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20章 郑芝龙海贸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20章 郑芝龙海贸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海上来客

初夏,一支特殊的船队驶入宁远港。这支船队规模不大,仅有三艘福船,但船体修长,帆樯整齐,显然经过精心打造。为首的福船格外高大,船头飘扬着醒目的郑字旗号,在初夏的海风中猎猎作响。这是东南海上霸主郑芝龙派来的贸易使团,由他的心腹将领郑彩率领。

王磊早得消息,亲自率领亲兵到码头迎接。当船队缓缓靠岸时,只见郑彩率先走下舷梯。他年约三十,面容精悍,古铜色的皮肤透着常年海上的风霜,虽然身着绸缎衣裳,却掩不住海上男儿的豪迈之气。

"在下郑彩,奉我家主公之命,特来拜会王参将。"郑彩见到王磊,恭敬地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动作干净利落。

王磊拱手还礼,仔细打量这位海上来的使者。郑彩虽为海商,举止间却透着军人的刚毅,这让王磊心生好感:"郑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海上风波险恶,一路可还顺利?"

"托参将的福,一路顺风。"郑彩爽朗一笑,"久闻参将威名,今日极见,果然名不虚传。"

一行人来到督师府,分宾主落座。郑彩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的书信,恭敬地呈给王磊:"这是我家主公的亲笔信,表达对参将的敬仰之情。"

王磊拆信细看,只见信纸是上等的宣纸,字迹苍劲有力。郑芝龙在信中先是客气地问候,随后委婉地提出贸易往来的意愿,特别提到对宁远军工坊改良火药的兴趣。

"我家主公久闻参将大名,"郑彩见王磊看完信,开口说道,"特别是参将改良的火药,威力惊人。主公愿以重金求购配方,价格好商量。"

王磊将信纸轻轻放在案上,沉吟片刻。他深知火药乃军国重器,不可轻售,但眼前是个难得的机会。他缓缓开口:"火药乃军国重器,岂可轻售?不过..."他话锋一转,"若郑公愿意以南洋稻种相换,倒可商量。"

郑彩显然没料到王磊会提出这个条件,不禁一怔。他原本准备了许多说辞,想要说服王磊出售火药配方,却没想到对方会要稻种。随即他笑道:"参将果然非同一般。不错,我家主公确有南洋稻种,是从暹罗引进的良种,产量极高。只是不知参将何以对此感兴趣?"

王磊正色道:"民以食为天。辽东地广人稀,若得高产稻种,可活人无数,胜过千军万马。况且..."他顿了顿,"郑公在海上称雄,当知粮草的重要性。有了充足的粮草,才能养兵安民。"

郑彩肃然起敬,起身郑重行礼:"参将高义,令人佩服。此事在下可做主,愿以千斤南洋极种,换火药配方。不仅如此,我家主公还承诺,日后可持续供应稻种。"

两人当即达成协议。王磊提供改良火药配方,郑芝龙提供南洋稻种,并建立长期的贸易关系。王磊还特意提出,希望郑芝龙能提供一些造船工匠和航海人才,帮助宁远发展水师。

当晚,王磊在督师府设宴款待郑彩一行。宴席虽不奢华,但菜肴精致,显示出主人的诚意。席间,郑彩说起海上见闻,令王磊大开眼界。

"参将可知,"郑彩饮了一杯酒,娓娓道来,"如今海上形势复杂。西有荷兰红毛鬼盘踞台湾,东有倭寇不时骚扰,南有西洋各国争相贸易。我家主公虽在海上有些势力,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王磊认真倾听,不时发问。从郑彩的叙述中,他了解到许多前所未闻的情况:荷兰人的坚船利炮,日本银矿的丰富储量,南洋各岛的物产分布,以及西洋各国在远东的明争暗斗。

酒过三巡,郑彩压低声音说道:"参将可知,如今日本正值幕府更迭,各大名急需火器。若参将愿提供火药,获利可翻数倍。白银、倭刀、漆器,应有尽有。"

王磊摇头:"火器流入外邦,恐生后患。日本虽现在内乱,若得利器,他日必成祸患。不过..."他想了想,"若以火药换倭刀,倒可考虑。倭刀锋利,正合军用。"

