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制度更具操作性,王磊与周婉宁、兵部尚书张谦及曹变蛟、祖大寿的副将们展开了长达三日的细节推敲——
关于基础饷,考虑到不同防区的风险差异,制定“差异化基础饷”:辽东、西南等边境防区,普通士兵基础饷为三两白银/月,军官按职级翻倍(百户六两、千户十两);中原防区因相对安稳,普通士兵基础饷为二两五白银/月,军官职级翻倍;后勤部队(驿站、粮道、医馆)普通士兵基础饷为二两白银/月,军官职级翻倍。基础饷按月发放,直接送到士兵家属手中(若士兵无家属,则由军营统一保管,待退伍时一并发放),确保士兵“家里有保障”。
关于战功饷,实行“功分兑换制”:1功分可兑换1两白银,或兑换2匹布、5石粮食(由士兵自主选择);每月底统计士兵功分,次月初与基础饷一同发放,同时为每个士兵建立“军功档案”,详细记录功分来源,作为日后晋升、奖励的依据。此外,设立“军功奖励库”,由周婉宁负责管理,在锦州、沈阳、开封、成都四地设立分库,存放绸缎、布匹、粮食、农具等物资,士兵可根据需求,将功分兑换为物资带回家乡,解决“偏远地区士兵白银难以流通”的问题。
关于争议最大的“战功评定监督”,王磊提出设立“军功审核委员会”,由三层人员组成:第一层是“部队初审组”,由所在部队的将领、士兵代表(每百人推选1名)组成,负责记录与初审本部队士兵的战功;第二层是“防区复审组”,由各防区总兵、兵部派驻官员、地方乡绅代表组成,负责审核本防区的战功记录;第三层是“帅府抽查组”,由王磊亲自挑选亲信、户部与兵部骨干组成,每月随机抽查各防区20%的战功记录,一旦发现虚报战功(如伪造斩杀敌人数量、篡改考核成绩、夸大后勤贡献),则对相关责任人严惩:士兵取消当月战功饷,降为“试用士兵”(基础饷减半);将领降职一级,扣发半年军饷;审核人员若失职,直接革职查办,永不录用。
经过反复打磨,《全军按功定饷制度细则》终于拟定完成,共包含“基础饷标准”“战功评定细则”“功分兑换规则”“监督审核流程”“违规处罚办法”五大部分,共计三十六条,内容详实、权责清晰。王磊亲自在细则首页签下自己的名字,盖上“锦州帅府”的朱红大印,下令:“即刻在辽东、中原两地先行试点推行,为期三个月。周婉宁,你亲自前往辽东,监督试点执行,重点解决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曹变蛟副将李信,你返回中原,协助曹将军落实试点,务必让每个士兵都清楚制度、认可制度;每月底,两地需提交试点情况报告,三个月后根据试点效果,在全军(包括西南、沿海)全面推广。”
周婉宁带着《细则》,率领十名户部官员,快马加鞭赶往辽东。抵达祖大寿的军营时,士兵们正因“军饷改革”的传闻议论纷纷:老油条们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混日子”的好日子到头;新兵与前线士兵则充满期待,盼着新制度能“让付出有回报”。周婉宁没有急于推行,而是按照王磊的指示,先召开将领会议,逐字逐句讲解《细则》,解答将领们的疑问,统一思想;随后在军营广场召开“全军动员大会”,现场演示“战功计算与兑换”流程,还特意请来此前调研中提到的“赵虎”——那个斩杀三名敌人却未获额外奖励的士兵,当场为他补发了3功分(折合3两白银)的“作战功饷”。
“兄弟们,新制度的核心就是‘多劳多得、有功必赏’!”周婉宁站在高台上,声音透过寒风传遍广场,“你们在战场上多杀一个敌人,操练时多拿一个优秀,后勤时多尽一份力,就能多拿一份功分、多领一份军饷,还能兑换物资给家里人改善生活!国公爷说了,你们为朝廷流血流汗,朝廷绝不会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更不会让混日子的人占便宜!”
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赵虎捧着沉甸甸的银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跪倒在地,对着锦州方向叩首:“谢国公爷!俺赵虎以后一定拼命打仗、认真操练,绝不辜负国公爷的信任!”
