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辅佐汉室,重振三国 > 第42章 赵子龙计取桂阳

赵云奉了诸葛亮将令,自江陵点起三千精兵,辞别刘备,取路向南,直奔桂阳郡而来。这三千兵马,皆是跟随刘备转战多年的百战老兵,又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与训练,个个精神饱满,装备精良。子龙将军,素以沉稳冷静、勇猛善战着称,虽领军在外,却无半分骄矜之色。他治军严谨,号令分明,三千兵马在他的统领下,行军途中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大军一路南下,旌旗整肃,军容鼎盛。所过之处,百姓们只闻军马过境之声,却不见丝毫滋扰。赵云严令,不得擅取百姓一针一线,不得践踏农田一草一木,若有缺粮,宁可向当地官府公平买卖,也绝不强征。这般仁义之师,与寻常军队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刘备的仁德之名,在他们尚未抵达桂阳之前,便已顺着官道,传入了沿途百姓的耳中。

夜宿之时,赵云亦不曾懈怠。他亲自巡视营寨,检查岗哨,与士卒同食共寝。中军帐内,他时常独自一人,在烛火下反复研究桂阳郡的地图,以及诸葛亮临行前交予他的锦囊。锦囊中,不仅有对桂阳郡内政治、军事形势的详细分析,更有对太守赵范其人性格的精准剖析。

“赵范,汉室宗亲,血缘较远,颇有才干,在郡中经营有方,颇得民心。然此人好名,重利,虽有小智,却无大勇,性情多疑而又易受人言所动。与荆州牧刘表旧部关系不睦,与江东孙权亦无深交,曹操兵败赤壁后,他便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赵云反复咀嚼着这些字句,心中对此次任务的策略,已然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他知道,对付赵范这样的人,威逼与利诱,远比强攻更为有效。

与此同时,桂阳郡城内,太守府。

太守赵范,年约四旬,面容儒雅,留着一部打理得十分整齐的胡须。他正坐在书房内,处理着郡中的公文。自曹操赤壁兵败,荆州大乱以来,他便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桂阳郡的安宁。他既不愿投靠实力强大却名声不佳的曹操,也不愿依附野心勃勃的江东孙权,更与刘表旧部离心离德。他心中唯一的期盼,便是能在这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一方土地,安抚治下的百姓。

然而,乱世之中,岂有真正的世外桃源?

“报——!!”

一声急促的呼喊,打破了书房的宁静。一名探马浑身是汗,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甚至来不及行礼,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

“启禀太守!大事不好!刘备麾下大将赵云,率兵三千,已至郡界,离城不过五十里!”

“什么?!”赵范闻言,手中笔杆“啪”的一声掉落在地,墨汁溅满了公文。他猛地站起身,脸上血色尽褪,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恐慌。

赵云之名,天下何人不知?长坂坡单骑救主,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那份勇武,已近乎神话。如今,这位传说中的“常胜将军”,竟率兵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

“速速召集文武,前来议事!”赵范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很快,太守府的大堂内,便聚满了桂阳郡的文武官员。众人听闻赵云兵临城下,皆是面面相觑,议论纷纷,整个大堂如同炸开的蜂巢。

“太守大人,赵云乃刘备麾下第一勇将,其勇冠绝天下,我军兵微将寡,如何能敌?依下官之见,不如开城投降,以免生灵涂炭啊!”一名文官颤声说道。

“放屁!”此言一出,立刻引来武将的怒斥。只见一名身材魁梧,面容凶悍的武将越众而出,他名叫陈应,乃是桂阳郡的管军校尉,自恃勇力过人。他抱拳向赵范道:“太守大人休听此懦夫之言!赵云虽勇,但不过匹夫之勇,且只带了三千兵马,我桂阳城内亦有精兵数千,城高池深,又有何惧?末将愿领兵出战,生擒赵云,以振我军威!”

陈应身旁,另一名武将鲍隆也附和道:“陈将军所言极是!我兄弟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何惧区区赵云?太守大人若肯信我二人,我等必将赵云的人头,献于阶下!”

赵范看着堂下争论不休的文武,心中更是烦乱。他知道陈应、鲍隆虽勇,但不过是井底之蛙,如何能与名震天下的赵云相比?可若不战而降,他又心有不甘。他身为汉室宗亲,又是这桂阳郡的父母官,岂能轻易将基业拱手让人?

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一名老成持重的幕僚上前一步,低声道:“太守大人,如今之计,战与降皆非上策。战则必败,降则不甘。依下官之见,不如先行试探一番。”

“如何试探?”赵范急忙问道。

幕僚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眼中闪烁着一丝智者的光芒:“太守大人可先修书一封,言明你我皆为汉室宗亲,血脉同源。大人镇守桂阳,素来安分守己,与刘豫州亦无冤无仇。可先礼后兵,询问赵云将军此番兴师动众,兵临城下,究竟意欲何为。若他意在借道,我等自当相迎;若他意在夺城,我等亦可借此拖延时间,再做计议。如此,既不失礼节,又能探其虚实,岂非万全之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范听完,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觉得此计甚妙,既避免了立刻投降的屈辱,又不用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去硬拼。他连连点头,抚掌赞道:“先生之言,甚合吾意!此乃老成谋国之言也!”

