维从怀中,郑重地取出那份帛书,双手奉上:“丞相,这是大司马让末将亲手交给您的。”

诸葛亮接过帛书,并没有立刻打开。他只是看着那火漆封口上,属于陆瑁的私人印记,久久不语。良久,他才轻叹一声:“子璋他……还好吗?”

姜维喉头一哽,将陆瑁的决定,以及在江陵城下的一番话,原原本本地,一字不漏地全部复述了一遍。从自请罢黜,到恳请留守荆州,再到对家人的安排。

书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烛火,在轻轻地跳动。

诸葛亮一直静静地听着,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到惊讶,到凝重,最后,化为一声悠长的,充满了复杂情感的叹息。

他缓缓地展开了那份帛书。信上的内容,比姜维口述的更加详尽,更加触目惊心。陆瑁用最冷静的笔触,分析了江陵之战的每一个细节,剖析了汉军的每一个得失。他对战损的数字,没有丝毫隐瞒,甚至将自己指挥上的“失误”——低估了魏军精锐的韧性,也一一列明,这一战丢了襄阳,他请求朝廷降罪。

信的后半部分,则是他对未来十年国策的构想。联吴、御魏、内修、生聚。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的教训,和对天下苍生最深沉的悲悯。

信的最后,是他的私人请求。笔迹,微微有些颤抖。

“……臣自知罪孽深重,无颜再立于朝堂。荆州乃北伐及东征重要前线,亦是数万将士埋骨之所。臣恳请陛下,允臣留于此地,为国守土,为亡魂守灵。”

“啪嗒。”

一滴浑浊的泪,从诸葛亮的眼角滑落,滴在了帛书之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

他一生算无遗策,稳坐中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但此刻,看着知己好友这封用血泪写就的信,这位智绝天下的丞相,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好一个陆子璋……”诸葛亮闭上眼睛,仰天长叹,“他这是要用自己的后半生,去为大汉,赎这一战的‘罪’啊!”

他明白了。陆瑁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自责。他是在用一种最决绝的方式,向天下所有人宣告:大汉的剑,可以锋利到斩断敌人的头颅,也可以温润到抚平自己的伤口。他要亲自去证明,大汉不仅能打赢战争,更能建设一个和平、富庶的家园。

“丞相,大司马此举……”姜维担忧地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缓缓睁开眼,眼中的泪光已经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决断。

“伯约,你做的很好。”他站起身,在书房中踱步,“子璋他,走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前面。他看到了,战争的尽头,不该是另一场战争。而是和平。”

“陛下那边,我去说。朝堂之上,我去分说。子璋的请求,我会全部奏请陛下恩准。不仅如此,我还要奏请陛下,拨付国库钱粮,全力支持荆州的重建!他要在前线为我们挡住风雨,我们就要在后方,为他备足粮草!”

“至于你,”诸葛亮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姜维,“你本是太尉,既然子璋请辞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那么我会奏请陛下,由你担任大将军之职。子璋不在长安,他的那份担子,你要帮我,也帮他,一起扛起来!”

姜维心神剧震,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仅仅是一名将领,而是大汉帝国未来的决策者之一。

他深深一揖,声音铿锵有力:“维,万死不辞!”

几乎在姜维抵达长安的同时,曹休兵败、十数万大军灰飞烟灭的消息,也如同插上了翅膀的瘟疫,传遍了洛阳。

太极殿内,气氛压抑得仿佛凝固了一般。

年轻的魏明帝曹叡,面色铁青地坐在龙椅上。他手中的一份战报,已经被他攥得不成样子。殿下,以大司马曹真、太尉华歆、司徒王朗为首的文武百官,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曹休,是他的族叔,是他亲手提拔的方面总指挥。

那十几万大军,其中五万更是跟随太祖、文帝南征北战的百战精锐,是曹魏帝国的脊梁。

如今,一战而没!

这对刚刚登基,意气风发,准备一展宏图的曹叡来说,无异于一记响亮到极致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的脸上!

“废物!一群废物!”

曹叡终于爆发了,他将手中的战报狠狠地摔在地上,发出了歇斯底里的怒吼:“十几万大军!十几万!竟然被陆瑁一个人打得全军覆没!夏侯霸呢?陈泰呢?他们是干什么吃的!朕的五万精锐呢!都死光了吗!”

殿下,无人敢应声。

“陛下,息怒。”陈群的声音,平稳而有力,在这充满暴怒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息怒?陈群你让朕如何息怒!”曹叡指着陈群,怒气冲冲地说道,“我大魏,何曾受过如此奇耻大辱!陆瑁!又是这个陆瑁!朕要发兵!朕要倾全国之兵,南下!朕要亲手宰了这个陆瑁,将他的头颅,挂在洛阳的城楼上!”

