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01章 曹变蛟镇陕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01章 曹变蛟镇陕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虎贲西进

深秋,凛冽的西北风如同裹挟着无数把细小的砂砾,无情地抽打着渭北高原枯黄的大地。一支庞大的军队,正沿着蜿蜒坎坷的官道,沉默而坚定地向西行进。

队伍的核心,是一支约三千人的骑兵。与寻常明军迥异,他们皆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呢料军服,外罩精钢锻打的胸甲,在灰暗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马鞍旁悬挂着制式的马刀与最新配发的“辽二式”燧发短铳,背后的旗枪上,猩红的战旗迎风猎猎作响,旗面上狰狞的咆哮狼头徽记,仿佛欲择人而噬。他们队列严整,即便是在长途行军中,也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纪律性,只有马蹄踏碎冻土的沉闷声响和偶尔响起的简短口令,打破这肃杀的行进曲。这便是辽国公王磊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由曹变蛟亲自统领的“辽骑”骨干。

在这支精锐骑兵的前后左右,是规模更为庞大的步骑混合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穿着原先明军边军的号衣,颜色杂乱,装备也新旧不一,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中却大多闪烁着一丝以往罕见的希冀与好奇。他们是曹变蛟此番西行奉命整编的陕西各路官兵,其中不少是原洪承畴、孙传庭麾下的旧部,如今被统一划归指挥。队伍中,数十辆用硕大的骡马拖拽的四轮辎重车格外引人注目,油布覆盖得严严实实,沉重的车身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辙。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都能猜到,那下面盖着的,必定是辽国公名下兵工厂出产的新式军械和足以让所有人过冬的粮秣被服。

曹变蛟身披一件玄色斗篷,骑在一匹神骏的河西健马上,位于中军位置。他面容依旧冷峻如铁,下颌线条绷得紧紧的,但比起多年前在辽东初遇王磊时,眉宇间少了几分绝境搏命的悍勇,多了几分沉凝渊渟的大将气度。数年来的东征西讨,尤其是在王磊麾下系统学习了新式战法、参谋作业,并亲眼见证技术如何重塑战争模式,早已将这位昔日的冲阵猛将锤炼成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不断扫视着行军队列和两侧荒芜的原野、凋敝的村落,心中没有丝毫即将荣膺封疆大吏的喜悦,反而充满了沉重的压力。

陕西,这片土地他并不陌生。多年前,他曾随洪承畴在此地与流寇血战。如今重返故地,面临的局面却更为复杂酷烈。连年的天灾、战乱、苛政,早已将这片曾经孕育强秦、盛汉的土地折磨得千疮百孔,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官兵缺饷少粮,与匪无异;百姓易子而食,挣扎求存;大大小小的军头、土寇据寨自守,形同割据;而更远处,李自成、张献忠等巨寇虽暂受招安,却依旧拥兵自重,心思难测。朝廷的威信在这里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最**裸的生存法则。

“大人,前方三十里便是耀州城。探马回报,城内守军不足五百,听闻大军将至,已四散逃窜大半。”一名年轻的参谋军官策马从前队奔回,干净利落地行礼汇报。他身着笔挺的蓝色参谋制服,马鞍旁挂着地图筒和望远镜,举止间透着辽武堂培养出的干练与自信。

曹变蛟微微颔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传令前军,不得扰民,不得抢掠。接收城防,张贴安民告示。大队于城外择地扎营,所有粮秣由辎重营统一配给,严禁各部私自征粮。”

“是!”参谋军官领命,迅速拨转马头而去。

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辽军老部队对此早已习惯,而那些新附的陕兵则有些骚动,窃窃私语。以往他们行军,就地“打粮”几乎是默认的规矩,如今这严令之下,虽不敢明着违抗,却也不免腹诽。但当傍晚扎营后,看到辎重营真的抬出一筐筐雪白的馒头、一桶桶冒着热气的稠粥,甚至还有咸菜和少许肉干时,所有的疑虑和不满瞬间化为了惊喜与感激。捧着热腾腾的食物,许多衣衫褴褛的陕兵甚至流下了眼泪,他们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吃过这样像样的饭食了。一种无形的、名为“秩序”和“希望”的东西,开始悄然浸润这支刚刚拼凑起来的军队。

