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10章 牛金星民政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10章 牛金星民政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均田新政

南京城的夏日,秦淮河畔垂柳如烟,画舫穿梭,但这座帝都的心脏——皇城内外,却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昔的紧张与忙碌。自辽国公王磊定鼎南京,总揽朝纲以来,整军经武、北伐筹备固然是头等大事,然而稳固根基、安抚黎庶、恢复生产更是迫在眉睫的要务。在皇城东南隅,紧邻户部衙署的一片区域,一座新挂牌匾的衙署——“民政清吏司”正日夜不息地运转着。这里,不闻金戈铁马之声,却关乎亿万生民之生计,是辽国公王磊构建新朝根基的另一处关键所在。

民政清吏司衙门原是一处前朝王府别院,庭院深深,屋舍俨然。如今已被改造得面目一新,门前车马络绎不绝,各地前来汇报政务、请示方略的官员、递交文书的胥吏、乃至陈情请愿的士绅百姓代表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正堂之上,高悬“经国济民”匾额,堂内陈设简朴实用,四壁悬挂着巨大的《大明两京十三省田亩鱼鳞总图》、《漕运水利图》、《人口丁壮略图》等巨幅图表,上面以不同颜色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数据符号。案牍之上,文书堆积如山,皆是各地报送的户籍黄册、田亩清丈册、粮赋征收册、灾情赈济册等。

牛金星,这位新任的民政清吏司郎中,正端坐于大堂主位。他年约四旬,面容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头戴乌纱,身着绯色孔雀补服,眼神锐利而冷静,透露着久经历练的精明与干练。他并非科举正途出身,早年以举人身份游历四方,深谙地方吏治之弊与民间疾苦,后因缘际会投入王磊麾下,以其处理政务之能、协调各方之长,渐受重用。王磊定鼎南京后,深知民政之重,尤以土地问题为天下安危所系,遂将“均田免赋”这一最棘手亦最根本的重任,交给了以务实着称的牛金星。

此刻,牛金星正召集司内主要属官及各房主事,商议推行“均田令”的具体细则。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由书吏誊写好的《均田免赋施行条例草案》,目光扫过堂下众人。

“诸位,”牛金星的声音平稳,不带太多感**彩,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国公爷钧旨已下,‘均田免赋’乃新政之基,社稷之本。此令之行,非为与民争利,实为均平赋役,苏解民困,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此乃稳固国本、收取天下民心之第一要务。”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然,此事牵涉甚广,触动极大。江南之地,田亩诡寄、投献、隐匿之弊尤深,豪强大户,田连阡陌,而贫苦小民,无立锥之地者众。以往清丈,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皆因吏治**,豪强阻挠,小民无力。此番,国公爷决心已定,我等唯有迎难而上,务求实效。”

他拿起草案,条分缕析:“其一,清丈田亩,乃均田之先。已奏请国公爷,从近卫军中抽调精干可靠之低阶军官及识文断字之士卒三千人,经短期培训,组成‘清丈特派队’,分赴南直隶各府州县,会同当地新任之廉洁干吏,使用新造之标准弓尺、绳丈,重新丈量所有田土。无论官田、民田、勋贵田、寺观田,一律重新勘丈,绘图造册,编制新的‘鱼鳞图册’。每块田地,编号立牌,明确四至、亩数、肥瘠等级。清丈队独立行事,直接对民政司负责,地方官府仅行配合之责,不得干预。若有豪强阻挠、胥吏舞弊,一经查实,轻则枷号,田产充公,重则以‘抗阻新政、动摇国本’论处,军法从事!”

堂下属官们屏息静听,不少人面露凝重之色。他们知道,这条措施意味着将彻底打破地方豪强与胥吏勾结的传统利益格局,其阻力可想而知。

“其二,田亩清丈完毕,即行‘计口授田’。”牛金星继续道,“以新编户册为准,无地、少地之农户,每丁授水田三十亩,或旱田五十亩,或山地七十亩。所授之田,主要来源为抄没之前朝宗室、勋贵、贪官之田产;各州县无主之荒地、抛荒田;以及……从豪强大户手中清理出的,超出朝廷新定‘限田令’额度的田产。”说到此处,他目光微冷,“国公爷已核准《限田令》,凡品官勋贵,依品级限定田亩,超额部分,由官府作价赎买(价格从优),或限期自行出售,逾期未理者,一律收为官田,用于授田。”

“其三,赋税新政。”牛金星加重了语气,“获授田之农户,以及自有田产在限额之内者,其田赋,三年之内,全免!三年之后,视情况恢复征收,然税率必从轻定制,断不使重复前朝重敛之弊。此三年间,其应纳之赋税额,由国公府内帑及抄没之逆产拨付补贴地方官府开支。此举,旨在与民休息,使其有喘息之机,安心生产。”

