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18章 刘芳亮戍边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18章 刘芳亮戍边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 嘉峪关的冬与火

甘肃的腊月,雪是裹着哨音落的。狂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刮过嘉峪关的夯土城墙,发出“呜呜”的嘶吼,仿佛在重演这片古战场上千年未绝的厮杀。刘芳亮立在敌楼最高处的箭垛旁,玄色大氅被风撕扯得猎猎作响,领口的狐毛结满了细密的冰碴,每一次呼吸,都在眼前凝结成白雾,又瞬间被狂风卷散。他眯起眼,望向关外白茫茫的戈壁——那里曾是匈奴、突厥、回鹘轮番驰骋的疆场,如今却安静得反常,只余雪粒子砸在城墙上的闷响,像极了中原老家冬夜的更漏,沉闷却带着让人不安的节奏。

“将军!”身后传来亲兵小周的呵气声,少年人脸上冻得通红,双手捧着油纸包,胳膊肘紧紧夹在怀里,生怕里头的东西被风雪打湿,“李老栓从洛阳捎来的信,还有王公爷的亲笔批注,说是加急送过来的,路上换了三匹快马。”

刘芳亮转过身,指尖触到油纸包时,传来一阵刺骨的冰凉。他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是两页信纸,一页是田见秀那手肥硕的楷书,笔画间带着几分仓促:“陇地苦寒,粮台已调拨五万石麦种、三万斤炒米,分七批沿河西走廊运送,每百里设一处驿站,派专人交接。另,王公爷嘱——冬衣需再加厚半寸,棉花从江南采买的新货已到,莫让弟兄们冻坏筋骨;嘉峪关加固需用新法,水泥三百桶,已着晋商王记商队随信送来,务必按王公爷附的方子配比,半点差错不得有。”信纸边缘还沾着星点墨渍,想来是田见秀在洛阳粮台熬夜写就,手冻得发颤,才洒了墨。

刘芳亮喉头动了动,将信纸小心叠好,塞进贴肉的里衣。记忆突然被拉回三个月前的洛阳,那时粮台刚落成,他跟着王磊在堆积如山的粮垛间巡查,王磊捏着账本,眉头皱得很紧:“甘肃的弟兄们,去年冬天冻死三个,饿晕七个,不是咱们粮草不够,是粮道不通,运到的时候一半都冻成了冰疙瘩。今年必须把粮道打通,把技术送过去,后勤就是战力,这话不是白说的。”当时他拍着胸脯应下“必守死嘉峪关”,此刻望着关外无边无际的雪原,才真正懂了这“守死”二字,是要拿粮草、拿新技术、拿弟兄们的命,一点点填进这苦寒之地的缺口里。

“报——关南驿道发现商队!打着晋商王记的旗号!”了望塔上的哨兵扯着嗓子喊,声音被风吹得有些变形。

刘芳亮快步走到敌楼的了望口,顺着哨兵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驿道上,一队裹着白毡的商队正缓缓靠近,骆驼和马匹的身影在雪地里连成一串黑点。为首的商队首领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穿着厚厚的羊皮袄,脸上刻满了风霜,见着城楼上的刘芳亮,立刻翻身下马,踩着没到脚踝的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城根下,双手高高举起一面蓝底白字的旗帜:“刘将军!晋商王记商队首领王老三,奉王公爷之命,送水泥和物资过来!吐鲁番汗国那边,按盟约换了二十车苜蓿种、三千匹羔皮,还有咱们的丝绸、瓷器换的五百车青盐,都在后面跟着呢!另外,王公爷特意叮嘱的三十桶水泥,已经卸在关南的仓库,派了三个伙计看着,不敢离人。”

刘芳亮吩咐士兵放下吊桥,亲自走下敌楼。雪没到了小腿肚,每走一步都要费不少劲。他接过王老三递来的羔皮,触手柔软,是上等的秋羔皮,忍不住摩挲了两下:“告诉你们可汗,苜蓿种收得妥妥的,开春就分给军屯的农户,明年咱们的战马就能多跑三百里,到时候说不定还能多换些你们要的铁器。这羔皮也费心了,正好给洛阳粮台的民夫做冬被——上次写信回来说,他们还裹着前年的破棉絮,夜里冻得直哭。”