郑彩大喜:"此事易尔!日本倭刀工艺精湛,锋利无比。在下可提供五十柄上等倭刀,外加白银三千两。"

这笔交易让双方都获益匪浅。王磊得到急需的银两和兵器,郑芝龙则获得梦寐以求的火药配方。更重要的是,双方建立了信任,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更让王磊惊喜的是,郑彩还带来一个重要消息:"参将需知,荷兰人正在台湾筑城,名为热兰遮城。他们船坚炮利,意图垄断远东贸易。最近更是在澎湖列岛活动频繁,恐对大明海疆不利。"

王磊面色凝重:"此事关系重大,当奏明朝廷。在此之前,还请郑公多加留意,若有异动,及时通报。"

郑彩郑重承诺:"我家主公虽在海上,仍是大明子民。保家卫国,义不容辞。若有红毛鬼胆敢犯境,必叫他们有来无回!"

次日清晨,郑彩告辞离去。临行前,他特意留下两名造船工匠:"此二人曾在澳门跟西洋人学习造船,精通舰船制造,或对参将有所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磊感激不尽,回赠辽东人参、貂皮等特产,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宁远特产的火腿和干果让郑彩带回去。两人约定日后保持联系,互通有无。

望着远去的船队,王磊心中感慨万千。这个时代的海上贸易,远比他想象的复杂。郑芝龙这样的海上枭雄,既是大明的隐患,也是难得的助力。如何利用这股力量为国效力,将是他面临的新课题。

海风拂面,带来咸湿的气息。王磊知道,从今天起,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辽东这片土地,而是要放眼更广阔的天地。大海的那边,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节:白银倭刀

郑彩离去后不久,承诺的物资便开始陆续送达宁远港。第一批运抵的是那五十柄精工打造的日本倭刀。这些倭刀装在特制的桐木箱中,每柄刀都配有鲨鱼皮刀鞘,刀柄缠绕着精致的丝绳。

王磊亲自开箱验货,只见刀身泛着幽蓝的寒光,刃口锋利无比。他随手取出一柄,轻轻一挥,破空之声清脆悦耳。"好刀!"王磊由衷赞叹,"倭刀工艺,果然名不虚传。"

戚良等人也纷纷试刀,个个爱不释手。这些倭刀比明军常用的腰刀更加锋利轻便,特别适合骑兵使用。王磊当即下令,将这些倭刀配发给各级军官,同时命军工坊以这些倭刀为样板,研究改进明军制式刀具。

紧接着,三千两白银也运抵宁远。这些白银整齐地装在特制的铁箱中,每箱五百两,共六极。王磊命人开箱查验,只见银锭成色极好,上面还打着郑家的印记。

"参将,"戚良看着白花花的银锭,不禁问道,"这些银两如何处置?"

王磊早有打算:"五百两犒赏将士,五百两抚恤阵亡家属,一千两充作军费,剩余一千两购买农具粮种,分发给百姓。"

这个分配方案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按照惯例,这类"外快"多半会进入将领私囊,但王磊却全部用于公务。

"参将何必如此?"戚良劝道,"这些是郑家赠予参将的,理应自用。"

王磊正色道:"将士用命,百姓困苦,岂可独享其成?况且,若能以这些银两换得民心,胜过千军万马。"

他特意召集城中百姓,当场分发农具粮种。许多流民分到农具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参将大恩,没齿难忘!"一个老农跪地叩谢,"有了这些农具,明年定能多开几亩荒地。"

王磊扶起老人:"老人家请起。要谢就谢郑公,这些银两都是郑公所赐。"

消息很快传到郑芝龙耳中。这位海上枭雄也不禁动容:"王参将真乃国士也!如此清廉为民,实属难得。"从此对王磊更加敬重,后续的合作也更加顺畅。

最让王磊重视的是那千斤南洋稻种。这些稻种装在特制的陶罐中,罐口用蜡密封,保持干燥。王磊亲自监督开罐,只见稻粒饱满金黄,与本地稻种明显不同。

他立即请来最有经验的老农,在宁远城外开辟了十亩试验田。"这些稻种来自暹罗,"王磊向老农们解释,"耐旱耐涝,产量极高。诸位要好生照料,详细记录生长情况。"

