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规则道书 > 第29章 芒种忙种

规则道书 第29章 芒种忙种

作者:鸡亦阿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02 03:52:52 来源:全本小说网

芒种的晨光带着麦芒的锐气,漫过云溪村的麦田。林羽背着背包走在田埂上,裤脚沾着的麦壳在风中轻颤,与远处割麦的 “唰唰” 声、插秧的 “噗噗” 声交织成芒种特有的急促 —— 这是 “有芒之麦可收,有芒之稻可种” 的时节,连空气里都飘着 “一半是收获,一半是播种” 的忙碌气息,像给整个村子上了发条,既不慌乱也不拖沓。

村东的麦田里,穿短打的农人们正忙着割麦。领头的老汉握住镰刀的角度始终与麦秆成三十度,刀刃划过的力度刚好能切断茎秆却不散落麦粒,“这麦得‘留五寸茬’,” 他捆麦的动作匀如钟摆,十束一捆,绳结打得松紧适度,“茬能固土,秆能编席,粒能入仓,《道德经》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留几分余地,才好再耕种。”

林羽蹲在田埂边,看割好的麦捆整齐地码成小山。每堆的间距刚好三尺,既不会阻碍运麦的牛车,也不会浪费空间。“芒种者,忙收又忙种,” 老汉擦汗时望着饱满的麦穗,眼里盛着笑意,“《易经》里‘既济卦’说‘初吉终乱’,收麦不能贪快,种稻不能贪多,忙中得有章法,不然收尾要乱。”

田埂旁的打谷场,几个后生正用脱粒机脱粒。木枷起落的角度始终与麦捆成四十五度,力道不轻不重,既能震落麦粒又不打碎麦壳,“这粒得‘三打三扬’,” 后生用木锨扬场的动作娴熟,每扬一次都让风带走麦壳,“头打落熟粒,二打落残粒,三打清麦糠,《易经》‘解卦’说‘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脱粒如除杂,得彻底才干净。”

打谷场的石碾旁,新收的麦粒正顺着竹筛流入麻袋,颗粒饱满的与瘪瘦的自动分离,“筛子得晃成‘8’字,” 筛麦的妇人手腕转动的幅度始终如一,“快了麦粒跳出去,慢了分不净,得让它们自己站队。” 麻袋上的刻度标记着 “一石”,“到这刻度就扎口,不多装一升,” 装麦的后生话语里藏着智慧,“满则溢,留三分空,才好搬运。”

村中的秧田里,几个妇人正忙着插秧。穿蓝布衫的妇人握住秧苗的力度不轻不重,既不会捏断须根,也不会让秧苗从指缝滑落,“这秧得‘一穴三株,行距七寸’,” 她插秧的动作匀如钟摆,每株插入泥中的深度刚好一寸,“深了难发棵,浅了易倒伏,《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秧苗得像水一样,顺着地势生长。”

秧田的水面上,秧苗排列成整齐的方格,横看竖看都成直线。“插秧得‘退步向前’,” 妇人退步的动作平稳,每步移动的距离正好两尺,“《易经》‘谦卦’说‘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看似后退,实则前进,做事得有这样的智慧。” 远处的孩童们提着水桶送水,水桶的容量相同,给每垄浇水的量一样,“东边的秧要喝,西边的秧也要喝,” 他们的笑声在秧田里回荡。

林羽帮着搬运秧苗时,发现每个竹筐的秧苗分量相差不过半斤。“张叔家的田多,多给两筐,” 送秧的姑娘往筐里添秧的动作自然,“李伯家的田少,少给一筐,得让秧苗跟着田地走。” 田埂上的稻草人穿着旧衣服,姿态逼真,“这草人得‘高矮与人齐’,” 插草人的后生调整草人的角度,“太高则招风,太矮则吓不住鸟,《易经》‘睽卦’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草人虽假,却能起到真作用。”

午后的阳光渐渐热烈起来,林羽在祠堂前停下脚步。穿长衫的先生正领着村民祭祀花神,案上的供品摆得整整齐齐,鲜花、水果、糕点样样俱全,“这祭得‘午时开始,未时结束’,” 先生整理祭品的动作庄重,“《礼记》有云‘仲夏之月,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花神掌管百花,祭祀得虔诚,祈求下半年风调雨顺。”