曹变蛟没有入住耀州城残破的官衙,而是与士卒一同住在中军大帐。帐内,巨大的陕西舆图已然挂起,数名参谋正在地图前忙碌地标注着最新的情报。油灯的光芒将曹变蛟的身影拉得很长,他凝视着地图上标注的“榆林”二字,眼神冰冷。

榆林,九边重镇之一,历来是抵挡蒙古铁骑的前沿,也是陕西边军最为精锐也最为骄悍的所在。如今,那里却成了麻烦的策源地。原榆林总兵王朴虽已调离,但其旧部盘根错节,新任将领难以服众。加上欠饷已达一年有余,军心早已不稳。据夜不收密报,以参将高勋、游击孙守法为首的一批军官,正在暗中串联,煽动士卒,不仅抗拒新任巡抚孙传庭的调遣,更有甚者,竟与塞外的蒙古部落以及境内的流寇暗通款曲,意图趁朝廷无力西顾之机,割据一方,形同叛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人,孙传庭巡抚急报。”一名亲兵呈上一封插着羽毛的信函。

曹变蛟拆开一看,眉头锁得更紧。信是孙传庭从西安发出的,语气焦灼。信中言明榆林军心浮动已至极点,高勋等人已公然截留粮税,驱逐巡抚派去的官员,反迹已露。孙传庭手中兵力不足,且要弹压关中各地的流民,无力北上平叛,恳请曹变蛟速进,以雷霆手段敉平祸乱,以免酿成大患,危及整个西北防务。

“高勋…孙守法…”曹变蛟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榆林的位置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这些都是当年一起在洪承畴帐下听令的同僚,骁勇善战,却也桀骜不驯。如今,却走到了这一步。

“传令!”曹变蛟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全军明日凌晨开拔,直趋榆林。前锋辽骑斥候扩大侦查范围,严密监控榆林方向一切动静。通告全军,备战!”

帐内气氛瞬间肃杀起来。参谋们迅速记录命令,传令兵飞奔而出。

次日,大军不再像之前那样稳步推进,而是加快了速度,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向着陕北高原的腹地迅猛插去。越往北走,景象越是荒凉。村镇十室九空,田野荒芜,偶尔见到面黄肌瘦的百姓,也都用惊恐和麻木的眼神看着这支庞大的军队。

三日后,前锋已抵达榆林卫以南五十里的归德堡。曹变蛟下令大军依堡立寨,构筑工事。他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再次派出了使者,携带他的亲笔信和辽国公府的檄文进入榆林城,做最后的劝谕。信中严申军纪国法,承诺只要放下武器,服从整编,过往一概不究,且即刻补发欠饷,供应粮草。

然而,回应他的是从城头射下的一支冷箭,以及城墙上守军疯狂的嘲笑和辱骂。高勋等人显然认为曹变蛟远来疲惫,兵力虽众却多为新附之师,战斗力堪忧,而榆林城高池深,守军皆是百战边兵,足以据守。他们甚至狂妄地派出小股骑兵出城挑衅,袭扰运粮队。

“冥顽不灵。”收到消息的曹变蛟,只冷冷地吐出四个字。最后一丝同袍之情,至此彻底断绝。

当夜,中军大帐灯火通明。曹变蛟召集所有千总以上军官以及参谋团队,进行战前部署。

“榆林城坚,强攻伤亡必大,且城内多为被裹挟的士卒,非我所愿。”曹变蛟的开场白定下了基调,“国公爷常训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我们的目的,是平定叛乱,重整防务,而非屠城。”

参谋们早已根据情报和地图,制定了数套方案。最终,曹变蛟采纳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伴攻诱敌,精确打击,中心开花。

翌日清晨,天色未明,寒冷的雾气弥漫在高原上。曹变军大营响起隆隆战鼓,一队队步兵排出传统的攻城阵型,推着楯车、云梯,呐喊着向榆林东门发起了声势浩大却雷声大雨点小的佯攻。城头守军的注意力果然被吸引,箭矢、擂石、火铳纷纷向下招呼。

然而,就在东门打得热火朝天之际,城南一处看似平静的地段,地下却在进行着紧张的作业。一队工兵,利用夜暗和晨雾的掩护,早已潜行至城墙根下。他们使用的是辽军工兵营标准的土木作业工具和计算好的炸药用量。伴随着一声沉闷的、不同于火炮的巨响,城南一段年久失修的城墙猛地向内坍塌,露出了一个数丈宽的缺口!

