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均田新政
南京城的夏日,秦淮河畔垂柳如烟,画舫穿梭,但这座帝都的心脏——皇城内外,却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昔的紧张与忙碌。自辽国公王磊定鼎南京,总揽朝纲以来,整军经武、北伐筹备固然是头等大事,然而稳固根基、安抚黎庶、恢复生产更是迫在眉睫的要务。在皇城东南隅,紧邻户部衙署的一片区域,一座新挂牌匾的衙署——“民政清吏司”正日夜不息地运转着。这里,不闻金戈铁马之声,却关乎亿万生民之生计,是辽国公王磊构建新朝根基的另一处关键所在。
民政清吏司衙门原是一处前朝王府别院,庭院深深,屋舍俨然。如今已被改造得面目一新,门前车马络绎不绝,各地前来汇报政务、请示方略的官员、递交文书的胥吏、乃至陈情请愿的士绅百姓代表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正堂之上,高悬“经国济民”匾额,堂内陈设简朴实用,四壁悬挂着巨大的《大明两京十三省田亩鱼鳞总图》、《漕运水利图》、《人口丁壮略图》等巨幅图表,上面以不同颜色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数据符号。案牍之上,文书堆积如山,皆是各地报送的户籍黄册、田亩清丈册、粮赋征收册、灾情赈济册等。
牛金星,这位新任的民政清吏司郎中,正端坐于大堂主位。他年约四旬,面容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头戴乌纱,身着绯色孔雀补服,眼神锐利而冷静,透露着久经历练的精明与干练。他并非科举正途出身,早年以举人身份游历四方,深谙地方吏治之弊与民间疾苦,后因缘际会投入王磊麾下,以其处理政务之能、协调各方之长,渐受重用。王磊定鼎南京后,深知民政之重,尤以土地问题为天下安危所系,遂将“均田免赋”这一最棘手亦最根本的重任,交给了以务实着称的牛金星。
此刻,牛金星正召集司内主要属官及各房主事,商议推行“均田令”的具体细则。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由书吏誊写好的《均田免赋施行条例草案》,目光扫过堂下众人。
“诸位,”牛金星的声音平稳,不带太多感**彩,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权威,“国公爷钧旨已下,‘均田免赋’乃新政之基,社稷之本。此令之行,非为与民争利,实为均平赋役,苏解民困,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此乃稳固国本、收取天下民心之第一要务。”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然,此事牵涉甚广,触动极大。江南之地,田亩诡寄、投献、隐匿之弊尤深,豪强大户,田连阡陌,而贫苦小民,无立锥之地者众。以往清丈,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不了了之,皆因吏治**,豪强阻挠,小民无力。此番,国公爷决心已定,我等唯有迎难而上,务求实效。”
他拿起草案,条分缕析:“其一,清丈田亩,乃均田之先。已奏请国公爷,从近卫军中抽调精干可靠之低阶军官及识文断字之士卒三千人,经短期培训,组成‘清丈特派队’,分赴南直隶各府州县,会同当地新任之廉洁干吏,使用新造之标准弓尺、绳丈,重新丈量所有田土。无论官田、民田、勋贵田、寺观田,一律重新勘丈,绘图造册,编制新的‘鱼鳞图册’。每块田地,编号立牌,明确四至、亩数、肥瘠等级。清丈队独立行事,直接对民政司负责,地方官府仅行配合之责,不得干预。若有豪强阻挠、胥吏舞弊,一经查实,轻则枷号,田产充公,重则以‘抗阻新政、动摇国本’论处,军法从事!”