祭台前的村民按辈分排列,每人手里捧着一束鲜花,鞠躬的角度都是九十度,“《易经》‘萃卦’说‘萃聚而升不来也’,人心齐,泰山移,祭祀不仅是敬神,更是凝聚人心。” 先生诵读祭文的声音洪亮,字句清晰,“芒种忙种,有收有种,愿花神佑我村,秋收满仓,冬藏有余。”

村西的磨坊里,穿粗布褂的碾匠正磨新麦。石磨转动的速度均匀如钟摆,每转三圈就往磨眼里添一勺麦,“这面得‘粗磨留麸’,” 他用竹片刮磨盘的动作轻柔,麸皮与面粉的分离恰到好处,“多磨则失营养,少磨则糙,《道德经》说‘五味令人口爽’,太精细了反而不好,带点麸皮才养人。”

磨坊的墙角堆着磨好的面粉,按粗细分成三类:头磨面最细,二磨面次之,三磨面带麸皮,每类的分量用陶盆量得清清楚楚。“头磨面做馒头,二磨面做面条,三磨面做窝窝,” 分面的妇人动作麻利,给每户的分量按人口算得精准,“老人吃细面,壮汉吃粗面,各取所需,《易经》‘井卦’说‘改邑不改井’,面粉如井水,能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傍晚的霞光给稻田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田埂上,看村民们在稻田里施肥。穿短打的后生撒肥的动作呈扇形展开,每把肥料的落点都在稻株间隙,“这肥得‘离根三寸撒’,” 他移动的脚步匀如丈量,每行的间距相同,“近了烧根,远了无效,《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肥要撒得不多不少,刚好够庄稼吸收。”

追肥的妇人用锄头覆土的动作轻柔,土块敲碎的大小均匀如豆,“得让肥和土融在一起,” 她拍平土面的力度刚好能压实却不板结,“就像《易经》‘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土肥相融,庄稼才能长得旺。” 远处的孩童们提着水桶给田边的树苗浇水,水桶的容量相同,每棵树浇的水量一样,“东边的树喝,西边的树也得喝,” 他们的笑声在稻田里回荡。

村东的空地上,几位老汉正用竹篾编箩筐。青竹在他们手中弯曲的弧度圆润,“这筐得‘圆中带方’,” 编筐的动作平稳,竹篾交织的纹路如八卦图,“圆则灵活,方则稳固,《易经》‘方圆之道’,装东西既不会散落,也不会变形。” 每个箩筐的大小相同,却各有细微的差别,“大体一致,小处不同,才是自然之理,” 老木匠的话语里带着智慧。

来取箩筐的农妇带了自家做的点心,分成小碟放在竹编的托盘里,“换您编的筐,” 推让的动作透着真诚,“您的筐结实,我的点心香甜,正好互补。” 老汉们分点心的动作自然,每人碟里的量相差不过半勺,“《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分享才能多得。”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妇人正忙着做芒种饭。案上的糯米、红豆、绿豆、花生混合在一起,颜色丰富却不杂乱,“这饭得‘五谷杂粮,五味调和’,” 掌勺的厨娘搅拌的动作均匀,“多一种则杂,少一种则寡,得让每种食材都发挥出自己的味道,又能融合在一起,像《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谷丰登才是福。”

煮饭的陶锅冒着腾腾热气,锅盖掀开的瞬间,香气漫出厨房,在空气中弥漫。“这饭得‘焖二十分钟’,” 厨娘关火的动作果断,“多一分则糊,少一分则生,得让米粒吸足汤汁,软糯可口。” 盛饭的陶碗大小相同,每人碗里的饭分量均匀,“干活的人多盛点,老人孩子少盛点,” 分饭的动作合理,“各取所需,才是公道。”

