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 > 第79章 塬上春深

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 第79章 塬上春深

作者:青锋渡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1-10 21:50: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清明的雨丝收了尾,黄土塬上的风还带着湿意。刘平贵蹲在骡马大车旁,手里的麻绳在车辕上绕了三圈,最后用力勒出个死结。车板上铺着两层麻袋,底层装着给女儿刘沐暖带的糜子面,上层裹着她的蓝布包袱——李玲玲连夜缝的夹袄就放在最上面,针脚密得像撒在地里的谷种。

“爹,再紧就磨破袋子了。”刘沐暖站在土坡上喊,手里攥着那把旧月琴。琴身是爹去年用老杏木做的,琴轴磨得发亮,弦柱上还缠着她自己编的红布条。十六岁的姑娘穿着靛蓝布褂,辫子垂在背后,发梢沾着点草屑——刚才帮娘摘院子里的花椒叶,说是给兰州的同窗带点“家乡味”。

李玲玲从窑洞里出来,手里端着个木匣子。她走到女儿跟前,把匣子塞进包袱侧袋:“这里面是二十块银元,你爹前天赶车去平凉城换的,洋学堂花销大,别省着,也别轻易露给外人看。”她的指尖划过女儿的辫子,忽然想起这丫头小时候总爱揪着自己的衣角要糖吃,眼眶一热,赶紧别过脸去,“灶上还温着锅盔,装了满满一布包,到了兰州吃不惯城里的米面,这个顶饿。”

“娘,我都多大了。”刘沐暖笑着挽住她的胳膊,“去年寒假回来,我不就学会做洋人的面包了?先生说我揉的面团发酵得最好。”

“那能一样?”李玲玲拍开她的手,往她兜里塞了把花椒叶,“面包是甜的,哪有咱的锅盔顶饱。对了,你弟弟呢?刚才还在这儿磨磨蹭蹭,说要给你个东西。”

话音刚落,就见刘勇斌从柴房后面钻出来,手里攥着个小木哨,脸憋得通红。他才十岁,个头刚到姐姐腰窝,跑起来裤脚扫着地上的泥点,像只刚出窝的小狼崽。“姐,给你。”他把木哨往刘沐暖手里一塞,转身就想跑,被她一把拉住。

“这是你自己削的?”刘沐暖举着木哨看,哨身上刻着歪歪扭扭的花纹,吹口处磨得溜光。去年她教弟弟吹《茉莉花》,用的就是个这样的木哨,后来不小心掉在河里冲走了。

“嗯。”刘勇斌低着头,脚尖碾着地上的草,“你在学堂想我的时候,就吹这个。等暑假回来,你得教我吹新调子,就是你说的……五线谱那个。”

“好啊。”刘沐暖把木哨放进贴身的兜囊,摸了摸他的头,“我不光教你五线谱,还带洋学堂的琴谱回来,给你看洋人画的音符,像不像小蝌蚪?”

刘勇斌终于抬起头,眼睛亮得像塬上的星星:“真的?那你可不能骗我。爹说城里的洋学堂有钢琴,比你的月琴好听一百倍,你能学会吗?”

“你姐啥学不会?”刘平贵不知啥时候走了过来,手里牵着那匹老骡子,“去年冬天下雪,她在油灯下练琴,手指冻得通红,不也把那首《马赛曲》练会了?”他把骡子拴在车辕上,往手心啐了口唾沫,“好了,该走了。赶车的老王说,今天得赶到泾川,不然赶不上明天的渡船。”

李玲玲往刘沐暖手里塞了块热乎的锅盔:“路上趁热吃。到了兰州就给家里捎个信,让你爹去平凉城取。别学那些城里姑娘疯跑,晚上早点回学堂,听见没?”

“知道了娘。”刘沐暖咬了口锅盔,麦香混着芝麻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忽然看见娘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些,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赶紧别过头去,爬上了骡马大车。

刘平贵把月琴递给她,又往车板上扔了床薄被:“夜里凉,盖着点。老王是咱村王老二的堂兄,靠得住,路上有事跟他说。”他顿了顿,手在车辕上摸了摸,像是还有话要说,最终只憋出一句,“到了学堂,好好学。”

刘沐暖点点头,把月琴抱在怀里。老王甩了个响鞭,骡子打响鼻的声音惊飞了树上的麻雀。大车轱辘碾过湿漉漉的土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极了奶奶生前用的那架旧纺车。她趴在车沿上回头看,爹和娘站在土坡上,弟弟的小身影在他们中间晃悠,手里还举着她昨天给他扎的纸风车。

风把纸风车吹得呼呼转,转到看不清颜色的时候,刘沐暖才缩回身子,从包袱里掏出月琴。琴弦被风吹得微微颤动,她试着拨了个音,清越的声响漫过刚翻过的田地,惊起几只在田埂上啄食的野鸡。

“姑娘还会弹这个?”赶车的老王回过头笑,他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像塬上被雨水冲刷出的沟壑,“去年我拉货去兰州,见洋学堂的女学生都弹那种黑匣子似的琴,说是教钢琴,声音脆得像敲冰。”

“月琴也很好听。”刘沐暖轻轻拨着弦,“先生说,咱们的民乐和洋人的音乐,就像塬上的麦子和城里的面包,各有各的味道。”