“陛下,万万不可!”陈群躬身一拜,斩钉截铁地说道。

“为何不可!”

“因为,这或许正是陆瑁想看到的。”陈群抬起头,目光直视曹叡,“江陵一战,蜀汉虽胜,亦是惨胜。据臣安插在江陵的细作回报,此战汉军伤亡,亦在五万以上,其主力荆州军团,几乎被打残。国库空虚,民力疲敝。此刻的蜀汉,就像一头受了重伤的猛虎,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

“此时此刻,他们最怕的,就是我大魏不顾一切,发动倾国之战。而陆瑁此人,最擅攻心。他越是做出胜利者的姿态,就越说明他内心的虚弱。”

曹叡的怒火,在陈群冷静的分析下,稍稍平息了一些。他皱眉道:“那依你之见,又该如何?”

“等。”陈群只说了一个字。

“等?”

“对,等。”陈群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等蜀汉自己犯错。如今,陆瑁自请罢黜大司马,远赴荆州为牧。这在臣看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向我大魏示弱,表达无意再战之心,以求喘息之机。其二,亦是蜀汉内部,君臣离心之兆!陆瑁功高震主,又与诸葛亮并称,焉能不被蜀主刘禅所忌?他名为守土,实为自保!”

陈群的这番分析,可谓是诛心之论。他将陆瑁高尚的抉择,曲解为了一场阴暗的政治斗争。但这番话,却恰恰说到了曹叡的心坎里。作为帝王,他最能理解那种对功高震主之臣的猜忌。

“陛下,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报仇。而是……比他们,更能忍。”陈群继续说道,“我们要在雍凉一线,加强防备,让诸葛亮不敢西顾。我们要在宛城、合肥,屯驻重兵,做出随时南下的姿态,让陆瑁和孙权不敢安枕。然后,我们要做的,是在国内,清查田亩,兴修水利,招募新兵,积蓄国力。”

“我们要等,等到蜀汉君臣相疑,等到东吴首鼠两端,等到我大魏的国力,恢复到足以发动一场,必胜之战的时候!”

“到那时,我们再南下,一举荡平江南,活捉陆瑁与孙权,以雪今日之耻!”

陈群的话,如同一剂镇静剂,彻底浇灭了曹叡的怒火。

“好……好一个‘等’字。”曹叡重新坐回龙椅,眼神变得阴沉而坚定,“就依你所言。传朕旨意,厚葬曹休,追封谥号。夏侯霸、陈泰……戴罪立功,命他们回襄阳,听候调遣。从今日起,大魏上下,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朕,倒要看看,谁,更能忍!”

洛阳的雷霆,最终化作了隐忍的乌云。

而在江东,建业。

孙权的心情,比曹叡要复杂一百倍。

他收到了两份战报。一份,是吕岱、全琮等人从江夏发回的,他们率残军返回了。而另一份,则是从江陵逃回的探子,带回的关于蜀汉惊天动地的消息。

孙权的第一反应是深入骨髓的恐惧。能将魏吴联军,在正面战场打得灰飞烟灭的蜀汉,其实力,究竟已经恐怖到了何种地步?陆瑁的用兵,竟已经神鬼莫测到了如此境界?

他看着地图上,从江陵到建业,那一马平川的长江水道,第一次感觉到了亡国的危机。如果……如果陆瑁顺势东下……

就在孙权寝食难安,召集张昭、诸葛瑾等人日夜商议对策之时,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

蜀汉的使者,到了。

而且,不是来宣战,也不是来示威。是来……吊唁的。

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上,蜀汉使者宣读了陆瑁的亲笔信。信中,陆瑁首先对在江夏之战中阵亡的东吴将士,表达了沉痛的哀悼。然后,他话锋一转,用一种平等的,甚至带着一丝商量的语气,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

“……魏强而吴、汉弱,此天下之公论。若吴、汉相争于荆州,则曹氏可坐收渔利,此智者不取也。今曹休虽败,魏之根基未损,不出十年,必将卷土重来。瑁不才,愿以江夏为界,与吴侯约为兄弟,十年之内,互不侵犯,共御强魏。不知吴侯,意下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信的最后,还附上了一份厚礼的礼单,全是名贵的蜀锦和药材,指明是赠予吴侯,并抚恤阵亡将士家属的。

这封信,在大殿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张昭为首的老臣,勃然大怒:“欺人太甚!陆瑁此举,名为结盟,实为恐吓!他陈兵荆州,俯瞰下游,却假惺惺地跑来议和,分明是没将我江东放在眼里!陛下,绝不可信!”