林羽接过芒种饭,米饭的软糯中混合着各种食材的鲜香,像把芒种的味道都装进了碗里。“配着新酿的米酒吃,” 递饭的妇人往他碗里倒酒的动作轻柔,“酒能解腻,饭能充饥,正好一对。” 灶台边的陶罐里,腌着的芒种蒜泛着青绿,蒜瓣的大小相同,“这蒜得‘腌至夏至’,” 腌蒜的妇人话语里带着讲究,“《易经》‘时乘六龙以御天’,到了时候,味道自然就成了。”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扛着农具陆续回家,田埂上的灯火像串流动的星,慢慢隐进夜色。远处的稻田里,蛙鸣此起彼伏,像在演奏一首生命的赞歌。“芒种的夜,得‘听蛙鸣而知丰歉’,” 客栈掌柜的话语里带着诗意,手里捧着刚煮好的绿豆汤,“《易经》‘震卦’说‘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蛙鸣越响,收成越好。”

打谷场的麦粒已收进粮仓,残留的麦壳被扫成小堆,准备当柴烧。“收得净,种得匀,” 守场的老汉往粮仓里撒了把新麦,动作虔诚,“《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今年的麦,明年的种,循环往复才是常道。”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往日明快些,像是在为忙碌的人们加油。

林羽轻轻地翻开那本厚重的《太初规则》,陈旧的纸张在他的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月光透过窗棂,如水般洒落在书页上,照亮了其中一页的芒种农耕图。

这幅图绘制得十分精细,割麦、插秧、施肥、做糕等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将他带入了一个繁忙而充满生机的农耕世界。这些场景连成一个环形,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圆,寓意着农业生产的循环和延续。

林羽凝视着这幅图,心中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缓缓伸出手指,轻轻触摸着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古代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痕迹。

突然,他的手触碰到了怀中的罗盘。那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罗盘,铜制的表面在月光的映照下泛出一层温润的光泽。林羽小心翼翼地将罗盘取出,放在书桌上。

罗盘的铜针在“离”位轻轻颤动着,仿佛在与他交流。指针映着窗外的月光,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给整个房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

就在这时,林羽听到了一阵轻微的“窸窣”声。他惊讶地发现,声音竟然来自他的背包里。他连忙打开背包,只见里面的灵草种子正在微微颤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挣扎着要破土而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羽心中一阵狂喜,他知道这些灵草种子终于要发芽了!他仔细观察着种子,果然看到有一些嫩绿的芽尖已经顶破了种皮,正努力向外生长。

这奇妙的一幕让林羽兴奋不已,他仿佛看到了这些灵草茁壮成长的未来,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谓规则的公平,不在刻意的强求里,而在顺应时序的忙碌中 —— 是割麦的分寸、插秧的密度、施肥的多少、做糕的火候,是每种劳作在 “收” 与 “种” 之间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经》说的 “变通者,趋时也”,芒种的智慧,正在于懂得 “忙而不乱”,收得及时,种得适时。

后半夜的露水打湿了窗纸,林羽听着稻田传来的蛙鸣声,像在听生命生长的欢歌。“芒种的稻,得‘浅水勤灌’,” 隔壁传来老农的梦话,“一次不多,勤浇才好。” 他想起白天看到的稻田,秧苗刚插下,还没完全扎根,却已有了向上生长的姿态 —— 这不正是 “芒种” 的真意?忙着收获,也忙着播种,在循环中孕育新的希望。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背着背包走出客栈。田埂上已有早起的农人在查看秧苗,指尖拂过稻叶的动作轻柔,像在问候正在生长的生命。他摸了摸背包,灵草种子的动静越来越明显,嫩芽似乎已经长出了细小的根须。这让他的脚步格外轻快 —— 看来,这灵草真的要在这个夏天生长起来了。

走离云溪村时,林羽回头望了一眼。麦田在晨光里泛着金黄,稻田的水面倒映着云影,打谷场的麦堆像座小小的金山。他知道,芒种之后是夏至,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而他的旅程,也会跟着节气的脚步,往更热烈的生机里去。那些藏在劳作里的规则,那些融在自然里的智慧,都像这芒种的麦香,早已悄悄渗进了他的旅途。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