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320集:《核废料永久储存的伦理选址原则》

《十万年的承诺》

戈壁的风裹着沙砾砸在车窗上,发出细密的噼啪声。周明远盯着导航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红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副驾上那本蓝色封皮的文件——《核废料储存伦理选址原则(草案)》。车窗外,稀疏的梭梭草在风中瑟缩,远处的雅丹地貌像一群沉默的巨兽,守着这片被阳光炙烤得发烫的土地。

“还有三十公里,周教授。”司机老马扯着嗓子喊,像是怕被风声吞掉,“前面就是青石峪了,这地方邪乎得很,去年有勘探队来,说是打了三口井,全出了怪事。”

周明远没接话。作为国家核安全研究院的首席伦理学家,他听过太多比“邪乎事”更刺耳的话。过去三年,选址团队走过十七个候选区域,从西南的深山大谷到东北的原始森林,每次都是刚亮出规划图,就被当地人用锄头和标语赶出来。核废料,这个带着“辐射”“致癌”“万年污染”标签的词,像一根毒刺扎在每个人的神经上——谁都知道核电清洁高效,谁都依赖那稳定输出的电流,但谁都不愿让那装着放射性物质的金属罐,在自家地下躺上十万年。

这就是“邻避效应”,周明远在学术论文里写过无数次的概念,此刻正化作戈壁上蒸腾的热浪,扑面而来。

一、青石峪的回响

青石峪的村委会在一片坍塌的土坯房中间,唯一还算完好的是院子里那棵老胡杨,树干上挂着褪色的红绸带。村长王奎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黧黑的脸上刻着风沙的痕迹,手里攥着个缺角的搪瓷缸,盯着周明远团队带来的三维模型,半天没说话。

“王村长,”周明远推过去一杯热茶,“我们这次来,不是拍板定案,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按照新的《选址原则》,最终能不能在这儿建,得你们村和周边三个乡的老百姓公投说了算,同意率得超过六成。”

王奎“嗤”了一声,把搪瓷缸往桌上一墩:“周教授,你们读书人会说话。六成?就是六成六,谁愿意把那玩意儿埋在自家地下?前年你们去黑风口,人家把拖拉机都堵在路上了,忘了?”

旁边的会计老张凑过来:“我听说那东西能埋十万年?十万年后,咱坟头草都成化石了,谁知道会不会漏?”

“不会漏。”团队里的工程师李薇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防泄漏设计图,“储存库会建在地下五百米的花岗岩层里,罐体会用钛合金和特制陶瓷,抗腐蚀、抗地震,就算一万年后地壳变动,也能……”

“一万年后?”王奎打断她,指了指窗外,“你知道这青石峪为啥叫这名不?老辈人说,这里的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剩下的,硬得很。可再硬的石头,经得住你们那玩意儿烧十万年?”

周明远沉默了。他知道,恐惧从来不是靠数据就能驱散的。去年在陕南的一个山村,他们带着最精密的检测仪器,证明选址区域的地质结构比瑞士的核废料库还稳定,但村民们只认一个理:“电视上都说了,辐射能让老鼠长到猫那么大,咱这儿的娃咋办?”

那天下午,周明远在村里转了转。青石峪有三百多户人家,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小学的教室墙上裂着缝,操场就是一片黄土地,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个掉了篮网的篮球架。村卫生室里,货架上的药瓶大多落了灰,医生说,稍微重点的病都得去几十公里外的镇卫生院。

“不是咱不支持国家建设,”王奎晚上请周明远到家里吃饭,喝了点酒后,话多了起来,“你看咱这地方,缺水、缺路、缺学校,就盼着能有点啥改变。可你们那项目,除了给咱心里添堵,能带来啥?”

周明远拿出《选址原则》的草案,指着其中一条:“如果公投通过,核电厂每年会拿出收益的5%作为补偿,大概每年几千万,会用于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这笔钱会由专门的委员会管理,保证能实实在在用到老百姓身上。”

王奎的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暗了下去:“钱是好东西,可命更金贵。万一出事了,再多钱有啥用?”

