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古人的智慧 > 第32章 食疗汇总,因地施膳

古人的智慧 第32章 食疗汇总,因地施膳

作者:清音妙画尊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5 16:19:5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32章:食疗汇总,因地施膳

晨露还凝在医庐前的草叶上时,轩辕已铺开了那张用羊皮制成的大地图。地图是他请擅长绘制的弟子根据周游见闻画成的,东到海滨,南至雨林,西抵草原,北达雪原,中央则是他自幼熟悉的平原部落。此刻,他正用炭笔在地图边缘标注着什么,鼻尖萦绕着昨夜熬制的草药余味,混杂着晨风中带来的泥土气息。

“先生,您这几日总对着地图出神,是在琢磨各地的草木吗?”弟子灵枢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走进来,见轩辕指尖在“东方海滨”区域反复点画,忍不住问道。他腰间别着的竹筒里,装着这几日收集的食疗方子,竹片上的字迹密密麻麻,边缘都被摩挲得有些发白。

轩辕抬头,接过粥碗却没喝,只是指着地图笑道:“你看这东方,浪涛拍岸,鱼虾满舱;南方雨林,藤蔓缠绕,蔬果丰茂;西方草原,牛羊成群,奶香飘远;北方雪原,根茎藏土,耐寒经冻。天地生万物,各按地域生长,人食之,便能得地域之精气——这食疗的道理,可不就藏在这地图里?”

灵枢凑近细看,只见地图上已用不同颜色的炭笔做了标记:东方用蓝色画着波浪,旁边写着“海藻、海带、海蛤”;南方用绿色勾着叶片,标注“穿心莲、青蒿、马齿苋”;西方是棕色的牛羊图案,记着“羊肉、羊奶、骨汤”;北方则是白色的雪花,写着“土豆、萝卜、生姜”。他恍然大悟:“先生是想把各地的食疗方子归归类?”

“不止归类,”轩辕舀了一勺粥,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细纹,“是要找出其中的规律。你想,海滨之人常食海产,为何?因海风潮湿,海产多咸寒,能软坚散结,解湿毒;南方湿热,百姓多吃苦味菜,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健脾——这便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疗亦需因地制宜。”

说话间,几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弟子也陆续到了。来自东方海滨的阿渔背着半篓新鲜的海带,裤脚还沾着海盐粒;南方雨林来的木禾捧着一束带着晨露的马齿苋,叶片上的绒毛清晰可见;西方草原的牧风牵着一只小羊羔,羊奶的腥甜气随着他的动作飘散;北方雪原的石寒则抱着一筐刚挖的土豆,泥土簌簌落在地上。

“正好,”轩辕放下粥碗,站起身,“你们各自说说,家乡最常吃的食物是如何治病养生的?阿渔先来。”

阿渔把海带放在地上,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在我们海边,渔民常吃海带、海藻。有回我叔父脖子上长了个硬疙瘩,不痛不痒却越来越大,巫医用了好多草药都没效。后来族里的老渔民让他每天用海带煮水喝,三个月后,那疙瘩竟慢慢消了。”他边说边比划着脖子,手指划过的弧度越来越小,眼里满是对老渔民的敬佩。

轩辕点头,让灵枢在竹片上记下“海带、海藻:味咸,性寒凉,软坚散结,治颈间肿块”。他补充道:“咸味入肾,肾主水,能消体内的‘瘀结’,就像海水能冲刷礁石上的污垢。海滨多湿瘀之病,海产便是天地赐下的解药。”

木禾接着上前,将马齿苋分成几束递给众人:“我们南疆潮湿,夏天常有人拉肚子、皮肤长疹子。我娘就采这马齿苋,要么凉拌,要么煮水,喝下去很快就好。有年村里闹痢疾,好多人上吐下泻,族长让各家各户都煮马齿苋水,没几天疫情就控制住了。”他低头闻了闻手中的马齿苋,叶片的清香让他想起了家乡雨后的山林。

“马齿苋味酸、性寒,”轩辕接过一束,指尖捻着叶片细细观察,“酸味能收敛,止住腹泻;寒性能清热,驱散湿毒。南方湿热重,就像一锅烧得太旺的水,这些苦味、寒性的草木,便是用来‘灭火’的。”他让灵枢记下“马齿苋:味酸寒,清热利湿,止泻治疹”,又特意在旁边画了个小火苗,打了个叉。