堂下属官们屏息静听,不少人面露凝重之色。他们知道,这条措施意味着将彻底打破地方豪强与胥吏勾结的传统利益格局,其阻力可想而知。
“其二,田亩清丈完毕,即行‘计口授田’。”牛金星继续道,“以新编户册为准,无地、少地之农户,每丁授水田三十亩,或旱田五十亩,或山地七十亩。所授之田,主要来源为抄没之前朝宗室、勋贵、贪官之田产;各州县无主之荒地、抛荒田;以及……从豪强大户手中清理出的,超出朝廷新定‘限田令’额度的田产。”说到此处,他目光微冷,“国公爷已核准《限田令》,凡品官勋贵,依品级限定田亩,超额部分,由官府作价赎买(价格从优),或限期自行出售,逾期未理者,一律收为官田,用于授田。”
“其三,赋税新政。”牛金星加重了语气,“获授田之农户,以及自有田产在限额之内者,其田赋,三年之内,全免!三年之后,视情况恢复征收,然税率必从轻定制,断不使重复前朝重敛之弊。此三年间,其应纳之赋税额,由国公府内帑及抄没之逆产拨付补贴地方官府开支。此举,旨在与民休息,使其有喘息之机,安心生产。”
“其四,配套之策。”他合上草案,“已行文工部格物院及各地官府,大力督造新式农具,如曲辕犁、耧车、水车等,以成本价售与或租与农户;由漕运衙门统筹,调拨粮种、棉种、桑苗,分发新得田之民;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既可整饬河防,亦可让流民获得口粮,安定下来。此外,废除前朝匠户制度,工匠可自行从业,官府需物作,按市价雇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赋税免除的政策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获得土地的农户,卸下了沉重的赋税包袱,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官府推广的新式农具和优良种子也受到了欢迎。各地兴修水利的工地上,挤满了以工代赈的流民,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口粮,避免了饿殍遍野的惨剧,社会秩序逐渐安定。
然而,牛金星的工作远不止于此。均田令只是他民政改革的核心,而非全部。他同时大力推进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废除匠户制度,使得手工业者获得了人身自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由经营,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的手工业作坊顿时活跃起来,官府采购也一律按市价进行,刺激了工匠的积极性。
整顿漕运和仓储,建立更高效的粮食调配体系,确保南北粮道畅通,并在各地建立“常平仓”,丰年收储,灾年放赈,平抑粮价。
招抚流亡,鼓励垦荒。颁布《垦荒令》,规定新垦荒地,谁垦谁有,五年内免赋,吸引了大量无地流民前往江淮、湖广等战后荒地较多的地区,不仅安置了人口,也增加了耕地面积。
牛金星坐镇民政司,每日处理海量文书,接见各方人员,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手段老辣,恩威并施。对于配合新政的士绅,给予一定的政治荣誉或商业便利;对于顽固抵抗者,则坚决打击,毫不手软。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推行如此深刻的改革,没有强权的支持是绝无可能的,而王磊恰恰给予了他毫无保留的支持。
数月下来,尽管暗流涌动,怨言不绝,但南直隶地区的民生确实得到了显着改善。大量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恢复,社会秩序趋于稳定,流民问题得到缓解,官府财政收入因抄没逆产和商业活跃而并未枯竭,反而为即将到来的北伐积攒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牛金星以其出色的行政能力和冷酷务实的风格,成功地撬动了江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为辽国公王磊的新朝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民政司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与参谋部的筹谋、宣传司的鼓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这个新生的政权,走向一个未知却充满希望的方向。
清丈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细节。各清丈队配备了标准工具包,内含:十把标准弓尺(每尺合今32厘米)、百丈测绳(每丈标记红布条)、两个罗盘、五套图板画架。丈量采用"经界法",每块田四周立标竿,用测绳拉直边界,弓尺丈量边长,罗盘确定方位,在图板上按比例绘制形状,标注四至姓名。每日丈量数据当晚录入表格,每旬将图册副本由快马送南京核对。
新鱼鳞图册采用蓝皮封面,内页为特制厚棉纸,每页登记一块田产,包含二十一个项目:业主姓名籍贯、田亩坐落、东至西至南至北至、实测亩数(精确到分)、田土等则(分上中下三等九级)、应纳税额、历年完纳情况、现耕种人姓名等。图册一式三份,分别存县衙铁柜、府衙库房、民政司档案库,互相核对防弊。
授田环节严格执行"三公示"制度:各村镇设公示栏,用毛笔大字书写授田名单、田亩位置;农户凭户帖和里甲保书到授田司办理;田契采用特制防伪纸张,隐纹为"辽国公府"字样,加盖府县两级官印和民政司专印;同时颁发楠木"田户牌",悬挂地头,上书田编号、亩数、业主姓名。
限田令执行时,派专人对豪门大户田产进行核查。如苏州徐氏,经查有田十八万亩,超限十三万亩。官府组织评估,上田作价八两/亩,中田五两/亩,下田三两/亩,共补偿银两七十六万两,分现银、盐引、茶引各三分之一支付。给予三个月缓冲期,允许其自行出售部分田产。
赋税免除的财政安排周密:三年免赋期间,松江府财政缺口约八十万两,其中国公府内帑拨付二十四万两,抄没逆产收益补充三十二万两,地方商税杂捐增收部分解决二十四万两。各府设免赋监察使,监督政策执行,严禁官吏借机摊派"鼠耗"、"脚钱"等杂费。
配套措施扎实推进:工部格物院半年内制造曲辕犁十万具(每具成本一两二钱,售价一两三钱)、耧车五万架(每架成本二两,售价二两二钱)、水车三万部(每部成本八两,售价八两八钱),贫户可分期付款或秋后粮抵。漕运衙门组织采购占城稻种三十万石,每亩发放三升。水利工程以府为单位规划,征发民夫按工给粮,壮丁每日给米一升半,老弱给米一升。
牛金星每日处理公文至深夜:批阅各州县日报,处理突发事件,调整政策细节。对配合新政的士绅给予褒奖,如常州唐氏主动献田,赐"急公好义"匾额;对抗拒者严惩不贷,如湖州沈氏武力抗法,其族长被斩首,田产充公。每月派员暗访,核实政策执行情况。整套体系运行日渐顺畅,为新政推行打下坚实基础。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