“所以我们会成立跨代际监督委员会,”周明远说,“委员会里会有你们村的代表,有环保专家,还有法律界的人,甚至会预留未来 generations 的席位——比如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出生的当地人,他们的权益也会被考虑。储存库的每一次检查、每一次数据更新,都会向委员会公开,接受监督。”

王奎没说话,只是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窗外的月光洒在院子里,老胡杨的影子像一张网,罩在地上。

二、裂痕

选址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青石峪和周边的三个乡。反对的声音占了大多数。有人在村口拉了横幅:“誓死保卫家园,拒绝核废料入侵”;有人翻出几十年前的旧报纸,说某某地方因为核试验,庄稼长不出来;还有人说,这是城里人为了自己用电方便,把脏东西往乡下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明远的团队在镇上租了间房子,每天接待来质询的村民。李薇负责解释技术问题,嗓子哑了好几回;社会学专业的小林挨家挨户做问卷,记录大家的顾虑;周明远则忙着组织座谈会,邀请核安全专家、环保志愿者来和村民对话。

争议最大的一次座谈会,在镇中学的操场上举行。三百多个村民挤在临时搭起的棚子下,话筒里的电流声刺啦作响。

“我儿子在省城读大学,学的就是环境工程!”一个戴草帽的老汉站起来,手里举着手机,“他说这玩意儿根本存不住十万年,国外的核废料库都出过错!”

“那是上世纪的技术!”李薇急得脸通红,“现在的多重屏障技术……”

“技术再新,也是人做的!”一个穿夹克的年轻人打断她,“万一建的时候偷工减料呢?万一以后管理的人换了,不负责了呢?”

“所以要有跨代际监督委员会,”周明远接过话筒,“这个委员会不是临时的,会一直存在,直到十万年后储存库安全关闭。它有权力随时检查、随时追责,甚至可以要求更换运营方。”

“十万年?”有人笑了,“谁能保证这个委员会能存在十万年?朝廷还有换代的时候呢!”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喊着要赶他们走,有人开始扔矿泉水瓶。周明远让团队成员先撤,自己站在台上,任凭那些愤怒的声音砸过来。他想起三年前,在一个沿海城市的市民论坛上,当他提到核废料需要找地方储存时,一个白领模样的女人冷冷地说:“凭什么要埋在我们这儿?那些偏远地方的人,日子过得糙,就算有点辐射,也比我们城里人耐抗。”

那天晚上,周明远接到女儿的电话。女儿在国外学核物理,语气里带着哭腔:“爸,我同学说,你们做的事就是把定时炸弹往穷人家里塞。他们说这是伦理犯罪。”

周明远挂了电话,站在镇子的路灯下。戈壁的夜空格外清澈,星星亮得像是要掉下来。他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导师对他说的话:“核安全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不能分地域,不能分贫富,更不能分时代。”

他回到办公室,翻开《选址原则》的草案,在“经济补偿”那一条旁边,写下一行字:“补偿不是收买,而是共同承担责任的证明。”

三、转机

变化是从村小学开始的。

小林在做问卷时,发现学校的屋顶漏雨,每逢下雨,孩子们就得挤在走廊里上课。她把这事告诉了周明远,周明远联系了省教育厅,又托朋友找了家建筑公司,捐了一批建材,组织村民一起把屋顶修好了。

修屋顶的时候,王奎带着村里的壮劳力来帮忙。他看着周明远和李薇也爬上屋顶递瓦片,喘着气说:“周教授,你们这些读书人,倒不像城里来的老爷。”

“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添乱的。”周明远抹了把脸上的汗,“王村长,你觉得,青石峪最大的问题是啥?”

王奎想了想:“缺水,路不好,留不住年轻人。娃们念不好书,以后还是得出去打工,祖祖辈辈都这样。”

“如果有一笔稳定的钱,能把路修通,能引来自来水,能让学校盖新楼,能请好老师来,你觉得咋样?”

王奎不说话了。他蹲在地上,卷了根旱烟,点着,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有些复杂:“周教授,我不是不信你。只是……那东西太吓人了。我孙子才三岁,我不能拿他的将来赌。”

“不是赌,”周明远也蹲下来,“是科学。我们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地质学家、工程师,他们用了五年时间,在全国找了一百多个地方,青石峪是综合评分最高的——这里的花岗岩层连续完整,没有断层,地下水少,远离地震带。而且,我们会建世界上最严格的监测系统,地表、地下、空气、水源,24小时监测,数据实时公开,谁都能查。”

他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王奎:“这是我们做的风险评估报告,上面写着,万一发生最极端的泄漏事故,影响范围不会超过五公里,而且这种概率,比中五百万彩票还低。但为了这万分之一的可能,我们会预留足够的应急资金,会定期演练,确保所有人都能安全撤离。”

