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第191章 隋唐风云之李林甫

李林甫:盛唐由盛转衰的权力阴影

天宝十一载(752 年)冬,长安城的寒风卷着枯叶掠过平康坊,宰相李林甫的府邸内却弥漫着比冬日更刺骨的寒意。病榻上的李林甫枯瘦如柴,眼前不断闪过近二十年来朝堂上的刀光剑影 —— 被他排挤的张九龄、遭他陷害的李适之、死于他构陷案中的韦坚与杜有邻,还有此刻正在外散布他谋反谣言的杨国忠。这位把持朝政十九年的 “首席宰相”,曾让唐玄宗说出 “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皆林甫之力也” 的赞誉,最终却在权力的巅峰跌落,死后还被剥夺官爵、剖棺改葬。他的一生,是盛唐最辉煌时期的权力缩影,是 “口有蜜,腹有剑” 的政治标本,更是唐朝从巅峰滑向深渊的关键推手。

李林甫出身李唐宗室旁支,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王李叔良,这样的出身让他自带 “皇亲” 光环,却又因血脉疏远,无法跻身宗室核心。年轻时的李林甫并未显露出后来的权谋狠辣,反而因精通音律、熟悉典章,在仕途初期走得平稳。他最初以门荫入仕,担任千牛直长,后来凭借舅父姜皎的引荐,历任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等职。这段时期的李林甫,更像一个熟悉官场规则的 “技术型官僚”—— 他熟悉律令条文,能高效处理行政事务,甚至在担任吏部侍郎时,曾通过严格核查,揭穿了数起冒名顶替的选官舞弊案,展现出不俗的吏治才能。正史中对他早年的记载虽简略,却也暗示了一个事实:李林甫并非后世脸谱化的 “无能奸臣”,而是具备扎实行政能力的官员,这也是他后来能长期掌权的重要基础。

真正让李林甫踏入权力核心的,是他精准的政治投机。唐玄宗开元中后期,武惠妃深得宠爱,意图废黜太子李瑛,改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朝中大臣多反对废储,张九龄等宰相更是直言进谏,而李林甫却暗中通过宦官向武惠妃传递消息:“愿保护寿王。” 这番表态让他赢得了武惠妃的支持,也让唐玄宗看到了 “听话” 的备选大臣。当时张九龄因屡屡犯颜直谏,已逐渐失去唐玄宗的信任 —— 比如唐玄宗想封禅泰山,张九龄以 “天下虽安,未可大意” 劝阻;唐玄宗想任命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以 “仙客无学术,不堪重任” 反对。每次张九龄进谏时,李林甫都在事后对唐玄宗说:“天子用人,何有不可?张九龄不过是拘泥古义罢了。” 这种 “顺上意” 的姿态,与张九龄的 “逆鳞” 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唐玄宗罢黜张九龄,任命李林甫为中书令,开启了李林甫独掌相权的时代。

掌权后的李林甫,将 “权谋” 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他最着名的标签 “口有蜜,腹有剑”,并非空穴来风 —— 表面上,他对同僚温和有礼,甚至会主动为对方的困境 “着想”,暗地里却设下陷阱。比如宰相李适之性格耿直,李林甫曾对他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富国,陛下还不知道呢。” 李适之信以为真,连忙向唐玄宗上奏,唐玄宗询问李林甫时,李林甫却慢悠悠地说:“臣早就知道,但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开采会动摇龙脉,所以不敢说。” 这番话让唐玄宗认为李适之 “考虑不周”,从此疏远了他,李适之最终在李林甫的持续打压下,被迫自杀。类似的手段,李林甫用在了无数政敌身上:他利用 “韦坚案” 牵连太子李亨的亲信,让太子险些被废;借 “杜有邻案” 清洗朝堂上的异见者,甚至连自己的女婿杨齐宣,也在他的逼迫下诬告他人。为了控制言路,李林甫还对谏官说:“现在明主在上,群臣只要按陛下的意思办事就好,何必多言?你们没看到宫门口的立仗马吗?它们吃着上等的草料,却不敢嘶鸣,一旦嘶鸣就会被赶走,后悔都来不及。” 从此,朝堂上的谏言声日渐稀少,唐玄宗听到的,只剩下李林甫筛选后的 “顺耳之言”。