他立刻命人取来文房四宝,亲自挥毫,写下一封措辞恳切的书信。信中,赵范先是自陈汉室宗亲的身份,对同为宗亲的刘备表达了敬仰之情,又盛赞了赵云的威名,随后笔锋一转,询问赵云此番南下,兵锋直指桂阳,究竟是何意图。信的末尾,他言辞谦卑地表示,若赵将军只是路过,他愿开城相迎,以尽地主之谊;若另有他图,也希望能当面一叙,共商良策,以免同室操戈,为天下人耻笑。

写罢,赵范将书信用蜡封好,派了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快马加鞭,送往城外赵云的军营。

城外,赵云军营。

三千精兵安营扎寨,井然有序。营寨外围,鹿角、拒马、陷阱密布,防备森严;营寨之内,巡逻队往来不绝,士兵们或擦拭兵器,或喂养战马,虽无战事,却无半分松懈。整个军营弥漫着一股沉静而又肃杀的气氛,足见主帅治军之严明。

中军大帐内,赵云身披银甲,正对着地图凝神沉思。他那张英俊而坚毅的脸庞上,看不出丝毫的骄矜与轻敌。他知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诸葛军师的计策,绝非仅仅是夺取一座城池那么简单。

就在这时,帐外亲兵来报:“启禀将军,桂阳太守赵范遣使求见!”

赵云闻言,眉梢微挑。他知道,赵范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快。他并未感到意外,只是淡淡地吩咐道:“带他进来。”

不多时,赵范的使者被带入帐中。那使者一见赵云,便被其威严的气势所慑。只见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一身银甲在帐内烛火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他虽未发一言,但那份从容与威严,便已让人不敢直视。

使者连忙跪下,呈上书信:“外臣奉太守赵范之命,特来拜见赵将军!”

赵云接过书信,拆开蜡封,仔细阅读起来。他看得极慢,每一个字都细细揣摩。帐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

读罢,赵云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知道,赵范这是在试探,也是在拖延。这封信写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敬畏,又暗藏着质问,还想用“汉室宗亲”这块招牌来束缚他的手脚。

“回去告诉你家太守,”赵云的声音平静而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吾奉皇叔刘豫州之命,前来安抚荆南四郡,以定民心,共抗曹贼。桂阳郡既是荆南之一,自当归附皇叔,此乃天意民心所向,非为私利。”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锐利:“赵太守既是汉室宗亲,更当明辨大义,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若肯开城归降,吾必保其官爵,绝不加害。若执迷不悟,妄图以卵击石,待吾大军一到,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赵云将书信轻轻放在案上,语气缓和了几分,却也带着一丝最后的通牒:“你且回去,将吾之言,原原本本地转告赵太守。吾给他三日时间考虑。三日之后,若不开城,休怪吾枪下无情!”

使者听完赵云的这番话,只觉得冷汗直流。赵云的话语虽然平静,但那份潜藏的杀气,却让他不寒而栗。他知道,这位常胜将军,绝非虚言恫吓。他连连叩首,狼狈地退出了大帐,快马加鞭赶回桂阳城复命。

桂阳城内,太守府。

赵范正焦急地等待着使者的消息。当他听完使者原原本本地复述了赵云的话语后,他那颗刚刚放下的心,又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开城归降?他竟要吾开城归降?!”赵范在大堂内来回踱步,脸上充满了惊恐与不甘。他没想到赵云的回答如此直接,如此强硬,丝毫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回旋的余地。

“太守大人,赵云此言,显然是志在必得啊!”那名幕僚也面色凝重地说道,“他言辞虽有礼,却暗藏杀机。三日之期,便是最后的通牒。我等若不从,恐怕……”

“难道当真要将这桂阳城拱手让人吗?”陈应再次跳了出来,怒吼道,“太守大人,赵云不过是虚张声势!他只有三千兵马,如何能攻下我坚城?末将愿领兵出战,让他知道我桂阳将士的厉害!”

鲍隆也附和道:“正是!他若敢来,我兄弟二人定叫他有来无回!”

赵范被二人说得心中又升起一丝侥幸。他看向那名幕僚,希望他能再出奇谋。

幕僚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陈、鲍二位将军虽勇,但赵云非等闲之辈。硬拼绝非上策。不过……既然赵云给了三日之期,我等或许可以再行一计。”

“先生快快请讲!”赵范急忙问道。

“赵云此番前来,言为安抚荆南。我等可将计就计,假意投降。”幕僚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太守大人可亲笔回信,言明愿开城归降,并请赵云将军单枪匹马入城,以示诚意,也让城中百姓安心。待他入城之后,我等便可设下埋伏,将其擒获。赵云一失,其三千兵马群龙无首,必不战自溃。如此,则桂阳之危可解,太守大人亦可名扬天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计一出,陈应和鲍隆皆抚掌大赞:“妙计!妙计啊!如此一来,我等便可不费吹灰之力,擒获赵云!”

