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规则道书 > 第71章 库泽涵清

规则道书 第71章 库泽涵清

作者:鸡亦阿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02 03:52:52 来源:全本小说网

环湖公路的晨雾还没散去时,林羽已站在溢洪道的混凝土栏杆前。望远镜里,湖心岛的轮廓像枚浸在牛奶里的墨锭,水位线在灰白色坝体上画出条暗褐色弧线 —— 这是城市水务局李科长标记的 “生态临界点”,要在这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库试种耐深水灵草,“当年修这水库时,用了三万民工,” 他指着坝体嵌着的纪念碑,“现在要让灵草解决蓝藻问题,也算给老工程换副新心肺。” 雾中的输水隧洞出口泛着幽蓝,像条蛰伏的水龙在等待苏醒。

水环境专家陈博士带着多参数检测仪走来,探头没入水面的瞬间,屏幕上的叶绿素 a 值开始飙升。最终停在 82μg/L 的数字让她脸色凝重:“中度富营养化,” 她用采水器舀起表层水,液体在玻璃管里泛着油腻的绿光,“蓝藻已经形成优势种群,得种能分泌化感物质的灵草品种,就像老渔民说的‘菱角能克藻,蒲草可清塘’。”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水有五性,寒温燥湿清,需顺其性”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苦草抑制浮萍的法子:“得搞‘立体干预’,” 他指着水库地形图,“浅滩种芦苇缓冲带,消落区种耐旱灵草,深水区投放生态浮岛,就像给水库编张净水网。”

水库管理所的职工们驾着巡逻艇来了。老所长王伯握着方向盘的手布满老茧,船尾的网箱里装着培育好的灵草苗,“我守这水库四十年,” 他调整油门的动作如调弦,“以前水清得能看见十米深的鹅卵石,现在蓝藻一爆发,整库水都发臭,灵草要是能救回来,我给它立块碑。” 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则在安装水质监测浮标,太阳能板在雾中闪着微光,“库底的淤泥有三米厚,” 穿救生衣的男生固定缆绳时说,“得先投加底质改良剂,等微生物活化了再种灵草,就像李科长说的‘治湖先治泥,泥活草自荣’。”

第一批灵草浮岛在库湾区域投放。林羽教大家用 “网格定植法”,将灵草苗按 30×30 厘米间距固定在泡沫板上,板下悬挂着装满火山石的尼龙袋,“这些泡沫板用的是可降解材料,” 他往石缝里填充腐熟的玉米芯,“半年后会自然分解,根须能直接扎进水体,就像给植物搭了座会消失的浮桥。” 陈博士在旁用声呐测绘地形,屏幕上的水深图如起伏的绿绸缎:“投放点选在水深 2.5 米的区域,” 她标注着坐标,“既能避开航道,又能让灵草接受足够光照,就像给船找个避风的港湾。”

午饭在管理所的食堂吃,铝制饭盒里的水库鱼炖豆腐飘着灵草叶,腥气里带着清苦的草木香。王伯说起 1998 年的洪水,水库泄洪时,下游村民在消落区抢种的南瓜救了急,“那时候的消落区土肥得流油,” 他挑着鱼刺望向雾散后的水面,“现在被化肥农药污染得板结,灵草能把它改过来,也算对得起这方水。” 林羽望着浮岛上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波峰浪谷间柔韧起伏,突然觉得所谓 “救赎”,就是让沉默的水库与倔强的草木、褪色的记忆与鲜活的希望,在涟漪里完成对话。

下午的作业遇到难题。靠近养殖区的水域有大量残饵,灵草幼苗刚投放就被杂鱼啃食,陈博士的检测仪显示氨氮含量 1.8mg/L:“超标三倍,” 她往水样里滴加显色剂,液体变成深紫色,“得先投放滤食性鱼类控藻,再用网围出保护区种灵草,就像给幼苗建座护城河。” 林羽想起泽丰村用竹箔捕鱼的土法,让职工们运来毛竹扎成防护栏,栏间留着 10 厘米宽的缝隙:“这是老祖宗的‘生态隔离’智慧,” 他固定竹桩的动作如栽秧,“能挡大鱼,透小鱼,还能让水流交换,就像给灵草设了道透气的屏障。”

附近渔村的村民们划着小渔船来了。卖鱼干的张婶提着竹篮,给林羽递来块腌鱼的动作如递宝:“这水库鱼以前不用放姜,” 她指着岸边的老井,“民国年间的《水利志》记载,‘库水甘洌,鱼味清鲜,可直食’。” 林羽咬了口鱼干,发现咸香里混着淡淡的灵草味 —— 是张婶特意加的,“客人都说加了灵草的鱼干不腥,” 她用围裙擦着手笑,“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渔村认养这片库湾,天天来捞蓝藻。” 很快,沿岸的农家乐老板们都来了,民宿的老板娘要种能观赏的灵草,垂钓园的老板想种能诱鱼的品种,码头的青石板路上很快排起长队。