王奎接过报告,翻了几页,又放下了:“我看不懂这些。但我知道,你是个实在人。”

几天后,王奎召集了村里的老人开会。周明远也去了,他没讲技术,没讲补偿,只是给老人们看了一段视频——那是国外一个核废料库的纪录片,建在地下深处,像一座沉默的宫殿,监测设备在蓝光中闪烁,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

“十万年后,我们都不在了,”周明远说,“但我们今天做的决定,会影响十万年后的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就把难题推给他们。我们能做的,是用最谨慎的态度,最先进的技术,最透明的监督,给他们一个安全的未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散会时,最年长的张大爷拄着拐杖,走到周明远面前,颤巍巍地说:“娃啊,我活了八十岁,见过日本人来抢粮食,见过饿肚子的年代,也见过电灯亮起来的那天。电灯是好东西,不能因为怕麻烦,就不用了。只是……你们得说话算数。”

周明远握住老人的手,用力点了点头:“我们会立碑,把所有的承诺都刻在石头上,让十万年后的人都能看见。”

四、公投

公投定在一个晴朗的周末。四个乡镇的投票点都设在村委会,现场有公证处的人监督,还有村民代表轮流盯着票箱。

周明远和团队成员坐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等着消息。李薇在整理技术资料,小林在统计前期的民意调查数据,周明远则看着窗外,王奎正带着几个村民往墙上贴标语,上面写着:“好好选,这是咱自己的事。”

中午时分,第一个结果传了过来:最远的红柳乡,同意率52%,没通过。

小林的脸白了:“红柳乡的人最担心水源,他们说万一泄漏,地下水会被污染。”

周明远拍了拍她的肩膀:“正常。继续等。”

下午三点,第二个结果来了:沙梁乡,同意率58%,差两个百分点。

办公室里的空气有些凝重。李薇叹了口气:“沙梁乡的年轻人大多反对,他们说就算有钱,住在这里也觉得膈应。”

只剩下青石峪和黑石乡了。

王奎匆匆跑进来,额头上全是汗:“青石峪的票统计完了,同意率63%!”

办公室里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欢呼。周明远站起来,感觉腿有点软。

“黑石乡呢?”小林追问。

王奎喝了口水:“还在统计,最后几票了。”

所有人都盯着门口。时间像是被拉长了,每一秒都过得格外慢。周明远想起导师的话:“伦理不是抽象的原则,是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具体的担忧和希望。”

终于,黑石乡的统计员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声音有些发抖:“同意率61%,过了!”

周明远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他仿佛看到,十万年后的某个清晨,一个孩子站在储存库的监测站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安全数据,问身边的老人:“这些石头下面,是什么呀?”

老人会告诉他:“是很久以前的人,为了我们的安全,精心守护的承诺。”

五、石碑

一年后,核废料储存库正式动工。

开工那天,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没有剪彩,没有领导讲话,只有周明远、王奎,还有几个村民代表,以及跨代际监督委员会的第一批成员。

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镇政府旁边,墙上挂着《选址原则》的全文,用汉、藏、蒙三种文字写成。桌子上,放着一本厚厚的监督日志,第一页上,是王奎写下的一行字:“咱得对得起后人。”

仪式的最后,大家来到老胡杨树下,为一块石碑揭幕。石碑是用当地的青石做的,上面刻着:

“此处地下五百米,储存核废料。自公元2024年始,至公元年止,为期十万年。

我们,此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承诺:

1. 以最先进的技术确保安全,永不松懈。

2. 以最透明的监督接受检验,永不隐瞒。

3. 以共同的责任分享收益,永不独占。

我们深知,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愿十万年后的你们,能理解我们的选择,

愿这片土地,永远安宁。”

王奎抚摸着石碑上的字,眼眶有点红:“周教授,等这玩意儿彻底安全了,咱的子孙后代,会记得咱今天做的事不?”

周明远看着远处正在施工的工地,大型机械正在小心翼翼地挖掘,远处的山梁上,监测塔已经立了起来,闪着银光。他想起女儿的邮件,女儿说,她的同学现在都在讨论中国的核废料伦理体系,说这是“对未来的契约精神”。

“会记得的,”周明远说,“因为我们把承诺刻在了石头上,也刻在了心里。”

戈壁的风还在吹,但这一次,风声里似乎带着一种平静的力量。就像那棵老胡杨,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沉默,却坚定,守护着一个跨越十万年的约定。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