老王咂咂嘴:“还是你们读书人会说。我这辈子就知道,骡子比马耐力好,土路比石板路难走。兰州城可大了,城墙比平凉的高半截,听说站在上面能看见黄河,像条白绸子似的绕着城流。”他忽然压低声音,“不过最近不太平,雷旅长的兵在城门盘查得紧,见了生面孔就问东问西。咱们扮成送货的,你少说话,别让人看出是学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请大家收藏:()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沐暖点点头,把月琴放进包袱里。车窗外,刚抽芽的杨树枝条在风里摇晃,像无数双挥别的手。她想起昨天夜里,自己在油灯下收拾行李,娘悄悄坐在炕边看她,看了很久才说:“暖丫头,在城里别学坏了。听说有些女学生剪短头发,跟男人似的在街上走,那不成体统。”

“娘,那是新派学生,她们在学堂学救国救民的道理呢。”她当时这样说,心里却有点发虚。去年在兰州,她确实见过那样的女学生,穿着灰布校服,齐耳短发,腰里系着皮带,说话时眼睛里像有团火。她们说要“打破旧礼教”,要“男女平等”,这些话她不敢跟爹娘说,怕他们担心。

大车过了泾河渡口时,太阳已经爬到头顶。老王把车停在岸边的茶馆旁,牵着骡子去饮水,刘沐暖坐在车板上啃锅盔,听见邻桌的商人在议论时局。

“……听说中原大战打完了,冯玉祥的人退到甘肃了,雷中田旅就驻在兰州城,跟马鸿宾的人不对付,说不定哪天就打起来。”

“要我说啊,还是安稳过日子要紧。我这趟去兰州送药材,就盼着能顺顺利利,别遇上兵痞子。”

“你还算好,我听说有人在城门被搜出几本书,就被当成乱党抓了,到现在还没放出来……”

刘沐暖的心猛地一沉,赶紧把怀里的琴谱往包袱深处塞了塞。那是她抄的《国际歌》乐谱,先生说这是“唤醒民众的歌”,让她好生收着。她摸了摸兜囊里的木哨,冰凉的木头贴着心口,忽然想家了——家里的窑洞虽然暗,却不会有这样担惊受怕的议论。

“姑娘,上船了。”老王的声音把她从愣神中拉回来。渡口的羊皮筏子在水里晃悠,筏子客拿着长篙吆喝,惊得水面上的水鸟扑棱棱飞起。刘沐暖跟着老王上了渡船,站在船头时,黄河水的腥气扑面而来,混着岸边泥土的味道,让她想起家里的窑洞。

渡船慢悠悠地在河面上漂,阳光洒在水面上,像撒了一层碎金子。刘沐暖望着远处的黄土塬,塬上的梯田像被谁摞起来的书本,一层叠着一层。她忽然明白,自己这趟去兰州,就像翻过这些梯田,要去看更广阔的天地了——可那天地里,有钢琴的清脆,也有看不见的风雨。

晚上歇在泾川的客栈,刘沐暖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听着隔壁老王的鼾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狗吠。她从包袱里摸出月琴,借着窗棂透进来的月光,轻轻弹起《茉莉花》。琴声在寂静的夜里漫开,混着远处的虫鸣,像一条温柔的河,把她带回了黑松沟的窑洞前——娘在灶前烧火,爹在院里编筐,弟弟举着木哨,追着院子里的芦花鸡跑……

弹到一半,琴弦忽然断了一根。刘沐暖捏着断裂的琴弦,指尖被划破了一点,渗出颗血珠。她想起出门前娘给她算的卦,说她这趟出门“有惊无险,逢凶化吉”,心里稍稍安定了些。

第二天一早,大车继续往兰州赶。路面渐渐宽了些,遇见的行人也多了起来。有戴礼帽的商人骑着马飞驰而过,有穿短褂的脚夫扛着货物在路边歇脚,还有背着枪的士兵,面无表情地盯着来往的车辆。刘沐暖把自己裹在蓝布褂里,尽量往车板里面缩,手里紧紧攥着那把断了弦的月琴。

第三天过一道山梁时,老王忽然指着远处说:“看,那就是兰州的城墙!”

刘沐暖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天边隆起一道青灰色的线,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把半个天空都挡住了。城墙后面,隐约能看见一些高耸的建筑,还有一座塔,在阳光下闪着微光。

“那是白塔山的白塔,”老王说,“有七层呢,站在顶上能看见大半个兰州城。城里还有座铁桥,是洋人修的,能过马车,比渡船快多了。”

刘沐暖的心跳忽然快了起来。她想象着铁桥的样子,想象着钢琴的声音,想象着那些穿着校服的女学生……可同时,她又想起了爹娘的眼神,想起了弟弟攥着木哨的小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大车离兰州城越来越近,路边开始出现砖瓦房,偶尔还能看见挂着“洋布”“洋油”招牌的铺子。有穿西装的年轻人从铺子里出来,嘴里说着她听不太懂的话。一个卖糖葫芦的小贩推着车经过,车铃叮叮当当地响,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歌。

“快到广武门了。”老王勒住缰绳,“进了城门,再走半里地,就到你说的那个洋学堂了。”

刘沐暖深吸了一口气,从包袱里掏出那把木哨,放在唇边轻轻吹了一下。清脆的哨声在风里散开,像一只鸟,朝着家乡的方向飞去。她知道,从踏入这座城门开始,她的人生就会像这哨声一样,飞向一片全新的天空——那里有她向往的音乐,也有她必须面对的风雨。

她把木哨放回兜囊,摸了摸怀里的月琴。断了的琴弦还没接好,但她想,到了学堂,总能找到接弦的法子。就像这黄土塬上的草,就算被狂风暴雨打过,春天一到,还是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迎着太阳生长。

喜欢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请大家收藏:()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