然而,改革推行半月后,周婉宁便传回了棘手的消息:部分老将领抵触情绪严重,尤其是辽东左营副总兵孙奎,仗着自己是“从龙之臣”(早年跟随王磊平定蒙古),竟暗中授意手下“少记新兵与前线士兵的战功,多给亲信与老部下加分”。比如,一名新兵在操练中射箭十中九,却被评为“良好”(仅1功分),而孙奎的亲信射箭十中五,却被评为“优秀”(2功分);前线士兵斩杀两名敌人,只记录1名,而孙奎的老部下斩杀1名敌人,却记录为2名。此事已在新兵与前线士兵中引发不满,若不及时解决,恐会动摇试点根基。
王磊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孙奎这是在拿军队的士气当儿戏!若纵容这种行为,改革只会沦为空谈!”他当即决定,亲自前往辽东,处理此事,杀一儆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为了确保核查工作公正、彻底,王磊亲自制定了严格的核查流程与标准:
第一步,“名册核查——人账核对”。要求各部队在指定时间内,将所有士兵集中到军营广场,逐一核对名册与实际士兵:士兵需出示“身份令牌”(由帅府统一制作,刻有士兵姓名、编号、所属部队,令牌内藏有防伪标记),并当场报出自己的籍贯、入伍时间、家属信息;核查人员需对照“军籍档案”(由兵部统一管理,记录士兵详细信息),逐一核实,对不上号或无法出示令牌的,一律视为“空额士兵”,当场记录在案,并追查军饷去向。
第二步,“物资核查——物账核对”。要求各部队盘点所有物资(马匹、军械、粮食、药材等),与账目上的“库存记录”“损耗记录”进行对比:对于马匹,需核对耳标(每匹马都有唯一耳标)与“马匹档案”(记录马匹购入时间、健康状况、使用情况);对于军械,需核对编号与“军械登记册”;对于粮食、药材,需核对入库单、出库单与“消耗记录”。若物资实际数量与账目不符,或损耗记录无合理原因(如军械“损耗”却无损坏痕迹、粮食“损耗”却无霉变记录),则要求相关责任人说明情况,无法说明的视为“虚报损耗”。
第三步,“开支核查——钱账核对”。要求各部队提供所有军费开支的凭证(采购清单、收据、签收单、报销申请等),由核查人员逐一审查:对于“基础饷”“战功饷”,需核对发放记录与士兵签收单;对于“补贴”“报销”,需审查是否符合制度规定(如“后勤补贴”需有采购物资的明细与用途,“慰问开支”需有士兵签名确认);对于金额超过千两白银的开支,需由部队将领当面说明用途,并提供第三方证明(如采购商家、受益士兵的证言)。无凭证、凭证模糊或用途不合理的开支,一律视为“不必要开支”。
核查工作刚启动,便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中原防区某部将领刘达,为了掩盖自己“吃空饷”的行为(其部队名册上有三百人,实际只有两百五十人,五十人的军饷被他私吞),竟暗中销毁了部分“军籍档案”,还威胁士兵“不许说实话,否则就发配到边境苦役”。周婉宁派去的核查人员察觉异常,立刻向王磊汇报。
王磊得知后,怒不可遏:“刘达竟敢如此嚣张,公然对抗核查,必须严惩!”他当即决定,亲自带队前往该部,彻底查清此事。
抵达该部军营后,王磊没有直接找刘达,而是先以“视察军营”为名,深入士兵营房,与士兵们谈心。在一间破旧的营房里,几名士兵见王磊态度诚恳,终于吐露实情:“国公爷,刘将军的部队名义上有三百人,实际上只有两百五十人,那五十人的名字都是编的,军饷每个月都被刘将军拿走了。我们之前有人偷偷抱怨,结果被刘将军发配到了最苦的粮道当苦力,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王磊心中怒火中烧,却不动声色。他以“检阅部队战力”为名,让刘达集合全体士兵。刘达慌慌张张,临时从其他部队借了二十人充数,才勉强凑齐两百七十人,且多是老弱病残,与名册上“三百精锐”的描述严重不符。“刘将军,你的部队名册上有三百人,怎么只来了这么点?还有,这些士兵的精神面貌,怎么看也不像‘精锐’?”王磊厉声问道,目光如刀,直逼刘达。
刘达脸色惨白,支支吾吾地辩解:“国公爷,近日……近日有不少士兵生病请假,还有些在外出差执行任务,所以人不齐……这些士兵是因为刚完成任务,比较疲惫,不是不精锐……”
“是吗?”王磊冷笑一声,当即下令核查人员拿出“军籍档案”(幸好兵部存有备份),让士兵们逐一出示“身份令牌”并核对信息。结果只有两百五十人能拿出令牌并准确报出个人信息,其余二十人(刘达临时借来的)根本没有该部的“身份令牌”,信息也与档案不符。王磊当场下令,将刘达拿下,派亲卫搜查其营帐与家中,搜出白银五万两(折合五十名士兵一年的军饷)及大量绸缎、玉器(均为用空额军饷购买)。
“军费是士兵的救命钱,是军队的根基,是保家卫国的资本,你竟敢私吞!”王磊在全军面前宣布,将刘达斩首示众,没收的财产全部充入“军功奖励库”,用于奖励立功士兵;被他发配的士兵全部调回原部队,并补发拖欠的军饷;同时将刘达的罪行通报全军,警示所有将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这一严厉处置,彻底打破了将领们的侥幸心理,核查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经过两个月的全面核查,全军共查出空额士兵三千二百人,每月空耗军饷六万四千两白银;虚报损耗物资(马匹、军械、粮食等)折合白银二十一万两;不必要开支(假公济私的补贴、报销、聚餐等)十五万三千两。三项冗余开支加起来,每月可节省军饷六万四千两,累计可追回白银三十六万三千两,相当于全军四个月的军费开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