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向来以“老妪能解”着称,这背后是他对诗歌普及的执着。野史记载,他每次写完诗,都会读给田间的老农、街头的老妇听,若有人听不懂,便反复修改,直到通俗易懂为止。有次,他写了一首《新乐府》,读给一位老妪听,老妪摇摇头说:“这句太绕,我听不懂。”白居易便立刻修改,改了三次,老妪才点头说:“这样就清楚了。”这种对“通俗”的追求,让他的诗在民间广为流传,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吟诵几句。据说,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街头巷尾都有人传唱他的诗,甚至连吐蕃、日本的使者都争相抄写带回本国,他的诗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鲜有人知,白居易之所以坚持“通俗”,是因为他认为“诗歌不应只为文人欣赏,更应成为百姓发声的工具”,让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也能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疾苦。
晚年的白居易,因官场失意,多次请求归隐,最终在洛阳定居。正史记载他“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与友人诗酒唱和”,野史却展现了他更真实的晚年生活。他在洛阳的宅第不大,却种满了花草树木,还开辟了一块菜园,亲自耕种,自给自足。他与刘禹锡、裴度等友人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民生,有时还会带着酒菜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吃饭聊天,听他们讲述生活的趣事与烦恼。野史记载,他在洛阳时,见当地百姓因缺水而发愁,便上书朝廷,请求修建水利工程,还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方案。工程建成后,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百姓们为了感谢他,将这条水渠命名为“白公渠”。此外,他还在洛阳创办了“香山寺社”,召集文人雅士捐款,用于救济贫困百姓、修缮寺庙,晚年还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给寺院,供学子借阅。
野史中,白居易还有不少“趣事”流传,展现了他随性洒脱的真性情。据说,他晚年嗜酒如命,常常与友人在香山寺饮酒作诗,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便躺在石桌上酣睡,醒来后继续创作,自称“醉吟先生”。他还喜欢养鹤、种花,家中养了两只白鹤,每日清晨都会带着白鹤在庭院中散步,兴致一来,便弹琴作诗,白鹤也会随着琴声起舞。有次,友人来拜访,见他穿着粗布衣裳,在菜园里浇水,不禁笑道:“白公如今真是闲云野鹤啊!”白居易却答道:“闲云野鹤虽好,却难忘天下百姓,若有需要,我仍愿出山效力。”这份“退而不休”的情怀,让他的晚年更显厚重。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正史记载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而野史中的临终场景更显温情:他弥留之际,召集子孙后代,嘱咐他们“我一生作诗,皆为民生,死后不要厚葬,将我的诗作整理成册,流传后世,若能为百姓做一点贡献,便足矣”。他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给“香山寺社”,用于救济贫困百姓。消息传开后,洛阳百姓纷纷自发前往悼念,有人献上鲜花,有人诵读他的诗作,场面十分感人。
后世对白居易的“魅化”,往往聚焦于“诗魔”“诗圣”的标签,却忽略了他背后的付出与坚守——有人只看到他的诗流传千古,却忘了他“苦读成才”的勤勉;有人只赞颂他的文学成就,却忘了他“为民发声”的初心;有人模仿他的诗歌风格,却只学其形,未得其神,因为他们不懂,白居易的诗魂,在于对民生的敬畏,对真实的坚守。
祛魅之后的白居易,是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形象。他是诗人,用通俗的笔墨书写乱世的民生,让诗歌成为百姓的喉舌;他是官员,用务实的举措守护百姓的生计,不攀附、不贪腐;他是挚友,用真挚的情感对待身边的人,重情重义;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对爱情的执着,有对仕途的无奈,有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一生,是“文章合为时而着”的践行,是文人风骨与民生关怀的完美融合,是大唐乱世中的一抹温暖亮色。
如今,在洛阳的白居易故居、香山寺,以及他被贬过的江州等地,仍能看到纪念他的遗迹。百姓们记得的,或许是他“诗魔”的名号,是他的千古名句,但更值得铭记的,是他“为民作诗”的初心,是他通俗务实的作风,是他真实洒脱的性情。白居易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伟大,不是天赋异禀的才华,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本心,心系苍生,既以笔墨滋养心灵,也以行动践行信仰——这,才是白居易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请大家收藏:()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