牧风抱着小羊羔,指腹摩挲着羊羔柔软的毛:“我们草原上风大天冷,牧民早晚都喝羊奶,冬天更是顿顿吃羊肉。我小时候总咳嗽,一到冬天就喘不上气,阿爸每天给我煮羊肉汤,里面放些生姜、花椒,喝了一个冬天,第二年竟不咳了。”他说着,小羊羔“咩”地叫了一声,像是在附和他的话。

“羊肉性温热,能补气血、祛风寒,”轩辕摸了摸羊羔的头,掌心感受到温暖的体温,“就像草原上的篝火,能驱散严寒。你们看,草原人多体格健壮,便是因为常食这些温补的血肉有情之品,能抵御风寒侵袭。”灵枢在竹片上写下“羊肉、羊奶:味甘温,补气血,祛风寒,治虚寒咳喘”,字迹因用力而微微凹陷。

石寒把土豆放在地上,拿起一个在衣襟上擦了擦泥土:“在我们北方,冬天能吃的新鲜菜少,就靠土豆、萝卜、山药这些埋在土里的根茎过活。我奶奶年轻时受了寒,手脚常年冰凉,我爷爷就每天给她煮土豆炖萝卜,里面放些生姜、辣椒,吃了五六年,奶奶的手脚竟暖和起来了。”他说着,呵出一团白气,仿佛又回到了北方的寒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轩辕拿起一个土豆,掂量着它的重量,沉实的手感让他想起北方土地的厚重。“这些根茎埋在土里,吸收了大地的精气,性多甘温,”他解释道,“甘味能补益,温性能散寒,就像给身体裹上了厚厚的棉衣。北方严寒,人体易受寒邪侵袭,这些根茎便是储存起来的‘阳气’,能帮人抵御风雪。”灵枢记下“土豆、萝卜、山药:味甘温,补脾胃,御风寒,治虚寒体”,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

等众人说完,轩辕让灵枢把竹片上的记录一一念出来,自己则在地图上对应的区域写下“宜淡渗”“宜苦寒”“宜温补”“宜甘温”的字样。阳光透过医庐的窗棂照进来,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字迹仿佛活了过来,与各地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交融在一起。

“你们发现了吗?”轩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东方多湿,食疗宜用淡渗利湿的海产;南方多热,宜用苦寒清热的草木;西方多寒,宜用温补散寒的畜牧;北方多寒且燥,宜用甘温补益的根茎。而我们中央平原,气候平和,物产丰富,便需‘平和’饮食,五谷杂粮、五果五菜搭配着吃,不偏不倚。”

他走到墙角,那里堆放着周游时收集的各种种子:海带的孢子囊、马齿苋的种子、羊肉的骨粉、土豆的块茎……他拿起一把,放在手心:“这些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药材。食疗的精妙,就在于‘润物细无声’,不用苦口的汤药,却能在日常饮食中调理身体,这才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啊。”

灵枢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先生,那如果人到了不同的地域,饮食习惯要不要改呢?比如南方人到了北方,还能天天吃苦味菜吗?”

轩辕赞许地看了他一眼:“问得好。去年我在北方时,遇到一个从南方来的商人,他还按在家乡的习惯,顿顿吃寒凉的瓜菜,结果不到一个月就拉肚子、手脚冰凉。后来我让他跟着北方人吃土豆、喝羊肉汤,没过多久就好了。这便是‘入乡随俗’,饮食也要跟着地域变,才能适应环境,不伤身体。”

他顿了顿,又道:“不光是地域,还要看人的体质。比如同样在南方,有的人怕冷,就不能多吃苦寒的食物;在北方,有的人怕热,就不能吃太多温补的羊肉。食疗要‘因人制宜’,结合地域、体质、季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说着,他让弟子们把这些心得整理成册,取名《五方食养论》。阿渔负责绘制海产图谱,木禾详述南方草木的食用方法,牧风记录畜牧的食疗功效,石寒编写根茎的烹饪之道,灵枢则负责汇总整理,补充阴阳五行的医理阐释。医庐里顿时忙碌起来,笔尖划过竹片的“沙沙”声、弟子们的讨论声、偶尔响起的小羊羔叫声,交织成一首充满生机的乐曲。

夕阳西下时,第一卷《五方食养论》的初稿终于完成。轩辕捧着沉甸甸的竹简书,走到门口,望着远方的天际。晚霞如织,映照得大地一片金黄,仿佛能看到东方的海浪、南方的雨林、西方的草原、北方的雪原都在这霞光中融为一体。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他轻声感叹,心中充满了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医道的感悟。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食疗智慧,就像一条条溪流,终将汇入中医的江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想知道轩辕如何将这些食疗智慧与医理进一步结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喜欢古人的智慧请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