但李林甫的掌权,并非全是 “祸国” 之举。作为行政官僚,他对唐朝的制度建设仍有贡献 —— 他主持修订了《唐六典》,这部记载唐朝官制的典籍,详细梳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系,成为后世研究唐代官制的重要文献;他整顿吏治,规范了选官流程,减少了地方官员的舞弊现象;在财政上,他推行 “和籴法”,通过官府加价收购粮食,既稳定了粮价,也充实了国库。这些举措,让唐玄宗后期的 “开元盛世” 得以延续表面的繁荣,也让李林甫获得了 “治世能臣” 的假象。然而,他的所有行政举措,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目的:巩固自身权力。为了防止边将因战功入朝拜相,威胁自己的相位,李林甫向唐玄宗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建议:“文士为将,怯于冲锋陷阵;不如用胡将,胡将善战,且出身寒微,不会入朝争相。” 这个建议看似合理,却为藩镇割据埋下了定时炸弹 —— 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胡将相继崛起,手握重兵,尤其是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占全国边军的三分之一。李林甫在世时,还能通过恩威并施控制安禄山(安禄山每次入京,都要亲自拜见李林甫,甚至在寒冬里吓得汗流浃背),但他死后,再也无人能制衡这些手握兵权的藩镇将领,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林甫的晚年,陷入了与杨国忠的权力斗争。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迅速崛起,从监察御史一路升至宰相,与李林甫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两人最初因共同的政治敌人(如李林甫的政敌韦坚,也是杨国忠的仇家)短暂合作,后来却因权力分配反目。杨国忠利用李林甫病重的机会,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诋毁他,甚至诬陷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勾结谋反。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早年励精图治的君主,而是沉迷享乐、对朝政日渐昏聩的帝王,他对李林甫的信任逐渐瓦解。天宝十一载(752 年)十一月,李林甫在绝望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死后仅一个月,杨国忠便联合安禄山,向唐玄宗揭发李林甫的 “谋反罪证”,唐玄宗下令剥夺李林甫的所有官爵,将其墓棺劈开,取出里面的金紫朝服,换上普通的庶人服饰,再将尸体草草掩埋;李林甫的子孙也被流放岭南,曾经显赫一时的李氏家族,瞬间败落。野史中记载,李林甫临死前,曾对着镜子感叹:“我李林甫一生弄权,终究还是落得如此下场!” 这番话虽无正史佐证,却道尽了他权力生涯的悲凉终点。

李林甫的一生,始终缠绕着 “奸臣” 的标签,但历史的真相远比脸谱化的评价复杂。他是有能力的行政官僚,却将才能用在了争权夺利上;他维护了唐朝表面的稳定,却为王朝的崩溃埋下了最深的隐患。他的掌权,本质上是唐玄宗后期政治**的产物 —— 当帝王不再愿意听逆耳忠言,当朝堂成为权力交易的场所,李林甫这样的 “权谋家” 便有了生存的土壤。与贞观时期的杜如晦相比,两人同样出身名门、同样具备行政才能,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杜如晦以 “决断” 辅佐君主开创盛世,李林甫以 “权谋” 迎合君主加速衰亡;杜如晦死后被追赠司空、配享太宗庙庭,李林甫死后被剖棺辱尸、子孙流放。这种对比,不仅是个人选择的差异,更是时代风气的折射 —— 贞观之治的君臣相得,到开元天宝年间已变成君昏臣佞,唐朝的国运,也随着李林甫的掌权,悄然转向。

如今,当人们谈论安史之乱、谈论唐朝的衰落时,总会提及李林甫的名字。他的 “口有蜜,腹有剑”,成为后世形容阴险小人的成语;他推荐胡将的举措,成为藩镇割据的开端。但我们更应看到,李林甫的故事,是一面镜子 —— 它映照出权力不受制约的危险,映照出君主昏庸对国家的危害,也映照出官僚体系中 “才能” 与 “品德” 失衡的灾难。在盛唐的辉煌与衰落之间,李林甫不是唯一的罪人,却是最具代表性的 “推手”,他的一生,如同一块沉重的界碑,标志着唐朝从巅峰走向深渊的转折,也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权力、人性与治国的深刻警示。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