赵范听完,心中也不禁砰然心动。若能生擒赵云,那可是天大的功劳!他日无论是投靠曹操还是孙权,都有了足够的资本。但他也有些担忧:“赵云智勇双全,岂会轻易中计?”

幕僚自信地笑道:“太守大人放心。赵云素以仁义着称,又自恃武艺高强,我等以‘安抚民心’为由,请他单骑入城,他若拒绝,便是心虚,失了仁义之名。他若应允,便是自投罗网!此计,无论成败,我等皆立于不败之地!”

赵范被他说得热血沸腾,心中的恐惧与不甘,渐渐被贪婪与侥G幸所取代。他一拍桌案,断然道:“好!便依先生之计行事!立刻回信赵云,就说吾愿开城归降,请他明日单骑入城受降!”

赵范的使者怀揣着那封包藏祸心的“降书”,星夜兼程赶回了赵云的军营。他再次被带入中军大帐,只见赵云依旧身披银甲,端坐案前,正在擦拭着他那柄寒光闪闪的龙胆亮银枪。帐内气氛沉静而肃杀,让使者心中不禁又生出几分寒意。

“外臣拜见赵将军!”使者跪倒在地,将赵范的回信高高举过头顶,“我家太守已深明大义,愿开城归降,以全汉室宗亲之名。此乃我家太守亲笔降书,请将军过目!”

亲兵上前接过书信,呈给赵云。赵云放下手中的亮银枪,缓缓展开书信。信中,赵范的言辞愈发谦卑恭敬,他盛赞赵云威德,感叹刘备仁义,并表示愿为匡扶汉室大业,献出桂阳城。信的末尾,他诚惶诚恐地写道:“为安抚城中百姓,免其惊扰,恳请赵将军明日单枪匹马入城,接受外臣归降。外臣必将率桂阳文武,在城门处扫榻相迎,献上太守印绶。”

读罢,赵云的脸上,再次露出了那丝若有若无的微笑。这微笑,在使者看来,似乎是满意与欣慰;但在赵云的心中,却是对这拙劣计谋的洞悉与不屑。

“好,好,好!”赵云连说三个“好”字,他站起身,走到使者面前,亲手将他扶起,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赵太守深明大义,实乃汉室之幸,亦是桂阳百姓之福!你回去告诉赵太守,就说吾明日午时,定当单骑赴会,入城受降!”

使者见赵云竟如此轻易地便答应了,心中狂喜。他原以为还要费一番口舌,却没想到赵云竟如此“轻信”,果然是自恃武勇,有勇无谋之辈!他连连称谢,心中暗自得意,仿佛已经看到了赵云被擒的场景。

“将军请稍候,”赵云却又叫住了他,他从案上取过一个酒壶,亲自为使者斟满一杯酒,递到他面前,“使者一路辛苦,此酒权当为使者庆功,也预祝你我两家,明日化干戈为玉帛。”

使者受宠若惊,连忙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只觉得这酒醇香无比,心中对赵云的轻视又多了几分。他再次拜谢后,便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军营,赶回桂阳城向赵范报喜去了。

待使者走后,赵云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沉静。他回到座位上,目光再次投向那封“降书”,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寒芒。

“将军,此计恐有诈!”一名跟随赵云多年的副将上前一步,担忧地说道,“赵范若真心归降,理应自缚出城,前来我军大营请降,岂有反让主帅单骑入城受降之理?此举分明是鸿门宴,城中必有埋伏啊!”

赵云微微颔首,他拿起那封降书,在烛火上轻轻晃动,语气平静地说道:“吾又岂会不知其中有诈?赵范此人,好名重利,却无大勇。他既不愿战,又不甘降,便想出此等拙劣计谋,妄图生擒于我,以求奇功。他以为吾会因自恃武勇而中其圈套,却不知,这正是我军兵不血刃,夺取桂阳的绝佳时机。”

副将闻言,眼中露出不解之色。

赵云走到地图前,指着桂阳城,沉声分析道:“赵范设此计,必然会在城中布下重兵,只待吾单骑入城,便会四面合围。他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如何擒获我一人之上。而这,便是我军的机会!”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扫视着帐内众将,声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吾将将计就计!明日,吾会依约单骑前往桂阳城。但在吾身后,你等需点齐三千精兵,悄然跟随。待吾入城,赵范发动埋伏之时,你等便以最快的速度,从城门杀入!届时,城中敌军必然大乱,首尾不能相顾,我等便可里应外合,一举将他们尽数擒获!”

“将军!此计太过凶险!”副将急忙劝道,“您一人身陷重围,万一……”

“无妨。”赵云打断了他的话,眼中充满了自信,“吾自有脱身之法。且那使者方才所饮之酒,乃是吾特意调配,虽无剧毒,却可让他昏睡一日。明日赵范必等不到使者回报,心中定会更加焦躁,也更容易出错。”

他看向众将,语气变得更加坚定:“此战,关键在于‘快’与‘奇’!吾入城,便是诱饵,亦是信号。你等务必紧随其后,听我号令,一鼓作气,拿下桂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辅佐汉室,重振三国请大家收藏:()辅佐汉室,重振三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