王老三搓着冻裂的手,指关节上缠着布条,苦笑着摇头:“将军这话可折煞小的了。这趟路啊,可真是遭了大罪!从敦煌出发那天,雪下得跟筛面似的,三尺厚的雪,骆驼腿陷进去就拔不出来,小的们只能用镐头刨,刨了整整一天,虎口都裂了,渗血的地方冻成了冰碴子。过疏勒河的时候更险,冰面看着结实,底下却空了,三匹骆驼掉进去,连带着车上的十匹布、五担茶叶,全折在了河里,三个伙计差点没上来,冻得说不出话,还是靠着怀里揣的炒米才缓过来……”他突然压低声音,凑到刘芳亮耳边,“不过咱得了王公爷给的地图,上面标了戈壁南边的沙窝子,虽然风大,能把人吹得站不住脚,但雪薄,骆驼踩着沙砾走,总算没再出事。对了,小的们在哈密那边,见着矿上的人挖了块黑黢黢的石头,王公爷之前说过要炼钢铁,修更结实的兵器,小的就顺道捎了几块,您给瞧瞧,是不是能用?”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三块拳头大的铁矿石,黑得发亮,沉甸甸的。

刘芳亮接过铁矿石,指尖传来刺骨的凉,却舍不得放手。他想起去年在西安,跟着王磊去铁匠铺,王磊拿着一块熟铁,叹气说:“咱大明的刀枪,总用熟铁不行,太软,砍两下就卷刃。要是能炼出好钢,清军的重甲骑兵,见了咱也得绕道走。”此刻望着这块铁矿石,他仿佛看见洛阳铁匠炉里跳动的火光,听见铁锤敲打铁器的“叮当”声,还有王磊说“钢铁是强军根基”时,眼里的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石头留着,派人送到西安的铁匠坊,让他们试试。”刘芳亮把铁矿石递给身后的亲兵,又拍了拍王老三的肩膀,“辛苦你们了,进城歇着,让伙房给你们炖点羊肉汤,暖暖身子。”

回到敌楼,刘芳亮立刻让人叫来工匠头陈老七。陈老七是苏州来的老匠人,头发已经花白,却精神矍铄,之前跟着王磊修过杭州城墙,对“水泥”这新鲜东西最熟悉。此刻他正蹲在城墙根下,用草席盖着半桶灰浆,见刘芳亮过来,连忙起身:“将军,您来得正好!小的按王公爷给的方子,配了点灰浆——石灰、糯米汁、水泥,三比二比一,昨天试砌了一段墙,您敲敲看,比以前结实多了!”

刘芳亮捡起地上的铁锤,朝着新砌的砖缝砸下去,只听“当当”两声脆响,砖缝只掉了点碎渣,墙体纹丝不动。“好家伙,比以前的石灰墙结实十倍不止!”刘芳亮忍不住赞叹,“以前下雨,墙根能泡软半尺,一场雨下来就得补,现在有了这水泥,总算能省心了。”

陈老七咧嘴笑,露出豁了牙的嘴:“可不是嘛!王公爷说这水泥是西洋传过来的法子,咱大明的工匠改良了配方,就是有一样麻烦——得用淡水调。咱嘉峪关的井水咸得发苦,小的昨天试了一下,用井水调的灰浆,半天都不凝固,后来想起王公爷的叮嘱,赶紧让人把井水装在大缸里,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了三天,尝着淡了些,调出来的灰浆才像样。”他指了指远处的井台,那里摆着十几个大陶缸,上面盖着竹篾,“小的们已经在晒水了,明儿就能调够一天用的灰浆,争取三天把西城墙的缺口补好。”

工匠们开始搬运水泥桶,木桶上印着“苏州窑厂”的字号,桶口用麻布封着,防止受潮。刘芳亮注意到,每个桶底都垫着厚厚的草绳,一问才知道,是王老三特意吩咐的:“王公爷说,水泥怕冻,桶底垫草绳,既能防潮,又能隔寒,到了地方才不会结块。”刘芳亮心里一暖,王磊远在洛阳,却把这些细节都想到了,这份心思,让他更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

午后,雪小了些,刘芳亮带着亲兵张勇,骑马去巡视军屯。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马蹄印,远处的军屯里,农夫们正裹着破棉袄,赶着牛犁地。几个边军老兵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新发的铁犁,耐心地教民夫如何掌握犁深:“这新犁比旧犁轻,不用费那么大力气,犁头尖,入土深,能把底下的硬土翻上来,开春种麦子,准保长得好!”