老农们起初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要求精心培育。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南洋稻种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发芽率极高,幼苗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王磊通过郑彩的关系,陆续获得更多海外物资。其中最重要的是来自日本的优质铁料和铜料。这些材料的质量远胜本地产品,极大提升了军工坊的生产水平。

"参将请看,"军工坊主管兴奋地报告,"用这些日本铁料打造的火铳,质量提升明显,炸膛率大大降低。"

王磊仔细查验新造的火?极,果然做工精良。"好!立即扩大生产,优先装备精锐部队。"

更让王磊惊喜的是,郑芝龙还送来一批西洋书籍和仪器。其中包括天文望远镜、航海罗盘、精密计时器等。这些仪器对提升宁远的科技水平大有裨益。

王磊特别重视那台天文望远镜。他命人在督师府顶楼设立观星台,亲自观测天象。"通过这些仪器,"他对部下说,"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测算方位,改进历法,甚至预测天气。"

在双方的合作中,王磊始终把握一个原则:以我为主,互利共赢。他提供给郑芝龙的火药配方是经过改良的版本,威力足够应对海上作战,但又不至于威胁到大明海防。

而郑芝龙也展现出诚意,不仅按时交付承诺的物资,还经常额外赠送一些珍稀物品。有一次,他甚至送来一对南洋孔雀,让宁远将士大开眼界。

随着合作深入,王磊开始通过郑家的海上网络收集情报。他特别关注荷兰人在台湾的活动,以及日本国内的局势变化。

"参将,"郑彩在一次来访时透露,"荷兰人正在热兰遮城加紧筑防,似乎有意长期占据台湾。日本方面,德川幕府地位稳固,但各地大名仍在暗中较劲。"

这些情报对王磊制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他据此调整防务部署,加强沿海警戒,同时继续通过贸易手段牵制各方势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最让王磊欣慰的是,南洋稻种的试种取得巨大成功。秋收时节,试验田的产量让所有人震惊不已。平均亩产达到三石二斗,比本地稻种高出近五成。

"奇迹!真是奇迹!"老农们激动地报告,"这些南洋稻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病性强,米质也好。"

王磊亲自到田间查验,只见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确实比本地稻种丰产得多。他当即下令:"立即扩大种植面积,明年要在全辽东推广!同时建立种子库,确保稻种纯度。"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各地农民纷纷前来求取极种。王磊命极详细记录分发情况,要求各地及时反馈种植效果。他还特意编写了《南洋稻种培育要略》,详细说明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在推广稻种的同时,王磊也没有忘记军工建设。利用郑芝龙提供的物资和技术,宁远军工坊的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新造的火铳、火炮质量明显改善,盔甲也更加精良。

"参将,"戚良欣喜地报告,"如今我军装备水平,已不输京营精锐。特别是这些倭刀,将士们爱不释手。"

王磊却保持清醒:"装备虽好,关键还在训练。立即制定新的训练大纲,要让将士们熟练掌握新式装备。"

他还特意组织军官研讨,学习郑家水师的作战经验。"海战与陆战不同,"王磊强调,"要善于利用风向水流,发挥火炮优势。"

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宁远军的战斗力。在随后的一次演习中,新装备和新战术展现出惊人效果,让观摩的各镇将领赞叹不已。

然而,朝中对此仍有非议。一些保守官员再次上疏,指责王磊"私通海寇","以军国重器换私利"。

王磊再次上疏辩解,这次他列举了具体数据:南洋稻种推广后,辽东粮食产量增加三成,可多养兵五万;新式装备使军队战力提升一倍;通过海上贸易,年获白银数万两...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让反对者无言以对。崇祯帝阅奏后大喜,特旨嘉奖王磊"通权达变,为国谋利"。

更让王磊欣慰的是,他与郑芝龙的合作开始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海上贸易更加繁荣,倭寇之患减轻,荷兰人的扩张也受到遏制。

"参将,"郑彩在最近一次来访时说,"我家主公让我转告:愿与参将永结盟好,共保海疆。"

王磊郑重回应:"请转告郑公:只要心向大明,王某必当鼎力相助。"

望着港口中往来穿梭的船只,王磊心中充满感慨。这笔始于火药换稻种的交易,已经结出累累硕果。而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还在后面。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正在为大明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将通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