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规则道书 > 第42章 一阳守正

规则道书 第42章 一阳守正

作者:鸡亦阿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02 03:52:52 来源:全本小说网

冬至的晨光带着稀薄的暖意,漫过暖泉村的街巷。林羽踩着半融的积雪走进村口时,脚下的雪水 “咯吱” 作响,与远处舂米的 “咚咚” 声、灶间烧火的 “噼啪” 声交织成冬至特有的清宁 —— 这是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的时节,连空气里都飘着 “一半是封藏的静,一半是阳生的动” 的气息,像给整个村子覆了层薄玉,既不萧索也不浮躁。

村头的晒谷场,几个穿棉袄的老汉正用木锨推雪。雪在晨光里泛着碎金,被推成整齐的长垄,“这雪得‘堆在场边’,” 推雪的动作同步,每锨移动的距离三尺,“《道德经》说‘洼则盈’,场边低洼处存雪,化水可浇菜,不浪费天泽。”

林羽站在场边,看雪垄在阳光下渐渐消融。每垄的高度两尺,宽度一尺,“这叫‘匀泄’,” 老汉口呵白气解释,手掌拍打雪垄的动作如抚玉,“《易经》‘复卦’说‘反复其道’,冬至融雪,得让雪水慢慢渗,不冲不积才养地。” 场边的石碾裹着草绳,绳结打得间距四寸,“这绳能防碾轮冻裂,” 老汉往绳缝里塞了把干艾叶,“艾叶引阳,也算给石碾添点生气。”

按客栈伙计指引去看冬至祭台时,林羽路过村中的豆腐坊。穿蓝布裙的妇人正往石磨里添黄豆,豆粒在磨盘里滚动的声响如碎玉,“这豆得‘浸雪水三夜’,” 她推磨的力度均匀,每转五圈添一勺豆,“《齐民要术》说‘冬水制豆,腐嫩如酥’,冬至做豆腐,得借雪水的清冽,才不腥不硬。”

工坊的豆腐在木框里压成方块,每块的边长一尺,厚度三寸,“大则难熟,小则易碎,” 压豆腐的动作沉稳,“《易经》‘艮卦’说‘艮其止’,做豆腐得有定形,才合食用。” 豆腐边角的碎块被收进陶盆,“这碎能做腐乳,” 拌料的老妪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冬至,得用全物,不扔余料。”

祠堂前的祭台已搭起青布幔,穿长衫的族长正摆放祭品。黍米、麻饼、腊肉摆成 “三牲” 之状,“这祭得‘辰时开始,午时结束’,” 他调整祭品的间距,各距一尺二寸,“《礼记》说‘冬至日,祭天于南郊’,咱虽在乡野,也得守‘一阳生’的礼数。”

在祭台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只陶碗,碗中盛着刚刚酿造好的米酒。酒液清澈透明,表面漂浮着一层薄薄的米油,宛如一层轻纱覆盖其上。

“这酒啊,还得经过‘埋雪三日’的处理呢。”说话的是正在斟酒的人,他的动作轻柔而精准,仿佛在量取珍贵的泉水一般。当酒液快要接近碗沿时,他恰到好处地停了下来,留下了大约半寸的空隙。

“《易经》里的‘谦卦’有云:‘谦尊而光’。祭天的时候,酒不能斟得太满,这样才能显示出我们的诚心。”他解释道,声音温和而庄重。

与此同时,一群孩童们兴高采烈地捧着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兔走了过来。这些面兔的耳朵被捏得十分匀称,宛如新月一般。

“这是‘迎阳兽’哦!”孩子们齐声喊道,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它会保佑阳气渐渐旺盛起来,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呢。”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斜斜地洒在祠堂的石阶上。林羽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村民们忙碌地搓着汤圆。

一位身着短打的妇人正将糯米面团搓成一颗颗圆珠形状的汤圆。她的手法娴熟,每个汤圆的大小都如同龙眼一般。

“这汤圆要搓得圆溜溜的,得用‘两手对揉’的方法哦。”妇人边说边示范着,她的动作犹如转动美玉一般优雅,每一粒汤圆在她的手中都滚动了大约三十圈。

“《道德经》里说过:‘混而为一’。冬至搓汤圆,就是要让糯米和其他材料充分融合在一起,这样煮出来的汤圆才不会裂开,也不会散开,一家人才能团团圆圆的。”妇人微笑着解释道。