“将军!”一个老农夫抬起头,脸上冻得通红,皱纹里还嵌着雪沫,见着刘芳亮,激动地丢下鞭子,快步跑过来,“您快来瞧瞧,这新铁犁可真好用!咱这地,以前一天能犁半亩就不错了,现在用这犁,一天能犁一亩多,还不费劲!今年肯定能多收两成!”他指了指田边的水渠,渠底铺着一层灰色的水泥,像一条蜿蜒的带子,“还有这渠,铺了水泥底,水一点都渗不下去,以前浇一亩地得挑十担水,现在五担就够了,还省了不少功夫。昨儿我试了,浇半亩地才用了小半时辰,比以前快多了!”

刘芳亮勒住马,翻身下马,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炒米:“这是王公爷让带的炒米,熬成粥,暖身子。你们辛苦了,开春种麦的时候,要是缺农具,尽管跟我说,咱洛阳的铁匠坊,正日夜赶工呢。”他蹲下身,摸了摸渠底的水泥,已经冻得硬邦邦的,手指划过,连点灰都不沾,“这渠要是修好了,明年军屯的麦子收上来,够咱五万弟兄吃两年,到时候就不用眼巴巴等着洛阳运粮了。”

老农夫搓了搓手,眼眶有些红:“将军,咱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官!跟着您,有粮吃,有衣穿,就算是死,也值了!”他身边站着个穿短打的边军,是张勇手下的老兵,叫赵二柱,此刻挠着头笑:“老丈,您这话说的!咱跟着将军,是要活着打清军,把他们赶回老家去,不是等着死!等把清军打跑了,咱就在这军屯里安家,种麦子,养牛羊,过好日子!”

众人哄笑起来,笑声撞在雪地上,惊起一群麻雀,扑棱棱地飞向远方。刘芳亮望着这片新垦的荒地,雪地里已经翻出了黑色的泥土,透着生机,又想起洛阳粮台的炊烟,想起王磊在舆图前指点江山的样子——王磊说,“民心是最好的城墙”,此刻他信了,这地里的盼头,这百姓脸上的笑,就是王磊给他们种下的,最结实的城墙。

傍晚时分,刘芳亮回到敌楼,桌上摆着刚送来的军报。张勇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走进来,禀报道:“将军,关南的三座烽火台都加固好了,用水泥裹了三层,底下还打了木桩,比以前结实多了!刚才刮了阵大风,旗子被吹得猎猎响,烽火台愣是没晃一下,比以前稳当多了!还有军屯的渠,铺了水泥底的那几段,水一点都没渗,负责浇水的农夫说,明天要把剩下的几段也铺完!”他指着窗外远处的烽火台,夕阳的余晖洒在上面,像镀了一层金,“您瞧,那台子上的红旗,在风里飘得多带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芳亮点点头,接过羊肉汤,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直暖到肚子里。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雪还在下,但关内的灯火已经次第亮起,从敌楼到军屯,再到商队驻扎的营地,连成一条蜿蜒的火龙,在雪夜里格外醒目。他知道,这不是结束——王磊在洛阳布的后勤局,吐鲁番的互市,军屯的麦浪,还有这新用的水泥,都是大明反攻的火种,只要这些火种不灭,总有一天,能烧遍辽东,把清军赶回老家去。

夜里,刘芳亮坐在案前,借着烛火翻看王磊的亲笔信。信纸的背面,画着一张简易的红衣大炮图纸,旁边写着几行小字:“熟铁加水泥浇筑炮身,炮管内壁要打磨光滑,能打三百步,专克清军重甲。洛阳铁匠坊已试铸两门,效果尚可,后续会送一门到嘉峪关,你们先熟悉用法。”他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线条,想起去年在西安试炮时的场景:王磊站在炮旁,捂着耳朵,看着炮弹砸在远处的土坡上,扬起一片尘土,笑着说:“这火炮,得用新法铸炮管,不能像以前那样锻打,费时费力还容易炸膛。水泥裹层能防裂,炸膛的风险小很多,以后弟兄们用着也放心。”