亲眼见证了江陵血战的诸葛恪,他出列说道:“陛下!张公此言差矣!臣以为,陆瑁此举,正是我江东的天赐良机!臣亲眼所见,汉军之强,已非吴下阿蒙。其战力之盛,意志之坚,远非我军可比。陆瑁之所以愿意议和,非不能战,实不愿战也!他这是给了我们一个台阶,一个宝贵的,休养生息的台阶!”

孙权碧绿的眼眸中,精光闪烁。他听着两派的争论,心中早已有了决断。

他是个现实到极点的君主。面子,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蜀汉使者面前,亲自将其扶起,朗声笑道:“陆大司马,真乃天下奇才也!其心胸,其远见,孤,佩服!请转告大司马,他这个兄弟,孤认了!十年之约,一言为定!孤,亦将备下厚礼,回访蜀汉,以固盟约!”

一场足以颠覆天下的危机,在陆瑁一封恰到好处的信件之下,消弭于无形。

天下,再次回到了那种微妙的平衡之中。

当长安的政令、洛阳的隐忍、建业的盟约,都随着时间,化为既定的事实时。荆州,这片被战争蹂躏得满目疮痍的土地,终于迎来了它迟来的春天。

陆瑁,正式就任荆州牧。

他没有举行任何盛大的仪式。就任的那一天,他只是换上了一身朴素的青色官服,带着几名随从,走出了江陵城,走进了田野。

他亲自将分地的文书,交到那些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儿子的妇人和老人手中。他看着他们那麻木的,充满悲伤的眼睛,用最温和的声音告诉他们:“朝廷没有忘记你们。你们的亲人,是大汉的英雄。从今天起,这些地,就是你们的了。好好种,好好活下去。”

他亲自扶起犁,在荒芜的土地上,划出了第一道沟壑。他告诉那些围观的,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流民:“只要你们肯留下来,肯拿起锄头,我陆瑁保证,不出三年,人人有饭吃,家家有余粮!”

他下令,将战争中缴获的魏军兵器,全部回炉,打造成农具。他用最直白的方式,向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宣告:战争,结束了。

起初,百姓们是怀疑的,是观望的。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苦难,见过太多的官老爷。但他们慢慢发现,这位新来的荆州牧,和他们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

他会坐在田埂上,和老农一起讨论今年的雨水。他会走进最破旧的茅屋,询问一户人家还缺几口粮。他的妻子,那位传说中武圣的女儿,会亲自带着侍女,在城里开设粥棚,教妇人们纺纱织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怀疑,渐渐变成了信任。观望,渐渐变成了希望。麻木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死寂的田野上,开始有了歌声。

荆州,这片浸透了鲜血的土地,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年后,一个黄昏。

关凤,来到了江陵。

陆瑁在码头上,亲自迎接她。夫妻二人,相隔一年,再相见时,没有拥抱,没有热泪。

关凤看着眼前这个清瘦了许多,鬓角风霜更甚的男人,只是微笑着,为他理了理被江风吹乱的衣领,轻声说:“夫君,我回来了。”

陆瑁握住她的手,那只曾经执掌天下权柄的手,如今已满是操劳的薄茧。他看着妻子那依旧明亮的眼眸,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欢迎回家。”

两人并肩,走在江陵城的街道上。街道已经重新铺设,两旁是新建的房屋,店铺里传出叫卖声,孩童们在追逐打闹。

他们登上了那座熟悉的城楼。

夕阳下,远处的田野,已经是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在晚风中摇曳。汉水,如同一条金色的缎带,静静地流淌。

“真美啊。”关凤靠在陆瑁的肩上,轻声感叹。

“是啊。”陆瑁轻声回应,“比我画过的任何一幅画,都要美。”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曹魏在北方厉兵秣马,曹叡的目光,如同饿狼,始终盯着南方。东吴的盟约,脆弱得像一张纸,随时可能被撕毁。统一天下的大业,依旧遥远得仿佛在天边。

但陆瑁的心中,却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坚定。

他改变不了三分天下的“大势”,但他可以改变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他可以为大汉,积蓄起足以冲破一切牢笼的力量。

这,将是他的,另一场,更加漫长的长征。

他握紧了妻子的手,看着远方天际,那最后一抹晚霞。

他相信,当太阳再次升起时,这片土地,会比今天,更加美好。而他,将与这片土地一起,等待着,那个属于大汉的,真正的黎明。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