傍晚的霞光给水库镀上胭脂色时,陈博士的检测仪终于传来好消息。经过防护栏隔离的区域,蓝藻密度降至 35μg/L,灵草幼苗的受损叶片开始抽新芽,“你看,” 她指着显微镜下的画面,“这些灵草细胞能释放抑制蓝藻的物质,就像微型生物武器。” 李科长提着刚摘的莲蓬走来,竹筐里的莲子还带着露水,“局里要把旧发电站改造成‘水库生态馆’,” 他剥着莲子说,“馆长想请你在馆前的水池里模拟灵草净水过程,既当展品又当教材,就像给老电站装个活的水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王伯驾着巡逻艇巡库。马达搅碎水面的霞光,沿岸的路灯渐次亮起,像串在库岸线上的珍珠。“对岸的峡谷有股山溪汇入,” 王伯指着雾中的山口,“当年修水库时特意留了生态流量口,现在水温比别处低 4 度,适合种喜凉的灵草。” 驶过废弃的溢洪道,闸门的锈链上缠着丛野菱角,根系间还卡着片旧渔网,“这菱角能净化水质,” 王伯摘下颗青菱,“以前放牛娃就在这水里摘菱角吃,比糖果还甜。”

夜里的水库格外寂静。林羽在管理所的值班室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水库剖面图,标注着不同区域灵草的生长差异:“库湾区:株高 25cm,分蘖数 6 个;深水区:株高 18cm,分蘖数 3 个,需补光。” 窗外传来泄洪洞的流水声,像远古的歌谣在山谷回荡。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竹制生态浮床,用楠竹扎成菱形框架,框架间留 20 厘米间隙,既让灵草扎根,又不影响行洪,就像给水库铺块会呼吸的绿毯。”

深夜的码头突然传来响动。林羽披衣出去,借着月光看见只水獭正在浮岛旁嬉戏,爪下的蓝藻团散成绿色的云。他想起陈博士说的 “顶级捕食者回归”,突然明白健康的水生态里,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意义。蹲在岸边看水獭潜入水中,发现被搅动的水体里,灵草的根系正在加速伸展 ——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在动态的水流里比静态的池塘中更旺盛。

第二天清晨,竹制品厂送来了生态浮床。菱形的竹框架泛着桐油的光泽,节点处用不锈钢丝绑扎,“按您说的抗洪标准做的,” 厂长踩着浮床晃动测试,“能承受 0.5 米高的浪头,十张拼起来就是个稳固的生态单元。” 林羽和学生们将浮床连成片状,用锚链固定在库中沙洲边缘,床与床之间留着五米宽的通道:“这叫‘水陆共生’,” 他调整锚链长度时说,“既方便游船通行,又能让灵草形成连续的净化带,就像给水库系了条绿腰带。”

陈博士的团队开始安装水下 LED 灯。灯珠做成星星的形状,固定在浮床下方,蓝光在水中穿透力极强,“深水区的光照不足,” 她调试着光周期控制器,“每天补光 6 小时,模拟自然光照,既促进灵草生长,又能抑制蓝藻,就像给植物开小灶。” 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则在沿岸布设自动采样器,样品瓶按时间顺序排列,“让数据说话,” 戴眼镜的女生贴标签时说,“灵草的净水效果,七天就能见分晓。”

中午的 “水库市集” 设在管理所的广场上。林羽和村民们摆了个 “灵草净水展”,玻璃缸里的蓝藻水经过灵草处理,变得清澈见底,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农政全书》的对照本。穿对襟褂的老秀才指着《农政全书》里的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激动得手杖点地:“原来古人早就懂水生植物的妙用!” 王伯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水库档案,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1962 年,投放苦草五千斤,水质明显改善”,“那时候没有仪器,全靠眼睛看,” 他拍着档案笑,“水变清了,鱼变多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下午的消落区种植在坝体附近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等高线种植法”,将耐旱型灵草苗按 50 厘米间距栽在坡面上,根部覆盖着椰壳纤维毯,“《授时通考》说‘坡地种艺,需循等高’,” 他往土中掺着腐熟的秸秆,“根系在坡面上形成网格,能拦住流失的水土,就像给大坝织了件防护衣。” 陈博士在旁安装土壤墒情仪,探针插入消落区的动作如针灸:“这些灵草要经受周期性淹水考验,” 她看着数据说,“就像水库的哨兵,既能抗旱又能耐涝,比任何工程措施都灵活。”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他们镜头下的水库灵草有种磅礴的美:浮岛群在水面铺成绿色的云,灵草的倒影随波起伏如绿绸,老所长驾着巡逻艇驶过灵草区的剪影更是壮阔。“这些照片要参加生态摄影展,” 戴遮阳帽的摄影师说,“标题就叫‘水的重生’,让更多人知道城市的水缸能变得这么美。”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沉默的水利工程重新注入生命。