窗外传来雪落的声响,细密而温柔,像是在为这寒夜添一丝暖意。刘芳亮将信小心收进木匣中,又把图纸铺在桌上,借着烛火仔细研究。他知道,明日还有更重的担子要挑——清军的威胁还在,商队的物资要清点,军屯的水渠要督促,还有这嘉峪关的每一块砖、每一寸渠,都需要他用王磊教的“后勤即战力”的法子,一点点夯实。他抬手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望向窗外的灯火,心里默念:王公爷,您放心,嘉峪关这道关,我守得住,这火种,我也护得住。

第二节 漠南的雪与刀

腊月廿三,小年。嘉峪关的雪终于停了,天空放晴,露出一片清冷的蓝。刘芳亮在帐中挑灯看舆图,桌上摆着一碗刚温好的黄酒,却没动一口。舆图上,漠南草原的位置用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注着“多尔衮部活动区域”,密密麻麻的小字记着清军的粮草补给点、骑兵动向,都是斥候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回来的情报。

烛火摇曳,映得他脸上的刀疤忽明忽暗——那是去年在榆林平叛时留下的,一道长约三寸的疤痕,从颧骨一直延伸到下颌,让他本就刚毅的脸更添了几分煞气。突然,帐帘被猛地掀开,一阵寒风卷着雪沫灌了进来,亲兵赵二柱急匆匆地跑进来,皮靴上的雪碴簌簌往下掉,脸上带着焦急:“将军!斥候急报!多尔衮派了八百骑兵,绕到漠南的归化城附近抢粮,已经劫了三个牧民的部落,还放火烧了咱们设在那里的临时粮站!”

刘芳亮“啪”地一拍桌子,震得案上的茶盏跳了起来,茶水洒了一地。他盯着舆图上“归化城”那枚红钉,冷笑一声:“好个多尔衮,知道正面打不过,就来搞这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咱这五万边军,正愁没猎物练手,他倒好,主动送上门来了!”

他立刻叫人召集将领,帐中很快挤满了人,个个神情肃穆。刘芳亮指着舆图,声音洪亮:“清军粮队护卫是正黄旗的巴图鲁,此人骁勇但鲁莽,带了二十门小铜炮,粮袋上印着‘正白旗’的标记,看样子是多尔衮的私仓粮队。他们抢了粮,必然会沿黑风口返回,那里是必经之路,山高谷窄,正好设伏!”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带三千轻骑,连夜出发,务必在明日黎明前赶到黑风口,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剩下的人,加固城墙,盯着嘉峪关的动向,防止清军声东击西!”

将领们齐声应和,转身去准备。刘芳亮叫住张勇:“让伙房准备干粮,每人带三天的炒米、两块腌肉,还有从洛阳捎来的羊油饼,抗饿!再让斥候队提前出发,探查清军的具体位置,注意隐蔽,别被发现了!”

张勇领命而去,很快,营地就热闹起来,士兵们收拾行装、检查兵器的声音此起彼伏。刘芳亮回到帐中,换上轻便的铠甲,又把王磊送的那把雁翎刀别在腰间——这刀是用新炼的钢打造的,刀刃锋利,刀柄缠着防滑的牛皮,是王磊特意让铁匠坊给他打的,说“用顺手的兵器,能多杀几个敌人”。

次日黎明,天还没亮,三千轻骑就悄悄钻出了嘉峪关。为了不惊动可能潜伏在附近的清军探子,士兵们把马蹄子用破布裹住,行进时几乎听不到声音。刘芳亮走在最前面,鼻尖冻得通红,却始终攥紧腰间的刀,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走了大约三十里,前方的斥候队长李三悄无声息地骑马过来,压低声音:“将军,前面就是黑风口了,清军就在谷里,正围着篝火煮肉呢!”

刘芳亮勒住马,示意队伍停下,自己翻身下马,趴在雪地里,朝着黑风口的方向望去。只见狭窄的山坳里,八堆篝火熊熊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清军士兵围着篝火,有的在煮肉,有的在擦拭兵器,盔甲上的积雪被火烤化,滴在雪地上,留下一个个黑窟窿。巴图鲁的帅旗插在中间的火堆旁,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旗手正靠在旗杆上打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