妇人往汤圆里包馅的动作均匀,甜馅用芝麻,咸馅用菜脯,“甜咸各半,” 包馅的力度刚好能封边,“《易经》‘泰卦’说‘天地交’,阴阳相济才合时宜。” 煮汤圆的陶锅坐在炭火上,沸水翻滚的力度均匀,“三沸则熟,” 捞汤圆的动作麻利,每碗盛六个,“六为顺数,吃着吉利。”

村西的药铺前,郎中正给村民熬冬至汤。砂锅坐在炭火上,当归、生姜、羊肉在汤里翻滚,“这汤得‘文武火交替’,” 添柴的动作缓如呼吸,“《黄帝内经》说‘冬至一阳生,宜补阳’,汤得熬够两个时辰,药味才渗肉里。”

药铺的药柜排列如方阵,每个抽屉的拉手高度相同,“冬至用药,宜温忌寒,” 郎中抓药的动作精准,“《道德经》说‘知止不殆’,补阳不过头,才是正道。” 墙角的瓦罐里,泡着的药酒泛着琥珀色,“这酒得‘浸到立春’,” 他舀酒的动作均匀,“借冬至一阳,慢慢养气。”

村东的染坊里,几个匠人正染布料。穿青布衫的染匠将棉布浸入染缸,布在缸里翻动的幅度匀如浪,“这布得‘冬至染’,” 浸染的时间一刻,“《考工记》说‘冬染则固’,此时水温恒定,颜色才不易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染好的布在竹竿上晾晒,青蓝的颜色在阳光下匀如泼墨,“每匹布晾三日,” 翻布的动作同步,“《易经》‘乾卦’说‘刚健中正’,染布得守时,才显色正。” 染缸的余液被收进陶瓮,“这液能染麻线,” 收液的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冬至,染了好布,也得用余液做线。”

傍晚的霞光给祭台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阶上,看村民们分祭后的麻饼。穿短打的后生用麻纸包饼的动作麻利,每包的数量四个,“这包给王婆婆,她没牙,饼掰碎了装,” 包饼的动作自然,“那包给张猎户,他要进山,饼得厚实些。” 分饼的族长用毛笔在纸上写字,每户的姓氏笔画工整,“《道德经》说‘名可名’,记上姓,才不会拿混。”

祭台的余酒被收进陶瓮,“这酒能煮汤圆,” 运酒的老汉推着车往厨房走,“祭天剩下的,也算沾点福气。” 祠堂后的空地上,几个妇人正用陶罐腌萝卜,萝卜切得大小均匀,每罐放二十块,“二十为全数,” 装罐的动作整齐,“《易经》‘数往者顺’,腌到元宵正好吃,也算给新年添味。”

村中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冬至糕。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米粉里加核桃的动作均匀,每斤粉放三两核桃,“这糕得‘用阳水和’,” 她揉面的动作如揉棉,面团在掌心转动的圈数二十,“《易经》‘复卦’说‘见天地之心’,冬至做糕,得借晨光和面,才带阳气。”

蒸好的糕倒扣在竹匾里,热气腾起如白雾,“五块一碟,” 装碟的动作麻利,“五为土数,《道德经》说‘土得一以宁’,借土气养人,才得安康。”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粉,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粉撒在糕上,” 碾粉的妇人呵着白气说,“香得很,就像冬至的日子,寒里带暖。”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冬至粥。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糯米、红枣、莲子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粥得‘文火慢熬’,”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摇橹,“《黄帝内经》说‘冬藏精’,冬至喝粥,得稠如乳,暖如汤,才好养精。”

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米粒与食材浮沉均匀,“每人一碗,” 分粥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红枣,孩子多放莲子,”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各得其所欲’,这样才都舒坦。” 灶台边的竹篮里,蒸好的红薯切成块,“这薯能健脾,” 去皮的姑娘动作麻利,“冬至寒,配粥吃正好养身。”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点起长明灯。灯光在夜色里连成线,与远处传来的笙箫声交织成冬至的夜曲,“这灯得‘彻夜不熄’,” 客栈掌柜往灯里添油的动作缓慢,灯芯拨得笔直,“《易经》‘离卦’说‘明两作’,冬至守灯,是为了迎阳气,不能让寒邪占了先。”