傍晚的雷暴让湖面翻起白浪。林羽和职工们忙着加固浮床的锚链,陈博士则检查监测设备的防水性能,雨点砸在水面的声音如战鼓,灵草的叶片在风雨中反倒更显翠绿。“你看这浮床多稳当,” 王伯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当年修大坝时就考虑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现在灵草的根须缠着框架,比钢筋还结实。” 雨幕中,泄洪道的闸门缓缓开启,浊流裹挟着蓝藻奔涌而出,灵草在激流边缘顽强挺立,像群坚守阵地的士兵。

管理所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煮田螺。灵草用的是消落区的耐旱品种,煮出来的汤带着清冽的山泉水味,“这汤比城里的鲜,” 张婶吮着田螺说,“因为灵草吸了水库的土腥味,就像老话说的‘草净则水净,水净则味真’。” 陈博士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叶绿素 a 值降至 45μg/L:“达到轻度富营养化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坚持两个月,就能恢复到饮用水源地标准,市民们又能喝上放心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水利志》里的治水方略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智慧一脉相承,比如 “疏导结合” 与 “灵草缓冲”,“蓄泄兼筹” 与 “梯级种植”,只是载体不同表述有别。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屋檐的排水管流淌,在地面汇成蜿蜒的小溪,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木质解说牌,每块都刻着古今治水理念的对照,比如‘古人筑堤束水’对应‘现在种草净水’。”

第三天清晨,雾散后的水库泛着翡翠般的光泽。林羽乘巡逻艇巡查,发现深水区的灵草浮岛下,成群的白鲢正在滤食蓝藻,陈博士说这是 “食物链重建的标志”。消落区的耐旱灵草间,有野鸡在刨食,王伯说这种 “环颈雉” 对水质极其敏感,“有它们在,就说明生态真的好转了。” 职工们在坝顶竖起标语,红布金字写着 “一库清水润万家”,风过时猎猎作响,像在吟唱写给水库的赞歌。

水库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发电站前举行。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石阶排成队,将幼苗放入馆前的模拟水库。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护水使者” 证书,证书封面用的是水库淤泥烧制的纸:“要把灵草净化做成沉浸式展项,” 馆长展开证书,“让参观者亲手操作生态浮岛,知道保护水源不是空话。” 周边社区的居民们带来了 “水库日记”,本子里贴着每天的水质照片和灵草生长记录,厚厚的一摞像本会呼吸的绿色史册。

中午的长桌宴摆在坝顶的观测平台上。桌布是用灵草染的碧绿色,碗碟里盛着水库特产:灵草炒河虾、清蒸翘嘴鲌、灵草莲子粥。王伯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水库的方向敬了三杯:“第一杯敬修水库的前辈,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守护清水的人。” 酒液洒在观测台的缝隙里,很快被苔藓吸收,仿佛大坝也在分享这份喜悦。

下午的协调会确定了水库的长效管护方案。“要搞‘库长制 民管会’,” 李科长展示着分区图,“每个库湾由村民小组负责,每片浮岛落实到户,” 他指着图上的责任区,“就像当年的水库管理,专业管护与群众参与结合才能长效。” 陈博士补充道:“得每月搞次‘水库体检日’,” 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不光测水质,还要评估灵草生长,让数据成为管理的依据。”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水库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水库,分明是城市的绿色心脏,在群山与楼宇间跳动着生生不息的脉搏。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王伯送的黄铜水位尺,刻度旁刻着 “灵草为尺,清水为度”;陈博士给的水质变化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水库灵草图,背景是长满灵草的溢洪道,水面上游着会飞的鱼。李科长把块水库大坝的混凝土芯样送给林羽,芯样的孔隙里嵌着灵草的根须:“这叫‘石与草的盟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坚硬的工程,也能被生命温柔包裹。” 林羽摸着芯样的粗糙断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水流与时光共同生长的故事。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上坝顶。浮岛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海,竹框架的倒影在水面铺成金色的路,旧发电站的墙上,村民们画的壁画渐渐清晰 —— 座长满灵草的大坝,拦着清澈的湖水,坝下的梯田里,孩子们正在采摘灵草,笑声顺着水流漂向远方。王伯和李科长站在坝头挥手,身影被夕阳拉成两道细长的影子,像两株守护水库的芦苇。

环湖旅游巴士驶离停车场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混凝土芯样。芯样的裂隙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水泥的微观孔隙。车窗外,水库如块巨大的绿宝石,被群山捧着,向城市的方向伸出条条银链般的输水渠。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陈博士提到的城市湿地公园改造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水系更复杂,生态更脆弱,但只要带着这份让静水焕发生机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暮色漫上车窗时,林羽给芯样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混凝土的纹理流淌,在芯样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亮起的城市灯火,像把整座水库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石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溢洪道,突然觉得所谓 “家园”,从来不是静止的容器,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禁锢中找到出口的智慧,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水泥的裂隙,也能长得挺拔而自由。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规则道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