“破城了!”

“杀进去!”

早已在城外埋伏多时的精锐辽骑和曹变蛟的亲兵营,如同决堤的洪水般,向着缺口猛冲进去。带队的就是曹变蛟本人!他一马当先,手持一杆精钢马槊,身先士卒,冲入城内。

城内的守军完全没料到防线会以这种方式被突破,顿时陷入一片混乱。高勋、孙守法等人闻讯大惊,急忙率亲兵家丁赶来堵截,试图将入城的敌军赶出去。

双方在缺口附近的街巷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陕兵边军确实悍勇,个人武艺高强,战斗经验丰富。但曹变蛟带来的辽军老兵,不仅同样悍勇,更重要的是,他们装备更精良——身上的胸甲有效格挡了刀剑劈砍,三人一组的刺刀阵配合默契,更重要的是,他们中间混杂着不少手持“辽二式”燧发短铳的士官,在近距离开火,每一次轰鸣都几乎必中一名敌军军官或悍卒。

高勋赤膊着上身,手持一把鬼头大刀,连连砍翻数名辽军士卒,状若疯虎,口中狂呼:“曹变蛟!背主之奴!可敢与爷爷决一死战?!”

曹变蛟冷哼一声,根本不与他做无谓的斗将,一挥手:“火枪队,瞄准那个匪首!”

一排燧发枪齐射,高勋身边的家丁顿时倒下一片。他本人也被一颗子弹击中肩膀,踉跄后退。

与此同时,更多的辽军和新附陕军从缺口涌入,并向两翼扩展。曹变蛟并不恋战,直接率领一队精锐直扑城中心的参将府和粮仓、银库等要地。

战至午时,榆林城内的抵抗基本平息。高勋重伤被擒,孙守法在乱军中被杀。曹变蛟迅速控制全城,张贴安民告示,并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却又迅速收拢人心的举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一,他立即从随军辎重中拨出部分银元、粮食,当着所有降兵和百姓的面,开始补发欠饷,赈济饥民。

第二,他宣布只严惩高勋、孙守法等少数首恶分子,其余协从官兵,只要放下武器,一律不予追究,并即刻整编入伍。

第三,他派军医救治双方伤员,并严令不得骚扰百姓,不得劫掠民财,违令者立斩。

当雪白的馒头和叮当作响的银元真的发到那些面黄肌瘦、原本充满敌意的降兵和百姓手中时,所有的抵抗意志顷刻间土崩瓦解。许多人跪地痛哭,高呼“曹青天”、“辽国公万岁”。

仅仅一天时间,一场足以震动西北的兵变,便被曹变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平定。其过程展现了辽军强大的战斗力、高效的参谋作业和工兵技术,而其后的处置,则更深刻地体现了王磊体系“刚柔并济”、“人心为上”的统治策略。

消息传回西安,巡抚孙传庭长舒一口气,连夜写奏章为曹变蛟请功,同时也不得不暗自心惊于辽国公麾下力量之可怖。消息也通过快马,飞速传向北京,传向辽东。

曹变蛟站在榆林城的残破城楼上,望着城内逐渐恢复的秩序,和远处苍茫的陕北高原。他知道,平定兵变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重新恢复生机,并成为辽国公经略西北、乃至未来对抗草原势力的坚固堡垒。他的脚下,是一片焦土,而他的手中,握着来自辽东的种子与火种。

第二节:恩威并施固三秦

榆林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血腥气混杂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干燥尘埃,在冰冷的空气中缓缓沉降。曹变蛟雷厉风行,在控制全城的第二天,就在原参将府的校场上,举行了一场公开的军法审判。

高勋因伤重已奄奄一息,被拖到校场时,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其麾下参与叛乱的十三名核心骨干,包括几名亲手杀害巡抚委派官员的千总、把总,被五花大绑,跪在冰冷的土地上。四周,是黑压压的人群,有被缴械后惶惶不安的降兵,有被组织前来观瞻的城中百姓,更多的是曹变蛟带来的、军容整肃的辽军和已初步整编的陕兵新军。