祠堂的祭台已收拾干净,残留的烛泪凝固成小小的丘,案上的祭品已分给村民,“冬至一阳生,得让阳气进家,” 守祠的老汉往炉里添柴的动作均匀,火苗跳动的高度寸许,“《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寒极生暖,就像这炉火,越守越旺。”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大雪时轻快些,像是带着阳生的暖意。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冬至农耕图,祭天、做豆腐、搓汤圆、熬粥的场景连成环形,像个阳生的太极。他摸出怀里的罗盘,铜针在 “坎” 位微微颤动,指针映着窗外的灯光,泛出温润的光 ——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雪下感受到了初生的阳气,像颗含着暖意的绿珠。

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规则的公平,从不是 “强求暖热” 的妄为,而是 “守正待时” 的智慧 —— 是祭天时的谦敬、做豆腐时的留余、搓汤圆时的均分、守灯时的恒持,是每种应对在 “阴极” 后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经》“复卦” 的 “见天地之心”,冬至一阳,是为了在循环中守住阳气的初萌。

后半夜,月光如银,洒在大地上,仿佛给万物披上了一层薄霜。窗棂上的冰花宛如碎玉,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林羽静静地躺在床上,聆听着客栈灶间的余火“噼啪”作响,那声音犹如大地匀净的心跳,沉稳而有力。

突然,隔壁传来老汉的梦话:“冬至的柴,得‘留三分’,不能烧尽,得给明天留火种,这是传薪的理。”林羽心中一动,他想起了白天祭天的场景。在那庄严的仪式中,人们谦敬均分,守正待时,互济互助。这不正是“冬至”的真意吗?守得端正,待得从容,在阳生间为春来铺路。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晨曦微露,林羽翻身起床,推开客栈的门。门外,雪已半融,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村中的屋顶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融雪,湿润的痕迹仿佛是一幅淡彩的水墨画,淡雅而宁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客栈掌柜迎了上来,递给林羽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包了芝麻馅,”掌柜指着碗里的圆子说道,“《易经》‘随卦’说‘随,顺也’,跟着节气吃,身子就暖。”林羽微笑着接过碗,感受着那温暖的气息,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温馨。

清晨,阳光洒在小村庄的小道上,林羽悠闲地漫步其中。他的目光被田埂上的农人吸引住了,他们正弯着腰,仔细查看麦田的情况。雪地上留下了浅浅的脚印,每一步的间距大约有一尺左右。

“《齐民要术》里说过,‘冬至阳生,麦始长’啊!”一位农人笑着向林羽打招呼,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农事的熟悉和热爱。

林羽回应道:“是啊,这雪得半融,既不会冻伤麦苗的根部,又能滋润土地,正好可以滋养阳气。”

他深知,冬至过后便是小寒,虽然寒意依然未消,但阳气已经开始生发,大自然的智慧让万物都在悄悄地积蓄力量。在远方的雪下,灵草正蠢蠢欲动,而本地的麦田则在融雪的润泽中渐渐苏醒过来。村民们也在坚守正道,等待春天的到来。

路过豆腐坊时,林羽听到了熟悉的声音。石磨转动时发出的“咕噜”声,与远处添炉时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独特的冬至晨曲。妇人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她熟练地推动着石磨,豆浆从磨盘间缓缓流出,散发出阵阵清香。

林羽摸了摸背包里的《太初规则》,那书页间的灵草枯叶似乎还带着淡淡的潮气,仿佛在回应着这阳生的湿润。他心里明白,无论他走到哪里,这守正的道理都会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他。

准备继续南行时,林羽回头望了眼暖泉村。祭台的青幔在晨光里飘动,豆腐坊的炊烟直直地升向天空,祠堂的长明灯还亮着。他想起守祠老汉的话:“冬至守得正,春来长得齐。” 这像在说万物的规则 —— 守正时越用心,阳生时越有力。

踏上南行的路,脚下的雪水 “滴答” 作响。林羽知道,前路的寒意未消,但只要守住守正的本心,就能在阳生中待春来。就像这冬至的规则,从不在对抗严寒,而在与寒共生,在守正中迎阳生,在待时中盼春来 —— 这便是道家 “守静致虚” 的真意,在至静时守住那份 “正”,才能在阳生时接住那份 “动”。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