“其四,配套之策。”他合上草案,“已行文工部格物院及各地官府,大力督造新式农具,如曲辕犁、耧车、水车等,以成本价售与或租与农户;由漕运衙门统筹,调拨粮种、棉种、桑苗,分发新得田之民;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既可整饬河防,亦可让流民获得口粮,安定下来。此外,废除前朝匠户制度,工匠可自行从业,官府需物作,按市价雇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赋税免除的政策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获得土地的农户,卸下了沉重的赋税包袱,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官府推广的新式农具和优良种子也受到了欢迎。各地兴修水利的工地上,挤满了以工代赈的流民,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口粮,避免了饿殍遍野的惨剧,社会秩序逐渐安定。

然而,牛金星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均田令只是他民政改革的核心,而非全部。他同时大力推进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废除匠户制度,使得手工业者获得了人身自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由经营,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手工业作坊顿时活跃起来,官府采购也一律按市价进行,刺激了工匠的积极性。

整顿漕运和仓储,建立更高效的粮食调配体系,确保南北粮道畅通,并在各地建立“常平仓”,丰年收储,灾年放赈,平抑粮价。

招抚流亡,鼓励垦荒。颁布《垦荒令》,规定新垦荒地,谁垦谁有,五年内免赋,吸引了大量无地流民前往江淮、湖广等战后荒地较多的地区,不仅安置了人口,也增加了耕地面积。

牛金星坐镇民政司,每日处理海量文书,接见各方人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手段老辣,恩威并施。对于配合新政的士绅,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或商业便利;对于顽固抵抗者,则坚决打击,毫不手软。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推行如此深刻的改革,没有强权的支持是绝无可能的,而王磊恰恰给予了他毫无保留的支持。

数月下来,尽管暗流涌动,怨言不绝,但南直隶地区的民生确实得到了显着改善。大量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恢复,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官府财政收入因抄没逆产和商业活跃而并未枯竭,反而为即将到来的北伐积攒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牛金星以其出色的行政能力和冷酷务实的风格,成功地撬动了江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为辽国公王磊的新朝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民政司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与参谋部的筹谋、宣传司的鼓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这个新生的政权,走向一个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方向。

清丈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细节。各清丈队配备了标准工具包,内含:十把标准弓尺(每尺合今32厘米)、百丈测绳(每丈标记红布条)、两个罗盘、五套图板画架。丈量采用"经界法",每块田四周立标竿,用测绳拉直边界,弓尺丈量边长,罗盘确定方位,在图板上按比例绘制形状,标注四至姓名。每日丈量数据当晚录入表格,每旬将图册副本由快马送南京核对。

新鱼鳞图册采用蓝皮封面,内页为特制厚棉纸,每页登记一块田产,包含二十一个项目:业主姓名籍贯、田亩坐落、东至西至南至北至、实测亩数(精确到分)、田土等则(分上中下三等九级)、应纳税额、历年完纳情况、现耕种人姓名等。图册一式三份,分别存县衙铁柜、府衙库房、民政司档案库,互相核对防弊。

授田环节严格执行"三公示"制度:各村镇设公示栏,用毛笔大字书写授田名单、田亩位置;农户凭户帖和里甲保书到授田司办理;田契采用特制防伪纸张,隐纹为"辽国公府"字样,加盖府县两级官印和民政司专印;同时颁发楠木"田户牌",悬挂地头,上书田编号、亩数、业主姓名。

限田令执行时,派专人对豪门大户田产进行核查。如苏州徐氏,经查有田十八万亩,超限十三万亩。官府组织评估,上田作价八两/亩,中田五两/亩,下田三两/亩,共补偿银两七十六万两,分现银、盐引、茶引各三分之一支付。给予三个月缓冲期,允许其自行出售部分田产。

赋税免除的财政安排周密:三年免赋期间,松江府财政缺口约八十万两,其中国公府内帑拨付二十四万两,抄没逆产收益补充三十二万两,地方商税杂捐增收部分解决二十四万两。各府设免赋监察使,监督政策执行,严禁官吏借机摊派"鼠耗"、"脚钱"等杂费。

配套措施扎实推进:工部格物院半年内制造曲辕犁十万具(每具成本一两二钱,售价一两三钱)、耧车五万架(每架成本二两,售价二两二钱)、水车三万部(每部成本八两,售价八两八钱),贫户可分期付款或秋后粮抵。漕运衙门组织采购占城稻种三十万石,每亩发放三升。水利工程以府为单位规划,征发民夫按工给粮,壮丁每日给米一升半,老弱给米一升。

牛金星每日处理公文至深夜:批阅各州县日报,处理突发事件,调整政策细节。对配合新政的士绅给予褒奖,如常州唐氏主动献田,赐"急公好义"匾额;对抗拒者严惩不贷,如湖州沈氏武力抗法,其族长被斩首,田产充公。每月派员暗访,核实政策执行情况。整套体系运行日渐顺畅,为新政推行打下坚实基础。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