曹变蛟身披铁甲,按剑立于点将台上,面容冷峻如寒铁,目光扫过台下,无一人敢与之对视。他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命参军宣读罪状。一条条,一桩桩,抗命不遵、截留粮饷、勾结外虏、袭杀上官、煽动叛乱…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罪证确凿,依《大明律》及辽国公‘战时特别律令’,判处高勋等十四人斩立决!即刻执行!”参军的声音冰冷而高亢,在寂静的校场上空回荡。

刽子手鬼头刀扬起,雪亮的刀光在灰暗的天空下划出刺眼的弧线。十四颗人头落地,鲜血喷溅,染红了黄土。全场鸦雀无声,只有寒风呼啸而过,卷起几丝血腥气。许多降兵脸色惨白,双腿发软,深深感受到了这位新总兵手段之酷烈、军法之无情。

然而,就在众人惊魂未定之际,曹变蛟的命令再次响起:“抬上来!”

只见一箱箱沉甸甸的银元被抬到点将台前打开,在微弱的天光下反射出诱人的光芒;紧接着,是一袋袋雪白的面粉、一筐筐金黄的玉米饼、甚至还有几扇宰杀好的肥猪羊肉被抬了上来。食物的香气,混合着尚未散去的血腥味,形成一种极其怪异却又无比真实的氛围。

“参将府库吏、各队队正上前!”曹变蛟的声音缓和了些,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依名册,即刻发放所有欠饷!士卒每人额外赏银一元,面粉五斤!伤者加倍!”

命令一下,早已准备好的书记官和军需官立刻忙碌起来。唱名、核对、发放…当实实在在的银元和粮食发到那些几乎已经忘记饷银为何物的降兵手中时,巨大的反差让他们彻底懵了。前一秒还是刀光血影,下一秒便是真金白银、救命粮草。许多人捧着银元和粮食,愣在原地,继而爆发出劫后余生般的嚎啕大哭,纷纷跪倒在地,向着点将台的方向拼命磕头。

“曹总兵恩典!”

“辽国公万岁!”

“我等愿效死力!”

恩威并施,炉火纯青。曹变蛟用最直接、最残酷也最有效的方式,顷刻间摧毁了旧有的秩序,同时建立了以他本人和辽国公权威为核心的新秩序。恐惧与感激,这两种最原始的情感,被同时植入这些百战老兵的心中,迅速转化为忠诚。

整编工作随之迅速展开。所有降兵被打散重组,与曹变蛟带来的嫡系部队进行混编。辽军派来的教导官和士官进入新编各队,负责日常训练和思想督导,宣讲辽国公的政令军纪,强调“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当兵吃粮、保境安民的道理。王磊编写的《新军操典》和《士兵识字课本》开始下发。一支新的、打上深刻辽系烙印的“陕兵军团”,开始在榆林的废墟上快速重塑。

处理完军务,曹变蛟立刻将目光投向了民生。榆林及周边州县,早已是人间地狱。他深知,没有稳固的后方,军事胜利如同沙上筑塔。他带来了王磊亲自签发的三条政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一,以工代赈,兴修水利。 立即招募饥民流户,由军队提供保护和口粮,修缮榆林周边残破的灌溉渠、水坝。同时,勘探地形,规划新的水利工程。此举既能 immediate 解决饥荒问题,又能为来年春耕打下基础。

第二,推广新作物。 随军辎重中,有数十车从辽东农业试验场精心培育的“辽东三号”马铃薯种薯和“抗旱一号”玉米种子。曹变蛟下令,将这些高产作物种子免费分发予周边州县百姓,并由随行的农业技术人员(由宋应星等人培训派出)指导种植方法。他亲自巡视田间地头,向将信将疑的农民展示种薯和玉米棒子,承诺秋收后由官府按市价收购。

第三,清丈土地,打击豪强。 曹变蛟以雷霆手段,查抄了高勋、孙守法等叛乱军官及其党羽侵占的田产、店铺,将大部分土地登记造册,准备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和有功士卒。同时,派出审计小组,联合地方上尚未完全烂透的吏员,开始艰难的土地清查工作,旨在摸清底数,为日后推行“均田免赋”做准备(牛金星的政策正在河北山东试点)。

这些举措在死气沉沉的陕北,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冷水,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反响。饥民们为了活命,纷纷加入工程队伍;农民们虽然怀疑,但在实在没有活路的情况下,也愿意尝试种植那些奇奇怪怪的“土蛋蛋”(马铃薯)和“金灿灿的粗棒子”(玉米);而地方上的豪强胥吏则感到阵阵寒意,他们意识到,这位手握重兵的总兵大人,似乎并不打算按照过去的规矩办事。

就在曹变蛟忙于整军理政之时,北方的边墙之外,一直密切关注着榆林变局的蒙古鄂尔多斯部,派来了使者。使者态度倨傲,言语中依旧带着以往对明朝边将的轻视,暗示索要“赏赐”,并威胁若不如愿,秋高马肥之时或将南下“打草谷”。

若是以往,边将或许会虚与委蛇,凑些银两布帛打发他们了事。但曹变蛟的反应截然不同。

他没有在官衙接见使者,而是将地点选在了刚刚经历过血战的榆林校场。校场上,刚刚完成整编的一个新军营正在进行火器操练。数百支燧发枪依次排开,进行装填、瞄准、齐射训练,硝烟弥漫,枪声震耳欲聋。更远处,一队工兵正在演示操作一门新式的“辽戊型”十二磅野战炮,巨大的炮口和冰冷的钢铁在阳光下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慑力。

曹变蛟自己则全身披挂,站在点将台上,身后一左一右站着两名魁梧的、手持最新式转轮燧发短铳的警卫。他冷冷地听完了蒙古使者的要求,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赏赐?”曹变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属般的质感,穿透枪炮的轰鸣,“有。本帅正准备了一份大礼给你们济农(蒙古首领称号)。”

他一挥手,一名亲兵端上一个木盘,上面盖着红布。使者疑惑地上前,掀开红布,瞳孔骤然收缩——盘子里放着的,正是高勋和孙守法那两颗经过特殊处理、面目狰狞的人头!

“此二贼,私通外虏,祸乱边陲,现已伏诛。”曹变蛟的声音冰冷如刀,“这就是给所有意图窥伺我大明疆土、勾结内贼者的赏赐!你回去告诉济农,我曹变蛟如今镇守陕西,过去的规矩,改了!想要赏赐,可以,拿牛羊马来换!想要南下……”

他猛地停顿,目光如两道利箭射向那使者:“…就先问问我和我麾下儿郎手中的火枪火炮答不答应!送客!”

那蒙古使者被这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和校场上弥漫的肃杀之气吓得脸色发白,冷汗直流,再不敢多言一句,灰溜溜地带着那两份“厚礼”狼狈而去。

消息很快在边关传开,无论是汉民还是蒙古部落,都真切地感受到:陕西,换天了!来了一个真正不好惹的狠角色。北方的边患,暂时被这股凛冽的杀气强行压制了下去。

一个月后,当孙传庭从西安来到榆林巡视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城墙得到了加固,街道虽然依旧简陋,却恢复了基本的秩序。一队队士兵纪律严明地巡逻,不再骚扰百姓。城外,巨大的水利工地上,人头攒动,号子声此起彼伏。更让他惊讶的是,在曹变蛟的行辕桌上,他看到了一份详细的《陕西北部防务重整疏》和《延绥屯田水利计划》,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显然出自专业的参谋团队之手。

“变蛟兄…真乃国之干城!”孙传庭握着曹变蛟的手,由衷地感叹,心中却也是百味杂陈。他明白,眼前的曹变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知道冲阵厮杀的悍将,其背后站着的那位辽国公,其格局、手段和实力,已然深不可测。陕西的军政实权,正在不可逆转地向这位辽国公的心腹爱将手中集中。

曹变蛟站在榆林城头,望着远方正在开挖的沟渠和逐渐覆上绿意的田野,目光坚定。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整肃军纪、恢复生产、巩固边防、应对潜在的流寇反扑…千头万绪。但他无所畏惧。他的身后,是辽国公王磊那深不可测的力量和坚定不移的支持。他手中握着的,是扫荡寰宇、重开太平的利器与信念。

三秦大地,这座沉寂已久的熔炉,正在新的火焰下,重新变得滚烫。而曹变蛟,便是王磊投在这熔炉中最灼热的一块焦炭。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